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清醒镇静的可行性、合适的清醒镇静深度及血浆靶浓度。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在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病人23例,颈丛神经阻滞完善后,采用TCI泵,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靶控血药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室丙泊酚浓度达平衡后每3min以0.1μ∥ml递增,直至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评分)降低至3分,并维持这一深度。观察指标以TCI前BP、HR、MAP、SpO2作为各自基础值,记录OAA/S评分为5、4、3、2分时丙泊酚靶控血药浓度值,同时记录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OAA/S评分镇静稳定为3分时的血浆靶浓度为(1.70±0.16)μg/ml,HR、MAP在OAA/S由5分到2分过程中有所下降,且2分、3分与4分和5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在OAA/S评分3-5分时,患者均有自主呼吸且维持在97%~100%,2分时SpO2较5分和4分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TCI系统用于颈丛神经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清醒镇静具有精度高、可控性良好、病人镇静深度适宜、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等特点,适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麻醉深度指数(CSI)在靶控输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诱导过程中预测患者麻醉深度的精确程度.方法全身麻醉下行择期手术患者44例,ASA分级Ⅰ~Ⅱ级,以效应室靶浓度4 ng/mnl靶控输注雷米芬太尼,输注10 min时开始靶控输注丙泊酚,丙泊酚初始效应室靶浓度均为1.5 μg/ml,每4min增加0.5 μg/ml,改良警觉/镇静评分为1分时给予强直刺激,直至改良警觉/镇静评分为0分后1min停止试验.试验中监测患者CSI、平均动脉压(MAP)、心率、每20 s行改良警觉/镇静评分、靶控输注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结果CSI随改良警觉/镇静评分下降而下降,改良警觉/镇静评分5分时CSI为91±5,4分时为77±7,3分时为70±7,2分时为62±6,1分时为49±12,0分时为36±10,两个相邻改良警觉/镇静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P及心率在两个相邻改良警觉/镇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SI与改良警觉/镇静评分的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预测概率值均大于CSI与MA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CSI与丙泊酚靶控输注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存在线性回归关系(决定系数为0.812,P<0.01).结论在成年患者靶控输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诱导状态下,CSI能够准确地区分清醒和麻醉后的不同意识水平,可靠地预测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血浆靶浓度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对血液动力学和BIS的影响.方法 10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按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随机分为5组(R0、R1、R2、R3、R4组)即0 ng/mL、1 ng/mL、2 ng/mL、3 ng/mL、4 ng/mL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时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从1μg/mL开始,每2min观察一次OAA/S评分,如OAA/S评分未达到0分,则每次将丙泊酚浓度增加1μg/mL;当病人OAA/S评分达0级时,则静注维库溴铵0.1 mg/kg完成气管插管.结果 麻醉诱导后,各组病人的MAP均降低,R0、R1和R2三组病人在气管插管后MAP升高,其升高幅度较R3和R4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病人的HR在气管插管后均增快,R0、R1和R2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 <0.05);BIS值随OAA/S评分降低而降低,气管插管后R0、R1和R2组BIS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诱导时具有协同作用,而以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3 ng/mL诱导时血流动力学最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SI用于监测颈丛麻醉辅助镇静的可行性,找到颈丛麻醉辅助镇静的最佳药物。方法60例在颈丛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切手术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三组,Ⅰ组、Ⅱ组和Ⅲ组,每组20例,分别予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镇静,应用脑功能状态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监测,观察比较颈丛麻醉中行咪达唑仑、丙泊酚及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DEX)镇静的效果,记录警觉/镇静评分(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与对应的CSI值、HR(Heart Rate)、血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在SpO2<92%时停止注药。结果 1在SpO2<92%前,Ⅰ组OAA/S评分均可达到3分,有5例达到2分,2例达到1分,Ⅱ和Ⅲ组OAA/S评分均可达到1分;2三组随OAA/S评分的降低,对应的CSI值、心率、血压、SpO2均有明显的降低(p<0.05);3OAA/S评分≥3分时,Ⅰ组的OAA/S评分与CSI的相关系数为0.738(p<0.01),Ⅱ组OAA/S评分与CSI的相关系数为0.667(p<0.01),Ⅲ组OAA/S评分与CSI的相关系数为0.662(p<0.01)。