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2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报告23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替换术经验,完善手术技术。方法 浅低温体外循环(30-32℃),不阻断主动脉,不灌注心脏停搏液,保持心脏缓慢空跳进行二尖瓣替换术,结果 全组234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早期死亡2例,手术死亡率0.85%。结论 心脏不停跳二类瓣置换术是一6种安全可行的术式,可有效减轻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值得进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重症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体外循环下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72min,升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116min,转流中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高流量灌注以及定时灌注冷停跳液等心肌保护措施.结果自动复跳21例,7例电击复跳;5例发生严重低心排;4例死亡,死亡率14.3%.结论接近生理状态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和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适用于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曾建业  韦涌初 《广西医学》1997,19(6):970-971
本报告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中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二尖瓣替换术16例,术中鼻咽温度维持在30 ̄32℃,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肌得到氧合血的持续灌注,在心脏空虚,缓慢跳动中保留后瓣或全膜结构替换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在心脏冷停跳中替换主动脉瓣,然后在心脏跳动中替换二尖瓣。术中1例因主动脉根部出血死亡,其余病人术后病情平稳,多巴胺用量少,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及严重心律失常,气栓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自 1998年 1月至 12月期间 ,我们应用 4 :1含血心肌保护液作为重症心脏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时的心肌保护共计 92例。临床资料 :92例 ,均为重症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男性 54例 ,女性 38例。年龄 2 2~ 73岁 ,体重 4 8~ 82 kg,体表面积 1.5~ 2 .1m 2。在 92例手术的诊断中 ,风湿性心脏病作二尖瓣替换术 35例 ,二尖瓣主动脉双瓣替换术 2 2例 ,冠心病作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者 18例 ,主动脉瓣替换术 11例 ,先天性心脏病法乐氏四联症纠治术 3例 ,心脏复杂畸形纠治术 3例。体外循环和心肌保护方法 :92例均在静脉复合麻醉标准体外循环下作心脏直视手术 ,采用中深度血液稀释 ,血流降温。当鼻咽部温度降至 2 8℃时 ,阻断升主动脉 ,灌注 4 :1含血停搏液。第一次作主动脉根部灌注 ,一般为顺灌 ,是 4 :1高钾含血停搏液 ,其剂量为 10 m l/kg体重 ,一般以心电图呈一条直线为准。以后每隔 2 5分钟灌注 1次 4 :1含血停搏液 ,根据病情要求可以作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 ,也可以作冠状动脉顺行灌注 ,每次剂量为 5ml/kg体重。在最后一次灌注时则应用代钾含血停搏液 ,以有利于术后心肌的复苏。在整个体外循环中 ,应严密监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的变化 ,特别是血钾量的变化。结果 :92例体外循环中动脉灌注压力维持在 6 .0~ 13k Pa,中心静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不阻断升主动脉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阻断升主动脉心内商视手术的心肌保护效果. 方法 4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选择分为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停跳组(n=15),不阻断升主动脉停跳组(n=15),阻断升主动脉组(n=15).比较心肌细胞三磷酸腺苷含量、血浆丙二醛和心肌钙蛋白Ⅰ浓度,以及电子显微镜下对比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 阻断升主动脉组心肌细胞三磷酸腺苷含量、血浆丙二醛浓度、血浆心肌钙蛋白-Ⅰ浓度均小于不阻断升主动脉停跳组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停跳组,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阻断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破坏较为严重,而不阻断升主动脉停跳组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停跳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基本正常. 结论 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跳动或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具有较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海涛  鲁传龙 《医学综述》2014,20(18):3452-3453
目的探讨并总结体外循环下行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流转期间灌注压维持6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 H2O,对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顺灌+逆灌相结合的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滤技术,记录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心脏复跳比例及手术结局。结果体外循环时间为(189.5±44.8)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5.4±28.5)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8.6%,除颤复跳率为11.4%;体外循环中患者均成功脱机;术后2例(5.7%)死于合并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选择合适的灌注方法、进行心肌和肾脏保护、适时采用超滤技术、准确掌握脱机指征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院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6例施行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施行体外循环,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搏液;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体温维持在(32±1)℃,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心脏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成后即停可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多巴胺等药物用量减小。