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注射安全防护措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胡敏 《职业与健康》2004,20(1):39-40
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 ,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临床护士由于从事侵入性操作机会多 ,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比其他医务人员多[1] 。面对严峻的职业危害 ,如何防范护士针刺伤已引起护理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提出注射安全的防护措施。1 发生针刺伤的原因1 1 护士注射任务繁重 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1999年的报告 :发展中国家每人每年平均注射 1 5次 ,住院儿童及成人则每年至少 10~ 10 0次 ,95 %的注射是用于治疗。…  相似文献   

2.
针刺伤是护士临床操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意外伤害,护士发生针刺伤及感染是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在门诊输液中心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因此,积极防范针刺伤的发生率、制定有效防护措施,是保持健康护理资源的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介入导管室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探讨相应的干预对策。方法对2007年5月-2009年5月导管室医务人员及介入手术医师(包括进修医师10人)共64人,进行针刺伤回顾性问卷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4人存在不同程度针刺伤,发生率为68.8%,其中9人曾发生3次针刺伤;不同职业针刺伤的发生率医师、护士、护工、技师分别为54.6%、90.0%、86.7%、66.7%,仅医师分别与护士和护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工龄间不同职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伤的发生时间在不同职业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其发生主要与不良操作习惯如针头复帽等关系密切(P0.01)。结论介入导管室医务人员需增强职业安全意识,护工和护士是针刺伤的高发人群,规范术中针头的管理是降低针刺伤发生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内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某教学医院100名内科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针刺伤多发生在护理人员操作中(47.0%),工作量大、紧张繁忙是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工作年限越长,发生针刺伤的概率越小,工作年限与针刺伤的发生有很大关系(x2=14.790,P<0.01).结论 需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硬件建设,减少护理人员职业伤害.  相似文献   

5.
李晓燕 《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2):648-649
<正>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是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皮肤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刺伤。现已证实有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  相似文献   

6.
张霞 《工企医刊》2009,22(3):69-70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7.
罗红  朱红艳 《职业与健康》2010,26(21):2414-2415
<正>随着《职业病危害防治条例》的颁布,职业病危害颇受医护人员的关注。医疗针刺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有20多种血源传播性疾病能经此途径传播[1]。自1981年McCcrmick等首次报道了针刺伤对医务人员的危害以来,国际上开展了大量有关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医疗锐器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人群[2]。为了护士的职业安全,了  相似文献   

8.
针刺伤是血站采血护士最危险的锐器伤害。有报道因职业引起的感染中针刺伤可达80%采血护士经常接触采血针、注射器、剪刀等锐利器械,极易发生各种损伤。其中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常见的危险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  相似文献   

9.
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伤害.有报道证实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国外52%,国内63.4%一64.5%[1].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因素,而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度地方性流行区,艾滋病流行也进入了快速增长期[2],因此预防职业性锐器伤尤为重要.锐器伤主要包括针刺伤、玻璃碎片划伤、刀刺伤等,临床一线护士每天操作时由于接触了大量的注射器、输液器、各种锐利器械、玻璃制品等,因而发生锐器伤的机率较高,其中,针刺伤是锐器伤中最常发生的.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的高危职业群体[3].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刺伤是当今医务人员所面临最严重的职业危险因素之一,儿科护士更是医院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主要群体。本研究分析荆州市9所妇幼保健院儿科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现状,探讨针对性防护对策。方法 2019-03采用问卷调查对2018-01-01—2018-12-31在荆州市妇幼保健院、荆州区妇幼保健院、沙市区妇幼保健院、公安县妇幼保健院、石首市妇幼保健院、江陵县妇幼保健院、松滋市妇幼保健院、监利县妇幼保健院和洪湖市妇幼保健院从事儿科护理工作>1年的207名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荆州市辖区内9所妇幼保健院儿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59.4%,人均0.9次;工龄≤2年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达到96.4%,人均高达2.2次;工龄越短,针刺伤发生率越高(χ~2=89.76,P<0.001),发生频次明显增多(χ~2=2 430.24,P<0.001)。针刺伤发生操作环节前3位依次是抽吸药液(24.6%)、回套针帽(19%)及处理用后的锐器物(16.9%),累计占比60.5%。护士工龄越短,发生针刺伤人数越多,χ~2=89.76,P<0.001;参加过针刺伤防护培训比未参加培训的护士发生针刺伤人数明显减少,χ~2=42.30,P<0.001;技术操作规范护士比不规范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人数明显减少,χ~2=78.76,P<0.001;儿科住院部针刺伤发生概率高于儿科门诊,χ~2=11.02,P=0.003。在195例针刺伤中,未戴手套防护的占67.7%,伤口只作简单处理的占58.5%,针刺伤发生后未上报的占71.3%。结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多发生在低年资、操作不规范和未参加防护培训护士,应强化针对性培训,规范护理操作行为,完善职业暴露后应急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采样系统评价的方法,以"针刺伤"、"医务人员"、"风险因素"、"影响因素"等为关键词,分别检索中国期刊全文专题数据库、万方电子期刊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所有已公开发表的文献,综合分析针刺伤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最终19篇文献符合研究要求,其中英文文献12篇,中文文献7篇。11篇文献研究对象为护士或护生,7篇文献为医务人员,1篇为临床医师;临床多个环节和因素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主要包括职业因素、职业防护因素、教育培训和其他等几大因素。结论医务人员配备不足、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品和器具、没有接受教育培训等是导致针刺伤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诊疗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及其防护意识和处理措施,探讨有效干预措施,强化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的整体水平.[方法]随机抽取九省市631名城镇或农村医务人员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医院对防护知识的培训、医院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医务人员针刺伤的类型和针剌伤后的心理反应等.[结果]被调查的631名医务人员中近一年有406人曾发生过针剌伤,发生率高达64.34%.工作年限越长的医务人员对针刺伤的重视程度越高(P<0.05);工作年限与近一年被针刺伤的总次数呈负相关(P<0.05).医务人员自我防护实施障碍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作年限的差异导致对针剌伤的重视程度的不同,防护方式和流程知晓率低以及防护用品缺乏等.[结论]提高医院管理部门对医务人员针刺伤和职业防护培训的重视,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加强职业防护基础建设和管理,将是有效提升医务人员自我防护能力并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的有效措施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三甲儿童医院医护人员针刺伤情况,为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1—2017年某儿童医院医护人员针刺伤资料,对针刺伤暴露医务人员、发生地点、操作环节、锐器种类、受伤部位和暴露后处置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2017年该院医护人员主动上报针刺伤425例次,其中护士378例次,占88.94%;医生47例次,占11.06%。工作年限1~5年医务人员针刺伤暴露223例次,占52.47%。针刺伤主要发生在与患儿接触操作时,有259例次,占60.94%。护士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有281例次,占74.33%;医生针刺伤主要发生在手术室,有28例次,占59.57%。引起针刺伤的锐器主要为头皮针,有228例次,占53.65%。针刺伤损伤部位以手部最多,有411例次,占96.71%。针刺伤发生后,暴露医务人员均立即按照正确流程进行初步处理,未出现血源性传染病感染。结论该儿童医院低年资医护人员是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群体,多发生在与患儿接触操作过程中,头皮针是儿科针刺伤最常见的锐器。  相似文献   

