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的连续环形撕囊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在临床上探讨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优点、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我们对52只眼白内障囊外摘除及一体性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用连续环形撕囊术进行前囊膜破开,采用“开罐式”破囊的40只眼作为对照。术后1个月散瞳后通过房角镜观察前囊膜及人工晶体襻的固定位置。结果:术中可见连续环形撕囊组中有48只眼获得直径约6.5 ̄7.0mm边缘锐利的圆形撕裂孔,术后44只眼(84.6%)人工晶体的双襻均在囊袋内,而“开罐式”破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白内障摘除术后的后囊处理方法.方法对24例29只眼儿童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术后随访13±5.76个月.结果 21只眼玻璃体前界膜完整,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成功,其中2只眼术后3个月视轴区玻璃体前界膜轻度混浊,其余19只眼视轴区保持透明.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联合人工晶体视区后囊嵌顿是预防儿童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减少对玻璃体、视网膜干扰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3.
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行后囊膜连续曲线形撕囊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超声乳化摘除及针吸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时行后囊膜连续曲线形撕囊术(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CCC)的方法和作用。方法:利用撕囊镊对10例(10眼)白内障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眼行PCCC,5例联合行前段玻璃体切除术。结果:10例后囊膜破裂后行PCCC眼9例成功完成PCCC,1 均植入后房人工晶体。术后观察1月~3年(平均16月),9例行PCCC眼视轴均清晰,未发生视网脱离及后发性白内障,无明显的人工晶体光学部偏中心或人工晶体异位。结论:PCCC可有效避免后囊膜破孔进一步无限放射状撕裂,保持周边后囊膜的完整性。使人工晶体稳固于囊袋内。  相似文献   

4.
连续环形撕囊术抑制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搪塞连续环形撕囊术(CCC)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影响。方法:将24只白色家兔随机平均分为三个时间组,每只家兔又按双眼术中前切开法的不同随机分为CCC组和开罐式截囊组,术后不同时期观察后囊膜病理变化。结果:术后一月,A组后囊膜纤维增殖明显减少,赤道 后囊膜间无显著粘连,早期即在可在后囊膜面查见纤维弱细胞增生。结论:CCC可抑制白内障术后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对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研究白内障囊外摘除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囊混浊发生率。方法对185例(234眼)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和102例(109眼)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进行6月~3年(平均26月)随访,观察其后囊混浊情况。结果前者234眼中有89眼(38%)发生后囊混浊,后者109眼中有18眼(17%)发生后囊混浊,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囊袋内人工晶体植入能降低后囊混浊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晶体上皮细胞与后囊混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综述了晶体上皮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特性以及晶体上皮细胞在白内障囊外出术后的移行、增殖、化生和分泌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外基质在后囊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几种研究较多的清除和抑制这种细胞的方法和药物。  相似文献   