低心输血量发生率降低,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降低。血液生化及血气分析检查结果均显示较传统方法好。无空气栓塞发生,早期病死率降低。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是一种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尤其在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以下的欠发达地区的医院与国内大医院及心脏专科医院相比较,存在着软硬件等诸多方面的不足,能最大程度地减小心肌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大大提高了心内直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总结 2 9例病例。并行循环者 ,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 ,不使用心脏停搏液 ;鼻咽温维持在 (33± 1)℃ ,均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手术。结果 心脏手术完毕即可停机 ,术后血液动力学平稳 ,未用正性肌力药物。无 1例发生空气栓塞。结论 心脏不停跳法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 ,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心肌缺血缺氧损伤 ,避免再灌注损伤 ,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二尖瓣瓣膜替换手术体外循环中心脏不能自动复苏的原因,以提高心脏自动复苏率。对我院自1993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并行二尖瓣瓣膜替换手术体外循环中心脏不能自动复苏的58例临床资料,以及体外循环术中情况做一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在开放升主动脉或心内操作结束后,在心脏未自动复苏时经使用辅助药物、调整灌注流量等处理,电击除颤后心脏复跳。提示58例心脏未能自动复苏的原因主要与体外循环中温度的控制、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维持、心肌保护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8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应用经验,评价其对患者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来28例不阻断升主动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为实验组,全组年龄3.20岁;随机抽取相同年龄段的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室间隔缺损修补术28例作为对照组。对术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不阻滞升主动脉体外循环时间、术后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较对照组阻断主动脉显著减少与降低p〈0.01与〈0.05(t=8.510,2.648,2.477);两组住院天数无差异。结论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心内手术能简化操作,缩短体外循环转流时间,减少术中心肌损伤;从根本上避免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促进了心功能的恢复。手术效果与经典阻断升主动脉手术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姜丽杰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8):1254-1255,1259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CK,CK-MB,AST,LDH)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诊疗检测的敏感性和可靠性。方法使用美国康仁ACS180,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定量测定cTnI,以>0.2ng/mL为阳性;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酶谱,以CK>184.0μ/L、CK-MB>24.0μ/L、AST>38.0μ/L、LDH>250.0μ/L为阳性。结果AMI胸痛发生后3 ̄18h,血清cTnI敏感性最高,持续时间最长,最长达13 ̄15d,其诊断AMI的敏感性及有效性明显高于CK、CK-MB、AST、LDH。结论在不同的生化标记物中心肌肌钙蛋白I是一种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其临床应用价值优于CK、CK-MB等酶的检查,对诊断AMI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月1目至2001年12月31目896例住院患者中.缺血性心肌病65例,占7.3%(65/8%),包括小面积心肌梗死38例,占58.5%(38/65),大面积心肌梗死27例,占41.5%(27/65)。缺血性心肌病为心肌细胞的血供长期不足,冠状动脉有多支病变。小面积心肌梗死,不仅在急性期作血管再通,还应防治它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计帧法测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溶栓失败后的挽救性PTCA治疗和延迟PTCA治疗 ,梗死相关动脉成功再通 ,心肌梗死溶栓实验 (TIMI)血流分级 2级或 3级 ,用计帧法法测定梗死相关动脉(IRA)帧数 ,结合IRA长度测定血流速度 ,观察帧数、血流速度和心功能、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IRA平均长度为 (119 30± 2 5 2 6 )mm ,平均CTFC为 (37 36± 19 70 )帧 ,平均流速为 (10 0 33± 4 1 92 )mm/s ,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IRA帧数负相关 (r =- 0 6 4 ,P =0 0 1) ,LVEF和IRA血流速度正相关 (r =0 74 ,P =0 0 0 )。住院期间有心脏不良事件组和无不良事件组间血流速度有统计学差异 (16 7 2 0± 36 75vs 10 5 78± 30 85 ,P <0 0 5 ) ,CT FC >30祯和 <30帧组间射血分数、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血流速度是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相关因素 (OR =2 4 1,95 %CI =1 95~ 2 83,P =0 0 0 )。结论 :计帧法测定IRA帧数和血流速度是一种较好的评价冠状动脉血流的方法 ,其结果和心功能、临床近期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静脉心肌声学造影(MCE)对慢性心肌缺血心肌血流灌注的诊断价值。方法:建立慢性心肌缺血猪模型,经外周静脉持续滴注微泡造影剂,分别于造模前、造模4周后测算A·β、标化A·β,比较造模前后心肌灌注图像及A·β、标化A·β。结果:造模前声学微泡在心肌组织中均匀分布,色泽明亮,A·β、标化A·β分别为49.82±14.07、1.01±0.21;Ameroid环套扎LCX后4周,局部心肌基本无灌注,回声低暗,A·β、标化A·β分别为4.08±3.56、0.13±0.07,明显低于造模前。结论:心肌声学造影可用于量化评估慢性心肌缺血时的心肌血流灌注状态。  相似文献   

15.
