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血栓形成属于中医中风的范畴.早在汉代,《金匮》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四种.以后医家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懿四种,或真中风、类中风两种.脑血栓形成应为中经、中络、偏枯、风痱等类中风之类.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机都有不尽相同的认识:刘河间主张是内因五志化火所致;李东垣提出是正气内虚所致;  相似文献   

2.
“风痱”与“偏枯”浅谈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医院徐经印(751300)关键词:风痱,偏枯,临床特征,病因病理,发病,预后,中医汉法“风痱”之名,出自《诸病源候论》,与《内经》中的“痱”症相同。古今不少医家对“风痱”与“偏枯”不加区别,殊属欠妥。如《类证...  相似文献   

3.
三、关于中风证的分类综观历代医著有关中风汪分类分型的论述众说纷云。《内经》所论诸风.多是外风致病,如“饮酒中风”,“新沐中风”,“入房汗出中风”等。这与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之中风证,实乃名同而证异,分为两途。至于《内经》中的“偏枯”,“偏风”,“痱”,“大厥”,“煎厥”等,则与现代所言之中风证相符,因其各有特殊证候表现,故可视为是中风证的不同类型的最早论述。此后,医家又有“真中风”,“类中风”之分。到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则把中风分为中经、  相似文献   

4.
1.痱风是否属中风范畴中医学院5版教材《内科学·中风》(以下简称《中风》)云:“《内经》对半身不遂又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的名称”。考《内经》中有“痱”之称,唐·孙思邈《千金方》称为“风痱”。《灵枢·热病》云:“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从以上描述来看,痱的主要表现是四肢瘫痪、身体无疼痛、智乱不甚、语言障碍,而并非半身  相似文献   

5.
<正> (二)偏枯、痱偏枯即半身不遂。痱,按《说文》:“风病也。”即因风而致痱,其证四肢全废不用,故后人咸以“风痱”名之。偏枯与风痱皆属后世的中风病,即《素问·遗篇·本病论》的“卒中偏痹,手足不仁”之谓。《内经》对此  相似文献   

6.
风痱考辨     
《内经》关于“痱”的记载,一见于《灵枢.热病》,此处对“痱”的认识有两种观点,一是因中风所致的症候群,二是由于热邪侵袭伤脾所致的症候群。二见于《素问.脉解》,认为“痱”为肾气虚弱、厥逆所致的症候群。“风痱”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其所论“风痱”与《灵枢》所论“痱”实为同一种病。《备急千金要方》明确将“风痱”作为中风病的一种类型进行论述,其主要表现为“身无痛,四肢不收”,根据病情轻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林佩琴宗《千金》之说,同时认为外邪侵袭为风痱发病的病机之一。因此笔者认为“痱”包括三种症候群,一是作为中风病情较轻的“风痱”;二是中风病情较重的“痱”;三是由于外邪侵袭导致的“风痱”。  相似文献   

7.
气虚血瘀是缺血性卒中的基本病机 缺血性卒中,属中医“中风”、“厥证”、“偏枯”等病证范畴,气虚血瘀是中风、偏枯发病的基本病机,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内虚邪中”说始于《内经》,在《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提示了气虚是发生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论》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  相似文献   

8.
<正> 《千金》载述中风之方药十分丰富,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有独到之处,张子和赞誉“孙氏《千金要方·风论》散、方,往往皆效”。现管窥如下。孙氏本《内经》之余绪,从广义议论,认为中风有五脏之中,分类有四。在《千金要方》隶属于风门,迨《翼方》始见中风之专论。《要方·卷八诸风》论杂风状曰:“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依俞穴灸之”。强调中风发病急,示人从治宜速,不能怠慢,亦宜汤药灸治并行,对五脏六腑中风之描述较为详尽。值得提出的是他认为病位与脑有关,“风中五脏六腑之输,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风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是以患者卒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口舌歪斜等主症的一类病证。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很相似。《内经》中有偏枯、风痱、风懿、风痹等不同的命名,但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一般认为是由感受风邪所致,至金元时代王履始把由外风所致者称真中风,由  相似文献   

10.
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风”之名始于《内经》,见于历代医家论说中。《金匮要略》以邪之深浅、病情之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元·王履将中风分为真中和类中两类。当今所说的中风乃为类中风,属中经、中腑、中脏之类。轻则眩晕,语言障碍,半身不遂;重则神志不清。在脏属心,在腑属脑,累及经络。病机无非虚、火、风、痰、气、血六端,或有兼夹之轻重,主次的不同,总有虚实夹杂的表现。或以肝风为主,则有肝阴不足之因;或以血瘀为主,则有气不行血之前兆;或以火旺为主,则有阴虚在先;或以痰阳为主,则有脾肺气虚为由。多以内邪为主,风、火、痰、瘀为标。从正气来…  相似文献   

