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灾后人们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身反应,其中相当比例的人会出现心理应激障碍,针对这些问题应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以创伤后危机干预为思路,以缓解应激反应障碍相关症状、预防应激反应障碍发生为主要目标,采取心理急救、严重事件应激晤谈、认知-行为疗法、眼动技术等方法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建设对"8·16抚顺洪灾"群众心理的影响。方法通过加强对抚顺洪灾受灾人员心理分析,并及时建立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结果大部分受灾群众消极心理得到改善。结论相关部门应重视对灾后群众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有利于引导其进行心理重建,在提高其灾后生活质量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地震灾害对孕妇产前情绪状态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灾后心理干预及孕期保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008-06/11间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就诊的成都市区95名及重灾区市县68名孕妇进行产前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灾后1月及灾后3月,产后各组分析其分娩孕周及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体重及APGAR评分等情况.结果 灾后1月及灾后3月,重灾区市县孕妇组焦虑及抑郁指数明显高于成都市区,灾后3月与灾后1月相比,重灾区市县孕妇组焦虑情况有改善;与成都市区孕妇妊娠结局相比,重灾区市县分娩孕周较早,急诊剖宫产率较高,新生儿出生体重偏轻.结论 地震灾害给孕妇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是非常重要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越早进行越有效,灾后产科医疗人员应加强孕期保健,对相关产后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和预防.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之后,江苏省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立即随队奔赴北川、什邡等重灾区,其主要任务是:传播灾后防疫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汇总并上报救灾防疫工作的每日进展、忠实记录救灾防疫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宣传报道救灾防疫典型案例和感人事迹等,其重点是灾后的防病知识宣传和心理危机干预。抗震救灾初期健康教育工作如何有效实施,现将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地震灾后早期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方法]对124例地震灾民在受灾后1月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及心理访谈.[结果]在震后早期受灾群众便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甚至幻觉等.主要心理需求是安全感、基本生活保障、信息、归属感、爱的需求.[结论]救援人员和医务人员是与灾后群众接触最早的人群,在救援的同时,掌握受灾群众的心理需求并依据特定对象把握危机干预的原则,有效的对受灾群众进行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受灾群众走出危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相继遭遇2008年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西南五省持续大旱、南方大面积洪灾等自然灾害,灾后心理干预和援助对谋求灾区人民幸福与和谐显得更加重要。从近十年"CNKI"收录数据来看,国内关于灾后心理援助的研究高峰始于2008年,主要侧重于灾后心理援助组织体系与实施手段及相关文化思考,相比国外危机预警和心理干预机制,国内灾后心理援助仍存在缺乏组织、缺少人才、研究没有针对特定人群、理论与实际脱节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频发,社会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期望和要求不断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以下简称"《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使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在心理问题"诊断、治疗"的界定、心理健康辅导的场所和环境、学校管理与学生权益平衡、高校咨询师的咨询资质等方面都面临困境和挑战.作者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现状研究出发,阐述了《精神卫生法》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作用和影响,界定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界限,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责,实施医教结合、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章制度,从而提升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对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荣康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3):4628-4630
[目的]回顾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心理危机干预发展历程,分析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突发事件应激心理危机干预建策建议。[方法]关键词检索—文献回顾法,反思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心理危机干预发展历程;现场研究法(5.12灾后心理干预实践),深入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途径。[结果]我国突发事件应急心理危机干预缺乏科学的干预机制、专业的干预人才和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此外,人们对心理危机及干预还普遍缺乏正确的社会认知。[结论]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及时性、规范性、安全性,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划和管理,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制定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和中长期持续干预方案,并为其实施提供组织体系、人员技术、政策法规、社会支持等软硬件资源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1.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灾后心理干预,不知道心理干预对我们有什么用? 一般而言,灾后干预应包括两个部分,一为物质干预,二为心理干预.个体的物质损失总能在一段时间后得到恢复,但是心理上的创伤如果不及时干预,就会伴随个体一生.  相似文献   

10.
心理援助在摸索中前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难发生后3天,5月15日,卫生部紧急制订下发<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从疫情监测、病媒生物防制、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干预等9个方面指导地震灾区防疫工作,并发布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心理危机干预>要点,从干预前的准备、行动计划的制定到心理危机干预过程均作了说明和规定.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国内外重大灾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明确了心理危机干预的领域、形式及方法,探讨构建我国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重大自然灾害后,应使用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方法,利用心理危机快速反应专家服务组,给受灾者带来常规社会救援所不能解决的紧急心理救护和进一步的心理援助,使不幸的人们在绝望中鼓起勇气、获得希望.面对灾难,危机干预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事务,是政府对灾难后受灾人群进行人文关怀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体现.  相似文献   