Ⅰ组、Ⅱ组及Ⅲ组相关系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AA/S评分<3分时,Ⅱ组及Ⅲ组OAA/S评分与CS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65(p<0.01)和0.661(p<0.01)。结论 CSI可用于监测颈丛麻醉辅助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清醒镇静,能较好反映镇静深度的动态变化。三者均可为颈丛麻醉提供良好的镇静效果,丙泊酚、右美托咪定效果更佳,右美托咪定因能产生自然睡眠状态、不良反应少,是更理想的颈丛辅助镇静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右旋美托咪啶对志愿者机械性疼痛刺激的镇痛效果。方法下肢择期骨科手术须行腰硬联合麻醉健康志愿者30名(ASAI级),随机分为D组(实验组)和C组(对照组),每组各15例;腰硬联合麻醉麻醉平面固定15 min后,D组志愿者接受手持式电子von Frey 150 g vFFs垂直刺激志愿者左手心及VAS评分,随后以初始血浆靶浓度(0.6 ng/ml)靶控输注DEX,持续输注稳定20 min后再次以150g vFFs刺激志愿者左手心及唤醒VAS评分。如果主诉无痛或唤之不醒,则该浓度梯度VAS评分为0,如果主诉疼痛并VAS>10 mm后,以0.3 ng/ml为梯度增加靶浓度重复上述实验,每个测试靶浓度至少持续稳定输注20 min,直至靶浓度递增至2.1 ng/ml共6个浓度梯度,分别为0.6 ng/ml(T1)、0.9 ng/ml(T2)、1.2 ng/ml(T3)、1.5 ng/ml(T4)、1.8 ng/ml(T5)和2.1 ng/ml(T6),C组(对照组)以相同模式靶控输注生理盐水及对应浓度梯度进行VAS评分,同时记录MAP、HR、SpO2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警觉/镇静(OAA/S)评分,必要时干预处理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机械性疼痛VAS评分基础值相似,D组VAS评分随着浓度梯度增加逐渐下降(p<0.05),C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基础值比较,D组靶控输注初始剂量后BIS值、MAP和HR下降,随着浓度梯度增加分别逐渐下降21.3%~58.1%、21.1%~46.7%和12.3%~38.3%,OAA/S和Ramsay镇静评分也逐渐下降(p<0.05),C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志愿者SpO2稳定,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镇静随着血浆靶控输注浓度递增而加深,高浓度右旋美托咪啶对机械性疼痛刺激具有明显镇痛效应,但低血压和心率过缓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ICU病人丙泊酚分步靶控输注(TCI)镇静时镇静深度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探讨TCI和BIS是否适合国人ICU的镇静监测。方法收集15例65~78岁的ICU危重病人,进行丙泊酚分步TCI镇静。靶浓度(Ct)由0.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平衡15分钟后观察BIS、Ramsay评分。结果丙泊酚分步靶控输注镇静时BIS随着Ct增加而下降。BIS与Ct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638。Ramsay评分与BI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860。Ramsay评分与C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43(P﹤0.01)。结论TCI和BIS联合进行镇静可以体现监测的数字化、规范化。TCI和BIS联合进行镇静的实施和监测在国人ICU中使用证实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不同模式输注瑞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最佳模式和安全性.方法 84例AsA分级Ⅰ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人工控制输注组(Ⅰ组)、靶控输注(TCI)组(Ⅱ组),每组各42例.两组均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后采用人工控制辅注或TCI瑞芬太尼.Ⅰ组瑞芬太尼以0.15μg/min)速度输注,5min后改为0.05μg/(kg·min),术中以0.01μg/(kg·min)速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0.08μg/(kg·min);Ⅱ组以血浆靶浓度2μg/L输注,术中以0.1μ/L浓度递增或递减,最大剂量不超过3μg/L.皮肤缝合时停止药物输注.记录患者在麻醉前(T0)、切皮时(T1)、切皮后10 min(T2)、切皮后30 min(T3)、缝合皮肤时(T4)的改良镇静/警醒评分(OAA/S)以及两组瑞芬太尼用量.观察患者呼吸抑制、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Ⅰ组瑞芬太尼用量[(310±32)μg]明显少于Ⅱ组[(387±63)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各时间点OA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内麻醉后各时间点OAA/S均明显高于T0(P<0.05).Ⅰ组的呼吸抑制发生例数(2例)明显少于Ⅱ组(8例)(P<0.05).结论 瑞芬太尼人工控制输注比TCI更适合臂丛神经阻滞不全时上肢手术的清醒镇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脑电双频指数(BIS)与咪达唑仑-丙泊酚联合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例在硬膜外阻滞下复合应用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的成年病人。先静注咪达唑仑0.02mg/kg,3min后每隔3min静注丙泊酚20mg,直至OAA/S评分达到1分。分析AAI和BIS与OAA/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AI和BIS随病人镇静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随镇静程度的变浅而明显回升,且均与OAA/S评分显著相关(p<0.001)。诱导期,AAI和BIS与OAA/S评分的Spearman’s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915和0.889;恢复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和0.797。AAI的相关系数与BIS的相比,差异显著(p<0.001)。结论AAI和BIS与硬膜外阻滞下咪达唑仑-丙泊酚联合镇静深度显著相关,且AAI价值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9.