11.
中风偏瘫是以半身不遂或伴有口眼喎斜,舌强言蹇,偏身麻木为临床特征的中风后遗症。又称“偏枯”、“偏风”、“偏瘘”或“风痱”等。其发病机理,总缘脉络瘀阻,经气不通,血不能濡,气不能行而成。而脉络瘀阻乃致肢体偏废之主因,故通络法则为治疗中风偏瘫之大要,并贯穿其治瘫之始终。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初步归纳出通络八法,今录于后,恳请同道商正。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有关中风的記載,最早見于《内經》。《素問风論》說:“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門戶所中,則为偏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則以中风系“格脉空虚,风邪外中”,由于受邪的浅深,而有中絡、中經、中府、中藏之别。唐孙思邈的《千金方》根据《内經》說法,又进一步发揮,把中风分为风痱、偏枯、风懿、风痹等类型,亦以外风侵袭为主要因素。至宋代严用和則認为中风属其气先虚,营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所致。金元以后,对于中风学說大有发展:河間主火  相似文献   

13.
中风小议     
本文从《内经》、《金匮要略》、《千金要方》,以及宋元诸家和明、清时期的一些医著中,对有关中风病的病名、病机及辨证论治等论述,作了扼要的归纳与分析。如在病名方面,就“偏枯”、“大厥”、“瘖痱”、“风懿”、“瘫痪”、“真中”、“类中”、“非风”等诸病名的由来,以及在病因方面对“外风”、与“内风”的争议等,阐述了个人的见解。对中风的病机,指出因火、  相似文献   

14.
1 中风病的论述 有关中风病的记载,最早始于《内经》,在《内经》中,依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记载,如卒中昏迷时有“仆击”、“大厥”、“簿厥”之称。在半身不遂期间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痱风”等不同名称。至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症并治》篇中,较为详细的论述了本病的病因、脉症,自此有中风专论,就中风病变部位,根据《素问调理论》气血并逆之说,  相似文献   

15.
中经络,中风中经、中络的总称。属于中医“中风”病症的范畴,症见口眼歪斜,肌肤麻木,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等症,一般无神志改变。病情较中脏腑略轻。中经,中风类型之一,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  相似文献   

16.
中风偏瘫为临床常见病之一,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及其所致半身不遂、肢节不用诸症,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过性脑缺血发作、RIND(可逆性缺血性神经系统缺陷)、高血压脑病脑血管云雾病等等,在中医古籍中有“偏风”、“偏枯”、“偏瘫”、“半身不遂”、“真中风”、“类中风”、“猝中”、“大厥”、“暴厥”、“喑痱”、“风痱”、“风懿”等众多称法。该病多发于老年,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针灸治疗本病始见于《内经》,后经历代医家不断完善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显示出独特的效应,故而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实验室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受到了医学学者的重视。兹就  相似文献   

17.
自 1990年以来 ,我们以黄芪、水蛭、鸡内金、苏合香等制成溶栓通脉胶囊治疗心脑血栓形成 ,疗效显著 ,介绍如下。1 病因病机 脑血栓形成属中医“中风”、“偏枯”、“音痱”等范畴 ,主要为血运不畅 ,脉络淤阻所致。中风的根本原因是元气亏损 ,《景岳全书》谓 :“凡非风卒倒等症 ,无非气脱而致”。已提出气虚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论述更为详细。谓“君言半身不遂 ,亏损元气是其本源 ,人便云因跌仆得半身不遂 ,殊不知非因跌仆得半身不遂 ,实因元气亏损得半身不遂 ,以致跌仆”。王氏所论 ,明确指出了其发病“元气…  相似文献   

18.
中经Ⅱ号治疗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99年1月以来 ,我科运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自拟中经Ⅱ号 ,并用于临床治疗100例缺血性中风风痰阻络证患者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98例均为发病一周内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的风痰阻络证的住院患者 ,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1],均经CT确诊。入选病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治疗组100例 ,男性66例 ,女性34例 ;其中脑血栓75例 ,腔隙性脑梗死18例 ,脑栓塞7例 ;年龄在45~60岁27例 ,61~70岁37例…  相似文献   

19.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扑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可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后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等。此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之范畴。《内经》称为击仆、偏枯,自《金匮》起把它称为中风。中风以口眼(口呙)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或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多因内风而起,发病急骤,病情严重,犹如“暴风之疾速,矢石之中的。”历代医家对中风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