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理性黄疸对早期脑功能及听力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对早期脑功能和听力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足月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按血清胆红素水平不同分为2组。在黄疸高峰期后1~2 d 内分别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AN)、听力检查,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171 μmol/L的生理性黄疸足月儿NBNA异常率、听力检查的未通过率明显升高;黄疸消退后,2组的NBNA、听力检查明显恢复。NBNA主要失分项目为反映视听定向力的行为能力3项;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胆红素高峰值、胎龄、黄疽高峰时日龄、出生体重 4项因素对生理性黄疸新生儿NBNA的影响显著。结论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 171μmol/L的生理性黄疸可出现一过性的轻微脑功能改变,是否出现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219例壮族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动态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壮族正常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早期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值,探索其与汉族的异同。方法:①用微量胆红素法测定219例壮族正常足月新生儿(1~7天)血清胆红素,将其按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正常组和高胆组,比较两组间各种围产因素对血清胆红素的影响。②用同样方法测定280例汉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将壮族、汉族新生儿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清胆红素。结果:①壮族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后第2~3天出现黄疸,第4天达到高峰,平均峰值为(188.29±35.87)μmol/L,≥220.5μmol/L者占22.83%,峰值的95%可信区间的上限为258.60μmol/L。男女性别两者比较:第1、2、3、7天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5、6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壮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平均峰值略高于汉族,但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围产期因素中,壮族正常组与高胆组的比较:高胆组的母亲孕周小于正常组(P<0.01),婴儿出生体重、母亲年龄、母亲孕次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族正常足月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及峰值与汉族基本相同,亦与国内报道相似。监测壮族正常足月新生儿早期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可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朱淑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1,16(11):724-724
我院儿科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2月收治 94例黄疸患儿 ,其中 4 0例诊断为母乳性黄疸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4 0例中男 2 8例 ,女 12例。均为足月儿 ,出生时 1min Apgar评分均在 9分以上 ,体重平均3.2 5 kg,生理分娩 32例 ,剖宫产 8例 ,均为生后半小时开始母乳喂养 ,胆红素浓度 2 0 5 .3~ 342 .0 μmol/L36例 ,>342 .0μmol/L 4例。就诊时间最早 8d,最迟 4 0 d。1.2 临床特点。 4 0例均为足月母乳喂养儿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发生 ,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 ,黄疸程度以轻度至中度为主 ,>342 .0 μmol/L重度少…  相似文献   

4.
广西壮汉族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确定广西壮汉族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1~7天血清胆红素的动态变化值,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方法:①用微量法测定广西地区正常足月新生儿生后第1~7天血清胆红素,分别记录其测定值。②应用生化法与微量法相结合方法,即用静脉生化法与微量法同步测定72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用微量法测定值代入生化法与微量法测定值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获取胆红素校正值。结果:①正常足月新生儿1~7天血清胆红素分别为(72.17±14.39)μmol/L、(128.93±28.92)μmol/L、(174.69±33.07)μmol/L、(186.46±34.23)μmol/L、(174.25±37.60)μmol/L、(154.49±42.76)μmol/L、(141.41±44.97)μmol/L,平均峰值(186.46±34.23)μmol/L。②壮族新生儿血清胆红素平均峰值比汉族略高,壮汉两族1~7天血清胆红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微量法与静脉生化法胆红素测定值有高度的相关性,两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后的胆红素值与静脉生化法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西地区壮汉族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生后1~7天血清胆红素动态变化值,为临床对新生儿黄疸的合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生化法与微量法相结合的方法测定血清胆红素准确、便捷,是一种动态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仇波 《中国保健》2009,(18):699-700
目的:探索本地足月健康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的正常值。方法:同时测定46例新生儿的经皮胆红素指数和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值,求证两者相互关系。用经皮胆红素仪测定113例是足月健康新生儿,生后1~8d的经皮胆红素指数。结果:根据统计学原则,将本地正常新生儿,生后4~5d时的第95个百分位数作为生理性黄疸的上限,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值≥270.9μmoL/L,作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6.