等效镇痛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有无普鲁泊福镇静情况下,等效镇痛剂量的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呼吸生理各参数的影响,比较两种药物呼吸抑制作用的强弱.方法 选择80例择期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舒芬太尼组(S组)和舒芬太尼联合普鲁泊福组(SP组)及单纯瑞芬太尼组(R组)和瑞芬太尼联合普鲁泊福组(RP组),每组20例.观察四组呼吸频率(RR)、分钟通气量(MV)、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等指标并进行警觉/镇静评分(OAA/S),直至达到指定呼吸抑制时终止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结果 随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增加,RR、MV显著降低,PETCO2显著升高.S组和SP组达呼吸抑制时的舒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计算值分别为(0.46±0.14)、(0.23±0.06)μg/L,R组和RP组达呼吸抑制时的瑞芬太尼效应室浓度计算值分别为(5.22±2.11)、(2.22±1.02)μg/L.结论 等效镇痛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时,随血浆靶浓度增加对自主呼吸抑制的作用增加,联合普鲁泊福后更加明显,较低浓度即可抑制自主呼吸,但等效镇痛剂量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呼吸抑制作用强弱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医院》2019,(9):1360-1362
目的比较静脉靶控输注(TCI)与泵注丙泊酚用于乳腺微创旋切手术麻醉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择期行乳腺微创旋切术的患者7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静脉泵注(C组)和TCI丙泊酚(T组)两组,每组各35例。两组患者输入5 ml/kg醋酸钠林格液后,予1μg/kg芬太尼静脉注射,C组给予2 mg/kg丙泊酚静脉注射,随后以2. 5 mg·kg(-1)·h(-1)速度恒速泵注; T组丙泊酚TCI,初始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 0μg/m L;手术开始前两组患者均使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根据术中体动反应调节麻醉深度,C组单次快速静脉注射丙泊酚0. 5 mg·kg~(-1)·h~(-1); T组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在原来基础上增加0. 2μg/m L两组均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丙泊酚的输注。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Sp O_2)、血压和呼吸频率。记录注射痛、呼吸抑制、循环抑制和术中体动发生例数。结果两组术前MAP、HR、Sp O_2和术中HR、Sp O_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组术中MAP明显低于T组(P <0. 05)。两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组诱导时间明显短于T组(P <0. 05)。C组丙泊酚注射痛、循环抑制和术中体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T组(P <0. 05);两组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T组的Ramsay镇静评分优于C组(P <0. 05)。T组患者出院时质量评分优于C组(P <0. 05)。T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优于C组(P <0. 05)。结论与丙泊酚静脉泵注比较,丙泊酚TCI具有循环稳定,患者体动少,镇静效果好等优点,日间手术患者住院时间较短,一定程度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1.
黎邝 《现代医院》2010,10(12):31-33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及病人状态指数(PSI)在监测小儿腹部手术镇静效果的差异,以选取最佳监测方案。方法 75例患儿分为三组(各组n=25),均使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术中辅助咪唑安定维持患儿睡眠,分别使用BIS、AEPI及PSI监测麻醉深度;比较三组在入室(T1)、切皮前60 s(T2)、切皮即刻(T3)、切皮后60 s(T4)及切皮后120 s(T5)进行监测评分;比较改良后OAA/S同一评分下的BIS、AEPI及PSI指数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术中三组均无出现切皮体动,但患儿T2~T5四个时间点的BIS、AEPI及PSI指数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且均以PSI最低(p<0.05);OAA/S=0~3分所对应的BIS、AEPI及PSI指数有组间差异(p<0.05),仍均以PSI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述3个指数与OAA/S评分呈正相关性,且以PSI与OAA/S的相关性最强(r=0.793,p=0.016)。结论 PSI受切皮的影响相对最小,且灵敏度、区分度较好,是监测小儿腹部全麻手术镇静效果较为理想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明豫军  李辉  徐军美 《中国医师杂志》2008,10(11):1559-1561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对甲状腺手术镇静和镇痛效果。方法择期颈丛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恒速输注组(R组)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组(TCI组)。颈丛阻滞效果确切后,术前5min,R组持续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μg/(kg·h);TCI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1.25ng/ml,C组持续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直到手术结束。观察并记录患者MAP、HR、RR、SpO2,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镇静评分(OAA/S评分),不良反应(呼吸抑制、肌肉僵硬、恶心呕吐)及术后患者满意度。