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汽车改装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查找超标原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结果该汽车改装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有毒物质(苯、甲苯、二甲苯、CO、NO、NO2、MnO2),紫外线辐射和噪声。检测13个作业岗位的粉尘浓度,8个岗位不合格,超标率为61.5%;检测14个岗位的噪声强度,8个超标,超标率57.1%;除调漆室和室内喷漆岗位的苯浓度超标外,其他岗位的化学有毒物质经检测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部位,综合采取防尘、防毒、防噪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某石化企业催化裂化装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其危害程度及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效果,探讨防控对策与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等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催化剂装卸料过程中,氧化铝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1.8~5.6 mg/m~3,超限倍数在5.4~14.1之间,最大超标倍数为7倍,均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相关要求;巡检工接触噪声强度值在86.3~101.1 d B(A)之间,超过国家标准[85 d B(A)];化学有毒物质(液化石油气、溶剂汽油、硫化氢、苯、甲苯、二甲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高温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结论催化裂化装置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和化学毒物,企业采取的防护措施基本可行,应进一步完善催化剂装卸料过程的粉尘治理,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开展职业性健康检查,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3.
某氯碱厂PVC生产过程中职业性有害因素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某氯碱厂PVC生产过程中的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调查和评价,为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以唐山市某氯碱厂为调查对象,对该厂PVC生产工艺过程中各工序进行调查.调查以询问、查阅职业卫生档案和现场检测相结合方法.了解PVC生产的工艺流程、使用的原料、辅料、产品和副产品,识别生产工艺过程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了解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的实施情况.依据国家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开展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PVC生产作业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测定及分析.[结果]调查发现,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电石粉尘和聚氯乙烯粉尘,电石粉尘来自于电石破碎工序,细破工序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为2.9.超过了容许的最大超标倍数2.5.聚氯乙烯粉尘存在于PVC仓库和PVC包装工序,粉尘浓度均未超标;生产性噪声存在于烧碱车间、氯乙烯车间、聚合车间和水汽车间的13个工序,对接触噪声超过80 dB(A)的工种计算8 h等效A声级,破碎工序清扫工接触的噪声强度为87 dB(A),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职业接触限值;生产性毒物主要有氯乙烯、氯气、氯化氢、硫化氢、磷化氢、硫酸、二氯乙烷和氯化汞,这些生产性毒物在作业环境中的浓度均未超标.[结论]PVC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和生产性有毒物质.该厂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与其他聚氯乙烯项目相比,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相对较轻,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措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制盐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盐企业提供职业病防制对策. [方法]选择3家不同生产模式企业为调查对象,对生产原料成分、生产工艺等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并对职业病危害物质(盐尘、矿石尘、煤尘、噪声、高温、其他尘、砂轮尘、矽尘和电焊尘等)进行现场采样检测. [结果]3家企业盐尘、煤尘和矿石尘浓度和噪声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噪声强度最大值分别是100.7、101.9和103.1 dB(A);盐尘浓度最大超标倍数分别是49.5、11.8和3.3倍;煤尘浓度最大超标倍数分别是7.4、10.7和2.1倍;部分制盐岗位还属于高温作业,高温作业分级分别为Ⅰ级、Ⅲ级和Ⅰ级.[结论]盐尘、矿石尘、煤尘、噪声和高温是制盐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他尘、砂轮尘、矽尘和电焊尘等是次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某乳品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现场检测的方法分析该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结果该企业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是粉尘、化学有害因素、生产性噪声。9个粉尘作业岗位中有4个作业岗位的超限倍数超标,最大值为5.69。108个噪声测定点中有12个不合格,合格率为88.9%。化学有害因素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程度较轻,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可行有效,但仍需加强职工的职业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某雷管生产企业职业危害现状,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方法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及要求,对该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作业工人健康体检.结果 高温、生产性有毒物质合格率100%;煤尘、噪声各有一个点时间加权浓度(强度)超标,但短时间浓度未达到最大超限倍数;职业健康检查异常率为31.59%(236/747),检出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油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程度及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打包机套袋操作位工人及白土投加工接触的粉尘的超限倍数计算结果超标,分别为4.088、2.600,其他各工种接触的粉尘、化学物质的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榨油厂巡检工接触的噪声强度超标,其他各工种接触的噪声强度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识别和分析某涂料生产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分析和评价其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效果。