抚触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抚触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影响。 方法 抚触组新生儿 4 7例 ,于生后每天 3次、每次 15 m in进行抚触。对照组 4 7例不进行抚触。 2组新生儿每天记录经皮测黄疸指数、摄奶量、大便次数 ,生后 2 4 h和 7d分别取静脉血测血清胆红素。 结果 抚触组新生儿从生后第 2天开始大便次数为 (2 .9± 1.2 )次较对照组 (2 .0± 1.0 )次增加 (P<0 .0 1) ;第 3天开始 ,摄奶量抚触组 (2 75 .7± 85 .4 ) ml较对照组 (2 13.9± 81.4 ) ml增加。黄疸指数抚触组 (15 .9± 1.6 )较对照组(16 .8± 1.6 )低 ,第 7天 ,总胆红素抚触组 (182 .1± 5 5 .1) μmol/ L 较对照组 (196 .8± 5 .1) μm ol/ L低 ,2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1,P<0 .0 5 ) ;随摄奶量增多 ,抚触组黄疸指数上升速度(r=0 .85 )较对照组慢 (r=0 .83,P<0 .0 5 )。 结论 抚触可以促进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消退。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其发生的多少与民族、地区、胎龄和喂养方式有关。如东方人高于西方人,我国南方高于北方,早产儿高于足月儿,母乳喂养儿高于人工喂养儿。成人血清胆红素超过3-4mol/L(2mg/L)出现黄疸,而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要超过85umol/L(5mg/L)才显黄疸。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本地区早产儿黄疸特点,时间经皮胆红素值分布曲线图,对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以哈尔滨市儿童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早产儿(胎龄<37周、体重1 500~2 500 g),共1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3例,女57例,剖宫产78例,经阴道分娩42例。应用经皮黄疸仪测定研究对象生后6~168 h之间不同时间点的经皮胆红素数值,根据具体情况每例入选早产儿监测一个或数个时间点。结果 1)经皮胆红素值和血清胆红素值两者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r=0.969 7,P<0.01);2) 绘制本地区早产儿时间经皮胆红素值分布曲线图,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值达到85 μmol/ L的平均时间为25.5 h,其中生后24 h内达到者占15%,第123 h达高峰,平均峰值为(236±53) μmol/L。胆红素峰值>256 μmol/L者占32.6%;3)剖宫产组与非剖宫产组新生儿的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黄疸出现的时间与足月儿相似,平均峰值高于足月儿,平均峰值出现时间晚于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峰值超过256 μmol/L者占32.6%。可根据早产儿时间经皮胆红素值曲线图,决定黄疸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窒息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 154名足月窒息新生儿和87名正常新生儿生后第1、2、3天监测血清胆红素及对有皮肤黄染的新生儿追踪监测。结果 轻度窒息新生儿生后第1、2、3天平均血清胆红素浓度为(49.7±11.l)μmol/L、(84.6±13.8)μmol/L和(152.6±15.3)μmol/L,重度窒息儿为(64.3±12.2)μmol/L、(10.3±13.3)μmol/L和(13.2±14.2)μmol/L,正常新生儿为(80.1±13.6)μmol/L、(126.3±16.2)μmol/L和(17.9±11.4)μmol/L,重度窒息组新生儿生后第1、2天血清胆红素水平高于轻度窒息组,而第3天低于轻度窒息组,2组血清胆红素均低于正常新生儿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相似文献   

10.
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1]。是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浓度(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的皮肤黏膜﹑巩膜等黄染的现象,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2],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d出现,4~5d达高峰,足月儿在2W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W,血清胆红素浓度足月儿不超过205μmo1/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  相似文献   

11.
