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开腹与腹腔镜中线入路右半结肠完整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CME)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3例右半结肠癌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102)与对照组(n=101),观察组行腹腔镜中线入路右半结肠CME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中线入路右半结肠CME术,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手术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2%,高于对照组的78.2%(P<0.05);观察组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9%,低于对照组的1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中线入路右半结肠CME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同时创伤较小,术后恢复更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尹庆华 《吉林医学》2014,(3):498-498
目的:对右半结肠癌行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择5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外侧入路治疗,对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无死亡病例(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平均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手术操作技巧与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和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并满足入组条件的167例患者临床资料,分为开腹组和腹腔镜组,比较2组术后恢复情况及肿瘤根治性效果,评估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2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开始进食时间、术后镇痛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腹腔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腹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是安全有效的,符合肿瘤根治原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在高危结肠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0例高危结肠癌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除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研究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引流时间、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均P 0. 05)。结论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高危结肠癌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少,可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禹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结肠癌患者,依据术式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接受腹腔镜结肠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手术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于术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QOL)。结果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手术用时及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腹腔镜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效果显著,可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河南省信合医院收治的8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根治术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疗效显著,淋巴结转移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传统手术与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结肠癌患者,其中采取传统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的患者30例,并观察2组结肠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淋巴结清扫个数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结肠癌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多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结肠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结肠癌患者进行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 根据手术方案将在我院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14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80例,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对照组68例,接受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结果 ①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总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镇痛药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标本切除长度、结肠上旁淋巴结清扫个数、系膜间淋巴结清扫个数、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个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与开腹行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疗效相当,但是前者的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患者恢复更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胡侃 《中外医疗》2012,31(22):176-17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外科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患者42例,作为腹腔镜组;同时分析2009年10月以前例在该院运用开腹手术切除进行治疗结肠癌的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开腹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开腹组(P〈0.05)。结论对于可以采取腹腔镜治疗的结肠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是安全的、有效的,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西峡县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74例结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接受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引流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天数等围手术期指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2.43%(12/37),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81%(4/37)。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侯建章 《医学综述》2011,17(11):1645-1647
蛋白质组学技术能高通量对比健康和疾病状态时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有效地进行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鉴定,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发展,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妇科肿瘤标志物的筛选、早期诊断和分类、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现在就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乳腺癌、卵巢癌、宫颈癌等妇科恶性肿瘤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1373例宫颈标本的肉眼形态、临床症状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结果宫颈良性病变占77.4%,其中呈糜烂及糜烂伴触血阳性者以糜烂较多见;宫颈光滑、肥大者以炎症为主。恶性病变占22.6%,其中鳞癌占恶性肿瘤的97.7%;年龄在30~49岁,宫颈呈糜烂或糜烂伴触血阳性,临床表现为接触性出血,血性白带或不规则出血者,原位癌多见;年龄在50岁以上,临床表现为绝经后出血,宫颈呈溃疡、肿块者浸润癌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究重组小鼠白介素-33(mIL-33)对不同类型肿瘤的作用,采用外源性注射mIL-33的方法对荷不同实体瘤的小鼠模型进行药效学研究。本研究发现mIL-33能够显著抑制肝癌、肺癌、胃癌、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的生长,但对不同肿瘤抑制作用并不完全一致。较低剂量的mIL-33(10 μg/kg)能显著抑制肝癌、肺癌和胃癌皮下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而在前列腺癌和结肠癌皮下荷瘤小鼠模型中,需要较高剂量的mIL-33(90 μg/kg)才能发挥相应的抗肿瘤作用。此外,mIL-33对结肠癌皮下荷瘤的生长抑制作用还与给药时长及肿瘤进展时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mIL-33能够显著抑制小鼠多种肿瘤的生长,提示IL-33可能是治疗肿瘤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5.
癌瘤的发生和发展为阴、阳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癌毒、瘀滞这两方面共同致病,体内外邪气可化毒,而体内气血津液的失调也可参与癌毒的形成,探讨癌毒、瘀滞和癌瘤形成之间的联系,可为癌瘤形成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并为其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检测干细胞相关因子Sox2在胃癌细胞株MKN45悬浮球体细胞中的表达。方法:选择人胃癌细胞株MKN45,在含有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基本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无血清培养液中培养,观察球体形成情况,并检测球体细胞对化疗药物顺铂(cisplatin,DDP)的耐受性;采用RT-PCR与免疫印迹分析检测干细胞相关基因Sox2在球体细胞及原代贴壁细胞两组细胞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胃癌细胞株MKN45在无血清培养条件下能形成悬浮球体,球体细胞中Sox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原代贴壁细胞(P=0.000)。结论:悬浮球培养法在胃癌细胞株MKN45中培养形成的球体细胞具有肿瘤干细胞特性。该方法是分离和鉴定肿瘤干细胞的实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与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作为研究1组,56例甲状腺良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2组,同时选取我院50例门诊体检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3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表达情况。对研究1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研究1组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变化。结果:研究1组甲状腺球蛋白阳性表达率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研究2组和对照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组甲状腺球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1组患者血清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可以用于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9.
20.
Multiple primary cancers (MPC) are specific malignant tumors type,manifesting as more than one primary tumor diagnosed in the same patient,either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The diagnostic criteria include:the cancer must be clearly malignant as determined by histological evaluation;each cancer must be geographically separate and distinct;and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second tumor represents a metastasis should be excluded.1 The mechanism of pathophysiology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but cancer survivors are at increased risk of second cancer.With increased availability of methods with greater sensitivity for screening organs susceptible to cancers,there may be an increase of frequency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multiple malignities in the coming years.The association of multiple myeloma with solid tumors is rare.In this study,we presented a multiple myeloma case accompanying to lung,colon and gastric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