结果与T0组比较,C组T2时MAP升高,T1和T2时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R组和TCI组T2时MAP降低,T1和T2时HR明显减慢(P〈0.05,P〈0.01)。OAA/S评分比较,R组和TCI组达4分的例数明显多于C组(P〈0.01)。VAS评分比较,R组和TCI组优良的例数明显多于C组(P〈0.01)。与C组比较,R组和TCI组各有2例和1例出现轻微的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芬太尼辅助颈丛阻滞下行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恒速输注与靶控输注法的镇静和镇痛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熵指数预测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诱导期意识消失的准确性,并与脑电双频指数(BIS)进行比较.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0月至12月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50例,全麻诱导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麻醉诱导期记录每次警觉/镇静评分(the 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ness/sedation,OAA/S)评分即刻的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丙泊酚效应室浓度(Ce)、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析RE、SE、BIS和Ce与诱导期OAA/S评分的相关性.计算意识消失时的RE、SE的预测概率(R)值,并与BIS、Ce、MAP、HR的Pk值比较.分别计算5%、95%患者意识消失时的RE、SE、BIS等指标的有效数值(EC05、EC95)及其95%可信区间(95% CI).结果 RE、SE、BIS和Ce与诱导期OAA/S评分均具有相关性(r=0.962、0.951,0.966、-0.983,均P<0.01).患者意识消失时RE、SE、BIS值分别为60±8、55±9、59±7,三者预测患者意识消失时的Pk值均显著高于0.5,亦高于MAP、HR的Pk值(均P<0.01).RE、SE、BIS的EC05及其95%CI分别为77.3 (72.6~85.4)、68.9 (65.4 ~ 76.2)、72.7 (68.1~80.9),EC95及其95% CI分别为49.5 (42.8~52.9)、42.3 (33.9~47.0)、46.2 (38.3~50.8).结论 熵指数和BIS均能准确预测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全麻诱导期的意识消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丙泊酚闭环输注系统(closed-loop anaesthesia system,CLAN)复合舒芬太尼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66例,分为CLAN组和传统靶控输注(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TCI组,每组33例,CLAN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控制变量设定在70,丙泊酚的血浆靶控浓度均设定为2mg/L,TCI组整个手术期丙泊酚浓度维持不变。记录并比较两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丙泊酚的总量及单位剂量。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P有差别,CLAN组血压的波动小于TCI组(P(0.05);CLAN组BIS指数明显低于TCI组;丙泊酚总剂量及单位化标准剂量,CLAN组均显著低于TCI组。结论:将BIS作为反馈控制变量,丙泊酚CLAN输注系统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丙泊酚靶控输注(TCI)与静脉推注给药(MCI)在无痛人流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00例择期人流镇痛术孕妇随机分为丙泊酚TCI组和静脉推注给药MCI组,每组150例。两组患者常规面罩给氧,氧流量2L/min,TCI组丙泊酚输注血浆靶浓度为3-4μg/ml,术毕停止给药;MCI组丙泊酚诱导量2-3mg/kg,刮宫前酌情追加丙泊酚50mg麻醉维持,不同时点分别观察记录两组诱导时间、苏醒时间、总药量、镇痛效果及诱导前后SBP、DBP、MAP、HR、RR、SpO2、呼吸抑制或呼吸暂停变化。统计丙泊酚诱导量、追加量和总用量。记录诱导时间、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手术时间、自动离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TCI组诱导、苏醒时间均短于MCI组(P〈0.05),总用药量TCI组大于MCI组;镇痛效果TCI组优于MCI组(P〈0.05)。两组T1时点MAP、HR、RR、SpO2均低于术前,MCI组下降更明显(P〈0.05);其他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定向力恢复时间、自动离院时间时间TCI组明显短于M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起效迅速,操作简便,可控性强,苏醒完全,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丙泊酚靶控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血液动力学与术后苏醒过程的改变。观察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异氟醚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和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进行比较。方法:择期进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TCI组(A组)和静吸复合组(B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TCI丙泊酚静脉麻醉,B组采用静脉复合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均以芬太尼-异丙酚-维库溴铵模式诱导,A组以丙泊酚TCI靶浓度5μg/ml诱导,插管后以血浆浓度3.5μg/ml为靶浓度维持麻醉至缝皮前,B组持续吸入2%异氟醚(氧流量为2L/min)至缝皮前。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与维库溴铵。两组病人分别计录:术前、术中1、5、10min及术后MAP和HR;术毕停药后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观察病人拔管后即刻、1和24h的意识状态(OAAS),认知功能测试(MMSE);手术后第I天随访并记录有无术后恶心呕吐(PONV)。