孔凡玲 《职业与健康》2003,19(9):183-184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 ,其发生有增多趋势 ,有学者分析可能与剖宫产增多有关。蓝光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辅助疗法 ,能迅速降低血中间接胆红素含量 ,从而阻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我们自 2 0 0 0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采用蓝光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 98例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98例中男 5 2例 ,女 46例 ,体重≥ 2 5 0 0g 89例 ,低体重儿 9例。入院时血清间接胆红素均 >2 0 5 μmol/L ,其中 >3 42 μmol/L者 3 2例。新生儿溶血症 14例 ,核黄疸 7例 ,死亡 4例 ,脑瘫 1例。均予以药物治疗 (供给白蛋白 ,纠正酸中毒、肝酶诱导剂、中药 …  相似文献   

12.
王金秀  王瑛  江华  张琳  刘滢  丁雪晶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1):4840-4843
目的:提供常州地区正常新生儿生后7天经皮胆红素(TcB)值,得出胆红素的平均峰值,为临床诊断奠定基础并制定一份适合本地区新生儿小时TcB百分位列线图。方法:2010年1~3月679例健康足月和近足月新生儿采用JH20-1B型经皮黄疸仪测量获得7 482个TcB测量值,检测时间为生后12 h直至出生后152 h。计算每1个指定时段的TcB百分位数,用于制定按小时绘制的列线图。结果:①正常新生儿生后12~152 h不同时间点的TcB不同,生后116 h达高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TcB≥12.9 mg/dl)占8.4%(57/679),出院后随访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②制定的TcB列线图反映了正常新生儿生后7天的TcB水平自然史。胆红素的平均峰值为(10.0±2.2)mg/dl,胆红素第40百分位为8.3 mg/dl,第75百分位为10.8 mg/dl,第95百分位为12.6 mg/dl。③在围产因素中,TcB水平与胎龄、胎膜早破、头颅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正常新生儿黄疸出现的时间、高峰的时间与国内外报道相似;正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应高于现行标准,从而高胆红素血症的干预标准也应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基因突变及临床疾病对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形成的影响. 方法 选择在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病房住院的出生14 d之内的足月和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峰值达342μmol/L以上,以非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非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80%以上的患儿97例为重症高胆红素组;选择足月和早产儿生后14 d之内血清胆红素峰值小于342 μmol/L,分别大于220.5 μmol/L和256.5 μmol/L的患儿105例为非重症高胆红素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早产者占16.4%:UGT1A1和OATP2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为56.7%和50.5%.非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组早产者占4.7%;UGT1A1和OATP2基因突变发生率分别为30.3%和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UGT1A1、OATP2基因突变因素是引起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 结论 UGT1A1和OATP2基因突变可能是临床引起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故对临床原因不明高胆要加强UGT1 A1和OATP2基因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足月新生儿黄疸延迟临床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足月晚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 )发生率、病因及诊断。方法 :总结 2 w后持续黄疸的新生儿及婴儿临床资料 ,并提出治疗要点。结果 :92例中血清胆红素 (SB)均值 1 2 9.82 mol/L ,>1 1 9.7mol/L标准为高胆者仅 5% ,但均有确切病因 ,<1 1 9.7mol/L而无异常症状者多为“生理性黄疸延迟”、“母乳性黄疸”。结论 :诊治中应重在 SB监测和临床观察 ,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15.
