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062425TMD患者关节损害与关节液中TNFα含量关系的研究;20062426渐进性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TGF—β1表达的影响;20062427咬合紊乱对髁突软骨Ⅲ型胶原表达影响的定量研究;20062428[牙合]重建对偏侧咀嚼大鼠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20062429颞下颌关节CT影像测量与解剖测量相关性研究;20062430颞下颌关节滑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及一氧化氮分析。[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正畸治疗对下颌髁突肥大术后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并探讨其术后关节的稳定性。方法:下颌髁突肥大高位切除术后转诊患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7~34岁,平均21.2岁,采用固定或隐形正畸治疗,种植钉压低患侧上颌后牙。术前、术后及正畸后进行颞下颌关节功能对比,常规拍摄锥形束CT(CBCT),头颅定位侧位片,Tc99m_MDP颌骨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检查,着重测量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术前患侧和健侧比较关节间隙(包括前间隙、上间隙及后间隙)无统计学差异,手术后及正畸后各关节间隙手术侧与非手术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髁突高位切除术联合术后正确的正畸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由于髁突肥大导致的颜面及错牙合畸形以及由此引发的颞下颌关节障碍,正畸治疗后髁突回到关节窝正常位置,患侧髁突改建,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的正颌-正畸联合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采用正畸-正颌手术联合治疗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前突患者,以期取得面貌及咬合关系的改善。方法选择10例成人骨性Ⅰ类错[牙合]双颌前突患者,通过术前正畸-正颌手术-术后正畸的联合治疗。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建立良好的上下颌咬合关系,面型改善;SNA、SNB显著减小。结论成人Ⅰ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患者采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能快速地、有效地获得满意的咬[牙合]功能及侧貌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一侧颞下颌关节手术对非手术侧颞颌关节的影响。方法 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对比研究一侧家兔关节髁状突高位切除加关节盘摘除术后,对非手术侧颞颌关节髁状突表面的影响,并与相同月龄的正常家兔关节进行比较。结果 颞下颌关节髁状突高位切除加关节盘摘除术会对非手术侧关节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髁状突表层结构遭到破坏,如网状胶原纤维暴露;凝胶样物质剥脱、堆积、表面裂缝、缺损和胶原纤维暴露、断裂及崩解等。结论 一侧颞颌关节手术可导致非手术侧颞下颌关节髁状突表层结构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纳入所有关于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文章。检索时间截至2017年6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进行资料提取和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均为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髁突位置对照的研究。其中,下颌偏斜患者122例,个别正常▉110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下颌偏斜组偏斜侧关节上间隙[MD=-0.38,95%CI(-0.74,-0.01),P=0.04]、前间隙[MD=-0.72,95%CI(-0.99,-0.04),P<0.00001]均显著大于偏斜对侧;下颌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后间隙[MD=-0.35,95%CI(0.25,0.45),P<0.00001]显著小于偏斜对侧;与个别正常▉相比,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后间隙[MD=-0.58,95%CI(-0.88,-0.28),P=0.0002]偏斜对侧关节后间隙[MD=-0.30,95%CI(-0.59,-0.00),P=0.05]及关节前间隙[MD=-0.85,95%CI(-1.58,-0.13),P=0.02]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偏斜组偏斜侧[MD=-0.56,95%CI(-1.14,0.02),P=0.06]及对侧关节上间隙 [MD=-0.58,95%CI(-1.27,0.10),P=0.10],偏斜组偏斜侧关节前间隙[MD=-0.05,95%CI(-0.35,0.46),P=0.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位置较偏斜对侧向后下移位。与个别正常▉相比,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位置向后移位。  相似文献   

6.