12.
王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3,34(10):1279-1280
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不仅威胁到高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的建构是危机干预工作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立科学、规范的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是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等危机事件的有效途径.现对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进行分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在卫生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现结合汶川大地震淡一谈对心理危机干预应急体系建设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4.
灾区震后卫生防疫和心理干预工作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地震灾区面临的主要卫生问题,总结了部队如何做好灾后卫生防疫和心理干预工作:从突出防疫工作的三个重点,到三个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全覆盖、无盲点”的灾后卫生防疫机制,抓好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充分认识开展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干预,科学运用心理干预的方法,正确把握心理干预的有关问题,引导灾区民众和救灾部队尽快走出受灾阴影。  相似文献   

15.
288名汶川地震灾民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危险因素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民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有效采取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心理应激反应筛查量表SRQ.20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等问卷调查288名汶川地震灾民在地震发生30天左右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发生率及其造成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危险因素.结果 汶川地震发生30天左右,50.2%灾民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与年龄、接触程度、受伤程度、人格和消极沉思等因素有关.结论 在灾难性事件发生初期,创伤后心理应激性病理反应的危机干预中应把重点放在焦虑障碍的干预,个别进行重点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高灾民心理应激能力,达到预防和减轻创伤后应激反应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自然灾害与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关系及干预模式的途径和效果.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对江西省灾害后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以改善人际关系、心理疏导、生命教育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恢复.结果 灾后小学男生寻找老师、朋友和亲人帮助的需求反应比例分别为36.8%,63.2%,女生为20.2%,79.8%;灾后中学男生有发呆哭泣喊叫的比例为34.9%,女生为49.8%;灾后大学生男生有独自逃跑、发呆哭泣喊叫、帮助别人比例分别为56.8%,0%,43.2%,女生为75.4%,3.2%,21. 4%;大学男生有寻找老师朋友和亲人帮助的需求倾向比例分别为88.9%,11.1%,女生为72.4%,27.6%;以上反应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灾后大学生和中学生的生理反应、适应能力、认知反应、交往心理和行为反应与小学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亲人伤亡程度、性别差异和学龄阶段对灾后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恢复有明显影响;灾后和心理干预后青少年学生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与灾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效果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异;小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干预措施效果较好,中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和心理疏导干预效果一致,大学生采用改善人际交往、心理疏导、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均能收到良好效果.结论 自然灾害容易造成青少年学生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自然灾害后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干预模式随年龄和教育水平而异.  相似文献   

17.
对震后心理救援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救援是地震灾后救援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预防和减少突发灾难后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文章讨论了四川地震心理救援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组织管理体系较为混乱,持续心理救援难以保障和危机干预技术不够规范。文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今后灾难心理救援的建议和注意事项,尤其要完善心理救援相应的工作机制、组织管理体系和技术指导方案,以便将来更有效地开展其他突发灾难后的心理救援工作。  相似文献   

18.
在5·12大地震后,江苏疾控人员于震后第3天即奔赴灾区,开展抗震救灾防疫工作。此次抗震救灾健康教育人员主要承担以下任务:全方位传播灾后防疫知识,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每日汇总救灾防疫工作报表,利用文字和影像如实记录救灾防疫全过程,撰写报道宣传救灾防疫典型案例和感人事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合理评价模型。[方法]应用脆弱性分析和可拓模型理论,探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合理评价模型。[结果]可拓模型理论对心理危机干预指标系统信息利用充分,适于海南热带岛屿非常规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脆弱性科学评价。[结论]合理的评价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不仅能作为非常规突发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决策的基础,还能通过深入的分析,寻找社会救援不能解决的心理救护,对其他沿海地区类似非常规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也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我国部分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公众心理危机干预专业机构及队伍能力现状,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能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辽宁、浙江、安徽、广东、重庆、新疆6个地区中的163家心理卫生机构,由机构负责人完成调查表,并对专业人员进行定性访谈.结果:心理卫生专业人员中30 - 50岁的中青年占61.7%,本科以下学历占54.2%,非医学专业占50.6%.专业人员中具备处理创伤后心理问题能力的占28.0%.平均每家心理卫生机构年工作经费38.7万元,其中涉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经费2.6万元.41.5%的机构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相关预案.过去两年,平均每家心理卫生机构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活动118.5次,形式以个体咨询/心理治疗为主.结论:我国心理卫生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的人力、物力相对不足,专业人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总体不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培训,工作经费普遍缺乏,应急能力不足.心理卫生工作资源总体分布不均衡,东南部省份好于中西部地区.须加强对心理卫生机构的政策与环境支持,促进其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