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神经鞘瘤是由神经鞘细胞即施万细胞(雪旺氏细胞)增生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约占眼眶原发性肿瘤的3.7%~6.4%。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近4年来收治经病理确诊的眶内神经鞘瘤46例,现将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眼眶神经鞘瘤诊断中现代检查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告眼眶神经鞘瘤58例,主要症状为慢性眼球突出、视力减退。分析和讨论了此病的诊断及B超、CT、MRI在诊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38例眼眶神经鞘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Xiao LH  Lu XZ  Wang Y  Yang XJ  Hei Y  Zhu H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7):585-589
目的探讨眼眶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8月至2003年12月在北京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治疗的38例眼眶神经鞘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中男性15例,女性23例,年龄9—65岁,平均22岁。其中行标准化A/B超检查者37例,CT扫描38例,MRI成像33例。手术入路的选择有外侧开眶(包括改良外侧开眶)26例,内外联合开眶2例,前路开眶4例,内侧开眶2例。其中肿瘤囊内切除21例,肿瘤整体切除15例,部分切除联合术后放射治疗2例。随访时间平均为23个月,手术并发症包括视力丧失1例,上睑下垂2例,眼球运动障碍2例。结论现代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是MRI对眼眶神经鞘瘤的术前定性、定位诊断及对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熟练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我院1978~1998二十一年间132例神经鞘瘤患者进行病例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总结了神经鞘瘤独特的诊断及治疗方法。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具多样性,多以眼球突出就诊。影像学检查显示眶内各种形状的占位性病变,以类圆形居多。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注意手术技巧和术式的选择可以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5.
6.
眼眶内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眼眶内神经鞘瘤16例,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男性6例,女性10例。发病年龄4—70岁,平均40岁。病程1月—5年。右眼10例,左眼6例。视力0.1—0.5者4例;>0.5者8例,<0.1者4例。突眼者12例,两眼突出度差值最大23mm,最小2.5mm。病理组织学检查:AntoniA型8例,AntoniB型4例,混合型4例。本文还对眶神经鞘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鉴别诊断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瑾瑜  杜丽  张棣华  朱西庚 《眼科》2003,12(4):240-240,T015
患者,男性,43岁。因右眼突出伴外斜视22年,于1999年1月7日入我院。1977年秋出现右眼胀、外斜,偶有眼红、流泪,无复视及视力减退。至1989年12月上述症状加剧,伴有复视,视力下降。1996年10月又出现右眼球突出、外斜,伴有视力下降及复视加重。1998年5月在太原市某医院就诊,视力右眼0.4,左眼1.0,同年7月在该院行“肿物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14岁,1y前发现右眼向前突出.无疼痛及其他不适,一直未行治疗.以后突眼进一步加重.伴视物不清,胀感,遂于05年1月6日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右眼眶内肿瘤收入院.入院检查全身一般情况好,视力:右限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1例肿瘤内出血导致的眼眶神经鞘瘤迅速增大暴露于皮肤表面的患者。方法:病例报告。结果:患者,男,79岁,左侧上眼睑内侧有一个缓慢增长2a的肿物,近期肿物迅速增大。切取一部分活组织进行检查。4wk后,左眼肿物继续增大,视力则下降为6/18。检查发现肿物位于左眼眼眶鼻上方,眼睑呈机械性下垂及眼球受压向下外方移位。左眼眼球运动受限,向上注视时尤为明显。CT扫描显示在左眼内侧有巨大肿物突出。左眼前径路眶切开术活检显示包膜完整。组织学检查显示神经鞘瘤囊性改变和有血管血栓形成。患者手术顺利。术后视力提高至6/6和没有复视现象出现。结论:眼眶神经鞘瘤应作为一个重要与缓慢增长的肿瘤鉴别诊断,但快速增长的良性肿瘤也可以因为肿瘤内出血而高度怀疑恶性肿瘤或炎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磁共振成像(megnetic resoance imaging,MRI)影像对于眼眶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并提出常见的MRI图像特征。方法收集我院病理确诊的眼眶神经鞘瘤62例,均为单眼发病,所有患者均行眼眶MRI检查,获取T1和T2加权像。注射钆喷酸葡胺后获取强化T1加权像。回顾性分析并比较所有MRI图像。结果眼眶神经鞘瘤常见的肿瘤形状为圆锥形(16例)、哑铃形(10例)、椭圆形(9例)和圆形(8例)。神经鞘瘤的好发部位为眶上部(17例)、眶内上方(12例)和眶尖部(12例)。在T1加权像,53例显示均一的等信号或伴小片状低信号区。强化T1加权像的图像特征与T2加权像具有相关性,增强类型可分为5类。最常见的增强类型是环形强化征,有18例。均匀增强和不均匀增强各为16例和26例。结论MRI对于眼眶神经鞘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使用造影剂后。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形状和位置。T1加权像无明显特异性。T2和增强的T1加权像可提供肿瘤的组织学信息。环形强化征可作为神经鞘瘤的靶特征。  相似文献   

11.
