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an Q  Chen J  Qian ZY  Zhang QB  Hua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3):872-876
目的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颅内复杂动脉瘤共31例42个,包括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1个,后交通动脉瘤12个,脉络膜前动脉瘤2个,大脑中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6个,基底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与小脑上动脉(BA—SCA)分又处动脉瘤,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BA—SCA—PCA)分叉处动脉瘤各1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后动脉瘤4个,眼动脉瘤4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10例,巨大动脉瘤14例,后循环动脉瘤7例8个,磨除前骨突后进行动脉瘤夹闭4例。分别采用眉弓锁孔入路、翼点锁孔入路、颞下锁孔入路、枕下外侧锁孔入路及乳突后锁孔入路进行手术。结果动脉瘤夹闭术31个,微小动脉瘤包裹术2个,夹闭加巨大动脉瘤体切除术5个,孤立加瘤体部分切除术2个,孤立术1个,手术前破裂1个。术后近期GOS疗效评定,27例好,2例轻残,2例死亡。结论锁孔入路可有效控制动脉瘤出血及进行前床突骨质磨除、巨大动脉瘤切除、载瘤血管塑型等操作。在个体化的手术设计及精湛的显微手术技术基础上,锁孔微创人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简捷、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2例未破裂性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共64个颅内动脉瘤,其中25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分叉处,16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颈内动脉C7段,5个位于颈内动脉C6段,4个位于基底动脉顶端,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1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2段。有49个动脉瘤采取单支架辅助栓塞,其余15个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Y”型14个和“X”型1个)。所有患者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效果(Raymond评分)和载瘤动脉血流情况。出院后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为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像学随访为术后6个月复查脑血管DSA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Ray...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颅内小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4月到2020年7月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CTA与DS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颅内小动脉瘤的显示情况。结果 3D-DSA检查结果 显示,60例患者中42例为颅内小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性,包括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1例,左侧大脑中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1例,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1例,右侧C1及左侧V3 1例,基底动脉末端及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及左侧M1 1例,左侧颈内动脉多发血管瘤1例,双侧颈内动脉及前交通动脉1例,左侧C6及左侧小脑后下1例,右侧后交通多发1例;33例为单发性颅内小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9例,颈内动脉17例,后交通动脉4例,豆纹动脉远端1例,左侧脉络膜前动脉1例,右侧小脑后下1例。CTA和DSA的瘤体平均直径、瘤颈平均直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中,CTA共检查出57个小动脉瘤,其中55个与DSA检查结果 一致,1例为假阴性,因位于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瘤体较小漏诊;1例为假阳性,CTA检查在左侧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颅内后循环远端动脉瘤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例破裂后循环远端动脉瘤病例共18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脉络膜后动脉远端1例,大脑后动脉远端2例,小脑上动脉远端3例,小脑前下动脉远端4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6例(8枚动脉瘤)。 结果 4例使用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患者均保持了载瘤动脉通畅,7例采用微弹簧圈+Onyx胶或仅用Onyx胶进行载瘤动脉闭塞,5例共7枚动脉瘤行开颅手术夹闭。其中3例术后出现无症状性小脑梗死,11例进行了DSA或CTA随访,均未见动脉瘤复发。 结论 后循环解剖变异较大,且侧支循环通常较好,动脉闭塞引起脑干缺血的风险较低。位于脑干前方及外侧的囊状动脉瘤,治疗时争取保留载瘤动脉通畅。如果动脉瘤远离脑干,可以直接闭塞载瘤动脉,且通常不会发生致命的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的CT、MRI MRA、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资料及CT、MRI MRA、DSA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见大脑额顶叶及双侧基底节梗死4例,局灶性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基本正常4例;MRI见大脑额顶叶及双侧基底节梗死7例,局灶性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MRA见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伴异常血管网增多6例,颈内动脉和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见明显血管网增多4例,其中见大脑后动脉侧支循环形成2例,见颈外动脉侧支循环形成2例,颈内动脉和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见明显血管网增多4例。结论CT和MRI只能显示烟雾病造成的脑实质改变;MRA能较好的反映颅内血管病变部位和范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颅内外侧支循环显示较差;DSA检查患儿均能明确显示颅内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脑底异常血管网等)病变的部位,并能清楚显示其侧枝循环及颈外动脉各分支,DSA仍然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动脉瘤的临床特点、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了自2001年以来确诊为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单纯脑实质出血1例,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2例,1例无明显异常.DSA检查均具有颈内动脉(ICA)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近端狭窄或闭塞;颅底血管闭塞处附近呈异常血管网生成的典型表现.