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下颌骨骨折在临床中比较常见,近三年来,我院成功实施60多例下颌骨多发骨折的手术,术后病人反映良好,张口度、咬合关系及颜面部外形得到很大改善。据我院放射科资料统计,下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55%-72%,颧骨上颌骨骨折占了18%-28%。由于下颌骨是下颌部体积最大、位置较突出的骨骼,容易遭受损伤,居下颌骨骨折的首位。其好发部位于颏部、颏孔区、下颌角部及髁状突部。其中以髁状突颈部及关节囊内髁状突关节头纵向骨折手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190例颌骨骨折,其中下颌骨骨折最多;骨折部位以下颌骨颏孔部及体部多见,男多于女;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事故和工伤。治疗:成人用小环颌间结扎和单颌夹板固定;儿童颌骨骨折多用头颏绷带固定;髁状突骨折也用颌间结扎方法。对于骨折线上的牙齿除为开放性而有污染的给予拔除,其它的尽量保留以利骨折固定。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位于面下部突出部位,是颌面部单个骨骼中面积最大、遭遇外力伤害发生骨折的机会远高于其他颌面骨.下颌骨骨折占面部骨折的50%~84%左右[1].好发部位有正中联合、角部、体部及髁状突颈部.髁状突即是下颌骨的生长中心,又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骨折治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颌、牙合功能及面部外形.不论发生在哪一部位的骨折,治疗均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本文就下颌骨骨折的致伤原因,治疗方法及术后治疗效做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4.
下颌骨折好发部位有颏部、颏孔区、下颌角、髁状突颈部。常因外力大小,骨折线部位、方向、倾斜度、牙齿支撑和咀嚼肌牵拉而出现不同情况的移位。其治疗关键是恢复上下颌牙齿的正常咬合关系和坚实可靠的固定技术,而颌骨骨折复位后的固定技术又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下颌骨折常用固定技术有:单颌固定法、颌间固定法、简单内固定法、坚强内固定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和分析下颌骨颏部骨折联合双侧髁突囊内骨折的致伤机制,提高此类骨折的预防和诊断水平。方法: 获取1名下颌骨发育正常、无第三磨牙、无颞下颌关节病史的青年男性的颌面部CT和颞下颌关节MRI数据,通过Mimics和ANSYS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采取不同角度的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分析下颌骨及髁突关节面的应力分布。同时,比较有无关节盘、咬合与非咬合状态下下颌骨的应力分布差异。结果: 准确建立了包含颞下颌关节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当外力作用于下颌骨颏部时,髁突、升支前缘及颏部受力区是主要的应力集中区,其中应力最大值位于髁突顶部。随着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夹角由0°逐渐增大直至60°,下颌骨上的应力由分散逐渐集中至颏部与双侧髁突三个部位;超过60°时,应力又出现分散的趋势。当对关节盘进行模拟后,髁突关节面及髁颈部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与非咬合状态相比,咬合状态下下颌骨上的应力集中于咬合面,而其他部位无明显的应力分布。结论: 外力方向与水平面呈60°时,应力分布主要集中于颏部及双侧髁突顶部,即三点骨折发生的部位;在下颌骨颏部受力过程中,关节盘的存在以及稳定的咬合状态下,髁突部位(包括颈部和关节面)的应力分布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下颌颏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的比率及合并髁突骨折常见部位和合并髁突骨折的常见致病原因,并对相关因素分析,为临床诊断治疗下颌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以及乌海市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9年7月~2011年7月均存在下颌骨颏部骨折的病例107例进行回顾性分组对照研究。结果:下颌骨颏部骨折107例,合并髁突骨折的有62例;下颌骨颏部骨折合并髁突囊内骨折的有20侧,合并髁突颈部骨折的有41侧,合并髁突下骨折的有18侧;男65侧,女14侧;致伤年龄≥18岁共62侧,<18岁共17侧,≥18岁髁突颈部骨折33侧,<18岁髁突颈部和髁突囊内骨折各8侧;颏部骨折合并髁突骨折交通伤26例,坠落伤16例。结论:下颌骨颏部骨折最易合并髁突骨折,其中性别、年龄无显著性差异;合并髁突骨折的病例中髁突颈部最常见,与性别无相关性,但髁突骨折部位与年龄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下颌骨在撞击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撞击载荷作用时下颌骨不同结构的应力分布规律、应力集中区域,为研究下颌骨撞击损伤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建立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人尸体下颌骨撞击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下颌骨不同结构的受力规律.结果:①撞击颏部,其舌侧区,磨牙后区内侧面、髁状突颈外表面以及下颌角外表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②撞击下颌体部,颏部舌侧区,对倒磨牙后区内侧面、对侧下颌角外表面、撞击侧下颌角外侧面、撞击侧体部内侧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③撞击下颌角,其内侧面、撞击侧髁状突颈内侧面、颏部舌侧面、对侧髁状突颈外表面以及撞击侧磨牙后区内侧面具有较高的张应力.结论:下颌角、髁状突颈部、下颌体部、磨牙后区是下颌骨撞击损伤的好发部位,骨折部位与撞击部位间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损伤69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口腔颌面部损伤后临床特点。方法 对 6 94例口腔颌面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 94例口腔颌面部损伤病例中软组织损伤 4 5 1例 ,占 6 5 0 %。颌面骨损伤中以下颌骨折发生率最高 ,占颌面骨损伤的 77 0 % ,下颌骨骨折中以颏部发生率最高 ,其次是体部 ,髁状突颈部骨折较少。结论 了解口腔颌面部损伤的临床特点 ,为颌面部不同部位损伤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 ,为及时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9.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其颈部较薄弱,遇外伤容易引起骨折,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25%[1].髁突骨折处理不当极易发生颞下颌关节病及关节强直等并发症[2].  相似文献   

