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双眼视觉的情况。方法 对90例98眼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月检查视力、屈光状态,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视觉三级功能,查立体视锐值及近距离立体视锐值。结果 人工晶状体术后1月有84.4%的患者有双眼单视功能,其中80%的患者有融合功能,73.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立体视,并且有32.2%患者获得了正常的立体视锐值。术后视力恢复得越好,双眼视三级功能恢复也越好  相似文献   

2.
双眼白内障摘除术后双眼视觉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卫  金明  陈术  施爱群 《眼科》2004,13(5):277-279
目的:了解双眼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恢复的因素。方法:对80例(160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双眼均采用Phaco或小切口ECCE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检查矫正视力、同时视觉、融合功能及远、近距离立体视功能以及视网膜对应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双眼矫正视力均≥0.3,其中矫正视力均≥0.5者76例(95%),矫正视力均≥0.9者60例(75%)。术后均有同时视功能及一定的融合功能。近距离立体视检查:中心凹立体视(40″~60″)32例(占40%),黄斑部立体视(80″-200″)30例(占37.5%),周边部立体视(400″~800″)15例(占18.8%),无立体视者3例(占3.7%)。远距离立体视中:中心凹立体视者65例(81.3%),黄斑部立体视者12例(占15%),周边部立体视者3例(占3.7%)。术后视网膜对应均正常。结论:双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且双眼矫正视力均≥0.5者,均可较快地恢复一定程度的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分析单眼与双眼老年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状况。方法 对单眼和双眼人工晶状体手术患者各 6 0例分别检测矫正视力、屈光状态、双眼影像 ,以及用同视机等方法检查双眼视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无显著差异。双眼手术组患者的远近立体视功能显著优于单眼组。影响单眼手术患者双眼视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是另侧非手术眼的白内障所导致的视力低下和两眼屈光参差。结论 双眼视功能恢复水平是评价人工晶状体术后视觉质量和生活能力改善的重要指标。单眼手术和双眼手术者双眼视觉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立体视功能上  相似文献   

4.
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双眼视觉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0例单眼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患者进行了双眼视觉的临床观察。结果表明,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个月大部分患者(80%)有双眼单视功能,其中有72.86—82.86%的患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觉功能,28.57—37.14%的患者获得了正常的立体视觉。立体视觉的好坏主要与视力、双眼视力差,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有关。结论证实:人工晶体的植入可使无晶体眼患者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觉。  相似文献   