7.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后囊膜混浊的致病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PCCC)对预防术后后囊混浊(PCO)的作用。方法 对365例(426只眼)白内障行常规囊外摘除后行后囊膜连续环行撕囊再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365例(426只眼)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均成功,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中。术后随访2~3年后囊混浊未见发生。结论 在白内障囊外摘出后对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是可行的,它避免了后囊混浊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人工晶状体植入后视力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手术中行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例(30眼)幼儿先天性白内障采用一期后囊环形撕囊。结果术后术眼均达到视轴区透明。结论一期后囊环形撕囊可有效地预防幼儿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白内障摘除联合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方法:采用小切口先天性白内障单纯囊外摘除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58例97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使晶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3~5mm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以避免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状体50眼:术后1mo矫正视力≥0.6者18眼,0.5以下42眼;术后3mo矫正视力≥0.6者20眼,0.5以下46眼;术后6~12mo矫正视力≥0.6者21眼,0.5以下50眼。术后lmo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3mo周边部后囊膜浑浊40例,撕囊区清亮。6~12mo16眼发生新生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浑浊,瞳孔不圆18眼,人工晶状体偏位10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 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40例52眼,随访观察10-30月。结果 术后视力在0.8以上者12眼占23.1%,0.4~0.7者22眼占42.3%,0.1~0.3者10眼占19.2%,0.1以下8眼占15.4%。术中并发症主要有玻璃体脱出12眼占23.1%,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渗出及瞳孔机化膜形成18眼占34.6%。全部病例周边后囊均有不同程度浑浊,但视轴区清晰。未出现人工晶状体移位或角膜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是降低儿童的白内障手术后后囊浑浊的一种安全、简便而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白内障术中后囊浑浊的连续环形撕囊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中后囊浑浊时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0年11月-2003年4月1973眼自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发现后囊浑浊的87眼(浑浊度达2—3级)。按常规完成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后,在后囊中央区作一直径3~4mm的连续环形撕囊,囊袋内植入PMMA人工晶体。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0.2-0.4者26眼占29.9%,0.5-0.8者37眼占42.5%,1.0以上者24眼占27.6%,裸眼视力0.5以上者共6l眼占70.11%。术后视轴光学通道清晰,无囊样黄斑水肿或视网膜脱离等手术并发症。结论 联合前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治疗后囊浑浊白内障,疗效显著,但技术性强,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评价在白内障手术中行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的临床意义。方法 手术中发现有后囊浑浊的38眼,及后囊透明但有术后后发障高发因素的5眼,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结果 术后全部术眼均获得视轴透明区。结论 一期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是处理和预防后囊浑浊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缺乏激光治疗设备的偏远及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在白内障手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手术前和手术中发现后囊浑混38眼,进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结果 术后全部术眼均获得视轴透明区。结论 后囊连续形撕囊是处理后囊浑浊和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缺乏激光治疗设备的基层医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技巧。方法 对28例(28眼)后囊破裂的外伤性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术中玻璃体脱出前房4眼。术后矫正视力〈0.1者3眼,0.1-0.4者9眼≥0.5者16眼。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7眼,植入睫状沟内11眼。术后4眼出现瞳孔区纤维蛋白渗出,1眼人工晶状体脱位。结论 后囊破裂的外伤国性白内障可行超声乳化Ⅰ期后房人工  相似文献   

16.
We report 2 cases of indocyanine green (ICG) staining used for 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PCCC) in congenital cataract combined with anterior vitrectomy. In the first case, because of corneal opacity, the visibility of the posterior capsule was poor without staining. After the extraction of the cataract, a PCCC was performed after ICG staining of the posterior capsule. In the second case, after cataract removal, ICG staining was used to better visualize the posterior capsule. In both cases, the PCCC w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because of better visualization of the stained posterior capsule flap against the transparent anterior hyaloid face of the vitreous. Clear visual axes have been maintained.  相似文献   

17.
陈文斌  梁瑜韵 《眼科》2004,13(6):346-347
目的:探讨后囊膜增殖钙化的白内障摘出术后的后囊膜处理技术。方法:对42例(49只眼)后囊膜增殖钙化的白内障患者,于摘除白内障后在后囊膜旁中心处用破囊针头划出起始瓣,沿起始瓣边缘撕开一直径约3~4mm的类圆孔,再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全部术眼后囊膜中央均有一透明类圆孔,术后无人工晶状体偏位或眼底异常改变。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前的后环形撕囊术可使后囊膜增殖钙化的白内障获得视轴透明区,是安全有效地处置后囊膜混浊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青少年白内障手术中同期晶状体后囊浑浊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 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术(phacoemulcification)、非超乳的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small incision ECCE)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当中囊抛光不干净或者白内障术后后发性白内障63例65眼于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后一期采用后囊截开或撕囊术,对照组选用同期类似患者31例31眼行白内障术中常规后囊抛光术,术后视力和并发症两组进行对比。统计结果进行组间t检验。结果 截囊组术后视力最佳1.5,最差0.3,术后2月平均视力0.6,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5),术后随访6~22月对照组继发后发性白内障21只眼(并发率67.3%)。撕后囊组无後发性白内障和眼后节并发症发生。后发障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青少年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同期采用后囊截开或撕囊术对眼内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人工晶体在眼内稳定性好,后发性白内障及眼后节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选择性前后囊联合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前后囊联合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技术.方法 对68例白内障施行前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手法碎核并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56例撕囊一次成功,10例在囊膜剪辅助下完成,2例人工晶状体前囊孔夹持.术后1周平均眼压15.31±5.6 mmHg.术后3月矫正视力≥0.5者58眼占85.3%,瞳孔区透明,无明显人工晶状体偏位或眼底异常改变.结论 前后囊联合环形撕囊植入人工晶状体,是安全有效的预防术后后囊浑浊的常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