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和小肝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螺旋CT对52例临床无明显症状,B超体检发现肝内单个或多个小结节病灶(直径均小于3cm)的患者,进行平扫及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的密度及变化情况。结果52例患者在平扫时病灶密度无特异性,其中28例小肝癌在动脉期密度变化较大,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多呈相对低密度改变。24例肝血管瘤病灶在动脉期及门脉期密度变化差异较大,在延迟期呈相对高密度或等密度改变。结论肝内小结节病灶(直径小于3cm),一般宜行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血管瘤及小肝癌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表现,以提高CT对FNH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1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临床及螺旋CT平扫、动脉期(25s)、门静脉期(60s)、延迟期(180~300s)增强扫描资料。结果:FNH多见于中青年,多无临床症状,主要分布在肝脏表面,病变边界清晰,平扫13个病灶呈略低密度,3个病灶呈等密度者,其中10个病灶内见点状、小星状、小片状低密度中央瘢痕影;增强动脉期扫描所有病灶除中心瘢痕外,均呈明显均匀一致的强化,其中5个病灶还可见到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扫描3个病灶呈高密度,9个病灶呈略高密度,5个病灶呈等密度;延迟期扫描16个病灶均呈略高或等密度;8个病灶中心瘢痕有延迟强化,2个无强化。结论:抓住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减少临床不必要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时间期相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中的特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时间期相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肝脏增强扫描中的特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肝脏增强扫描病例的不同扫描时间期相与其图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肝脏增强扫描的时间期相可以分为:肝动脉早期、肝动脉中期、肝动脉晚期、门静脉期、门静脉一肝静脉期、肝静脉期及延迟期.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时,不同的时间期相有其各自的图像特征和特殊应用价值,应根据肝脏增强扫描目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MSCT)双期或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表现及临床价值,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方法 观察20例经手术或穿刺证实的肝脓肿在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在动脉期与门静脉期的CT表现,特别是在动脉期的表现.动脉期是在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是65 s开始扫描,延迟是5 min开始扫描,每期全肝扫描所用时间为5~7 s. 结果 (1)动脉期表现:肝内低密度或略低密度灶周围肝组织强化明显,而病灶本身或边缘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2)门静脉期表现:环靶征、环状征、花瓣征、分房状征.(3)延迟期表现:病灶缩小或不变,水肿带消失或模糊.结论 多层螺旋CT双期或三期扫描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对早期诊断肝脓肿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平  范洪侠 《中原医刊》2007,34(11):92-92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和肝脏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探讨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提高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肝癌患者及8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上腹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22例肝癌中,有18例在肝动脉期出现周边轻度强化,均匀或不均匀;有4例小肝癌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不明显。延迟扫描病灶呈低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速降型。8例肝血管瘤动脉期周边强化,呈结节状或斑块状,门静脉期病灶明显强化,延迟期呈向心性强化等密度改变,密度-时间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特点。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在肝癌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应作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常规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应用螺旋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鉴别肝内实性占位灶的价值。方法:对48 例患者CT平扫发现肝内占位病灶后采用螺旋CT增强扫描。造影剂单相注射,每秒3~3.5 m l,每例50~80 m l。第一相全肝螺旋增强扫描在造影剂注入后20~25 s开始,第二相60~70 s,延迟5~15m in 对病灶所在的层面进行扫描。结果:58 个病灶平扫均为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增强后43 例(89.58% )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部致密的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静脉期扫描增强区域扩大或整个结节增强。延迟扫描病灶全部强化或绝大部分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稍高。3 例(6.26% )动脉期表现为致密强化结节影(直径< 2cm ), 门静脉期结节密度变淡,延迟扫描病变与肝脏等密度。2 例(4.16% )动脉期未见病灶强化,门静脉期病灶稍小,延迟扫描病变呈等密度灶。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表现是增强早期病灶边缘区的结节状致密强化,与肝癌的鉴别之处在于延迟相病灶表现为相等或稍高密度  相似文献   

7.