5.
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对60例14岁以下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将病人分为单眼先天性白内障、单眼外伤性白内障和双眼先天性白内障三组,随访时间为术后半年至3年半,对每位患者进行了最好矫正视力、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检查。结果:60例病人最好矫正视力达到0.5以上的有33例(55%),具有融合功能的有28例(47%),达到≤200秒弧度立体视觉的只有15例(25%),在三组病人中,单眼外伤性白内障的术后视力及双眼视功能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结论: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视力效果,但双眼视功能的恢复情况往往不理想。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在视觉尚未发育成熟之前尽早进行手术、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在伤后早期进行人工晶体植入,将有利于儿童白内障术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立体视觉在外伤性白内障术后视功能评价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双眼屈光状态与立体视觉的关系。方法 对33例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矫正视力、双眼屈光状态、同时视、融合力、立体视锐度等功能进行检测。结果 立体视觉与视力、屈光不正、屈光参差、伤后手术时间及受伤年龄有关。33例后视力明显提高,32例获得不同程度立体视,其中中心凹立体视19例,黄斑立体视8例,周边立体视5例。结论 外伤性白内障尤其是儿童,应早期手术植入人工晶体,在检查视力的同时应注意立体视觉检查。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5例15眼外伤性白内障行运外摘除及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木,随访7月~21月,平均12月,矫正视力在0.5以上者80%,1.0以上者26.7%,手术后反应与非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相仿,不增加额外并发症。针对外伤性白内障特点,着重讨论了手术技巧,认为手术的灵活性尤其值得重视。人工晶体植入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重建双眼单视功能提供了理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外伤性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时机、手术要点和效果。方法 对30例外伤性白内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术后矫正视力0.1者占86.7%,0.5者占36.7%。结论虽然外伤后眼部条件差,手术复杂,但经妥善手术,仍能获得较好的视力,应该早手术以防止弱工促进双眼单视和立体视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儿童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儿童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探讨儿童人工晶体植入的最佳时机、屈光度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84眼全部施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先天性白内障19眼,外伤性白内障61眼,无晶体4眼,年龄最小4岁,最大14岁,平均8.6岁,随访2~24月。结果:1.术后葡萄膜炎及后囊膜增生较成人严重,2.术后矫正视力满意,>0.5共56眼,占67%。结论:儿童白内障术后植入人工晶体是防治弱视、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白内障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例(41只眼)先天性白内障病人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35只眼植入一体型PMMA人工晶体。经3~28个月的随访,平均9.5个月。矫正视力达10~15者占29.3%,达0.5及以上者占85.4%。术后并发症少,91.2%的患眼达到术后立即脱离低视力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双眼白内障患者单眼及双眼不同类型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多维立体视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双眼白内障摘出联合IOL植入术患者的数据。比较不同类型IOL植入术后各阶立体视的差异,并比较单眼术后和双眼术后各阶立体视的变化。对影响各阶立体视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双眼白内障患者在行双眼手术后比单眼手术后各阶立体视均有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单眼术后立体视与患者年龄和双眼间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相关,年龄越小、双眼间BCVA差值越小,则立体视越好。IOL的不同类型对立体视无显著影响。结论 不同类型IOL植入术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立体视,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于不同患者对立体视的需求不同,在单眼术后可依据双眼BCVA差值选择另眼手术的时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单眼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人工晶状体(IOL)或单焦点IOL后的双眼视功能。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术的单眼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根据植入的IOL类型分为2组,各40例(40眼)。观察组植入多焦点IOL,对照组植入单焦点IOL。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指标包括术眼单眼及双眼远(5 m)、中(70 cm)、近(40 cm)视力,双眼对比敏感度,近立体视,脱镜率,视觉干扰现象及患者满意度。术后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脱镜率及光干扰现象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近立体视、视力满意度评分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观察组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分别为0.03±0.04、0.17±0.07、0.15±0.06,对照组双眼裸眼远、中、近视力分别为0.05±0.05、0.27±0.08、0.31±0.09,观察组双眼裸眼中视力和近视力优于对照组(t=3.925、3.429,P<0.01),而2组间双眼裸眼远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56,P>0.05)。双眼在空间频率为3、6、12、18 c/d时,观察组无眩光对比敏感度和有眩光对比敏感度均低于对照组(无眩光:t=3.463、3.361、2.198、2.574,P<0.05;有眩光:t=3.105、2.432、2.758、3.207,P<0.05)。观察组近立体视优于对照组(Z=2.578,P<0.05),脱镜率(88%)高于对照组(28%)(χ²=8.240,P<0.05),2组间视远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98,P>0.05),而观察组视中和视近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Z=2.314、3.137,P<0.05)。2组间视觉干扰眩光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02,P>0.05),而观察组光晕现象多于对照组(χ²=8.807,P<0.05)。结论单眼白内障患者植入多焦点IOL相比单焦点IOL能提供更好的双眼中、近视力,双眼立体视,脱镜率及患者满意度,但对比敏感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o evaluate reading ability and stereoscopic vision with combined implantation of refractive and diffractive 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es (IOLs). Methods: Thirty‐one cataract patients (62 eyes) were assigned to receive either a ReZoom NXG1 IOL in the dominant eye and a Tecnis ZM900 IOL in the fellow eye (MIOL group), or Sensar AR40e IOLs bilaterally (SIOL group). The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at 500 cm, best spectacle‐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SCVA) at 500 cm, reading acuity, reading speed, near stereoacuity and questionnaire were assessed 3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monocular and binocular UCVA and BSCVA at 500 cm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both groups. The uncorrected reading acuity and reading speed in the MIO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SIOL group and were similar to that with correction in the SIOL group. The uncorrected mean near stereoacuity in the MIO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SIOL group (69 ± 50 seconds of arc in the MIOL group versus 180 ± 160 seconds of arc in the SIOL group). Patients in the MIOL group had a high level of satisfaction and more than 80% of them had an increased independence from spectacles for brief reading.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implantation of refractive and diffractive multifocal IOLs was effective in improving reading ability and near stereoacuity with a good visual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Hong R  Wu H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2):93-95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的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对184例(200只眼)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破裂者29例(29只眼)行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10例囊袋内植入,19例睫状沟植入。术后3个月随访,裸眼视力1.0以上者17例(58.62%),0.5~0.9者10例(34.48%);矫正视力1.0以上者22例(75.86%),0.5~0.9者5例(17.24%)。本组并发症主要为角膜水肿,瞳孔缘虹膜咬伤,前段玻璃体炎症等。结论对于后囊破裂及玻璃体脱出的患者,适当利用残留的前、后囊作为支撑,清除前段玻璃体,仍可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5.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 方法:随访323例368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患者。观察其术后1mo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对于其中矫正视力低于0.3者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分析其发生术后低视力的原因。 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7,30d低视力发生率分别为5190%,27.99%和12.23%;术后1d和7d低视力发生率较高,术后1mo低视力发生率与文献报道(13.21%)接近。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白内障术后低视力的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眼底病变  相似文献   

16.
石岩  姜冬  周静圣 《眼科新进展》2006,26(10):772-774
目的分析农村白内障患者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556例(589眼)农村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于术后1d、1周、1月、3月分别测定手术眼的裸眼视力,<0.5归为低视力者,对低视力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结果术后1d低视力者235眼(39.9%),其主要原因为手术并发症共112眼(47.6%);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低视力人数逐渐减少,至术后3月低视力者120眼(20.3%),而其原因为屈光不正45眼(37.5%)和眼底病37眼(30.8%)。结论人工晶状体计算误差造成的屈光不正、手术源性散光及眼底病变是造成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低视力的主要原因,低视力的发生与病例的选择及技术操作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