14.
实施有效干预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我所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与工作环境、工作态度、对针刺伤的认识、未按操作规程执行、技术不熟练以及医疗设备简陋等有关.2007年初,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干预措施,树立和强化标准预防观念,加强执行操作规程监督,两年比较针刺伤的发生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5.
许小美 《工企医刊》2014,27(5):1065-1066
针刺损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够经过损伤的利器传播,并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污染利器经皮损伤可感染20多种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且针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因此就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如何预防针刺伤及被刺后如何处理成为护理工作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护士锐器伤害的现状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临床护士每天均面临各种职业危险,最常见的有接触各种带病毒的患者,最危险的是被锐器伤害,这些伤害都对护士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威胁。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报道,每年至少有〉100万人被针刺伤,引起〉20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为了解临床护士被锐器伤害的现状,对在临床一线工作〉1年的261名护士进行了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工作者针刺伤现况并分析原因,以探讨有效的针刺伤防护策略。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的针刺伤案例并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164例针刺伤,其中医生71名(43.29%),护士81名(49.39%),其他医务人员12名(7.32%)。2013年发生针刺伤事件47例(28.66%),2014年54例(32.93%),2015年63例(38.41%)。医疗器械为受污染器械的有152例(92.68%),医疗器械污染情况未知的有9例(5.49%),而未受污染的器械仅为3例(1.83%)。164例针刺伤发生地点以手术室最多(67例,占40.85%);针刺伤发生部位以手指的发生率最高(141例,占85.98%);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粗心、工作繁忙或者未按规范操作为主(115例,占70.12%),医生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工作经验不足者最多,占52.11%,护士发生针刺伤原因以粗心、工作繁忙或者未按规范操作者最多,占93.83%。结论医务人员针刺伤案例逐年增多,应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建设,改善医疗环境等措施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护理工作中针刺伤的原因及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职业与健康》2007,23(15):1301-1302
2003年,英格兰国家稽查办公室等机构报道针头刺伤率占医务人员总意外事件的17%,其中41.2%的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经历[1],这与绝大多数针刺术是由护士执行有关。而随着针刺伤而来的就是令人生畏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针刺伤及其相关侵害成为护士和其他医护人  相似文献   

19.
正针刺伤是指由头皮针、注射器针头、静脉导管、采血针或皮下注射针头等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1]),针刺伤可引起血源性病原体感染,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针刺伤对医务人员造成的伤害日益引起重视,据美国职业暴露预防网统计报道,2008年美国99所医院共发生针刺伤3 126例,平均每100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为制订针对性防护措施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医院2012-2016年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情况,统计分析不同学历、年龄、科室、工作时段、部位、操作环节、血源性职业暴露及暴露源种类等情况。结果学历中专、年龄≤22岁的护士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几率较高;暴露科室主要是外科(包括骨科、产科、妇科等)占45.45%(30/66),高于内科(24.24%)、急诊科(21.21%)和儿科(9.09%);工作时段白班占77.27%,高于夜班(22.73%);暴露部位主要是手臂,占87.88%;操作环节主要是静脉输液拔针处置针头不规范,占77.27%,其次是注射拔针回套针帽,占10.61%;血源性针刺伤占33.33%;暴露源种类主要是HBV,占血源性针刺伤68.18%。结论中专学历、年龄≤22岁是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外科、白班、手臂、静脉输液和注射拔针处置针头操作行为不规范是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应加强护士职业安全防护教育与操作行为规范训练,加强护士职业安全管理,保障护士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