无牙颌下颌骨大小和形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对56例无牙颌患者(28例牙嵴丰满者和28例牙嵴萎缩者)的X线侧位片。应用中轴转换方法得到下颌骨中轴各线距和角度,并测量其线距和角度。结果表明:随着牙嵴吸收的增加,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长度增加;前牙槽突,颏突,颌内前部高度,颌骨后部高度及突长度减少。下颌休体和下颌支的连接更超于平坦;喙突和髁突更超于接近;前牙槽突向舌侧倾斜,说明牙槽骨的吸收使下颌体高度发生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下颌偏斜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记录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研究此类患者髁突运动的规律。方法 下颌偏斜患者31例(男性9例,女性22例),年龄12~26岁,平均18岁。使用CADIAX Ⅲ型髁突运动轨迹轴图描计仪,记录并通过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分析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并将其与患者下颌偏斜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的运动轨迹不对称,偏斜侧的运动位移大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偏斜侧髁突的水平倾斜度小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随着偏斜量的增加,偏斜侧与非偏斜侧髁突的位移差距也相应增加,非偏斜侧髁突的位移相应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偏斜患者不仅颅面形态不对称,下颌侧方运动时髁突运动轨迹在长度、角度等方面也不对称,其与偏斜量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位置的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关系.方法:拍摄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正常(牙合)志愿者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7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将有变化的指标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关节前间隙(A)、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X/Y)及对侧关节上间隙(S)、髁突高度(TCH)的变化与Frict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有相关性.结论: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偏斜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后移,对侧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向前下移位,对侧髁突高度增高与其出现的关节症状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髁状突骨折致颞下颌关节慢性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颞下颌关节髁突软骨的三维微观区域形貌及其纳米弹性性能;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髁突的实验研究;红外偏振光治疗各类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分析;人体颞下颌关节关节盘及关节软骨渗透性的研究;一侧下颌角受力对双侧关节盘及髁突软骨的影响;颞肌筋膜瓣联合冠突移植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咬合紊乱对颞下颌关节盘厚度的影响;颞下颌关节病髁突组织细胞凋亡的研究;髁突髓腔信号异常与颞下颌关节内紊乱关系的研究;髁突骨髓腔MRI信号异常与颞下颌关节疼痛的关系;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手术方法与复法。  相似文献   

11.
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位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及其位置的变化.方法:对21例下颌偏斜患者和20例个别理想[牙合]志愿者拍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5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双侧关节结节高度、关节窝指数增大,髁突后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减小;偏斜侧的关节前间隙、关节前后间隙面积比,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减小;对侧的关节上间隙、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髁突前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关节窝后斜面与水平基准线的夹角增大.结论:下颌偏斜患者的双侧髁突和关节窝形态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尤其以非偏斜侧髁突变化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体肋骨软骨移植(CCG)N建生长期山羊下颌髁突的生长与改建。方法:6只6个月龄雄性山羊左侧颞下颌关节作为正常对照侧,右侧手术切除髁突但保留关节盘行CCG(软骨长度3-5mm)重建髁突。术后即刻、1个月、6个月、18个月行螺旋CT扫描头颅,观察移植骨改建,并通过三维头影测量记录下颌支高度的变化。2名测量者分别进行测量,其中一名在1个月后重复测量,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测量数据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移植骨逐步改建,18个月后重建侧与正常侧髁突形态接近;测量者之间和测量者自身2次的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即刻、1个月、6个月和18个月,正常对照侧平均下颌支高度分别为58.2mm、61.3mm、68.8mm和76.7mm,实验侧平均下颌支高度分别为60.0mm、59.6mm、68.0mm和74.8mm。结论:保留关节盘的自体CCG(软骨长度3—5mm)重建生长期山羊下颌髁突后,能够改建成接近正常髁突的形态,并维持该侧下颌骨的同步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成人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对称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了解下颌偏斜患者颞下颌关节形态学差异及相关性。