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雪娟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1):1521-1522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1~10月住院的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0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检测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对比两组支原体抗体阳性率。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40例哮喘患儿中,有21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52.5%;而50例对照组患儿中有14例血MP-IgM阳性,阳性率为2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支原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余晖  高晓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9):2175-2176,2178
目的研究儿童哮喘的发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近两年在某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45例为哮喘患儿组,选择同期就诊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43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的检测,常规测定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检测),用ELISA方法进行血清总IgE检测。结果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血清总IgE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7岁的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密切相关,应注意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外周血IgE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测定100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外周血IgE水平,其中伴喘息组36例,不伴喘息组64例,对照组50 例为非支原体感染、不伴喘息的支气管肺炎患儿组,比较支原体肺炎组和对照组、支原体肺炎伴喘息组和非喘息组的IgE水平并进行分析。 【结果】 支原体肺炎组患儿Ig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支原体肺炎伴喘息组显著高于不伴喘息组(P<0.001)。 【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IgE抗体明显升高,支原体肺炎伴喘息患儿外周血具有高水平的IgE。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儿童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87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MP-IgM进行检测;将观察组分为MP-IgM阳性组与阴性组,对两组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MP-IgM阳性率为44.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IgM阳性组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MP-IgM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及过敏的关系,以及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方法 对237例下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按有无喘息分为两组,有喘息、肺部可闻及哮鸣音组114例(A组)和无喘息、无哮鸣音组123例(B组),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和T-IgE检测,收集特应性体质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家族史,对有喘息症状的部分患儿进行随访.结果 A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39.47%(45,114),高于B组的23.58%(29/12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7,P<0.01);A组中42例MP.IgM阳性患儿随访6-24个月,有29例(69.05%)诊断为哮喘,其中23例有特应性体质或家族史.结论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过敏是婴幼儿反复发生喘息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感染肺炎支原体对婴幼儿喘息发作的影响,为预防婴幼儿喘息发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医院治疗的196例被不同病原菌感染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组婴幼儿41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组婴幼儿3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婴幼儿84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婴幼儿32例;比较不同病原体感染组患者喘息类型构成,检测四组婴幼儿总免疫球蛋白E含量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支原体组一次性喘息患儿31例占36.9%,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一次性喘息患儿11例占26.8%,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一次性喘息患儿9例占23.1%,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一次性喘息患儿8例占25%;支原体组多次性喘息患儿38例占45.2%,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次性喘息患儿15例占36.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多次性喘息患儿12例占30.8%,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多次性喘息患儿13例占40.6%;支原体组无喘息患儿15例占17.8%,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无喘息患儿15例占36.6%,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无喘息患儿18例占46.2%,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组无喘息患儿11例占34.4%,不同病原菌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幼儿感染肺炎支原体能够对婴幼儿喘息发作产生促进作用,当婴幼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喘息发作的可能性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学工程》2019,(11):1529-1530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免疫球蛋白E (IgE)检测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MP感染的肺炎患者76例为MP感染组,其中39例患者为MP感染合并喘息,37例为MP感染不合并喘息。另选取同期我院收治的74例非MP感染的肺炎患者为非MP感染组。检测所有患者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分析MP感染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结果 MP感染组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均高于非MP感染组(P <0.05)。MP感染合并喘息患者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均高于MP感染不合并喘息患者(P <0.05)。Pearson分析显示,MP感染与气道高反应性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呈正相关(r>0, P <0.05)。结论 MP感染伴喘息患者的外周血EOS、 IgE水平升高,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为临床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提供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325例患喘息性疾病的婴幼儿进行肺炎衣原体抗体的检测.结果 本组喘息性疾病患儿衣原体阳性检出率5.8%(19/325),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1岁3例,l-5岁12例,5-10岁4例.结论 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密切相关,急性支原体感染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的重要诱因,在急性发作时应重视肺炎衣原体急性感染的检测,并及时给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9.
