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廖斌  张绍林 《海南医学》2002,13(11):25-26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寻求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的有效策略,提高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老年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征和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结果:联合化疗35例,总完全缓解(CR)率42.9%(15/35),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26例,CR率42.3%(11/26);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9例,CR率44.4%(4/9)。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或三尖杉脂碱(H)化疗18例,CR率22.2%(4/18)。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4例,4例CR。姑息治疗12例。结论:老年急性白血病临床上有其特殊性,对化疗反应差,CR率低。对老年急性白血病应选择积极、合理、个体化的化疗方案,并进行综合治疗,有利于提高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刘峥嵘 《中原医刊》2004,31(10):1-2
目的:探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21例ANLL合并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6%的ANLLMI—M5患者发生CNSL,以M4、M5多见;小儿组、青壮年组高于老年组。亚临床型CNSL占33.3%。目前死亡18例,失访3例,生存3例。结论:ANLL合并CNSL发病率高,预后差,大量亚临床型CNSL的存在可能是其易误诊、漏诊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急性胰腺炎并发肾损害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合并肾损害临床特点。方法对近年来资料完整的158例AP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59例发生肾损害.发生率37.%.其中水肿型AP有33.1%、坏死型AP有54.8%发生肾脏损害,合并急性肾衰(ARF)4例。肾损害特点:蛋白尿占79.7%、镜下血尿44.1%、细胞管型22.O%、颗粒管型3.3%;少尿8.5%,无尿6.8%;肾脏弥漫性肿大16.9%;血尿素氮(BUN)升高35.6%,血肌酐(Cr)升高15.3%。治疗以处理AP为主,主要死亡原因为ARF。结论AP患者易发生肾损害,发病可能为多因素的参与有关.治疗应积极处理AP,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损害的药物,并应积极预防ARF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白血病的相关性,本研究总结和分析8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北京协和医院1993年7月至2010年1月住院病例中自身免疫性疾病9021例,其中合并白血病者8例,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合并白血病的发生率为0.08%.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例,其中2例合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AML-M2),1例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白塞病2例,分别合并AML-M2及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b);幼年类风湿关节炎(JRA)1例合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及原发干燥综合征(pSS)1例合并ALL-L2低增生型;复发性多软骨炎(RP)1例合并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WT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WT1基因在50例白血病患者及8例正常人、3例血液系统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表达.分析WT1基因在白血病患者中的表达规律及其与白血病转归、预后等的关系.结果:RT~PCR检测WT1基因的灵敏性为10^-4.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22例,17例WT1表达阳性(77.3%);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11例,6例WT1表达阳性(54.5%);急性混合细胞性白血病(AMLL)1例WT1表达阳性;提示FAB分型中各型急性白血病均可呈阳性表达.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5例,其中慢性期8例WT1表达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较为敏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临床症状指标,以便于临床及时观察病情以及对SARS患者的及早处理。方法:收集24例SARS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资料,并与已报道的较重的SARS患者的临床症状相比较。结果:SARS轻型患者与较重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存在很大不同,尤其是呼吸困难的出现,前者仅为4.2%,后者报道有74.4%。轻型患者发热、肌酸肌痛乏力、咳嗽、咳痰的发生率分别为100%(24/24)、79.1%(19/24)、29.7%(7/24)、20.8%(5/24),重型患者分别为100%(83/83)、38.6%(32/83)、83.1%(69/83)、55.4%(46/83)。结论:对于SARS的病情判断,临床表现仍是一个重要的观察因素,特别是呼吸困难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单个核细胞凋亡情况,结合临床诊断及临床表现,探讨肾移植患者手术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及免疫抑制治疗的关系。方法收集2例移植患者术前2天,术后2天,8天,16天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淋巴亚群及PBMC凋亡检测。结果与正常参考值相比.两例肾移植患者CD3 细胞百分率(61.54~73.14)%在正常范围,CD6^-CDl9^ 细胞百分率较高(11.14~29.06)%,CD3^-CDl6 56^ 细胞百分率(3.54~25.50)%较低;CD4^ 细胞百分率逐渐增加(30.48~41.06)%;CD8^ 细胞百分率(26.55~34.08)%则逐渐降低(31.74~27.02)%;CD4/CD8比值(0.96~1.52)逐渐升高;PBMC凋亡率术前2天分别为10.26%、8.28%,术后2天分别为14.32%、11.75%、术后8天分别为12.93%、8.42%,术后16天分别为9.13%、5.76%。结论:在免疫抑制剂与患者免疫系统的综合作用下,肾移植患者术后2天和术后8天PB-MC细胞凋亡率较高;CD4/CD8比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白血病合并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加深对此合并症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并复习国外相关文献。结果该科于2011年7月至2014年3月间共收治急性白血病患者116例,其中急性髓细胞白血病85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1例;共有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占4.31%(5/116)。5例患者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相对较高,如有相应症状应及时诊治。  相似文献   

9.