结果:与B组比较,A组各时段MAP、HR、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人离开手术室时的OAAS评分和拔管后的MMSE评分显著增高(P<0.05),定向力恢复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各时段MAP及HR显著下降(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术,与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相比有苏醒快和PONV发生率低的优点,同时也能维持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自愿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20例):A组,地佐辛(0.1 mg/kg)+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为3.5μg/ml);B组,芬太尼(1.5 μg/kg)+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为3.5 μg/ml);C组: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为2 ng/ml)+丙泊酚(血浆靶控浓度为3.5μg/ml).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并记录术中呼吸抑制的例数、术中体动的例数、丙泊酚总量、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术中呼吸抑制和体动的发生率、苏醒时间、术后疼痛评分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C组的苏醒时间明显小于B组(P<0.05);C组术后疼痛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三组的丙泊酚总量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中呼吸抑制和体动发生率低,苏醒时间短,术后疼痛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血浆靶浓度异丙酚联合一定靶控浓度瑞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术患者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拟行无痛人工流产术的年轻女性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瑞芬太尼+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3 μg/mL);B组,瑞芬太尼+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5μg/mL);C组,瑞芬太尼+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7μ g/ml),每组各20例.3组的瑞芬太尼的靶控血浆浓度均为2 ng/mL.监测仪监测心电图、脉搏、呼吸、血压、心率、氧饱和度;记录术中呼吸抑制(SPO2低于90%,需要人工辅助呼吸的例数),体动例数(术中体动需追加异丙酚的例数),术毕追加的异丙酚总量.记录手术时间,以改良清醒镇静评分方法(MOAA/S)评测手术结束1、3、5 min的清醒程度,术毕到无头晕恶心能够自主离室时间.结果 (1)C组呼吸抑制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体动例数及追加的异丙酚需求量明显高于B、C组(P<0.05).(2)A组离室时间长于B、C组,改良清醒镇静评分方法的1 min、3 min分值低于B、C组(P<0.05).结论 瑞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2 ng/mL)+异丙酚(血浆靶控浓度5 μg/mL)在无痛人流术中麻醉平稳、并发症少、术后清醒快,是一个较好的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支撑喉镜手术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苏醒期特点。方法:选择40例行小儿支撑喉镜手术的患儿,年龄4~12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Ⅰ)组和静吸复合麻醉(Ⅱ)组,每组20例。常规麻醉诱导后,Ⅰ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Ⅱ组采用吸入异氟烷及静脉输注丙泊酚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立即停止所有药物的输入,记录术中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术毕停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观察患儿拔管后即刻、1h、3h的意识状态(OAA/S)评分以及术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Ⅱ组术中的HR较Ⅰ组明显增快,并且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也较Ⅰ组高。两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但Ⅰ组拔管后即刻、1h的OAA/S评分高于Ⅱ组。结论:靶控输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小儿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与静吸复合麻醉比较术中的HR较低、苏醒质量较优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ICU病人丙泊酚分步靶控输注(TCI)镇静时镇静深度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探讨TCI和BIS是否适合国人ICU的镇静监测。方法收集15例65-78岁的ICU危重病人,进行丙泊酚分步TCI镇静。靶浓度(Ct)由0.5μg/ml→1.0μg/ml→1.5μg/ml→2.0μg/ml,平衡15分钟后观察BIS、Ramsay评分。结果丙泊酚分步靶控输注镇静时BIS随着Ct增加而下降。BIS与cc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638。Ramsay评分与BIS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860。Ramsay评分与c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43(P〈0.01)。结论TCI和BIS联合进行镇静可以体现监测的数字化、规范化。TCI和BIS联合进行镇静的实施和监测在国人ICU中使用证实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