米索前列醇晚期妊娠引产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晚期妊娠引产对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影响。 方法 对 5 0例无药物引产者、 5 2例用缩宫素引产者和 5 3例用米索前列醇引产者之新生儿生后 2 4、 96h微量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 新生儿生后 2 4、 96h微量血清总胆红素无药物引产组为 (4 7 3±12 5 ) μmol/L和 (173 9± 4 1 6 ) μmol/L ,缩宫素引产组为 (5 5 8± 15 4 ) μmol/L和 (198 9±4 3 8) μmol/L ,米索前列醇引产组为 (6 4 2± 19 8) μmol/L和 (2 30 9± 4 4 5 ) μmol/L ,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结论 米索前列醇用于晚期妊娠引产可加重新生儿黄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承德市新生儿黄疸病例流行特征及病理性黄疸主要病因,为预防及避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新生儿黄疸病例资料来源于2019年1—12月承德市2家三甲医院和1家二甲医院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新生儿黄疸病例进行描述,并对病理性黄疸主要病因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新生儿黄疸病例1 606例,男女性别比为1.04∶1,早产儿占6.8%,剖宫产新生儿占32.8%,以纯母乳喂养为主,占51.8%。1 606例新生儿黄疸病例中生理性黄疸1 272例,病理性黄疸334例,分别占79.2%、20.8%。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在性别、是否早产中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生理性黄疸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均大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出现黄疸时间、黄疸达峰值时间及黄疸持续时间均小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病理性黄疸主要病因为感染因素(41.6%)、溶血因素(24.3%)、围产因素(22.5%)、G-6PD缺陷(5.7%)、母乳喂养(4.5%)。感染因素中以肺炎为主,溶血因素以ABO溶血为主,围产因素以缺氧窒息为主。结论 承德市新生儿黄疸流行病学分布有其自身特点与规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病因为感染、溶血,其次为围产和母乳喂养因素。产科医护人员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为新生儿顺利度过黄疸期提供有效的护理与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127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 (以下称高胆 )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常由感染、溶血、围产因素等引起。近年来 ,母乳喂养的提倡以及人们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我们对 1998年 10月~ 2 0 0 0年 10月收治的 12 7例新生儿高胆进行了病因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 ,男 69例 ,女5 8例 ,早产儿 15例 ,足月儿 10 8例 ,过期产儿 4例 ;黄疸出现最早时间为生后 10小时 ,最迟 8天 ;血清胆红素值为 2 0 5 .4~65 4.2 μmol/L。1.2 诊断标准 根据 1995年全国新生儿黄疸专题研讨会提示 :生后 2 4小…  相似文献   

18.
我科门诊于1996年元月至1998年6月用鲁米那(Phenobarbitol),治疗母乳性黄疸10例,追踪随访结果显示效果 良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标准为单纯母乳喂养;出生2d后出现的黄疸并持续2周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症状;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结合胆红素正常;除外其他病理性黄疸。本组10例中,男5例,女5例;就诊日龄16d~1个月8例,2个月以上2例;均以皮肤黄染就诊,黄疸发生时间:生后3~4d6例,7d以上2例,偶然发现黄疸随即就诊2例;均为足月儿;第一产9例,第二产1例;出生体重2.75~4kg;生后单纯母乳喂养,吃奶好,奶量充足;生长发育正常,无其他症状。实验室检查:10例患儿均作如下检查:血清胆红素均为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结合胆红素正常;其中胆红素85.5~171mmol/L4例,256.5mmol/L4例,308mmol/L以上2例;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正常;肝功正常,肝胆B超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9.
微生态制剂对母乳性黄疸胆红素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 探讨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方法 ] 对 40例母乳性黄疸患儿分成治疗组 (2 8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12例 )。治疗组用微生态制剂在婴儿生后第 5天开始治疗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儿临床黄疸消退时间 ,同时作血清胆红素值治疗前后比较。 [结果 ] 两组患儿临床黄疸消退及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测定结果有明显差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胆红素指数为 133 .6 8μmol/L和 136 .6 0 μmol/L ,治疗后 112 .78μmol/L和 6 8.2 0 μmol/L ,P <0 .0 5。[结论 ] 用微生态制剂治疗母乳性黄疸有满意的疗效 ,不需停母乳。  相似文献   

20.
<正>新生儿黄疸为新生儿期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正常成人血清胆红素低于17μmol/L(1 mg/dl),当超过34μmol/L(2 mg/dl)即可出现黄疸。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μmol/L(5 mg/dl),则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是新生儿黄疸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重者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发生死亡[1]。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