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结果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二异氰酸甲苯酯(TDI)〕,粉尘(滑石粉尘、二氧化钛粉尘、其他粉尘),噪声。检测结果表明:化学毒物中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丁酯、环己酮、TDI的短时间接触浓度(STEL)和时间加权浓度(TWA)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要求。仅有化学毒物乙酸乙酯STEL的检测结果超出国家卫生标准要求,检测结果为12.18~340.69mg/m3,在10个检测点中有1个检测点超标。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限值。结论在确保各类防护设施有效运行、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的情况下,该项目在职业病危害控制方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某雷管生产企业职业危害现状,保护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方法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及要求,对该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作业工人健康体检.结果 高温、生产性有毒物质合格率100%;煤尘、噪声各有一个点时间加权浓度(强度)超标,但短时间浓度未达到最大超限倍数;职业健康检查异常率为31.59%(236/747),检出原老厂19名三硝基甲苯白内障职业病现症患者,未发现雷管生产职业危害相关的可疑患者.结论 该企业对职业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良好,但仍需加强作业人员个人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稳定剂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其暴露水平。 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检测的方法对某稳定剂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检测。 结果 稳定剂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粉尘(含滑石粉、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钙、硬脂酸锌、硬脂酸钙、二氧化硅)和噪声。经检测,作业工人接触粉尘(总粉尘、呼吸性粉尘)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但包装操作位呼尘的最大短时间接触浓度是呼吸性粉尘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2.2倍,不符合超限倍数的要求。 结论 稳定剂生产过程中涉及粉尘类化学因素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较多,现场操作工人未按照操作规程作业,导致部分点位粉尘浓度超标,企业应加强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铸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状,为职业流行病学研究和铸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铜陵市铸造行业某企业作业场所中粉尘、有毒气体、噪声及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结果及作业工人健康监护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该企业作业场所中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大部分大于10%,粉尘浓度为0.2~6.1 mg/m3,最大超标倍数为48倍,粉尘超标场所主要集中在抛砂、抛丸和清理岗位;各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气物质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噪声强度检测6个岗位,仅有1个岗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高温作业岗位的温度略高于国家卫生标准。结论铸造行业职业病危害仍比较严重,尤其是粉尘和噪声。建议强化企业职业病防治主体意识,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加强个人防护;落实并完善健康监护和定期检测评价制度;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识别、检测海洋石油生产涉及的钻井、生产、储存等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依据检测结果确定重点危害因素.方法 工作场所空气中职业病危害因素采用检测检验法确定其浓度或强度,并分析浓度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 正常生产与检维修时生产性粉尘及有毒物质的浓度差异较大,检维修时产生的生产性粉尘与有毒物质浓度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噪声和高温超标较严重.结论 海洋石油生产职业病危害评价不仅要对正常生产情况进行评价,而且应更多关注检维修时的职业危害及海上作业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某制革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管理前后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评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管理对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产生的控制效果。方法对该企业开展职业卫生学调查,对其实施清洁生产管理前后工作场所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并进行控制效果评价。结果该制革企业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乙酸乙酯、丙酮、丁酮、粉尘等是该企业所存在主要的化学性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实施清洁生产前,开布车间开布机台、表处车间调油墨岗位的甲苯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超标,最高浓度分别达61.72、117.84 mg/m~3,丙酮短时间接触浓度达453.26 mg/m~3,压延车间压延线高搅岗位粉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达10.70 mg/m~3,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实施清洁生产后,各种化学性职业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和短时间接触浓度均低于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较实施清洁生产前明显降低。结论清洁生产管理对以有毒化学物质作为原辅材料的人工制革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识别、检测某凹版软包装印刷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工程整改后职业病危害的变化,评估工程整改效果,为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和现场检测,得出整改前后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评价有针对性的系统工程整改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污染的改善效果。