10.
申海  刘金明  马贲 《黑龙江医学》2004,28(8):639-639
下颌骨骨折在口腔颌面部损伤中较常见。由于下颌骨独有的解剖形态及特点,当下颌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骨折线好发部位常为正中联合、颏孔区、下颌骨及髁状突颈部。骨折线可为单一的,也可为多骨折线或粉碎性骨折。我科近2年来采用口腔内切口、小型肽板骨间内固定治疗发生于双侧下颌  相似文献   

11.
下颌骨骨折在口腔颌面部损伤中最为常见,其按Killey分类法分为下颌角骨折、颏部正中骨折、髁状突骨折和颏孔区骨折[1].颌骨牵引是下颌骨骨折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为在上、下颌牙唇侧各固定一带有挂钩的牙弓夹板,上、下颌正常的咬合关系通过在挂钩挂上橡皮圈以作牵引,其方向按骨折段需复位的方向挂.近年来,我院口腔颌面外科行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术40例,经精心护理,患者对恢复后的结果满意.现介绍下颌骨骨折颌间结扎固定术护理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下颌骨骨折是口腔颌面部常见损伤,根据临床统计占颌面部骨损伤的50%-70%。下颌骨发生骨折的部位常与解剖结构有关,如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区及髁状突颈部等均为骨折的好发部位。交通事故、跌伤等是下颌骨骨折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应用非加压、单层骨皮质固定的小型钛板或不锈钢板复位固定下颌骨骨折在西方发达国家已被广泛应用于颌面外科。现将口内进路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治疗下颌骨骨折30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下颌骨呈马蹄形,是颌面部体积最大、位置较突出的骨骼,容易遭受损害。其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和髁突颈部是下颌骨的结构薄弱区,是骨折的好发部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在咀嚼肌的牵拉下发生移位,从而出现咬殆错乱、咀嚼功能障碍。传统下颌骨骨折一般采用颌间夹板固定,这样口腔即不卫生又易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口腔功能紊乱。随着小型钛板或不锈钢板的使用,下颌骨骨折复位坚固内固定技术得以进一步推广发展。我院从2008年开始使用小型钛板和螺钉对下颌骨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临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颌骨模型及其模型外科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9例下颌骨颏部骨折伴髁突外脱位患者,术前行CT扫描并通过快速成型技术制作三维颌骨模型。分析模型髁突外脱位的情况,进行模型外科操作,复位颏部骨折及髁突外脱位并预制个性化重建钛板。术中利用预制的重建钛板配合颌关系的引导,将颏部骨折复位。结果:9例患者在三维颌骨模型外科指导下完成手术,创口均Ⅰ期愈合,颌关系恢复,术后影像学检查见9例患者髁突均完全复位。术后随访6~28个月,患者最大张口度3.1~4.2 cm(中位数3.3 cm),颌关系及颌骨运动功能均正常。结论:三维颌骨模型能全面显示颏部骨折和髁突外脱位情况,利用颌骨的三维模型外科作为平台,可以准确塑形颏部重建钛板,在颏部骨折手术复位的同时将髁突外脱位复位,从而在外伤性髁突外脱位复位治疗中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髁状突骨折在下颌骨骨折中占有很高的比例 ,其发生率约为 2 5 %。它对牙颌功能以及儿童的面部生长发育影响最大 ,尤其是存在着发生真性颞下颌关节强直、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潜在危险 ,因此日益受到重视 [1 ] 。我们在近 5年中对 35例髁状突骨折患者采取了保守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作一分析。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对象为我院 1994~ 1999年保守治疗的髁状突骨折 35例 ,男 30例 ,女 5例 ,年龄 10~ 36岁 ,平均2 8.9岁。其中 10例为多发伤 ,合并下颌骨体部和颏部的骨折。髁状突骨折移位 ,成角大于 30°者 3例 ,5~ 30…  相似文献   

