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余蓉晖 《当代医学》2010,16(18):105-106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PL并发DIC35例。全部病例采取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抗感染、抗凝、补充凝血因子及小剂量肝素治疗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后1~2d死亡20例,2~10d死亡7例,临床缓解8例。结论 DIC是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为APL致死的直接原因,且多发于病情危重期,严重感染期及疾病晚期。积极稳妥治疗原发疾病,去除病因,早期诊断DIC,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中止病情的发展,是DIC预防和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种以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着为特征的临床出血综合征,其病情复杂,发展迅猛,预后凶险。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缓解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病为DIC,由此而引起的重要脏器出血,成为APL的早期主要死亡原因。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并发DIC 3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76岁。因全身不适1 d,伴咯血、气喘14 h入院。患者入院前1 d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不适,认为感冒,未予特殊处理。14 h前患者出现右侧胸痛,随后咯出鲜红色血液50rnl,继而出现气喘,入住当地县医院,肺CT示右肺上叶、中叶外侧段炎性反应,右肺门略增大,血WBC 0.66×10~9/L,考虑为重症肺炎,后血压降至70/30 mmHg,血氧饱和度降至70%,  相似文献   

4.
钟宜干  金进华 《北京医学》2001,23(2):121-12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诱导缓解期间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由此而引起的重要脏器出血成为APL的早期主要死亡原因。我们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APL合并DIC 5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及方法 1.一般资料:54例均为资料完整的住院病人,其APL诊断均符合FAB分类分型标准。DIC诊断、分期及疗效判断参照1987年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及《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4例中,男42例,女12例,年龄16~58岁。所有病人确诊APL后即做有关DIC方面的实验室检查,并定期复查。54例中,10例在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前已诊断DIC,44例在使用ATRA后诊断DIC;14例诊断DIC早期,40例诊断DIC中晚期。54例均有不同程度出血,其中皮肤粘膜瘀点瘀斑54例,齿龈出血24例,球结膜出血16例,眼底出血11例,血尿9例,月经过多或阴道出血6例,颅内出血2例,呕血及咯血各1例。 2.治疗方法:一般治疗:全部病例均采用ATRA诱导缓解治疗,剂量10~20mg,每日3次,其中8例外周血白细胞>40×109/L,在开始使用ATRA的同时使用羟基脲1.0~2.0g,每日2~3次,用3~5天。肝素治疗:一旦确诊DIC,使用肝素75mg加入500m 5%葡萄糖中静脉滴注,维持24小时,直至DIC症状消失,相关辅助检查恢复正常后巩固1~2天停药。肝素化输血:一旦确诊DIC,输注所有血液成分都必须先肝素化(200~400ml全血或成分输血中加入肝素25mg)。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防治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APL并发DIC的22例患者给予全反式维甲酸10mg每日3次口服和(或)三氧化二砷10mg每日1次静滴诱导分化治疗;DIC的治疗:确诊后予小剂量肝素1250U皮下注射每12h1次,根据血常规和DIC指标补充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等,每日监测凝血功能,调整肝素用量。结果:22例经治疗后,DIC纠正18例(81.8%),死亡4例(18.2%)。结论:早期纠正DIC,可明显降低APL早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凝血检查在判断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DI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合并DIC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用维甲酸或合并亚砷酸诱导缓解治疗,动态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结果 17例患者中,15例合并DIC。其中15例患者均在35天内获得完全缓解。PT、Fbg、D-D和FDP均明显异常,与临床出血症状、DIC相关;aPTT、TT和AT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动态观察血浆Fbg、D-D和FDP有助于判断DIC存在与严重程度,Fbg水平对指导血制品输注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3月—2023年3月收治的52例初诊APL伴DIC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肝素(UFH)组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DIC指标改善情况、血制品输注、出血程度和1个月内完全缓解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第7天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下降,纤维蛋白原(FIB)逐渐上升(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第3天FIB升高较普通肝素组更显著(P<0.05),两组间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普通肝素组有效率为65.38%,低分子肝素组有效率为76.9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内两组患者血浆、冷沉淀、血小板输注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低分子肝素组人纤维蛋白原输注量较普通肝素组明显减少(P<0.05)。两组初始治疗7d内出血情况无明显差异。治疗第30天,普通肝...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以验证有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生。方法 采用乳胶凝集法(半定量法)。结果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显著增高。结论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有价值的实验指标。其测定方法简便、及时、准确,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9.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出血和微循环障碍发生率达对%~94%,几乎均为DIC所致。APL合并DIC死亡率极高,是内科危急重症。本文报道20例APL合并DIC应用小剂量肝素和维甲酸的治疗体会。lits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1994年4月~1997年4月共收治APL合并DIC20例,女性5例,男性15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6岁。12临床表现20例患者均以某一部位出血为突出症状,牙龈出血6例,拔牙后出血1例,皮肤出血6例,球结膜出血3例,阴道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2例。2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HGB<90g/L。14例有胸骨压痛。10例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直接抗凝血酶制剂—阿加曲班(商品名诺保思泰,Novastan)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病(APL)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初治和复发的 APL 合并 DIC 30例,随机分为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钠治疗组(LM- WH 组)和阿加曲班治疗组(NOVAS 组)(对照为正常健康人群)。二组患者均给予我所的联合诱导(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LMWH 组加用 LMWH,NOVAS 组加用 Novastan,观察二组患者临床出血情况、实验室 DIC 指标改善和完全缓解(CR)程度。结果 APL 合并 DIC 的二组患者治疗前后 PT、aPTT、Fbg 等值对比差异显著(P<0.01)。LMWH 组与 NOVAS 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LMWH 组临床在血小板恢复方面有波动,其中1例患者并发脑出血死亡。NOVAS 组临床出血情况改善平稳,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阿加曲班治疗 APL 合并 DIC 疗效确切,无并发症,不依赖抗凝血酶(AT)的存在即可发挥抗凝血酶的作用,对 DIC 的高凝血期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AL合并DIC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31例AL合并DI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DIC的AL类型为APL18例,非M3型ANLL7例,ALL6例,治愈8例,死亡23例。结论:白血病细胞为诱发DIC的主要因素,治疗上需在积极控制原发病的基础上多种方法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PL)是一种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的疾病,患者由于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的大量增生积聚,并对机体的浸润及破坏,释放大量的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循环,激活纤溶酶系统,造成凝血因子消耗,纤溶亢进,血小板减少。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及微循环障碍。1临床资料1999~2003年血液内科收治24例APL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年龄19~58岁,全部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骨髓象,确诊为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病例均符合DIC诊断标准:表现为3P试验阳性、FDP≥20mg/L、TT>3s、PT>3s、纤…  相似文献   