许锦姬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4):3752-3753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病因和流行病学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喘息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支气管哮喘组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组WBC计数增高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比例均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P<0.05),三组血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支气管哮喘组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出率分别为32.61%、48.23%,明显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小儿喘息性疾病好发于冬春季,3岁以下婴幼儿男孩多见;支气管哮喘组个人过敏史和家族史发生率较高。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病因多样,对常规治疗不理想者应行相关辅助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喘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及喘息发作时尿白三烯E4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同期下呼吸道感染患儿伴喘息400例与无喘息650例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检测2组患儿尿液中LTE4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喘息组患儿以上两种病原体感染率高于非喘息组,其尿白三烯E4测定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尿白三烯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发生喘息的发病机制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性及大环内脂类药物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儿科收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20例为观察组,同期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2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比较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和阴性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 E水平,并观察大环内脂类药物阿奇霉素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51.67%)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阳性患儿血嗜酸粒细胞计数〔(0.51±0.05)×109/L〕和血清总Ig E水平〔(198.56±59.62)/ml〕均明显高于肺炎支原体抗体Ig M阴性患儿〔(0.29±0.03)×109/L、(119.24±55.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20例患儿中,62例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治疗后总有效率93.55%,其中显效38例(61.29%)、有效20例(32.26%)、无效4例(6.45%)。随访期间病情均无复发,复查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 E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引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环内脂类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朱香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8):3052-305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40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观察组)和4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的外周血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比较两组MP-IgM阳性率和MP-IgM阳性及阴性患者的EOS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MP-IgM阳性率明显升高(χ2=69.832,P=0.0093);MP-IgM阳性患儿的EOS显著高于MP-IgM阴性患儿(t=2.671,P=0.0076)。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密切相关,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常规检测MP-IgM。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变化及血清总IgE水平,以阐明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病人采用回顾性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20例(包括肺炎及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患儿30例;正常对照组25例.抗凝静脉血、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ELISA方法检测血清总IgE.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低于支气管哮喘组(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及血清总IgE水平增高,在持续性咳嗽和支气管哮喘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院》2015,(6):14-1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相关性,为支气管哮喘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支气管哮喘患儿54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就诊的单纯上呼吸道感染患儿5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均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13(IL-13)、免疫球蛋白Ig E以及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 M)的检测。对比两组患儿的MP-Ig M检测阳性率。根据观察组MP-Ig M检测结果分为MP-Ig M阳性组和MP-Ig M阴性组,对比MP-Ig M阳性组、MP-Ig M阴性组和对照组患儿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13以及Ig E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MP-Ig M检测的阳性率为75.93%,对照组MP-Ig M检测的阳性率为27.78%,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P-Ig M阳性组、MP-Ig M阴性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L-13水平和Ig 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MP-Ig M阳性组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为(538.18±41.63)×106/L,IL-13水平为(253.27±40.36)ng/L,Ig E水平为(327.13±56.91)k U/L,均显著高于MPIg M阴性(均p<0.05)。结论哮喘的发病与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有关,临床应加强哮喘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检测,并加强肺炎支原体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临床特点及血常规、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情况,为早期识别病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5年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住院的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表现、血常规和免疫球蛋白变化情况,探讨变化规律。结果 148例住院患儿中,肺炎支原体感染80例,非肺炎支原体感染68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组患儿咳嗽、发热或喘息天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和IgM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IgG水平低于非感染组。两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咳嗽、喘息或发热的时间、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IgA及IgM水平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邢梅芳 《现代保健》2014,(31):57-60
目的:观察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的变化,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儿童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对164例儿童,其中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患儿78例;对照组:同期86例正常体检儿童,分别做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下降,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增高,血小板计数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结合儿童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的变化有助于推断肺炎支原感染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与IgE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血清IgE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8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进行血清IgE水平测定,并对非肺炎支原体感染不伴有喘息的呼吸道感染患儿58例及正常对照组儿童50例检测血中IgE水平。结果: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和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IgE水平均有显著升高(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恢复期其血清IgE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恢复期血清IgE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及非支原体感染患儿血清IgE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血清IgE水平升高,且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慢性咳嗽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支气管哮喘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7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治疗的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9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儿分别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并对各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28例,阳性率为41.79%;对照组患儿中有6例血清MP-IgM阳性,阳性率为12.24%,两组患儿血清MP-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血清总IgE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8,P<0.01);观察组MP-IgM阳性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明显高于MP-IgM阴性患儿的EO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5,P<0.01).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是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存在相关性,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应当行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324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哮喘组)与1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对照组)在入院后7d进行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咽拭子肺炎支原体-DNA、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检测.结果 肺炎支原体检测结果比较,哮喘组阳性率为37.65%,对照组阳性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6岁患儿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最高为46.67%,3~6岁患儿阳性率为27.12%,<3岁患儿阳性率为23.08%,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肺炎支原体阳性患儿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86.29±242.18)×109,免疫球蛋白E为(650.96±257.84)U/ml,阴性患儿分别(368.52±129.76)×109、(417.42±274.46) U/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支气管哮喘发作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密切,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中总IgE以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情况,并探讨其变化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对6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试验组)及5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血清总IgE进行测定;选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测定;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试验组血清总IgE含量为(201.35±63.16) kU/L,对照组为(107.13±35.89)k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5±0.28)×109/L,对照组为(0.25±0.17)×109/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外周血Th1细胞为(16.18±8.98)%,对照组为(21.13±14.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外周血Th2细胞为(5.31±2.19)%,对照组为(5.01±2.9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h1/Th2为3.41±1.97,对照组为4.32±2.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存在免疫调节功能紊乱,Th1/Th2失衡,表现为Th1细胞受抑制,而Th2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相对占优势状态,从而引起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进一步引起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