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述许叔微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叔微,字知可,南宋绍兴年间名医。生于1079年,卒于1154年,真州白沙(现江苏仪征县)人。曾举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故有许学士之称。许氏著作较多,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类证普济本事方》,尚有《伤寒脉法三十六国》(已亡佚)。从这些文献分析,许氏是立足临床,对伤寒学、方剂学、杂病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本文兹对许氏主要学术思想,作一评述,意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许叔微,字叔可,宋代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进士,并官集贤院学士,人称“许学士”。现存主要著作有《普济本事方》、《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许氏一生潜心研究《伤寒论》,对阴证伤寒尤有见地。他在理论上注重阳气,推重脾肾,并侧重于肾中真阳;在治疗上,主张温补,灸药兼施,对后世温补学派影响很大,本文拟就许氏的温补学术思想择要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许叔微,字知可,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幼年家贫。成年后致力医学,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终于成为著名的医学家。许氏平生对《伤寒论》钻研尤深,撰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记》、《伤寒九十论》等著作,在理论上多有发挥,并善于将《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学风别具一格,于后世影响极大。笔者试就许氏治伤寒学的特点,作一简要评述,以冀对当今仲景学说的研究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宋代医家许叔微是经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倾心研究伤寒,著有《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等书,深得仲景之妙谛,且博采众长,将其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在临床上既尊重仲景的辨证论治体系,又善于从临证实际出发强调通变,并且善取诸家所长,  相似文献   

5.
宋代伤寒学风、沉浸浓郁,名医浚智,不乏其人。如韩祗和、庞安常、朱肱辈,皆探幽索隐,各抒己见,于仲景之学不无发蒙解惑之功。而许叔微氏承先贤遗绪,立足临床,涵泳古义,出以新意,故能别树一帜。清代《古今医案按》称曰:“自晋迄今,善用其书(指《伤寒论》)者,惟许学士一人而已。”《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相似文献   

6.
对许叔微伤寒著作的版本流传、学术贡献进行了论述。认为:《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及《类证普济本事方》中的卷第八、卷第九为其现存的伤寒专著。其学术贡献主要表现在:倡导以表里虚实为纲结合寒热阴阳论治伤寒的辨证方法;开创以病案分析法研究《伤寒论》的新途径;以类证的方法,阐发《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引经据典,补充《伤寒论》未备方论;临证善于化裁古方,创立新方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正>宋代名医许叔微,年轻时因父母双亡,再加屡试不举,遂弃儒习医。他是宋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对辨证施治理论多有阐述和补充,尤其对《伤寒论》研究最为透彻,一生著述颇丰,辑有《本事方》《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翼伤寒论》等。他说:"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他总结《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编撰了《伤寒百证歌》,以歌诀体裁将仲景方论编成100证,以便后学习记,成为后世学习《伤寒  相似文献   

8.
《通志·艺文略》“伤寒”部分载有“《阴毒形证诀》一卷,宋迪撰”。《阴毒形证诀》后世书目有载,今已不可见,除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及《伤寒发微论》征引少许内容外,其余内容已不详。撰者宋迪,后世亦鲜有论及。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审证求因"这一中医学临证方法在宋金元时期几部典型伤寒学著作如《伤寒总病论》、《南阳活人书》、《伤寒发微论》、《伤寒明理论》中的体现,以简单反映审证求因理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医理发微》为明代江阴籍医家庄履严所著, 普遍认为是书已经亡佚。通过考查, 于《江阴庄氏宗谱》中发现《医理发微》3卷, 其成书年代应在万历乙未(1595)或之前, 由庄氏后人庄文鹤于咸丰九年(1859)修入宗谱。《医理发微》共计3卷, 分5部, 部之一论述脉诀、脉经、诊家诸书等;部之二论述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等;部之三论述伤寒诸证;部之四论述妇人诸证;部之五论述小儿幼科诸书。现传庄氏《妇科百辨》一书系《医理发微》部之四"胎产百辨"内容。  相似文献   

