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术前不同备皮方法与手术切口感染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术前备皮方法的手术切口感染情况.方法 将530例普外科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术前2 h清洁局部皮肤,不剃毛备皮法;对照组采用术前1 d清洁局部皮肤加术野剃毛备皮法,分别于手术消毒皮肤前采样手术部位皮肤作细菌培养,并统计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率.结果 试验组术前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数、术后手术切口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术前2 h内清洁皮肤不剃毛备皮法在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备皮方法.  相似文献   

2.
1 术前准备对切口感染的影响术前备皮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应进行正确的清洗 ,降低皮肤的带菌量。注意清洁皮肤时应避开伤口 ,以防污染伤口。若患者手术前有感染灶 ,非急症手术的情况下应积极有效地控制感染病灶。2 预防术中切口感染手术人员严格无菌操作 ,手术中需要的器械、敷料必须达到无菌 ,减少手术间的人员流动。操作过程细心、熟练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做到争分夺秒。有效地降低切口感染3 做好手术切口的护理护理过程中应做到 :保持病室清洁、通风 ,使室内空气清新 ;患者入手术室后 ,病床单位必须进行全部更换 ,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30…  相似文献   

3.
运用PDCA按照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顺序循环进行,实现了预防手术感染,及时发现感染苗头,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成功避免了多次手术感染发生,报道如下. 1控制措施 1.1制定手术室感染控制计划 在手术室常规感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流程中环节感控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制定洁净手术室管理制度、访视制度、报告制度、消毒灭菌等核心制度.计划每日对开展的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从患者术前住院时间、患者血糖水平、风湿病史、潜在感染症状、术间净化时间、术间温湿度、手术器械灭菌效果监测、备皮方式和时间、术前用药和时间、手术皮肤消毒范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间人员数量进行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手术室内备皮对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进行手术的患者1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其中试验组患者术前30min2h,由科室人员在手术室半限制区内备皮间进行术前备皮;对照组患者则在术前1d在病房内备皮,对两组患者备皮后手术消毒前进行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皮肤菌落数、手术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术后切口愈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使用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肤菌落数<10CFU/cm2的试验组有81例、对照组有54例,皮肤菌落数>100CFU/cm2的患者对照组有15例、试验组无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为2.22%,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5.56%。结论术前30min2h,由科室人员在手术室半限制区内备皮间进行术前备皮;对照组患者则在术前1d在病房内备皮,对两组患者备皮后手术消毒前进行采样,并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皮肤菌落数、手术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术后切口愈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使用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肤菌落数<10CFU/cm2的试验组有81例、对照组有54例,皮肤菌落数>100CFU/cm2的患者对照组有15例、试验组无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为2.22%,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5例,感染率5.56%。结论术前30min2h在手术室内备皮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皮肤的细菌残留。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手术室感染的风险因素,探讨控制手术室感染的相关措施,以降低术后的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9185例各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类型、参观手术人数的多少、手术室内空气的细菌含量、手术过程中手术刀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患者在术前的住院天数和手术室感染发生情况的关系.结果 普通无菌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的患者的感染率为2.74%,层流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的患者的感染率为1.46%;参观手术人数<3人的术后感染率为1.52%,而参观手术人数>3人的术后感染率为3.04%;发生感染的患者在使用手术刀的时间、手术室空气的含菌量以及术前住院的天数均明显多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手术室感染风险因素分析总结,并对每一个手术室感染风险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提高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手术室环境对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感染的影响,探讨层流手术室对预防THA术后感染的作用。方法以手术室改造后(2012年1月-2013年6月)行THA患者162例为观察组;以手术室改造前(2010年1月-2011年6月)行THA患者168例为对照组;观察组在百级层流手术室进行手术,对照组在传统手术室进行手术;观察两组术前、术后手术室菌落数以及患者术后感染率。结果术前监测显示,手术室沉降菌落数观察组为(0.213±0.186)CFU/m3,对照组为(0.592±0.783)CFU/m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监测显示,手术室沉降菌落数观察组为(23.627±11.278)CFU/m3,对照组为(43.848±17.838)CFU/m3,观察组手术环境中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感染,对照组感染率为0.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层流手术室能够提高手术环境的清洁程度,能有效预防THA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方式及时间,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方法术前使用2%葡萄糖氯己定或抗菌皂液沐浴或擦拭清洁手术部位;当手术野毛发较粗长、确需去除时,在术前即刻用不损伤皮肤的电动发剪剪毛。结果使用有消毒性能的清洁剂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和手术前即刻去除手术部位毛发,达到卫生部《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要求。