缺血预调对离体鼠心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离体灌注的大鼠工作心脏模型,研究常温及低温缺血条件下不同预调方案的心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在常温或低温缺血条件下,缺血预调均可促进缺血后心肌功能的恢复,诱导心肌保护作用。对常温缺血心肌单次5min缺血再灌注的预调方案产生最佳的保护作用,但在低温缺血心肌,两次5min缺血再灌注才可诱导最佳的保护作用。当最大的保护作用诱导后,进一步预调不再增强保护作用,缺血预调诱导的心肌保护作用具有饱和特性。  相似文献   

16.
闭胸制备犬慢性心肌缺血和梗塞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索建立一个新的闭胸式犬慢性心肌缺血的梗塞模型。选用15条健康杂种犬,经右股动脉送入自制75%和50%缩窄器,造成左旋支或前降支狭窄。术后5-10月,9条犬进行选择性左冠状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衣心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组织非梗死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实验随机分为梗死治疗组[10 mg/(kg.d)坎地沙坦]、梗死对照组[15 ml/(kg.d)生理盐水]和假手术组[15 ml/(kg.d)生理盐水]。观察上述3组在心肌梗死后第8周的血流动力学和炎症细胞因子TGF-β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梗死对照组心肌组织非梗死区TGF-β1明显增高,而梗死治疗组TGF-β1的表达随着心室重塑的改善而显著下降。结论TGF-β1参与了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塑,坎地沙坦通过减少TGF-β1的表达改善了心室重塑,坎地沙坦可作为防治心室重塑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实时心肌声学造影半定量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和心肌微循环状况。方法 20例冠脉造影左前降支冠脉狭窄>75%以上的冠心病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行静息状态下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并进行左室显影效果评分及造影声像半定量分析,来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灌注状况和心肌微循环状况。结果 MCE技术不但可对左室显影效果及心肌造影进行直观评价,而且能同时显示心肌增厚率和室壁运动,可以作为评价冠心病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及心肌微血管病变的最佳选择。结论心肌超声造影有望成为冠心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在心血管药品研发与机制研究中,离体心肌细胞培养技术被广泛应用.临床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目前,根据临床病症的特点,离体心肌细胞损伤模型主要分为6种,分别是缺氧复氧损伤模型、H2O2自由基损伤模型、阿霉素药源性损伤模型、乌头碱致心律失常损伤模型、AngⅡ致心肌肥大损伤模型、异丙肾上腺素致心肌肥大损伤模型.6种模型均不完美,有各自的优缺点,以及最为相似的临床证型,因此根据研究内容选择适合的离体心肌细胞损伤模型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心肌酶的变化特点。方法用常规方法,检测84例(9例死亡,8例插管,30例无创通气,37例无辅助通气)SARS患者的心肌酶指标。结果SARS患者发病3~6d起,心肌酶开始上升,但上升的幅度差异很大。18例(21.4%)SARS患者,整个病程血清心肌酶均在正常参考范围。α-HBDH、AST、LDH、LD-1、CK和CK-MB的异常率分别为60.7%、53.6%、77.4%、44.0%、38.1%和28.4%。SARS患者心肌酶随病情变化而改变,病情越重,升幅越大,异常率越高,死亡组和插管组患者心肌酶平均峰值和异常率明显高于无创通气组(P<0.001),无创通气组患者又明显高于无辅助通气组(P<0.001)。除死亡组外,多数患者心肌酶在4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大部分SARS患者心肌酶异常,部分出现心肌损害,临床上应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