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彩超下左室质量指数(LVMI)与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天津海滨人民医院于2018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根据其心脏彩超结果分为左室肥厚组[48例,LVMI≥125g/m2(男)、LVMI≥110g/m2(女)]和非肥厚组[52例,LVMI<125g/m2(男)、LVMI<110g/m2(女)],比较两组患者的LVMI与血压变异性指标[24小时收缩压变异(24h SBPV)、24小时舒张压变异(24h DBPV)、日间收缩压变异(dSBPV)、日间舒张压变异(dDBPV)]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LVMI与24h SBPV、24h DBPV、dSBPV、dDBPV的相关性。结果:左心肥厚组的LVMI、24h SBPV、dSBPV均大于非肥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h DBPV、dDBPV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h SBPV、dSBPV与LVMI呈正相关(P<0....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伴高血压病患者的心血管改变。方法 219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依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119例和单纯高血压组10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动态血压检查及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糖尿病组的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日间舒张压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均大于单纯高血压组,日间收缩压、E/A比值小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较单纯高血压病患者,出现左室肥厚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左室肥厚作为高血压靶器官受累的代表,构建一个基于动态血压的最优综合指数(W)。通过该指数可初步了解患者心脏受累程度,并使不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间的比较成为可能。方法:建立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PBM)参数(24小时收缩压均值(SBPmean)、均值的标准差(SBPsd);舒张压均值(DBPmean)和标准差(DBPsd);平均动脉压均值(MAPmean)和标准差(MAPsd);脉率均值(HRmean)和标准差(HRsd);白昼收缩压负荷(dSBPload)、舒张压负荷(dDBPload);夜间收缩压负荷(nSBPload)、舒张压负荷(nDBPload);夜间收缩压下降率(SBPfall)、夜间舒张压下降率(DBPfall))与基于心脏彩超结果的左室质量指数(LVMI)间的多元线性映射模型,在验证误差最小准则下,获得一组可描述靶器官受累程度的最佳参数组合及其对应的最优综合指数。结果:选择组合{nSBPload,DBPfall,SBPfall,dSBPload,SBPmean}时,验证误差达到最小值19.7,参数归一化后对应的权重分别为{11.1,0.1,-6.5,-11.1,106.4}。在此基础上,将得到的LVMI预计值变化范围调整在0~100之间,从而获得面向左室肥厚的最优综合指数(W)。结论:"W=70"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预警标志。同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①收缩压均值与左室肥厚显著相关;②收缩压负荷与左室肥厚相关;③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相关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动态脉压相关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思义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9):2575-257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动态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AOD)的关系。方法:应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8例高血压患者24小时平均动态脉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入选患者均进行病史采集,计算体重指数(BMI)、查空腹血糖(FBS)、血清甘油三脂(TG)、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小时动态脉压,AOD及LVMI在高血压左心室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年龄及高血压病程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脉压增加和AOD扩大是老年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的共同危险因素,与年龄及高血压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献良 《淮海医药》2009,27(4):287-289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1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心脏超声检查,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2组:左室肥厚组(n=30)与非左室肥厚组(n=72)。结果(1)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临床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4 h、白昼、夜间收缩压及脉压以及夜间舒张压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6.2±13.5)mm Hg、(125.7±9.2)mm Hg;24 h脉压分别为(59.7±12.7)mm Hg、(46.8±7.1)mm Hg;白天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9.3±10.9)mm Hg、(128.2±10.64)mm Hg,白天脉压分别为(60.2±12.4)mm Hg、(48.1±8.0);夜间平均收缩压分别为(141.7±16.9)mm Hg、(118.8±9.7)mm Hg;夜间脉压分别为(57.8±14.1)mm Hg、(43.7±6.7)mm Hg;夜间平均舒张压分别为(84.0±10.7)mm Hg、(75.1±7.6)mm Hg。左室肥厚组与非左室肥厚组其动态血压呈非杓型节律为66.7%比30.6%,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者左室肥厚发生率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动态血压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46例高血压伴颈动脉斑块、137例高血压不伴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者间动态血压指标。结果颈动脉斑块组24小时白昼以及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SPBV及24hDBPV较颈动脉无斑块组明显增高,脉压增高和昼夜节律消失的比例明显增多。