共发现9个颅内动脉瘤,其中主要动脉动脉瘤6例,外周动脉动脉瘤3例.所有动脉瘤形状均为囊状,且为责任动脉瘤.结论 CT检查仅能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DSA检查可清楚显示烟雾病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侧支循环情况及是否合并动脉瘤.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导致脑叶出血,脑室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结扎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8例患者均为DSA确定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床突旁梭形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梭形动脉瘤1例.其中6例经2周以上压颈(Matas' test)试验,一次性结扎颈总动脉,另两例未经压颈(Matas' test)试验准备,采用Crutchfield夹缓慢夹闭的方法结扎颈总动脉.结果 8例患者颈总动脉结扎后术前症状均得到改善,CT复查显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结论 颈总动脉结扎对于一些手术、介入难以处理的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是存在较高的风险,需要耐心和充分的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 ICAD)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脑动脉血管狭窄和闭塞分为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ICA)及其分支称为前循环,包括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大脑前动脉及脉络膜前动脉。其中MCA与ICA狭窄和闭塞是引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最重要因素。本文对前循环动脉闭塞或狭窄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明确不同方法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对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影像学方法的准确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 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锁孔入路微创手术治疗后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患者12例,包括基底动脉(BA)6例(基底动脉分叉部1例,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3例,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PCA)5例(PCA1-2段1例,PCA2段2例,PCA2-3段2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1例.6例BA远端动脉瘤及2例PCA1-2段动脉瘤均采用经眉弓锁孔入路,3例PCA2-3段动脉瘤采用颞下锁孔入路,1例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外侧锁孔入路.结果 12例手术中,动脉瘤完全夹闭9例,2例PCA2-3段巨大动脉瘤行孤立术及血栓切除术,术后脑血管造影(DSA)复查发现1例PICA动脉瘤夹闭不全,该动脉瘤呈葫芦形,手术中夹闭了动脉瘤远端大半,随访6个月无再出血.所有患者术中无动脉瘤破裂出血,出院时,患者均神志清楚,无肢体活动障碍等残疾.结论 锁孔入路下,可磨除前床突或后床突骨质,增加对后循环动脉瘤夹闭操作的空间;载瘤血管近端球囊导管控制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神经导航有助于对PCA远端动脉瘤的快速定位.个体化的锁孔手术入路应用于后循环动脉瘤手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经血管内栓塞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性。方法24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110例在发病后3天内行早期手术治疗,其中选择经血管内栓塞治疗70例,开颅显微神经外科夹闭手术治疗40例。结果11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经血管内栓塞治疗70例,完全栓塞59例(84.29%);近全栓塞11例(15.71%),即栓塞率≥85%;治疗后3—6月内随访,56例(80%)完全恢复健康,9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5例术后病情恶化,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显微外科手术夹闭40例,完全夹闭36例(90%),不全夹闭或包裹治疗4例(10%),术后3—6月随访示:临床治愈34例(85%),4例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重度偏瘫、语言障碍,1例死亡。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手术治疗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和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危险因素的发生,可降低其病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应用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评价应用支架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22例复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术14例,单纯支架植入术8例。结果在22例患者中宽颈动脉瘤12例,梭形动脉瘤6例,夹层动瘤2例,巨大动脉瘤2例。22例血管内治疗均成功。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4例(63.63%),大部分不显影7例(31.82%),稳定1例(4.55%)。手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术后1月未服抗血小板药物导致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没有因治疗发生出血、脑缺血事件。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应用支架能够提高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疗效,在治疗中选用适宜支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难以用介入方法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的特点,并报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从瘤颈、瘤体大小、囊颈比及颅内血管条件等方面,分析27例(33个)由介入科转诊,行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的特点,27例中男7例,女20例,年龄27~67岁.