急性白血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目前,免疫分型和细胞遗传学等诊断手段的相继开展与细胞形态学、组织化学互相补充,使白血病的诊断丰大大提高。现将我院根据FAB分型标准确诊的80例初诊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诊断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和研究方法自1992-05~1997-12在我院初诊的8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肝脾肿大为44例,占55%(B型超声诊断),发热54例,占69.9%,出血49例,占62%,淋巴结肿大32例,占40%。最小为3岁,最大为64岁,平均年龄29.9岁。男58例占72.5%,女22例占2入5%,男女之比为2.63:1。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幼稚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临床特征、早期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选择1990年至1996年我院住院治疗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44例。结果:36例(81.6%)有髓外白血病表现。6例于确诊2周内死亡。19例(43.2%)获得完全缓解。中位生存期为4个月。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11例使用白细胞分离术患者5例出现白细胞反跳。口服羟基脲2~4g/d,白细胞24h内降低47.1%,同时给予水化治疗、碱化尿液和别嘌呤醇治疗,无肾功能损伤发生。结论: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患者早期死亡率高,临床缓解率低,预后差。早期积极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白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提高对白塞病的认识。方法收集43例白塞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人口参数、临床表现、系统受累、治疗情况等。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39.1±13.0)岁,病程(3.0±2.8)年。复发性口腔溃疡100%,其次为生殖器溃疡55.8%,结节红斑48.8%,假性毛囊炎41.9%,眼部病变37.2%,关节炎/关节痛34.9%,消化道、心脏受累发生率分别为16.3%与9.3%。针刺反应阳性率为34.9%。8例分别有肺结核感染、慢性乙型肝炎及生殖器疱疹继发感染。35例患者均应用剂量不等的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5 mg qd~260 mg qd),43例患者中28例分别应用了不同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如反应停、秋水仙碱、硫唑嘌呤、雷公藤、柳氮磺吡啶及爱若华等,无患者应用生物制剂。结论白塞病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多个系统,重症患者预后不佳。针对器官系统损害的治疗需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非感染性主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和(或)风湿免疫科住院诊治的124例非感染性主动脉炎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以及手术后转归等。结果 124例患者中有大动脉炎45例(36.3%)、孤立性主动脉炎40例(32.3%)、白塞病37例(29.8%)、巨细胞动脉炎2例(1.6%),以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常见(82例,66.1%)。大动脉炎组女性更多见(3.5:1),孤立性主动脉炎组发病年龄[(53.5±9.4)岁]及诊断年龄[(55.0±9.3)岁]更大(P<0.05)。97例(78.2%)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次手术69例、≥ 2次手术28例,有44例(45.4%)接受术前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初次手术以主动脉瓣置换术(40.2%)、Bentall术(23.7%)、冠脉搭桥术(11.3%)最常见,术后收缩压得到显著改善[(119.2±38.1) mmHg vs.(108.9±37.9) mmHg,P<0.001]。≥ 2次手术以主动脉瓣瓣周漏(19例,67.9%)为主要原因,其中白塞病(13例,68.4%)多见,仅7例(36.8%)患者在术前接受了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与97例手术患者相比,27例未做手术的患者中,合并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63.0%)者比例更高、诊断年龄[(41.6±16.4)岁]更年轻、女性(74.1%)更多见,其中17例(63.0%)患者通过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延期手术。结论 非感染性主动脉炎主要见于大动脉炎、孤立性主动脉炎、白塞病等原发性系统性血管炎患者,以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常见。内科治疗有助于控制炎症、延缓手术,手术治疗有助于改善血压。未经过内科治疗的白塞病患者更易出现术后瓣周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21-三体综合征(DS)相关急性白血病(AL)患儿的临床、实验室检查特点及疗效,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分析21 例DS-AL 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与非DS-AL 相比,21 例DS-AL 患儿发病年龄1~5 岁为主(占 85.7%),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见(占57.1%),乳酸脱氢酶>2 倍以上者较多(占61.9%);13 例行心脏彩超检查10 例异常(占 67.9%),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常见(占38.5%);6 例接受化疗,4 例完全缓解(占66.7%),合并感染死亡2 例,治疗相关死亡率 33.3%;2例减强度化疗者已分别无病生存21月及43月。