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压、24hSPBV及24hDBP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金燕  钱惟成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0):2733-273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血压对左室重塑类型的预测价值。方法:84名EH患者按动态血压值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心脏超声检测,比较左室重量指数(LVMI)及左室重塑的特点。结果:平均血压值较高的B组LVMI、左室肥厚与向心性肥厚的发生率均高于平均血压值低的A组(均P<0.01),正常构型发生率低于A组(P=0.01)。LVMI与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均P<0.05)。结论:动态血压值高的EH患者LVMI较大,左室肥厚与向心性肥厚的发生率较高。动态血压对EH患者左室重塑的类型有强烈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将入选的18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为血压晨峰(MBPS)组(106例)和非MBPS组(78例)。同时检查心脏超声及颈动脉超声并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 MPBS组24 h、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脉压均在较高水平位置,舒张压晨峰也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或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PBS组与非MBPS组相比,MBPS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高于非MBPS组(P0.01);左心室肥厚检出率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MBPS组的(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是左室肥厚及颈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高血压(EH)患者和正常血压者的血压昼夜变异性,探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特点,以及与正常血压者的异同.方法126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0例正常血压者分别作为高血压组和正常血压组.比较两组平均血压各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和两组间的变异性参数--标准差s(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各时间段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异系数CV.结果高血压组平均血压参数(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P<0.001).昼夜变化规律两组一致,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各参数(24hSBPs、24hDBPs、dSBPs、dDBPs、nSBPs、nDBPs)大于正常血压组.各时段的变异度指标--变异系数(24hSBPCV、24hDBPCV、dSBPCV、dDBPCV、nSBPCV、nDBPCV)其绝对值显著大于正常血压组.两者血压变异性(BPV)变化规律,均为昼夜24h血压变异大于白天的血压变异,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白天血压变异大于夜间血压变异.结论本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显著大于正常血压者,而两者血压变异性的昼夜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0.
张蕴  田建立  吴艳宏 《天津医药》2006,34(8):536-538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左室质量指数(LVMI)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分别作为评价左室肥厚和动脉僵硬度的指标,对10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LYMI与PWV及其他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简单相关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并对不同程度左室肥厚的PWV值进行比较。结果:LYMI与PWV、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高血压病程、性别及体质量指数呈正相关,与高血压的治疗呈负相关。PWV、高血压治疗、性别和舒张压进入最优回归方程。PWV在左室肥厚者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者,左室肥厚越明显则PWV越高(F=24.473,P〈0.001):结论: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性对左室肥厚(LVH)影响。方法:对确诊的60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和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EH伴LVH与无LVH两组24h平均收缩压(SBP)及昼间平均S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夜间平均SBP、平均舒张压(DBP)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两组24h收缩压负荷(SBP load)及舒张压负荷(DBP load)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SBP load及DBP load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昼间收缩压标准差(ABPVs)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ABPVs及舒张压标准差(ABPVd)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者其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明显增大。夜间血压和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左室肥厚与动态血压各参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50例老年人高血压闰动态血压监测资料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分析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 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监测并比较12例正常老年对照组、51例非老年高血压组、52例老年高血压组的ABPM各参数。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24h、白天、夜间SBP、DBP均值除白天DBP外,均显著高于老年对照组(P<0.05,P<0.01,P<0.001)。血压负荷值老年高血压组24h、白天、夜间SBP显著增高(P<0.01,P<0.001),DBP无差异。老年高血压组呈现夜间SBP下降率减小(P<0.05)。老年高血压与非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前者DBP均值及负荷值明显降低(P<0.01,P<0.001),而SBP两组无差异。各期老年高血压比较除白天SBP负荷值有差异外(P<0.05),余参数均无差异。结论 老年高血压主要表现为收缩期高血压,并伴有夜间血压下降率的减小。  相似文献   

14.