Zhang H  Yan JH  Wu Z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4):318-322
目的分析、总结11例鼻咽癌(NPC)眼眶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至2003年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进行诊治的11例NPC眼眶转移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11例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5.5岁;发生左眼眶转移10例,右眼眶转移1例。有明确NPC病史7例,无NPC病史4例;自NPC确诊至出现眼部症状平均12.7个月(2.0~60.0个月);就诊时眼部症状平均持续10.3个月(0.7~36.0个月)。眼眶有1处转移灶9例,2处转移灶2例;肿物主体位于眶鼻侧8例,颞侧2例,眶尖处1例,位于眶前部8例。手术将肿物全部取出或部分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鳞癌4例,淋巴上皮癌2例,未分化型5例。5例患者死于NPC远处转移,自确诊NPC眼眶转移至死亡间隔时间平均21个月;1例死因及存活时间不明;3例仍存活,未发现活动性病灶并继续接受治疗;2例失访。结论NPC眼眶转移临床很少见,但于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眼眶转移癌患者中原发于NPC者所占比例最高。转移病灶多数位于眼眶前部及鼻侧。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Ke YF  Zhang H  Song GX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811-814
目的 总结眼眶绿色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临床诊断为眼眶绿色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7例,对其临床症状、眼部体征、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眼眶绿色瘤好发于男性,多见于14岁以下青少年和儿童,多以眼球突出、眶区肿物就诊。B超检查16例,主要表现为位于眶外上和外下方的形状不规则肿物,边界清楚,呈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5例,主要表现为病变内丰富的红蓝血流信号。CT扫描11例,主要表现为位于外上或外下方、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肿物,密度均匀,少有骨破坏。实验室检查17例,多伴白细胞增高,血涂片可见大量幼稚细胞的血液系统改变。16例病例确诊后转儿科或血液科进行化疗,有随访资料者4例,其中2例3个月后死亡。结论 眼眶绿色瘤易误诊为横纹肌肉瘤等儿童时期眼眶恶性肿瘤,确诊需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及全身血液学检查,治疗以放、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13.
眶内容切除术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眶内容切除术的适应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71例眶内容切除术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眶内容切除术的病人中,眼眶内原发恶性肿瘤41例、良性肿瘤12例、继发恶性肿瘤18例,其中单纯全眶内容切除37例、单纯部分眶内容切除17例、眶内容切除加眼窝重建17例。结论:眶内容切除术适用于眼眶内原发、继发恶性肿瘤以及部分反复复发的良性肿瘤,根据肿瘤的性质、部位及范围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以达到肿瘤根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Cheng P  Wei RL  Yue Y  Cai J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892-895
目的探讨眼眶朗格尔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LCH)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对11例眼眶LCH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部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及随访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嗜酸细胞肉芽肿患者7例,汉-许-克综合征患者4例。结果嗜酸细胞肉芽肿好发于青少年,多单发于眶内。汉-许-克综合征多见于5岁以下的男性患儿,以多灶性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典型患者具有三联征(眼球突出、尿崩症及多灶性颅骨缺失)。患者多以眼球突出、眶区发现肿块就诊。颅部x线片示颅骨多灶性缺失,B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眶内软组织肿物,CT检查可同时显示眶骨缺失和软组织肿块,MRI检查可示眶内肿瘤及颅内受累情况。结论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LCH的诊断。治疗宜采用综合疗法,即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局部放疗及化疗。预后与分型有关,嗜酸细胞肉芽肿预后最好,婴儿型LCH预后最差。(中华跟科杂志.2006,42:892-895)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对眼眶淋巴瘤进行分型及分析不同类型眼眶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经手术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78例眼眶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 78例眼眶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77例为B细胞来源(98.7%),包括黏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71例(91.0%),髓外浆细胞瘤3例(3.8%),滤泡性淋巴瘤1例(1.3%),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1.3%),前驱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1例(1.3%);1例为T细胞来源,为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性淋巴瘤(1.3%).MALT淋巴瘤经局部放疗后肿瘤明显消退,孤立性髓外浆细胞瘤经局部放疗后病情稳定,滤泡性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行全身化疗和局部放疗后病情得到控制.前驱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和非特殊性周围T细胞性淋巴瘤恶性程度较高,患者均于短期内死亡.结论 眼眶淋巴瘤因其类型不同而恶性程度和临床表现不同,治疗和预后也各异,故根据WHO淋巴造血系统肿瘤新分类标准对眼眶淋巴瘤进行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儿童眼眶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对36例眼眶爆裂性骨折的儿童的致伤原因、就诊时间、手术时间、骨折类型、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眼眶骨折的患者中受伤原因依次为撞伤、摔伤、车祸;超过7岁的眼眶骨折患者26例,占72.3%;就诊时间1d至7个月,平均为28d;伤后至接受手术治疗时间,最短4d,最长60d,平均18天;发生于眶下壁19例,占52.7%;眶内壁6例,占16.7%;眶内下壁复合型骨折11例,占30.6%.保守治疗17例,复视消失15例;手术治疗19例,6个月内复视消失15例.结论 儿童眼眶爆裂性骨折多发生于眶底,好发年龄为大于7岁.保守治疗对儿童某些线性骨折有效.发生活板门样爆裂性骨折时,越早手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7.