结论DS-AL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见,对化疗敏感,采用减强度化疗 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人胆石症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75岁以上老年人胆石症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 23例(82.1%)患者并存其他疾病,22例(78.6%)以急性发作就诊,11例(39.3%)行急诊手术,1例(3.6%)并存胆囊癌。术式以胆囊切除术、胆道探查术为主。围手术期死亡1例(3.6%)。结论经过充分术前准备及围手术期并存症的合理处理,手术仍是治疗75岁以上老年人胆石症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8例白塞氏病临床分析及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分析白塞氏病18例的临床资料,对本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口腔溃疡18例,外生殖器溃疡11例,眼部损害8例,皮肤损害13例,眼、口、生殖器均受累7例;感染可能参与本病,尤其是结核感染;皮质类固醇激素与免疫抑制剂联合使用,可提高本病治愈率;本组痊愈和好转15例,病情无变化2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合并阴茎癌并转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7例Behcet病的诊断,治疗发预后的规律。本文显示该病主要表现为口腔溃疡(96%)、生殖器溃疡(85%)、眼部损害(52%)、皮损损害(77%);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类固醇抗炎剂及免疫抑制剂为治疗本病的有效药物。27例中痊愈或好转22例(89%),病情无明显变化1例,死亡4例,其中3例死于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收治的长期生存38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临床情况,并探讨其影响预后的多种相关因素。方法:分析1981年~1994年958例中长期生存10年以上38例AL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38例生存10年以上者,ANLL26例(M2 12例,M3 13例,M4 5例,M5 5例),ALL 12例(L1 5例、L2 7例)。最大年龄47岁,30岁以上仅4例。达完全缓解时间较短,完全缓解后坚持强化,化疗时间为3~5年。结论:白血病细胞类型、达初次缓解的疗程和时间、年龄、个体化治疗是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治青少年及年轻成人(AYAs)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及其对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100例11~45岁初治AYAs急淋患者的MICM分型、临床特征及疗效,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00例AYAs急淋患者中,11~30岁者48例,31~45岁者52例,两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50×109/L者38例,WBC与预后有关(P=0.006);初诊时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及睾丸白血病(TL)共2例,影响长期生存(P=0.000);普通B细胞急淋(common-B-ALL)58例、前B细胞急淋(pre-B-ALL)12例、早前B细胞急淋(pro-B-ALL)5例、成熟B细胞急淋(成熟B-ALL)1例、T细胞急淋(T-ALL)23例、伴髓系抗原表达的急淋(My+-ALL)3例,CD10(+)ALL、CD10(-)ALL、T-ALL、My+-ALL组间长期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细胞遗传学检查显示亚(假)二倍体6例、t(9;22)/bcr-abl 3例、t(4;11)/MLL-AF4 1例、超二倍体8例、t(12;21)/TEL-AML1 1例。亚(假)二倍体、t(9;22)/bcr-abl、t(4;11)/MLL-AF4预后较差(P=0.000);泼尼松预试验反应不良者11例、初治诱导化疗效果未达到完全缓解(CR)者9例,早期治疗反应与预后相关(P<0.05)。结论初诊时外周血WBC及CNSL/TL、泼尼松预试验反应、初治诱导化疗效果、免疫分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对AYAs急淋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的AYAs急淋具有相同的临床及MICM分型特征,年龄不是AYAs急淋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初治急性白血病(AL)儿童临床资料,探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免疫分型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方法: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231例AL患儿分为Ⅰ组(<3岁)、Ⅱ组(3~9岁)、Ⅲ组(9~14岁),比较性别、临床表现、外周血象及治疗情况在各组各免疫分型(T-ALL、B-ALL与AML)间的差异。结果:小龄患儿较大龄患儿、ALL患儿较AML患儿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率高。淋巴结肿大较肝、脾肿大发生率高。T-ALL、AML患儿WBC增高(>50×109/L)发生率较高。3~9岁的B-ALL患儿CR率最高。结论:无明显诱因单纯多个淋巴结肿大患儿需考虑AL的可能。T-ALL、AML患儿需警惕外周血WBC增高(>50×109/L)。3~9岁B-ALL患儿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T-ALL体现出了稍强的恶性趋势。AL患儿放弃治疗与死亡的比率仍然很高。  相似文献   

20.
张鑫  宋鹏  丁元刚 《医学综述》2014,20(21):3984-3985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MDS的发病特点及治疗进行讨论。结果本组15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5例,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2例。总的急变率为33.3%。采用化疗及抗细菌真菌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 MDS中国发病年龄较西方提前10岁左右,诊断难点在于鉴别诊断。中、高危MDS患者建议使用地西他滨联合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