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74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中国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般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74例DLBCL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Bcl-6、CD10、MUM-1等蛋白表达。临床跟踪随访,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平均年龄58.5岁,男女比例为1.64:1。23.2%(69例中16例)的患者单纯累及淋巴结,15.9%(69例中11例)的患者单纯累及结外器官。55例可追踪随访的病例中死亡13例,死亡率23.6%;其中12例在诊断后1年内死亡,占92.3%。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65岁(P=0.036)及国际预后指数(IPI)(P=0.009)与预后明显相关;不同肿瘤细胞来源(P=0.086)其生存曲线差异明显,但本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微球蛋白及Bcl-6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DLBCL患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1年内为死亡高发时间。发病年龄及IPI是明显影响预后的因素。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不同的肿瘤细胞来源类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重新评估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0年2月至2006年9月125例初治DLBCL患嗜接受6个疗程的R-CHOP[利妥昔单抗375 mg/m2,缓慢静脉滴注,第1 d;环磷酰胺7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阿霉素50 mg/m2,静脉推注,第2 d;长春新碱1.4 mg/m2(最大剂量2.0 mg),静脉推注,第2 d,泼尼松60 mg,口服,第2~6 d]治疗后,对患者进行治疗反应的评估和随访.结果 在入选的125例患者中,86例(68.8%)获得完全缓解(CR),16例(12.8%)获得部分缓解(PR),总反应率为81.6%,11例患者(8.8%)获得疾病稳定(SD),12例患者(9.6%)疾病进展.在单因素分析中,ECOG分级、临床分期、LDH水平、结外病变、国际预后指数(IPI)积分和巨块病变的有无均与CR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仅ECOG评分、临床分期和巨块病变对获得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8、0.0000和0.0040).患者24个月的治疗至失败时间(TTF)、总生存(OS)率和无病生存(DFS)率分别为(59.7±5.3)%、(67.1±5.6)%和(77.6±5.8)%.在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和结外病变对TTF、OS和DFS率均无显著影响.而其余IPI因素,包括LDH、临床分期和行为状态对OS率和TTF均有显著影响,而对DFS率无明显影响.在多因素分析中,是否获得CR是影响TTF唯一的预后因素(P=0.001),它同时影响OS率(P=0.001).其他影响OS率的指标包括LDH水平和ECOG评分(P值分别为0.002和0.009).巨块病变是影响DFS率的唯一重要因素(P=0.007).结论 R-CHOP方案治疗中,IPI预后积分的预后意义具有一定局限性.6个疗程治疗后获得CR和巨块病变可能是IPI外另两个非常重要的临床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一线治疗后常出现敏感复发或化疗抗拒,二线挽救治疗是其主要选择。本研究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常规挽救化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1996年12月~2009年9月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预后因素。结果截止2010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1.2~59.8个月),8例仍生存。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MST)11.2个月(0.8~59.8个月)。全组40例患者均接受二线挽救化疗,有效率60.0%(24/40)。1、2、3年生存率(OS)分别为42.7%、23.8%和15.9%。将国际预后指数(IPI)0~1分和2分合并为低中危组,3分和4分合并为中高危组,进行生存比较,低中危组中位OS为12.2个月,中高危组中位OS为4.1个月,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用常规挽救化疗预后差,生存期短。IPI评分是复发难治性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一线治疗后常出现敏感复发或化疗抗拒,二线挽救治疗是其主要选择。本研究探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常规挽救化疗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1996年12月-2009年9月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收治、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复发或难治性DLBGL患者40例,回顾性分析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预后因素。结果截止2010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15.5个月(1.2~59.8个月),8例仍生存。复发后中位生存时间(MST)11.2个月(0.8-59.8个月)。全组40例患者均接受二线挽救化疗,有效率60.0%(24/40)。1、2、3年生存率(OS)分别为42.7%、23.8%和15.9%。将国际预后指数(IPI)0~1分和2分合并为低中危组,3分和4分合并为中高危组,进行生存比较,低中危组中位OS为12.2个月,中高危组中位OS为4.1个月,差异统计学有显著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结论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用常规挽救化疗预后差,生存期短。IPI评分是复发难治性DLBCL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GDLBCL)的临床特征、肿瘤细胞来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PG-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细胞来源等对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82例PG-DLBCL患者中,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54岁,可追访72例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均分别为64.2%和59.3%.