肝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扫描表现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 描述肝血管瘤在螺旋CT肝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增强表现特点,探讨延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的58例共79个病灶的资料,记录病灶在各个时相的增强形态特点,比较病灶大小与双期扫描表现的关系。结果 69.6%(55/79)的病灶在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结节扩大,向中央扩展,其中18.2%(10/55)完全充填呈均匀高密度;11.4%(9/79)动脉期病灶无强化;8.9%(7/79)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2.5%(2/79)动脉期病灶呈均匀高密度,门静期呈等密度病灶均呈低密度,大于2cm病灶在双期扫描中的表现以边缘结节强化为主,小于或等于2cm病灶除表现为边缘结节强化外,还较易完全充填呈高密度。延迟5min扫描79.7%(63/79)的病灶完全充填呈等或高密度,20.3%(16/79)部分充填,中央仍为低密度。结论 肝血管瘤在螺旋CT双期扫描和延迟5min扫描中有多种表现,多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典型,延迟扫描对诊断无更多帮助,少数病变在双期扫描中表现不典型,延迟扫描仍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螺旋CT多种影像后处理功能优点,重点观察肝脏扫描中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CT图像质量.方法4年行肝脏检查12000人次.扫描条件120kV,170~300mA,层厚8mm/s床速,螺距12mm,窗宽200,窗位40.最多于40秒内完成40cm范围扫描,重建工作后期进行.对1~2cm以下较小病灶,局部加薄层扫描,层厚5mm,螺距10~15mm,同时配合增强扫描,以免遗漏微小病变.结果病灶薄层扫描能清晰显示病灶内部结构特征,密度边缘等,CT发现病灶准确率明显提高.增强期扫描中多血管肿瘤在动脉期强化明显,少血管肿瘤则在门静脉期显示清晰,而平衡期延迟期扫描像有助于发现更多病灶及定性.结论扫描时机选择于注射后25~30秒及60~70秒两次全肝扫描可得到高质量分期图像;而延迟期扫描对病变诊断具重要意义.高压注射器调节:强化影像满意.图像调控:在小病灶时宜加局部放大薄层扫描;增强后门脉期窗位以50~70为宜.正确把握螺旋CT扫描技术,可以提供高质量影像,明显提高肝脏疾病的检出数和确诊率.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螺旋CT动脉期扫描的表现和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癌动脉期图像的 CT表现和价值。方法 回顾 5 1例原发性肝癌双期增强扫描的 CT图像。结果  5 1例原发性肝癌发现病灶 67个 ,60个病灶在动脉期表现有强化程度不同的高密度 ;病灶≤ 3 cm组动脉期病灶的检出率 ( 92 .8% )明显高于门静脉期 ( 78.5 % )。 3 7例在动脉期显示肿瘤供血动脉 ,15例门静脉癌栓和 1例下腔静脉、右心房癌栓在动脉期显示癌栓的不均匀强化。 2 4例在病灶远段出现短暂性肝密度异常 ( THAD) ,2例因动静脉瘘出现门静脉早显和全肝的动脉期强化。结论 肝脏动脉期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小病灶的检出、肿瘤供血动脉的显示、门静脉和下腔静脉栓子的定性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彭晓容 《罕少疾病杂志》2012,19(5):17-20,5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和MRI扫描在诊断肝内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纳入所有进行了动态CT增强(n=23)和MRI增强(n=19)扫描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分别对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形态、密度(或信号)以及动态增强表现以及继发征象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均为单一肿块型36例,周围见卫星灶者6例;发生于右肝18例,左肝24例;肿瘤直径平均4.9±1.8cm(1.9-11cm)。平扫时,在CT上肿块均呈稍低密度,MRI上肿块呈稍高T2WI信号、稍低T1WI信号;动态增强时,23例CT扫描患者中,18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19例MRI扫描患者中,13例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周围见线样环状强化,延迟期均可见病灶中心不同程度延迟强化。间接征象包括:周围性胆管扩张(n=17)、邻近肝包膜回缩(n=8)、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n=16)。结论动态增强CT和MRI在肝周围性肿块型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89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12月89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查.结果 通过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显示109个癌结节,直径在0.9cm~3cm之间;CT多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患者在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诊断率分别为52.29%、92.66%、80.73%、81.65%.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三期表现与特点是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与低密度灶,分别占20.18%、60.55%,在延迟期表现为低密度灶.结论 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清晰反映小肝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姜浩之 《吉林医学》2010,31(23):3818-3820