结论彻底清洁手术部位皮肤和术前即刻去毛,能有效减少局部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对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骨科230例四肢闭合性骨折且需要去除毛发的清洁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19例和对照组111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改良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d晚和手术当日分别用2%葡萄糖氯己定消毒液消毒皮肤,手术当日术前2h内或术前即刻用电动备皮器去除毛发,对照组采用传统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d采用肥皂清洁皮肤并使用刀片剃除毛发,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手术间级别和术后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间净化级别、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试验组1例、对照组8例,感染率分别为0.84%和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2,P0.05),传统备皮方法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用2%葡萄糖氯己定清洁手术野、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结论 2%葡萄糖氯己定及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有利于降低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手术室感染的影响因素,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率,提高医疗安全.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手术室进行的全部手术例数,采用查阅病例资料调查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分析手术室发生感染的因素. 结果 2009年1月-2010年5月全年完成手术量2 316例,手术室切口感染73例.影响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因素为:手术室种类、参观人数、手术刀使用时间、空气细菌含量、术前患者住院天数. 结论 控制手术室切口感染应减少手术室感染因素,加强手术室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接受清洁切口开颅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头皮内携带细菌的构成及其与术后感染的关系,为术前合理选择预防性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以前瞻性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准备接受清洁切口开颅手术的患者672例,分别采集刚入院时、术前24h、术后24h和拆线时切口附近头皮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将检出的菌株与同时期内科室空气中和医护人员体表采集到的细菌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结果 672例手术患者在入院时头皮中共检出细菌35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76株占78.4%,术前24h共检出细菌43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92株占66.7%,术后24h共检出细菌46株,伤口拆线时共检出细菌211株,术前、术后24h、拆线时检出的细菌,多数为致病力强、高耐药的医院细菌,与同时期内科室环境中的细菌有高度的同源性。结论住院病房环境中的细菌是围手术期内患者头皮致病菌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室系统性微生物干预处理措施对预防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抽取医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骨科清洁手术患者200例作为非干预组;制定一系列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后,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骨科清洁手术患者200例作为干预组,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综合性干预措施,调查相关流行病学对骨科清洁手术感染预防的影响。结果非干预组SSI发生率1.5%,干预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干预组发生SSI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1株、革兰阴性菌2株,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有一定的敏感性,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高;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合并糖尿病及手术部位皮肤准备、手术室内环境、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因素与手术切口感染具有相关性。结论针对骨科清洁手术,围术期应采取科学的预警手段以降低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骨科无菌手术术前不同皮肤清洁方法的效果,寻找骨科无菌手术术前皮肤清洁的理想方法.方法:将205例骨科择期无菌手术患者术前晚均沐浴或擦浴,不常规剃毛,必要时加剪毛备皮,随机分为2组并接受两种不同术前皮肤清洁方法,实验组术前1/2h用洁芙柔免洗手消毒凝胶擦拭术野皮肤;对照组术前2h用肥皂水擦洗术野皮肤,采集患者术前、术毕备皮区表面皮肤标本做细菌培养,并观察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统计切口感染率.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消毒前和术后缝皮时的术野皮肤细菌培养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切口感染率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手术术前1/2h采用洁芙柔免洗手消毒凝胶擦拭术野皮肤,不仅皮肤清洁效果显著,而且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病人依从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术室感染控制策略对术后感染及手术室空气洁净度的影响,为术后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6月-12月期间医院2间面积、层流分级等条件相同的层流手术室,其中1间手术室内所行手术的330例患者设定为干预组,共行手术330台,另外1间手术室所行手术的341例患者设定为对照组,共行手术341台,对照组采取传统的手术室质量及术后感染防控管理,干预组采取感染控制策略对手术室质量及术后感染进行防控,观察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感染部位,在每一台手术开始前5 min、手术结束后5 min对手术室内菌落采样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干预组术后感染率为2.12%,低于对照组术后感染率的5.57%(P<0.05);干预组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为0.91%,低于对照组术后切口感染感染率的3.52%(P<0.05);术后5min,两组术后手术室含菌量均高于术前,术后干预组手术室空气含菌量为(10.94±3.10)CFU/cm3,低于对照组的(15.37±3.51)CFU/cm3(P<0.05)。