结果 难以用介入方法治疗的颅内动脉瘤包括宽颈动脉瘤(瘤颈>4 cm)、较大动脉瘤(最大直径≥8 mm)及血管内操作失败动脉瘤(血管迂曲或严重的血管痉挛),手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对于某些介入治疗困难的颅内动脉瘤可以考虑选择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行显微手术治疗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2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在3 d内早期经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15例显微手术,135例经血管内栓塞。随访3~30个月。术前术后均行TCD监测。结果:显微手术115例,院内死亡5例,半年后优78例,良27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总死亡率5.22%。135例血管内治疗,院内死亡5例。半年后,栓塞组优95例,良30例,差4例,死亡1例,总死亡率4.44%。结论:要重视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早期临床综合治疗,其中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各有所长,还不能相互取代。有些病例需二者结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和相关并发症。方法对62例64个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其中行显微手术瘤颈夹闭34例,血管内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对两组疗效和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微手术组:33例成功夹闭瘤颈(其中2例分离瘤颈时动脉瘤破裂),1例合并脑内血肿在清除血肿后急性脑膨出未能显露动脉瘤;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死亡2例。31例术后两周复查血管造影,动脉瘤完全夹闭83.9%(26/31)。血管内栓塞组:动脉瘤完全闭塞70.0%(21/30);血管内栓塞相关并发症2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二者互有优缺点,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时机,手术原则及手术技巧。方法回顾分析应用翼点入路对78例,82个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进行的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动脉瘤直接夹闭80个,孤立1个巨大眼动脉瘤,包裹1个复杂的前交通动脉瘤。78例患者治愈60例(77.0%),轻残10例(12.8%),重残5例(6.4%),死亡3例(3.8%)。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一经确诊且病情允许应争取早期手术。经翼点人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①目的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②方法对23例动脉瘤术前术后的3DDSA与2D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的显示、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并行术后价值评估。③结果与2DDSA相比,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状及瘤颈,更准确地判断动脉瘤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及夹闭程度。④结论3D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和术后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18.
应用容积重建成像三维CT血管造影方法诊断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Fang B  Jiang DY  Chao M  Zhang DJ  Li TL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1867-1870
目的研究CT血管造影(CTA)及容积重建技术(VR)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Plus 4 Somatom Volume Zoom型容积CT扫描机获得原始图像,采用容积重建成像技术(VR)进行三维重建,并辅助运用多轴面重建(MPR),共对45例动脉瘤患者进行了CTA检查,其中有25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2l例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3例行GDC栓塞术,其余保守治疗。结果共诊断45例动脉瘤患者,发现动脉瘤59个,其中小动脉瘤(≤5mm)32个。容积重建成像CTA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在部分病例上要优于DSA。结论容积重建成像CTA是一种可靠、无创的快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为手术提供了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可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评价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床突旁动脉瘤病例,共检出床突旁动脉瘤30个,其中Barami分型Ⅰa型4个,Ⅰb型5个,Ⅱ型13个,Ⅲa型4个,Ⅲb型1个,Ⅳ型3个。15例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17个,其中有3例采用血管搭桥+动脉瘤旷置术。13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1例复发后改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其中3例患者采用球囊辅助栓塞,3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结果:28例患者共处理床突旁动脉瘤30个。1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出现视力下降1例,术后10 d突发意识不清死亡1例;13例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对侧肢体轻瘫1例,2例患者出现交通性脑积水,行分流术后好转。术后复查造影19例,10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组患者中夹闭完全9例,9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弹簧圈完全栓塞7例,1例支架辅助栓塞后12个月动脉瘤复发增大,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双侧大脑前动脉吻合,动脉瘤旷置术。28例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5分18例,4分8例,3分1例,0分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显微外科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床突旁动脉瘤均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目的 探讨可脱性弹筑圈及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 对194例颅内动脉瘤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85例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筑圈(MDS)栓塞,69例71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40例巨大动脉瘤37例用可脱性球囊闭塞载瘤支脉,2例用GDC,1例用MDS闭塞载瘤动脉。结果 成功栓塞194例201个动脉瘤,1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