16.
下颌骨髁突骨折在临床上常见,治疗不当会引起咬合紊乱、关节强直、生长发育受限等后遗症。该文结合文献回顾,总结了团队的诊治经验,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髁突骨折的影像学诊断特别是CT的冠状位图像重建是骨折分类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按照骨折线的部位分为髁突(囊内)骨折、髁突颈部骨折和髁突下(基底部)骨折3类。其中囊内骨折又分为A、B、C、M 4种类型。髁突骨折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对咬合紊乱的患者可采用颌间弹性牵引的方式;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证是下颌支残端外脱位出关节窝的骨折,相对适应证是下颌支残端与关节窝接触的骨折、髁突颈部严重移位或脱位和基底部骨折。手术成功的关键点为:正确的手术入路,骨折的解剖复位和稳定的固定,术中对翼外肌附着和髁突表面软骨的保护,关节盘的复位。对于合并髁突骨折的下颌骨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要注意舌侧裂隙的关闭(以确保下颌骨宽度的恢复)和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当髁突骨折合并面中部骨折时应先复位固定髁突骨折和咬合关系,然后通过咬合复位固定上颌骨骨折。6岁以下的儿童髁突的自我改建能力较强,多用非手术治疗;随着年龄增长髁突的愈合改建能力逐渐减弱,12岁以上青少年的...  相似文献   

17.
髁突是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占下颌骨骨折25%~52%[1],髁突骨折端因受翼外肌的牵拉发生向前内方移位,出现颌关系紊乱和下颌骨运动障碍,因此维持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对40例髁突上骨折患者的疗效进行临床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髁状突是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其骨折发生率约占下颌骨骨折的1/3[1]。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但易引起功能紊乱、关节弹响、疼痛、面部畸形,甚至关节强直等并发症。我科自1998年开始对髁状突骨折(除粉碎性骨折及儿童外),采用经颌下入路下颌升支垂直矢状截骨髁状突游离直视复位钛板坚固内固定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17~55岁。致伤原因是交通事故伤28例,斗殴3例,跌伤5例。本组病例中6例髁突矢状骨折,23例髁突颈部骨折,7例髁突颈下骨折;18例为单侧髁状突骨折,6例为双侧骨折,…  相似文献   

19.
下颌骨在颌面部位置突出,体积大、活动度大,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状突颈部处在结构和力学上的薄弱区域,极易在受损伤时发生骨折。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我科收治68例下颌骨骨折患者,通过对其临床总结和分析,结合近年文献报道,对各种类型的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方法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小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技术是颌面部骨折较理想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下颌骨是颜面骨中较突出的一部分,在颜面骨中最易受到损伤。非火器性下颌骨骨折,有其一定的好发部位,如颏孔区、下颌角部、颏正中联合部及髁状突部,这些都是颌骨中较薄弱的部分,创伤后易发生骨折。骨折发生后即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骨断端错位及移动、限制功能等症状。但在诊断中,特别应注意牙齿咬合情况,发现咬合错位或不能咬合,即说明下颌骨有骨折移位。同时由于齿槽部骨质有粘膜骨膜覆盖,故骨折后口内粘膜一定有撕裂和出血,亦可辅助诊断,并应注意此处的渗血可引起口底血肿。此外,若下齿槽神经被撕裂,还可发生下唇麻木感;严重的髁状突区损伤,可发生耳道出血,甚至引起颅中凹骨折,以致脑脊液自耳道溢出。有人根据治疗的原则,把下颌骨骨折分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