结论手术室感染控制策略有助于提高手术室空气洁净度,有效预防及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手术部位感染在手术中的危险因素,为控制手术室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手术室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原因提出建立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控机制,加强组织管理与培训,重视医护人员手与患者术前皮肤消毒,加强手术室的无菌操作及环境管理等措施.结果 医院2009-2011年无1例手术感染发生,未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Ⅰ类切口的感染率控制为0.结论 做好手术室医院感染监控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手段,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管理是控制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中,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患者手术室院内感染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患者开展规范的手术室护理管理,内容为术前访视与评估,规范手术流程和操作流程,针对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手术部位、手术方式进行安全管理,手术切口的护理管理,患者的心理指导和宣教。收集患者术后的基本情况、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类型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室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4%;骨折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5%;肿瘤患者发生率为1.8%;神经肌肉软组织手术患者感染发生率为1.2%;其他类型患者发生率为1.1%,不同患病类型的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57,P0.05);患者院内感染的部位为呼吸道感染4例(36.4%),切口感染3例(27.3%),泌尿道感染1例(9.1%),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9.1%),其他2例(18.2%),不同部位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8,P0.01),呼吸道感染及切口感染所占比例较大。结论呼吸道是手术室院内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手术室护理管理的重点;采取规范的手术室护理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骨科手术中感染的发生率,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妇产科手术切口感染或窦道形成,若处理不当,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而且给患者造成精神、躯体上的痛苦,给医务人员增加了压力,甚至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对其感染因素分析讨论如下: 1.切口的细菌污染 妇产科手术多系与外界相通器官的开放手术,有正常细菌与致病菌的寄生,手术创伤为细菌侵袭提供了条件。 1.1 术前准备不足 如皮肤清洗消毒、阴道冲洗不充分,消毒液不合格、比例不标准,器械、材料消毒不严格,如不可靠的一次性材料等均有细菌带入术野可能。急诊手术无法严格做好术前各环节的无菌准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结肠清洗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4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结肠清洁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术前均予以常规处理,结肠清洁组另予以术前结肠清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感染指标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细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白细胞(WBC)计数的表达水平,随访期间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血清IL-6、CRP、PCT、LPS、ESR及WBC计数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第1天结肠清洁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下降,除WBC计数外结肠清洁组其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结肠清洁组合并2例浅表感染、而对照组合并3例浅表感染、3例深部感染,3例假体周围感染,两组间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74,P=0.044)。结论术前结肠清洗可减低髋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妇产科手术室感染因素分析及改进策略。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 500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着重记录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病例情况并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对比并进行Pearson单因素分析。结果妇产科感染的Pearson单因素显示年龄≥30岁、普通手术室、切口长度8 cm、污染切口、参观人数1人、手术不规范及产妇营养不良均明显高于妇产科感染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30岁、洁净手术室、切口长度≦8cm、清洁切口、参观人数≦1人、手术规范及产妇营养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手术室的室内消毒、缩小手术切口、进一步规范手术的实施过程以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可有效减少妇产科患者发生手术室感染的几率,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9.
王春晓 《智慧健康》2023,(35):66-69
目的 探讨手术室感染控制路径在颅脑外伤术后感染防控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以常规制度要求为主实施干预,观察组选择细化手术室感染控制方式进行干预,从不同维度出发实施感染控制,对比手术室内细菌数以及手术室感染率,评估手术室感染控制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前细菌数(7.05±1.26)cfu/cm3,术中(27.92±6.62)cfu/cm3,术后(52.56±7.13)cfu/cm3,对照组分别为(12.71±2.48)cfu/cm3、(43.56±8.89)cfu/cm3、(131.67±20.29)cfu/cm3,观察组不同时间段细菌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室感染控制可提升手术室干预效果,可减少手术室内细菌,防止因细菌过多给...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提高医疗安全。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实施手术患者共4 632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4 632例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46例,感染率为3.15%;手术室切口感染与参观人数、手术间类型、空气细菌含量、手术刀使用时间及术前住院天数有关(P<0.05)。结论为了有效降低手术室切口感染的发生,应减少手术室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