结果整改前该厂作业工人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超标较重,苯CTWA超标3.42倍,CSTEL超标1.87倍;乙酸乙酯CTWA超标1.33倍,CSTEL超标1.48倍。整改后上述有毒化学物浓度明显降低,达到职业接触限值要求;整改后噪声强度有所降低。结论有毒化学物质超标的印刷厂,经系统工程整改后,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集成电路制造工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点,为制定防治职业病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07年完成的11个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进行汇总,分析所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规律和分布特点。结果主要化学有毒物质检测14种,离子注入机工作场所个别点空气中砷化氢浓度可能超标,其余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主要物理因素有8种,除生产支持区域噪声强度超标,其余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结论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均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尤其是制订应急救援预案、落实日常检查和员工培训对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某阀门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调查,了解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检测其浓度强度,评价职业卫生危害防护设施的防护效果.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结果 该项目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有毒物质:苯、甲苯、二甲苯、二氧化锰、臭氧、氮氧化物、铜尘、铜烟;物理因素:噪声、局部振动、高温、紫外辐射.除普通车床、卧式车床处噪声8 h等效连续A声级超过卫生接触限值外,其余均未超过国家标准.结论 该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运行状况良好,可起到相应的防护作用,能将工作场所粉尘、毒物的浓度控制在国家卫生标准要求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某通信元件公司在运行期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方法采用检查表法、职业卫生调查法、检测检验法、工程分析法相结合对职业病危害进行识别和分析。结果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化学毒物(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丁醇、异丙醇、锡烟和铅烟等)、粉尘、高温、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结果显示,化学毒物检测结果中D栋喷漆房二甲苯浓度超出国家卫生标准,其余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粉尘浓度全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噪声强度检测130个点,其中6个检测点(占4.6%)噪声强度超过85 d B(A),冲床房的噪声强度最大,达95.6 d B(A);个体噪声强度检测15个工作岗位,其中有5个岗位超过职业卫生限值。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较复杂,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二甲苯和异丙醇,应从职业病危害的关键控制部位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某塑料包装制品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存在环节,以便提出更为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对企业的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分布、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强度)及控制措施进行调查、分析及检测。结果该企业的生产工艺、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措施等,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各岗位有毒物质浓度、高温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噪声检测合格率为71.4%。结论该企业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基本有效。建议对超标的噪声作业点进一步加强作业人员的个人防护,对原辅料输送环节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识别、分析和评价某焦化厂粗苯加氢精制建设项目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方法依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对该项目的类比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和检测,采用类比法、检查表法、风险评估法等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类比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苯、甲苯、二甲苯、苯酚、苯乙烯、苯并芘、煤焦油沥青挥发物、二硫化碳、氨、一氧化碳、硫化氢、噪声等,其中,苯、硫化氢、二硫化碳、一氧化碳、氨为高毒物品,属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除苯短时间接触浓度有7个工作场所浓度超标外,其余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运用风险评估法对苯并芘和煤焦油沥青挥发物进行了评价。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拟采用的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某焦化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工程分析,识别焦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索的种类及产生的主要环节。检测工作地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评价其职业病危害程度及防护设施的效果。结果(1)某焦化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高温、辐射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苯、甲苯、二甲苯、酚、氰化物、焦炉逸散物、苯并(a)芘;(2)在检测的工作场所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苯、甲苯、二甲苯、酚7种毒物的浓度均达到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3)粉尘、噪声超标较为严重,其中粉尘超标率达50.0%,噪声超标率达31.6%;(4)苯并(a)芘浓度大部分超过了标准要求,超标率达84.6%。结论采取行之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护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应急救援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该焦化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运行效果基本能够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