目的:探讨小肝癌的多层螺旋CT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小细胞肝癌的诊断能力。方法:对30例小肝癌行螺旋CT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分别于造影剂注射后25~30s、60~70s、3~5min开始扫描,碘海醇注射速率为2.5~3.0ml/s,用量80~100ml。结果:30例小肝癌共发现35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检出率分别为65.7%(23/35)、91.4%(32/35)、68.5%(24/35)、88.5%(31/35)。82%(29/35)的小肝癌动脉期呈高密度,静脉期68.5%(24/35)呈低密度,延迟期80%(28/35)呈低密度。动脉期和延迟期敏感性高于门静脉期。三期增强联合检出率为91.4%。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充分反映小肝癌的强化特征,对小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丁怀军  张国权 《海南医学》2013,24(2):213-215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影像学及临床最后诊断的23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3例27个病灶中有22例24个病灶平扫表现为低密度,1例3个病灶平扫表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7个病灶均出现边缘结节状和(或)斑状强化,且强化环绕病灶周围.门静脉期22个病灶强化范围向中心扩散、延伸;5个病灶完全强化.延迟期27个病灶均完全强化或大部分强化.结论 16层螺旋CT增强三期扫描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在肝血管瘤中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46例肝血管瘤患者在螺旋CT平扫后进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资料。扫描范围为全肝;层厚为5mm~8mm,pitch=1.2,对比剂为优维显(300mgI/ml),采用单相期团注法注入剂量为80ml~100ml,流速2.5ml/s~3.5ml/s。延迟时间:动脉期(HAP)延迟25s~30s、门静脉期(PVP)延迟65s~70s、延迟期延迟3min~10min。结果: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84.5%),门脉期对比剂逐渐向病灶中心充填,9个无明显强化病灶开始强化。延迟扫描见造影剂进一步向病灶中心填充,48个病灶(82.6%)完全填充为等密度,其余10个(17.2%)病灶部分充填。结论:肝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0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30例肝脏多发血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分析CT平扫和增强扫描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 30例多发血管瘤患者平扫显示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阴影,且病灶内部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斑状或结节状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和腹部主动脉接近;门静脉期病灶强化向中心延伸;延迟期出现完全强化或部分强化,密度均高于或等于肝实质。结论肝脏多发血管瘤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大部分病灶有典型影像学特征,在诊断和鉴别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肝部占位性病变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肝血管瘤患者18例,肝转移癌1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0例.结果 3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动脉期强化病灶49个,门静脉期低密度病灶52个,延迟期24例密度低于临近的肝组织,8例呈等密度.12例肝转移癌患者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均显示边缘连续环状强化,中央区供血少,可见“牛眼征”,延迟期呈低密度表现.18例肝血管瘤患者动脉期26个病灶结节状边缘,门静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增大,影像密度均匀及下降,延迟期几乎所有病灶均强化,密度接近于肝脏实质.1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动脉期有5例出现病灶边缘环状强化斑,3例片状不均匀强化,2例不强化;门静脉期轻度不规则斑块样强化2例;延时期有4例不同程度向心性强化,密度稍高于正常的肝组织,网格样强化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相动态螺旋CT在肝转移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临床病理确诊的肝转移性肿瘤,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4螺旋CT机,作平扫加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兰相动态扫描。结果共检出102个肝转移灶。其中平扫发现42个(41.1%)、肝动脉期50个(49.0%)、门静脉期96个(94.1%)、延迟期59个(57.8%)。仅动脉期发现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不能发现8个(7.8%)。结论三相螺旋CT大大提高了肝转移性病灶的检出率,是诊断肝脏小病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MSCT多期扫描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使用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对临床证实的肝FNH 12例病人行平扫和增强多期扫描,显示病灶形态和增强特点,并作3-D血管重建,进行综合影像学分析.结果 12例中11例为单发病灶,另1例多发(2个病灶).CT平扫8个病灶呈低密度,4个为等密度,1个为高密度.对比增强特点:所有病灶动脉期均快速显著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9例为等密度,4例为稍高密度.8个病灶检出中央瘢痕,其中6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瘢痕面积减少或消失,2例延迟期瘢痕呈稍高密度强化.血管重建可见主要来自肝动脉(其中一例来自肝外血管)的较粗大供血动脉.结论 FNH在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中有特征性表现,MSCT可为FNH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20.
赵玲玲 《中原医刊》2009,(24):91-9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以下简称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21例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晰,无分叶。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密度、等密度,3例患者表现为肝脏内多个病灶,余均为单个病灶。3例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6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3例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有1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