方法:对21例下颌偏斜患者拍摄颞下颌关节中位断层片,选择描述髁突位置及髁突和关节窝形态的15个指标进行测量及统计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非偏斜侧的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较偏斜侧向前下移位;非偏斜侧的髁突高度、髁突上部高度较偏斜侧高;非偏斜侧的髁突前斜面斜度、关节窝后斜面的斜度较偏斜侧大。双侧髁突前斜面斜度与关节前间隙、关节窝深度呈正相关;髁突上部高度与髁突高度呈正相关;偏斜侧髁突后斜面斜度与关节窝后斜面斜度呈正相关;非偏斜侧髁突后斜面斜度与关节上间隙、关节结节高度呈负相关。结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具有形态学差异。双侧髁突形态的变化与其同侧关节窝形态的变化及其在关节窝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口腔入路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术;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在髁状突手术中的应用;偏侧咀嚼对紧咬牙运动时海马旁回激活影响的探索;颞下颌关节镜盘复位固定术后错[牙合]的发生及转归;颞下颌关节强直治疗方法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SPECT-CT骨显像对成人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颞下颌关节代谢及形态对称性研究。方法:对36例成人下颌偏斜患者行SPECT骨显像,对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图像进行冠状面、矢状面、横断面采集进行三维重建,计算出放射性计数比值,并通过CT扫描三维重建后同机融合,根据双侧颞下颌关节解剖关系测量偏斜侧及对侧髁突的高度、内外径、后斜面倾斜角及后斜面长度的差异,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颞下颌关节各区域(髁突、下颌升支、下颌角)放射性计数比值均有所不同,偏斜侧的放射性计数比值均低于对侧,且两侧放射性计数比值有显著差异(P<0.05);偏斜侧髁突高度及内外径均较之对侧减小(P<0.01);偏斜侧髁突后斜面长度、后斜面倾斜角较之对侧增大(P<0.01)。结论:SPECT-CT骨显像对成人下颌偏斜疾病的诊断评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侧切牙过小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之一,本研究结合临床系统讨论侧切牙过小临床上的处理方法。方法对68例上颌侧切牙过小病例根据其临床条件分为拔牙及非拔牙矫治方法,其中拔牙病例32例,采用3种拔牙模式(下颌仅拔除一个下切牙;上下颌均拔牙,上颌拔除A282代替A484,下颌拔除C4D4;设计拔除A484C4D4);非拔牙病例36例,根据侧切牙过小程度采用下颌少数牙减径,下颌多数牙减径,以及上颌烤瓷冠修复治疗方法。结果通过治疗前后评价,68例病例通过拔牙及非拔牙方法均取得了很好的临床及美观效果。结论对于侧切牙过小病例,根据其临床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拔牙或非拔牙矫治方法,两者均可取得健康、美观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单侧加载对髁突表面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三维有限元法探讨下颌单侧加载时对髁突表面应力分布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利用所建的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约束模型颞骨区上表面全部节点的自由度,限制下颌运动;约束后牙咬合面节点和垂直方向的自由度。分别观察单侧(右)第二磨牙区和双侧第二磨牙区加载时,两侧髁状突表面22个区域应力分布变化情况。结果:双侧加载时在髁突表面产生的负荷,左右侧分布对称;单侧加载时,两侧髁状突表面应力分布不对称:工作侧髁突承受的最大拉应力大于非工作侧,而非工作侧髁突表面的最大压应力大于工作侧,非工作侧所有区域的Von Mises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均大于工作侧。结论:单侧加载可造成双侧髁突表面应力不对称改变,非工作侧髁突表面产生的负荷大于工作侧,提示临床下颌单侧受力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口腔医学》2013,(5):299-302
目的建立不同年龄组下颌偏斜患者CT三维重建模型,测量、分析不同年龄组下颌偏斜患者髁突形态三维特征,并比较双侧髁突对称性。方法选择3个不同年龄组:替牙组(8~11岁)和年轻恒牙列组(11~16岁),成人组(18~30岁)的偏颌患者各12例,进行CBCT扫描,采集颅面部DICOM数据,使用Sim plant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和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偏颌患者髁突三维形态存在差异性。替牙组下颌偏斜患者两侧髁突形态无明显差异;年轻恒牙列组髁突高度、髁突内外径、下颌支高度、髁突后斜面长度、髁突后斜面倾角偏斜侧与对侧比较出现了差异,双侧髁突形态发生了非对称性改变;成人组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发生了明显的非对称性改变,偏斜对侧髁突高度、下颌升支高度、髁突内外径较偏斜侧增大,髁突后斜面长度、后斜面倾斜角较偏斜侧减小。结论下颌偏斜可引起髁突的非对称性改建,从替牙组到成人组,下颌偏斜有从下颌移位向骨骼异常发展的趋势,故下颌偏斜患者应该早期矫治。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采用三维光弹技术对头帽颏兜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应力高度集中在下颌骨生长发育的重要中心髁突颈和下颌升支后缘;在下颌骨颊舌向切片检测时发现,应力多集中在下颌骨正中及舌侧;主应力方向为从颏兜受力处斜向后上至髁突颈,正与下颌生长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耳前切口关节内窥镜辅助肋骨-软骨移植重建髁突的可行性。方法对33例(49侧)颞下颌关节疾患,经耳前切口行髁突切除等病灶处理后充分分离下颌支表面骨膜,制备植骨床,行颌间固定;常规切取肋骨-软骨并修整形态;经颊部3~4 mm小切口穿入颊部穿通器,在内窥镜监视下,利用小型接骨板将肋骨-软骨置于下颌支外侧,完成坚固内固定。结果33例患者在关节内窥镜辅助下均顺利地完成了髁突的重建,术中视野清晰,固定稳固,无严重出血、螺钉松脱及颅脑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无面瘫。影像学检查证实肋骨-软骨移植物与下颌支、关节窝保持良好的位置关系。结论经耳前切口关节内窥镜辅助肋骨-软骨移植重建髁突具有手术创伤小、用时短、切口小、术后无明显瘢痕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