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超  刘昕  崔进  罗超  杨善智  杨瑞  张帆  王国栋 《现代保健》2013,(24):148-150
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本文阐述了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促进葡萄糖依赖性的胰岛素分泌,促进β细胞分化、增殖,抑制β细胞凋亡及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关键所在,随着病程的延长,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竭。研究发现,持续高血糖状态可损害胰岛β细胞功能,并降低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在疾病早期这种损害是可逆的。因此,早期快速地控制血糖,不仅能减轻胰岛素抵抗,更能有效地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本研究中我们对初诊的T2DM患者采用三种不同方案控制血糖,观察胰岛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变化,探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是2型糖尿病重要的发病因素,由B细胞凋亡导致的胰岛细胞功能受损在发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1].有研究显示,噻唑烷二酮类(TZDs)药物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同时,还有效地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2],体外实验显示,TZDs药物能够抑制高血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3].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由基因、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的、缓慢进展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的中心环节是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持续性高血糖是诱发和加重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因素,还可进一步增加IR,IR贯穿在T2DM发生发展的始终,β细胞分泌功能的缺陷则是其发病的必要条件,而β细胞功能逐渐衰竭又是DM病情逐渐进展的驱动力量。给予患者胰岛素泵联合二肽基肽酶(dipeptidyl peptidase,DPP)Ⅳ抑制剂治疗,可快速改善患者胰岛素分泌的第1时相、迅速降低糖毒性、减少胰高血糖素释放、保护及修复胰岛β细胞、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减少IR,同时兼顾不增加患者体重及保护患者心脑血管。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T2DM)发病过程常伴随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这些细胞因子能抑制胰岛素分泌、诱导β细胞凋亡及引起外周胰岛素抵抗,与T2DM的发生密切相关。白细胞介素-10(IL-10)作为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细胞因子,能够抑制IL-1β、IL-6、IFN-γ及TNF-α等细胞因子的合成以及作用的发挥,保护胰岛功能和改善外周胰岛素抵抗,在T2DM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对IL-10及其基因多态性与T2DM发生风险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Foxa2基因表达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70例为T2DM组,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选后对一般资料及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测量和检测,并对T2DM组患者进行Foxa2基因检测,把所测得序列与GenBank提供的外显子和启动子进行比较与分析以找出是否有突变。结果 T2DM组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对照组,而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糖负荷后胰岛素增值与血糖增的比值(△I30/△G30)、新β细胞功能指数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经Foxa2基因检测见突变者总计55例(78.6%),Foxa2基因存在突变者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突变阴性者,而胰岛素敏感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新β细胞功能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Foxa2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情况,影响胰岛β细胞功能,由此提示Foxa2基因突变可能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β细胞凋亡是Ⅰ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胰岛β细胞凋亡增加、使胰岛素分泌不足是导致Ⅰ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免疫机制在Ⅰ型糖尿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包括白介素(IL)-Ⅰ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可活化多条凋亡途径,进一步促进β细胞凋亡。过度氧化在Ⅰ型糖尿病β细胞凋亡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在2型糖尿病表现为初相胰岛素分泌不足。故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为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恢复初相胰岛素分泌不足。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的进展密切相关, 优杆菌属是肠道菌群的主要优势菌群之一, 其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 SCFAs)在调节肠道代谢平衡中发挥主导作用。已有研究显示SCFAs具有调节T2DM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分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参与胆汁酸代谢、调节炎性因子生成等作用。本文就优杆菌属及其代谢产物SCFAs与T2DM的关系及调控机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发生的两个关键环节是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近年来,脂代谢紊乱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了“脂毒性”(lipotoxici ty)的概念。脂毒性是指增高的游离脂肪酸(FFAs)浓度或增高的细胞内脂含量在致糖尿病形成中的作用,其作用范围很广,包括全身多个系统和脏器,但主要作用部位为肝脏、肌肉和胰腺[1 ] 。大量研究表明,在高脂环境下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1 β细胞凋亡增加Unger等[2 ] 在对Zucker糖尿病肥胖(ZDF)鼠…  相似文献   