单因素预后分析发现国际预后指数(IPI)、B症状和β2-微球蛋白(β2-MG)对生存率的影响有显著性(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临床分期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PG-DLBCL发病以中年男性为主.IPI、B症状及β2-MG对预测患者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作用,其中初诊时血清LDH水平与临床分期是本组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术后化疗或术后放化疗组的疗效与化疗或放化疗组相比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异质性,其细胞起源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与预后存在高度相关性,这对确立新的预后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预后相关的不同细胞起源亚型和其他生物学标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性别、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体能状态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国际预后评分指数(IPI)、骨髓浸润等临床资料,探讨上述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R-CHOP与CHOP两种方案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70例老年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41.67个月,2年OS 率6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ECOG 评分、IPI评分、治疗前LDH值、骨髓浸润、治疗方案均与预后有关(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ECOG 评分、IPI评分、骨髓浸润、化疗方案是影响老年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CHOP方案较CHOP方案疗效好,能够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髓侵犯和不同治疗方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3例有、无骨髓侵犯DLBCL患者的不同I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DLBCL的疗效.结果 有骨髓侵犯者LDH升高、ECOG评分≥2分、IPI和aaIPI评分为中/高危、B症状、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白蛋白降低较无骨髓侵犯者多见,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侵犯为独立不良预后闪素.全组患者3年总生存(0S)和无进展生存(PFS)率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单抗组)分别为78.1%和64.3%,增强化疔组为33.3%和25.7%,CHOP组为23.6%和21.8%,单抗组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值均为0.002)和CHOP组(P值均为0.000),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和P=0.694).有骨髓侵犯者中单抗组、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的3年OS率分别为57.1%、29.5%和13.9%,3年PFS率分别为57.1%、16.8%和14.1%.单抗组均显著高于增强化疗组(P=0.029和P=0.012)和CHOP组(P值均为0.001),增强化疗组和CHOP组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6和P=0.376).单抗组中无骨髓侵犯者3年0S率和PFS率分别为86.7%和67.3%,与有骨髓侵犯者的57.1%和57.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5和P=0.965).结论 骨髓侵犯是DLBCL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DLBCL的疗效,并改善骨髓侵犯对DLBCL预后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Cox多因素分析DLBCL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有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血清LDH、PS分级、近期疗效及结外病灶数;Cox回归分析显示,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近期疗效及临床分期;低危组、低中危组、高中危组及高危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68.75%(11/16)、57.41%(12/21)、36.36%(4/11)、10.00%(1/10),随危险程度增高5年生存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患者的年龄、近期疗效及临床分期,应根据相关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蛋白水平和基因水平研究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表达,分析其与DLBCL不同业型和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Envision法)对73例DLBCL患者进行免疫学分型,标记抗体包括CD3、CD10、CD20、Bcl-6、Bcl-2、MUM-1.其中57例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t(14;18)和bcl-2基因的异常.结果肿瘤细胞CD10、Bcl-6、MUM-1、Bcl-2的阳性率分别为15.1%、38.4%、71.2%、79.2%,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16例(21.9%),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non-GCB型)57例(78.1%).FISH检测的57例中t(14;18)阳性16例(28.1%),其中GCB型5例(31.2%),non-GCB型11例(68.2%).Bcl-2蛋白表达与免疫学亚型存在相关性(P=0.035),与生存时间之间无相关性(P=0.253).t(14;18)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而t(14;18)与免疫学亚型无相关性(P=0.340).Bcl-2蛋白表达与t(14;18)无相关性(P=0.712).结论 Bcl-2蛋白表达町作为与DLBCL免疫学亚型相关的预后标志物,Bcl-2蛋白表达阳性的GCB型患者预后较差;t(14;18)可作为DLBCL独立的预后因素,阳性者预后较差.Bcl-2蛋白表达与t(14;18)无相关性.靶向治疗患者是否应检测t(14;18)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前联合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化疗已成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线治疗方案。本研究借助当前免疫化疗状况对过去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目前报道的几种不同免疫学亚型的预后指导价值进行评估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收集接受免疫化疗的病例(R-CHOP组,51例)和常规化疗的病例(CHOP组,75例)的临床资料,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按目前报道的常用分型方法将两组患者分成不同的免疫学亚型,并探讨两组间不同临床因素、IPI分组及不同免疫学亚型分型对治疗反应率和预后的提示作用。结果表明,CHOP组75例。R-CHOP组的治疗完全反应率(68.6%)明显高于CHOP组(58.7%),年龄因素和IPI风险评分在两组中都有提示预后的作用。Han模型及Muris模型区分不同的免疫学亚型,结果在CHOP组有一定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提示作用,而在R-CHOP组,不同的免疫学亚型间没有明显的治疗反应率和预后差异。结论:IPI评分在免疫化疗中仍具有重要的预后评价作用,但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的应用可能会使基因学差异导致的预后影响减弱甚至消失。