血清脑钠素对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弘锦  王凤岭  孙琪  白玉  张辉  张小娟 《河北医药》2009,31(20):2695-2697
目的探讨血清脑钠素(BNP)与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LVH)相关性,并观察氨氯地平治疗对血清BNP的影响。方法选择轻、中度高血压患者12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高血压患者给予氨氯地平(络活喜)治疗6个月后观察血清BN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LVH组与高血压无左心室肥厚(NLVH)组的血清BNP水平、SBP、DBP和LVMI均较健康对照组高(P&lt;0.01),且LVH组比NLVH组血清BNP高(P&lt;0.01)。氨氯地平治疗后LVH组BNP、SBP、DBP与LVMI均降低(P&lt;0.01);NLVH组血清BNP、LVMI治疗后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血清BN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r=0.43,P&lt;0.01)。结论LVH组应用氨氯地平后血清BNP、LVMI均较治疗前降低,血清BNP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氨氯地平不仅可以使血压平稳下降,还可逆转高血压伴LVH。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反杓型血压节律者中,日间血压控制是否达标的影响因素、用药选择以及对心脏重构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老年内科住院的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 h ABPM)筛选出反杓型血压节律患者共300例,根据日间手测血压结果是否达标分为达标组148例和未达标组152例。比较2组患者的特征及药物使用的差异,通过超声心动图方法比较血压控制是否达标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2组日间手测血压比较,未达标组收缩压更高,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PM结果显示,2组间除舒张压外,不同时段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脉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中,年龄、性别、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共患病率、血脂水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共患病率、体重指数(BMI)、氮末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在血压未达标组中明显高于达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药物治疗方面,绝大多数患者(272例,90.67%)为联合用药,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以及α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噻嗪类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在日间血压达标组较未达标组明显增多。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功能,2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间隔厚度、左心室重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左心房内径、E/e’值在血压未达标组均高于达标组(均P<0.05)。结论在老年反杓型节律高血压患者中,噻嗪类利尿剂及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更有利于血压降至目标值。血压控制未达标患者的NT-pro-BNP水平升高,且室间隔厚度、LVMI、左心房内径和E/e’值均明显升高,显示即使同为反杓型血压节律患者中,血压控制未达目标值对心脏重构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系.方法 选择高血压患者160例,分别给予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有无LVH,分为LVH组(n=70)和非LVH组(n=90),比较2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分析各时间段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与LVH的关系.结果 ①LVH组与非LVH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LVH组与非LV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舒张压标准差、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标准差、白昼平均舒张压、白昼舒张压标准差、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舒张压标准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2±14)mmHg(1 mmHg=0.133 kPa)比(121±9)mmHg、(18±4)mmHg比(82±5)mmHg、(16 ±5)mmHg比(11±4)mmHg、(153±11) mmHg比(123±10) mmHg、(17±5)mmHg比(13±4) mmHg、(100±9)mmHg比(83±6)mmHg、(16±5) mmHg比(10±3)mmHg、(147±14)mmHg比(112±12)mmHg、(15±6)mmHg比(10±4) mmHg、(96±10) mmHg比(77±8)mmHg、(14±6) mmHg比(8±3) mmHg](均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变异性异常与LVH关系密切;血压变异性大者,LVH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 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测定 2 4h血压均值、昼夜血压均值、血压变异性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各指标。结果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 (非杓型 )血压各参数、血压变异性、左心室重量指数均高于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 (杓型 ) ( P<0 .0 0 1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 2 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血压变异性增大、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逆转作用。方法选择EH伴LVH患者62例,均予替米沙坦口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及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E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治疗后患者SBP、DBP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VSH、LVPWT、LVDd、LVMI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且对EH伴LVH有逆转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和缬沙坦联合治疗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的逆转。方法:将135例伴LVH的老年EH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组和缬沙坦加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设定血压达标值为收缩压(SBP)<140mmHg(1mmHg=0.133kPa)和舒张压(DBP)<90mmHg。2组患者分别口服起始剂量缬沙坦80mg/d和阿托伐他汀20mg/d加缬沙坦8Omg/d。随访周期为2周,若血压未能达标,则增加缬沙坦剂量至160mg/d。2组患者均口服氢氯噻嗪25mg/d。总疗程24周。检测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2组治疗后LVMI分别较治疗前显著性降低(均P<0.01)。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治疗前后LVMI的降低幅度大于单独缬沙坦治疗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加缬沙坦联合治疗在逆转LVH和抑制心脏交感活性方面较缬沙坦单药治疗具有更加显著的作用,且这些作用独立于降压疗效之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左室肥厚(LVH)的关系以及左旋氨氯地平对VEGF的干预作用.方法 6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左室肥厚组(30例)和非肥厚组(32例),2组患者均给予左旋氨氯地平2.5-5 mg/d,共8周.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27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之间以及2组高血压患者之间治疗前后血清肌酐(Cr)、谷丙转氨酶(AL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酵(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BG)以及VEGF水平的差异.比较VEGF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 1)2组高血压患者的VEG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左室肥厚组的VEGF显著高于非肥厚组(P<0.05).2)VEGF与LVMI正相关(R =0.391,P<0.01).3)左旋氨氯地平2.5~5 mg/d治疗8周,可以有效地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SBP,DBP,TC,LDL-C,hsCRP和VEGF.结论 1)高血压患者的VEGF升高,伴左室肥厚者更为严重.2)左旋氨氯地平可以降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VEGF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