12.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江苏长洲(现吴县)人,生于1617年,卒于1700年,为清初之名医.其长子为张登,字诞先,其次子为张倬,字飞畴,幼承家业,秉承父的学术经验.他们殚精临床,学术上有所造就,特别在伤寒领域中尤为突出,故为医学史上较有影响的医家。张璐著有《伤寒缵论》(以下简称《缵论》、《伤寒绪论》(以下简称《绪论》),张登、张倬参与诠次;张登著有《伤寒舌鉴》(以下简称《舌鉴》);张倬著有《伤寒兼证析义》(以下简称《兼证》)。《缵论》分二卷,将《伤寒论》原文全部打乱,进行逐条注释,对王叔和的平脉、辨脉、伤寒例篇章也进行注释,还对《伤寒论》原文进行适当修正。《绪论》分  相似文献   

13.
《伤寒九十论》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书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颇有理致地体现了许氏对伤寒理法的辨治特色:博采医源,阐理与补阙;辨证精审,师古及创新;具体体现了———辨证谛当,大胆起用原方;脉症精辨,探讨仲景变法;脉症合参,师古而又变通;法宗仲景,补充化裁及创新。  相似文献   

14.
曹家达,字颖甫,别号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为近代著名医家。曹氏笃嗜仲景学说,对《伤寒》、《金匮》研精覃思。“一生提倡经方,不论是教导门人,或者是临证处方,一以仲景为法。”被近人称为“纯粹的经方家”。曹氏主要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其生平医案,由门  相似文献   

15.
<正> 温病、热病、伤寒,在《内经》时代指的是同类疾患,属时令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紊问·热论》)热病二字,就证状而言。“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生气通天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论》),进一步说明温病和暑病都在伤寒范围之内,不过发病时间有异而已。《难经》继承了这一学说,系统地归纳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苦各不同。”张机《伤寒杂病论》也提到中风、伤寒、温病、风温的名称和证状。总之,它们认为伤寒义广,不仅指伤寒证,并包括其他不同病种,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直到宋时,对伤寒、温病看法,基本不出上面所论,仍据《内经》“体若燔炭,  相似文献   

16.
韩祗和系北宗著名医家,精研伤寒学,撰有《伤寒微旨论》(以下简称《微旨》)两卷。该书大约成书于公元1089年(哲宗元佑元年),比庞安常《伤寒总病论》早十四年,比朱肱《类证活人书》早二十二年,是现存的第一部《伤寒论》发挥本参考书。书中立论超脱、言简意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中有关伏气温病的论述,是全书的核心内容。韩氏在书中倡导伏阳致温,从病因,辨证特点,治疗法则等方面对伏气温病系统地进行研究。本文仅就其主要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叔微治学,尤于《伤寒论》研究颇深,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许氏的伤寒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伤寒论著三种》。凡遇仲景有论无方者,采《备急千金要方》等方补之,遇仲景议论尚有不足者,以《诸病源候论》诸说辅之,所言皆浅显晓畅,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许叔微(1079~1154年?),字知可,宋真州白沙(今江苏仪征)人,绍兴二年进士,医家谓之许学士。叔微十一岁时,母遭气中,痛念里无良医,及长成人,刻意方书。六十五岁以后,仍漫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著有《伤寒发微论》三卷、《伤寒治法》八十一篇、《翼伤寒论》二卷,以及《本事方》两集二十卷等。本文仅就《本事方》的补虚观点,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有的医学家为了说明“伤寒”、“温病”这两大类外感病在病因病机、证候治疗上有很大的不同,因而有“风寒由皮毛而入……温热由口鼻而入”(《外感温热篇》沈尧封按),“风寒先受于足经……风温先受于手经”(前书章虚谷按),“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一经不移”(《外感温热篇》),伤寒六经与温病三焦“有一纵一横之妙”(《温病条辨·凡例》),“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则断不可发汗”(《温病条辨·卷四·论汗》)等等说法。这些提法,从鉴别对比的角度看,固然言简意赅,有  相似文献   

20.
许叔微对张仲景《伤寒论》阐幽发微.认为“伤寒应以真气为主”,“伤寒应不避履夜.即宜便治”,“伤寒之邪传变.必循六经次第”.“伤末、杂病脉证顺逆有异”等,较好地体现了《伤寒论》研究的学术水平。笔者对许叔微的学术见解进行了评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