Hei Y  Zhang XW  Wang Y  Lu XZ  Yang XJ  Xiao LH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1):998-1001
目的观察原发于眼眶的脑膜瘤组织病理学特征,了解眼眶脑膜瘤的生物学行为。方法收集北京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19例眼眶脑膜瘤标本,对其进行HE染色及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性膜抗原(EMA)、Ki-67、p5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眼眶脑膜瘤的组织形态以内皮型、过渡型、纤维型为主。Vimentin表达率为94.75%(18/19),EMA表达率仅为52.63%(10/19),Ki-67、p53表达率较低,且p53与Ki-67表达不一致。结论眼眶脑膜瘤组织形态比较单一,主要为内皮型、过渡型、纤维型,而砂粒体型等亚型少见。与颅内脑膜瘤相比,眶内脑膜瘤EMA表达率较低。Ki-67和p53在良性、复发性及恶性之间表达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引起眼球突出的眼眶病的病因分类及分布状态.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960-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病历中记载有眼球突出的病例,排除其中资料不完整,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共收集到5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引起眼球突出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对资料进行分类计数,求百分比.结果 引起眼球突出的病因可分为5类,即肿瘤(58.3%)、甲状腺相关眼病(21.4%)、炎症性疾病(17.2%)、外伤(2.7%)和遗传及发育性疾病(0.3%).根据来源可将肿瘤分为眶内起源肿瘤(72.9%)、副鼻窦肿瘤眶蔓延(18.5%)、造血系统肿瘤(4.1%)、颅脑肿瘤眶蔓延(3.2%)、眼内肿瘤眶蔓延(0.6%)和转移癌(0.6%).引起眼球突出的常见病因依次为甲状腺相关眼病(21.4%)、海绵状血管瘤(11.2%)、炎性假瘤(10.3%)、良性脑膜瘤(6.5%)、静脉性血管瘤(6.0%)、眶蜂窝织炎(5.3%)、皮样及表皮样囊肿(4.6%)、神经鞘瘤(3.6%)、鳞癌(2.9%)和多形性腺瘤(2.7%)等.引起儿童眼球突出的病因依次为血管瘤、眶蜂窝织炎、皮样及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炎性假瘤、神经鞘瘤、神经胶质瘤、神经纤维瘤、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和横纹肌肉瘤等.结论 眼球突出可由各种眼眶病引起,单侧眼球突出病因依次为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炎症等,双侧眼球突出病因以甲状腺相关眼病最多见,成人与儿童眼球突出常见病因不同,儿童以血管瘤多见,成人以甲状腺相关眼病多见.  相似文献   

19.
20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u ZY  Yan JH  Han J  Yang HS  Lin Z  Chen ZC  Ai SM  Mao YX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4):323-325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术前定性诊断与手术入路选择。方法对1986至2000年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9例中,男86例,女123例;右眼86例,左眼123例;年龄5~68岁,平均39,2岁;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和视力下降为主要临床表现。95%(199/209)根据超声波和CT或MRI可作出术前准确诊断。64%(134/209)采用前路开眶,36%(75/209)采用外侧开眶顺利摘除肿物。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术前基本上可作出诊断,约2/3的病例不需外侧开眶即可顺利摘除肿物,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眼眶炎性假瘤27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Zhang H  Song G  He Y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8):484-487,W003
目的 分析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检查在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各种治疗方法效果的比较。方法 对眼眶炎性假瘤患者271例(303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根据眼眶肿物组织学特征的不同,其超声和CT扫描检查具有多样的表现。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炎性假瘤;B超检查显示眶内肿物为低回声,透声性强的占位性病变;纤维增生型炎性假瘤;B超检查显示眼眶内低回声,透声性差,边界不清的肿物;CT扫描可见肿物与眼球接触紧密,呈“铸造样”改变。糖皮质激素及放射治疗对于弥漫性淋巴增生型炎性假瘤效果显著,而纤维增生型炎性假瘤对各种治疗方法均不敏感。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于眼眶炎性假瘤的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组织学分型的判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