13.
出血和血栓并发症是导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在出血及凝血功能紊乱发生、发展中,组织因子(TF)的高表达可以造成患者血液高凝,进一步促进凝血紊乱的发生。TF的高表达与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细胞因子和细胞膜表面磷脂酰丝氨酸暴露密切相关。作为凝血活化的交汇点,选择性抑制TF对改善APL出凝血紊乱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出血6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出血的临床特点和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APL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疗效。结果: 初诊时合并出血症状54例(85.7%),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7例(74.6%)。早期死亡11例(17.5%),放弃治疗3例,完全缓解49例(77.7%)。结论: APL出血发生率高,全反式维A酸(ATRA)或复方青黛片的应用、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输注、抗DIC治疗可以减少早期出血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杰松  陈志哲 《医学综述》2007,13(11):838-84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即英、法、美(France Ameri-ca British,FAB)分型的M3,其细胞遗传学特征为t(15;17)q(22;11 22)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维甲酸受体a基因,即PML/RARa)融合基因,临床上表现为发病急,病情重,出血倾向较明显,由于本身特殊的生物学及临床特点,用针对于其他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一般化疗,疗效差,并且容易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但是,自从全反式维甲酸、砷剂的出现,使APL的预后有了较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16.
异常的早幼粒细胞的颗粒中含有促凝物质,化疗后,大量的早幼粒细胞被破坏,导致DIC的发生。我科于2002年5月~2002年11月救治10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的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抗凝血酶-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 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患者的出血倾向通常是因为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促凝活性物质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所致.  相似文献   

18.
急性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报道1例妊娠晚期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产后肺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 治疗中病情凶险, 并发症多, 临床处理上较为困难。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易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可导致严重的颅内出血, 死亡率高。临床中对该类患者血象及凝血变化高度警惕, 以避免误诊, 错失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剂量肝素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emyelocytic Leu kemia, APL)联合化疗并发DIC的效果.方法将3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分为2组 ,Ⅰ组为联合化疗加小剂量肝素,Ⅱ组为单用联合化疗,比较两组的DIC发生率和完全缓解率.结果肝素治疗组与对照组DIC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完全缓解率无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治疗APL在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的肝素可以预防DIC的发生, 而对完全缓解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