免疫化疗的应用提高了DLBCL的治疗反应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评估合并糖尿病(DM)及治疗过程中发生血糖升高对DLBC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1例初诊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关注其治疗前及治疗中的血糖水平,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血糖异常对DLBCL患者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的影响。结果82例(17.0%)患者在诊断DLBCL前患DM,88例(18.3%)患者在DLBCL治疗过程中至少发生一次血糖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是否合并DM与OS、PFS相关(P值均<0.05)。组间比较显示,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的OS和PFS均较无血糖异常组差(OS:P值分别为0.001、0.003,PFS:P值均<0.001),合并DM组与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组相比OS和PF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57、0.463)。化疗期间血糖控制良好组的OS和PFS优于血糖控制差组(OS:P=0.037,PFS:P=0.007)。结论合并DM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过程中血糖升高与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3.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组具有生物学异质性的B细胞恶性肿瘤.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使得DLBCL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但是仍有部分患者应用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后疗效不佳.因此,根据DLBCL的不同亚型及细胞起源,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DLBCL治疗关注的重点.本文就DLBCL的亚型及细胞起源等方面,总结DLBCL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中肿瘤总代谢体积(TMTV)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8年8月于我院接受CHOP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方案并经病理证实为DLBCL的65例患者。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治疗前均行18F-FDG PET/CT显像,获得患者的TMTV。绘制ROC曲线获得TMTV截断值,采用卡方检验或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纳入人群的TMTV平均值为158 cm3,TMTV最佳截断值为146 cm3。低TMTV组2年PFS率、OS率分别为43.1%、45.3%,高TMTV组2年PFS率、OS率分别为5.2%、15.3%(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YC与BCL-2是PFS的独立预测指标。MYC是OS的独立预测指标。TMTV是PFS和OS共同的独立预测指标。低TMTV患者较高TMTV患者预后更好。结论:18F-FDG PET/CT显像中的TMTV可作为预测DLBCL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小RNA-21(miR-2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在DLBCL早期诊断、基因分型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FQ-PCR)从细胞水平检测9种DLBCL细胞系(OCI-Ly1、OCI-Ly3、OCI-Ly4、OCI-Ly7、OCI-Ly8、OCI-Ly10、OCI-Ly18、OCI-Ly19和HBL)中miR-21的表达,及临床确诊的62例DLBCL患者(DLBCL组)、50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miR-21表达水平;同时,随访62例DLBCL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FS),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62例DLBCL患者血清miR-2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健康对照组B淋巴细胞miR-21的相对表达量为1.04±0.02,9种DLBCL细胞系miR-21 相对表达量依次为2.30±0.35、237.97±56.19、5.27±0.83、3.40±0.30、11.22±2.70、133.55±16.78、6.63±0.24、4.91±0.37、81.59±6.64,9种DLBCL细胞系的miR-21表达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7.3、13.7、2 1.0、6.2、8.8、13.6、6.5、39.5、18.1,P均<0.01);且ABC亚型细胞系(OCI-Ly3、OCI-Ly10、HBL)显著高于GCB亚型细胞系(OCI-Ly1、OCI-Ly4、OCI-Ly7、OCI-Ly8、OCI-Ly18、OCI-Ly19;t=11.18,P<0.01).DLBCL组血清中miR-21的表达量为21.38( 10.26 ~45.21),健康对照组为1.87(1.05 ~3.97),DLBCL组血清miR-21的表达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U=168,P=0.000).DLBCL患者中GCB亚型miR-21的表达为18.30(7.32~33.46),ABC亚型miR-21的表达为28.68( 14.92~98.44),ABC亚型miR-21的表达高于GCB亚型(U=336,P=0.043).此外,GCB型Ⅰ+Ⅱ期患者血清miR-21表达为24.75( 16.08 ~50.38),而Ⅲ+Ⅳ期为11.96(4.10~21.05);ABC型Ⅰ+Ⅱ期患者血清miR-21表达为47.49( 25.65~295.41),而Ⅲ+Ⅳ期为16.66(5.35~44.30),Ⅰ+Ⅱ期明显高于Ⅲ+Ⅳ期(GCB型U=62,P=0.013;ABC型U=53,P=0.014).随访DLBCL患者的RFS,miR-21高表达患者预后明显好于miR-21低表达患者(U=259,P=0.035).结论 DLBCL患者血清miR-21高表达,且与DLBCL临床分级分期、基因型和预后判断密切相关,miR-21有可能成为DLBCL早期诊断、基因分型及预后判断的新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伴MYC、BCL2和(或)BCL6重排的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共92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C-MYC及BCL2蛋白表达情况,并应用FISH技术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断裂及拷贝数变化等结构异常。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45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静脉血栓栓塞(VTE)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9年8月收治的DLBCL患者145例,依据深静脉血栓超声诊断结果分为VTE组(22例)和无VTE组(12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LBCL患者发生VTE的危险因素,及两组复发...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70岁,发现右侧颈部及肩胛部无痛性包块半月余.查体:右侧颈部、肩胛部分别可触及约5 cm×6 cm、7 cm×6 cm的肿块,表面光滑,边界欠清晰,质硬,活动度差,右侧肩胛部肿块局部皮肤呈红色.超声:肿块内呈不均匀混合回声,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图1);彩色多普勒于混合回声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引出高速高阻动脉血流频谱(图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