11.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T1D)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遗传为基础,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诱发以胰岛炎为病理特征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损伤β细胞使其丧失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引起糖代谢紊乱。病毒感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综述多种病毒感染与T1D的关系,着重讨论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毒感染对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1型糖尿病(T1DM)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占糖尿病患者的10%~15%[1],是一种多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特点是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升高。T1DM多数原因是由于自体免疫,极少数为先天特发性或胰岛β生成障碍所致。T1DM可引起机体多器官损害、功能障碍及器官衰竭。糖尿病与听力损害的相关讨论于1857年由Jord觔o最先提出,Bittar等[2]报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抗性和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而后者是T2DM发病的中心环节.造成胰岛B细胞功能受损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脂毒性和糖毒性.具有保护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药物主要有磺脲类药物、K -ATP通道开放剂、胰升糖素样肽-1(GLP-1)及其衍生物、胰岛素增敏剂等;中药主要包括开郁清胃、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类.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细胞分泌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两大发病机制,IR早在糖耐量受损阶段即已存在.然而只有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没有胰岛β细胞功能的下降是不会发生糖尿病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提示在糖尿病诊断前的10~15年,胰岛β细胞功能已开始逐渐下降,也有报道认为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甚至先于IR出现.现主要就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肥胖患者的一相胰岛素分泌变化作一综述,旨在为糖尿病的早期预防、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受损(IFG)与糖耐量受损(IGT)者的胰岛素抵抗(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方法选取正常糖耐量(NGT)、IFG、IGT、2型糖尿病(T2DM)病人共52例,行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评估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结果与NGT组相比、IGT组、IFG组、T2DM组的IR显著升高。且IFG组存在胰岛素功能减低及IR其程度较IGT明显。结论由NGT向IGT、IFG的演变过程中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共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方案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降低血糖,更重要的是保护胰岛细胞功能,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2型糖尿病(T2DM)主要是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作用两者损害的结果.发病早期,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几乎丧失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增强,这种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的损害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预测糖尿病进程.对初发T2DM合理选择血糖控制方案,有助于恢复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功能,从而诱导病情缓解[1].  相似文献   

17.
1979年WHO明确规定妊娠期糖尿病(GDM)为糖尿病的一种独特类型,其发病机制推测可能与Ⅱ型糖尿病有类似之处,由多种因素作用引起,如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降低是机制的重要环节.其中遗传、胰岛素信号系统障碍、胎盘激素、脂肪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因子、浆细胞膜糖蛋白(PC-1)等参与IR机制,而IR增强、胰岛β细胞储备低、胰岛淀粉样多肽的促凋亡等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降低.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等共同作用而引发的代谢性疾病。目前,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通常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则是糖尿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转录因子CNC-bZIP蛋白Nrf1(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1)在抗氧化、组织发育、蛋白酶体稳态、线粒体呼吸、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脂质代谢和细胞分化等多种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但Nrf1在胰岛β细胞中的功能到目前为止尚无文献报道。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皮静波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和日本相关专家合作,利用Nrf1基因稳定沉默MIN6细胞和β细胞特异性Nrf1敲除小鼠模型,证实了Nrf1在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研究发现,Nrf1在胰岛β细胞中的缺失导致糖尿病早期症状,即β细胞糖代谢紊乱,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继发严重的高胰岛素血症和葡萄糖不耐受。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Nrf1缺失导致胰岛β细胞内高亲和力的己糖激酶1(Hexokinase 1,HK1)和低亲和力的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CK)表达失衡,进而出现糖代谢途径改变,即葡萄糖摄取增强和有氧糖酵解升高。本研究首次报道了Nrf1在胰岛β细胞糖代谢和胰岛素分泌功能中的关键调节作用,提示Nrf1可能是一个有价值的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一种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中95%为2型糖尿病(T2DM),T2DM患者往往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合并存在,临床症状可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下降等,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可造成多器官损害,导致心、脑、肾、周围神经等多个组织器官损伤的慢性并发症,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死致残重要因素。维生素D(Vit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不仅可增强骨密度、调节机体钙和磷的代谢,VitD还具有保护胰岛β细胞、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免疫调节作用,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及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严重的VitD缺乏可增加T2DM发生风险,而适当补充VitD可降低上述风险,人们正逐渐揭开VitD与T2DM之间关系的面纱,但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探索。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于VitD与T2DM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LADA、20例T1DM、20例T2DM及21例正常对照外周血CD4+CD25+、CD3+CD8+T细胞。结果①LADA、T1DM组外周血CD4+CD25+T细胞低于T2DM、正常对照组(p均<0.05)。②LADA、T1DM患者外周血CD3+CD8+T细胞较T2DM、正常对照组增高(LADAvs正常对照p<0.01,其余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免疫调节性CD4+CD25+T细胞减少,不能有效维持对胰岛自身抗原的耐受;外周细胞毒性CD3+CD8+T细胞增多进而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