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扶正祛邪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扶正祛邪辨析 扶正祛邪是中医的主要治则之一,是中医所特有的理论学说.正、邪是指正气与邪气.从自然气候的变化而言,正邪即自然气候的正常与异常,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五气更主,各有所先,当其位则正.""当其位"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正常气侯更替."非其位"即当温不温、当热不热、当凉不凉、当寒不寒的异常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微旨大论>"至而未至、未至而至、至而太过"及"至而反"谓也.当其位,六气顺行,人与自然相适应,健康无病.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有着自身的哲学基础和科学发展观.中医理论来自实践,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理论的提升,并反过来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中医的生命力在临床实践,为此,笔者着重提出"实践中医观"的概念.中医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关乎中医的整个未来.依据中医本质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中医"人才,就体现着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3.
王强 《中医杂志》2005,46(5):332-333
针对目前中医学界广泛流行的把"血"与西医学血液混为一谈的认识,讨论了中医"血"概念本质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根据中医理论构建的虚拟性特色,参考藏象理论的天人观提出了中医血的"血象"概念.  相似文献   

4.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文化中的"治未病""扶正祛邪"等理论,与廉政文化内涵高度契合、相融相通.弘扬中医文化精髓,对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深度把握中医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内在联系 1.1 中医文化的核心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法分析和总结林洪生老师以"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理论为指导,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规律,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筛选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广安门医院肿瘤科进修期间,跟随林洪生老师门诊收集治疗肺癌的有效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0)",行数据挖掘及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524首,涉及中药182味,总结"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理论指导下处方中的高频药物及组合规律,"扶正固本、祛邪清源"指导用药随病情演变而变换主次。结论:"扶正祛邪、固本清源"理论指导不同阶段肺癌的治疗,运用现代医学手段治疗期间以扶正固本为主,不耐受现代医学治疗并有合并症则以祛邪清源为主,现代医学治疗后维持巩固阶段以扶正祛邪与固本清源并重。总结用药规律,进一步印证"扶正祛邪、固本清源"机制贯穿于肺癌中医治疗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6.
"是动"与"所生"对中医现代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子孺  刘颂豪 《中国针灸》2004,24(12):881-881
中医学术界对"是动"与"所生"的理解一直没有统一,有关探讨从古延续至今.从信息学角度对"是动"与"所生"进行研究,则发现其内蕴涵了重要的理论价值,该理论闪耀着前贤的智慧光芒并给中医的现代研究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天人相应"观包含了地理科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自然科学原理,它表明了引力是生物世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生物世界的多样化是各种生物对外源引力作用的选择性适应的结果.人类经过长期演化形成了符合自然法度的稳态,而以此为客体的中医学就是稳态医学.深入研究中医学理论中所包含的自然科学原理有助于推进中医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信、达、雅"是翻译的三个标准.由于中医语言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医英语翻译时难以兼顾"信"与"雅",译文往往是得"信"而忘"雅",得"雅"而忘"信".通过语言国情学的理论特点,初步探讨中医语言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关系,旨在使中医英语翻译在忠实地传达中医原文意义的前提下,尽可能在译文中反映出中医语言的文化信息,真正做到达意传神,信雅合一.  相似文献   

9.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痛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 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药配伍中的中医“和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药配伍理论的内涵、科学实质进行探索,分析中药配伍规律的具体应用,发现中医"和谐"观是中药配伍规律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中药配伍理论是中医"和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药配伍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认为"清静"是<内经>中的重要概念,进而阐述朱丹溪的"清静"观,并通过其在药治与心治中的具体运用,抛砖引玉,使中医"阳密归根""形神兼治"之理论得到重视及升华.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观点所具有的超前学术思想,以及其神形共养的独特思维模式在养生保健方面所具有的潜在优势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广泛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而"神形共养"则是中医学推崇的一种最高的养生方式.文章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守神全形的养神观以及清静养神的方法论等三面,阐明形神共养、养神为先的养生观,以及守神而全形的养生法,以期使传统的养生理论为当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医邪正观与肿瘤基因组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理论角度探讨邪正在肿瘤发病机制和防治肿瘤思路方法上的相关性和融通性。方法:首次将中医邪正观与现代肿瘤基因组学研究联系起来进行阐述。结论:引入肿瘤基因组学研究成果,揭示扶正祛邪方药的抗癌机理,为中医扶正祛邪治则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祖国医学的宝库也为寻找全新理想的基因治疗战略提供有意义线索。  相似文献   

16.
任应秋编著的<中医病理学概论>主要针对中医的病因学、病机学以及辨证理论进行了"病理学"描述,并在书中十分详细地阐述了他的"辨证论治"观,分别从"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性质、辨证论治的范畴:八纲辨证、辨证论治的实证:六经界说、辨证论治的应用:症状审辨和辨证论治的优势、发展变化5个方面对于中医病理学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浅析亚健康与中医的"未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认为,将临床亚健康所涉及的症状以个体发病规律进行总结,按中医舌脉之象、症状属性、阴阳变化、脏腑特征等进行整合,则常见的亚健康状态可以说就是排除疾病状态的中医异常体质状态,即中医"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状态.  相似文献   

18.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结肠炎、冻疮、老年畏寒证等,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择时施治,在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的中医药方法进行调治.冬病夏治是中医学的一种特色治疗方法,即冬天好发的病,调治在夏季,这是中医重要的择时施治法则之一,属于"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这种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防病于未然"的疾病预防观.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与具体应用,与中医学的"和谐"观联系起来,发现中药药性理论内容及其临床应用都包含在中医"和谐"观的观点中,中医"和谐"观是中药药性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和谐"观的拓展与应用,中药药性理论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体现着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精神。此外,对中药药性理论及中医"和谐"观的内涵与相关性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掌握,有助于指导现代临床遣方用药,以达到迅速治愈病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张欣荣  张雷 《天津中医药》2016,33(6):348-350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