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血管CTA及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发生率占人群的1%~14%,单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住院病人的病死率为10%~15%,再次破裂出血住院病人的病死率为40%,实际上很多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没能到医院即死亡。Pakarinen统计,首次破裂出血经保守治疗存活的病人,35%将在1a内再次破裂出血而死亡,51%将在5a内死亡,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随访1~10a,每年动脉瘤破裂率为0.5%~2.2%,出血后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N)指脑血管异常导致局部血管瘤样突起,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多见原因,发病率为1 %~5 %[1-2].该病在脑血管意外中居于第3位,但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病死率约为40 %~50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 Basilar bifurcation aneurysm , BBA )约占AN的5%,是后循环中最常见的动脉瘤[ 3-4 ].BBA 位置深,破裂后会导致脑组织水肿,四周穿支动脉多,周围结构较复杂,造成夹闭动脉瘤的难度大.BBA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血管内治疗动脉瘤,但栓塞后的动脉瘤可能出现再通、复发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致命的并发症.对于瘤颈巨大、较宽及动脉瘤顶部特殊朝向的动脉瘤仍需要手术治疗[4].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变异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症状多由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病死率极高,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治疗,3周内将有40%病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介入医学的迅速发展,为脑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栓塞术是介入医学的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我科为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制订了合理、规范的针对性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急症又称脑血管意外 ,是一类起病急骤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疾病 ,进入昏迷状态者预后差 ,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严重地危害人类健康。此类疾病主要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和高血压脑病等。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脑动脉硬化症、颅内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外伤、脑动脉炎等引起的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出血和硬膜外出血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由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所引起的脑梗塞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本文仅讨论合并昏迷的脑血管急症。1 脑血管急症的诊断思维程序( 1)脑血管急症的诊断要点。对脑血管急症…  相似文献   

5.
徐军红  邓燕贤 《华夏医学》2011,24(5):626-629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脑血管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的人群发病率为3.6%~6%不等,它的形成是遗传学、血流动力学以及后天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较差,致残和致死原因大部分是动脉瘤的再出血,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0.5%~1%,其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颅内动脉瘤手术采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技术使手术病死率控制在4.2%以内。1999~2001年我院用显微镜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9例,术中、术后无1例死亡,效果满意。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动脉瘤(CA)患者在临床上大多数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而收入院,病情急重,死亡率高,急性期病死率为30%,存活者约1/3复发,第二次出血者病死率为30% ~ 60%,第三次出血几乎是100%死亡[1].近年来,随着介入手术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颅内动脉瘤栓塞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使该技术的治疗范围逐渐扩大,治疗效果也更加肯定,栓塞治疗已成为脑血管病的重要治疗方法[2].经临床证明,护士术中的配合及护理是手术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现将术中配合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的效果。方法5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GDC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DSA监视下,经股动脉,采用GDC栓塞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死亡率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术后死亡2例,术后随访1—2年,无再发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病死率6.7%;对照组病程中死亡5例,随访1—2年再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4例,病死率32.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GDC早期栓塞能显著降低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统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先天性动脉瘤为最常见,动脉瘤好发于脑动脉环的分又处.约80%位于其前部。颅内动脉瘤出血急性期病死率为40%。存活者约1/3复发。以发病2周内复发率最高。内科传统的保守疗法不能去除出血原因和防止复发。该院2001年7月~2005年11月开展了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疗效肯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敏  汤树洪  甘渭河 《广西医学》2008,30(5):698-701
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其致死率、致残率很高.首次发生破裂出血后约有8%~32%的患者死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3周内将有40%的病例发生再出血[1~3],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凡发生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应尽快行病因治疗.如何在最佳时机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是每一个神经外科医师都应该思考的.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为颅内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文献报道发病率为0.2%~7.5%,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性脑血管病,动脉瘤可反复多次破裂,导致出血,死亡率高达25%~26%。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新的治疗技术,它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好,患者痛苦少及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该科自2005年4月-2006年8月,对1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应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行栓塞手术,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苏红鸽  赵丰君 《中原医刊》2004,31(23):63-6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约50%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其它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其特点足起病急,病情不稳定,容易再出血,死亡率较高。我科针对2000年~2003年的9例SAH致死病历进行了分析并就观察及护理工作进行了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动脉瘤复发及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科120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患者,术后定期随访,术后6个月、12个月或再出血时行DSA脑血管造影复查,观察动脉瘤的复发、再出血情况,以及动脉瘤栓塞程度、大小、瘤颈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结果:120例患者中动脉瘤复发10例,复发率8.33%,再次破裂出血的1例,再出血率为0.83%.结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率及再出血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秀习  潘瑜 《右江医学》2002,30(4):362-362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的严重出血性脑血管病 ,约5 0 %为脑动脉瘤破裂所致 ,其它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本病病死率高。以动脉瘤破裂为例 ,首次出血死亡率为 10 %~ 15 % ,再次出血病死率为 4 1%~ 4 6 %。因此 ,预防再次出血成为护理本病的关键。 1998年~ 2 0 0 1年 ,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 82例 ,发生再出血 4 4例 ,占 5 4 .7% ,其中死亡 19例 ,占再出血的 4 3% ,现就 4 4例再出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探讨预防措施 ,以降低本病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组 4 4例 ,男性 18例 ,女性 2 6例 ,…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原因之一,约占80%,是一种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疾病.约15%病人在住院前死亡.30%~40%死于出血后1个月内,30%病人遗留神经功能缺陷,很少一部分人愈后良好.自1991年发明GDC(电解可脱性弹簧圈),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动脉瘤再出血,降低风险.现将我院栓塞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变异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是一种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症状多由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部分因瘤体压迫、动脉痉挛及栓塞造成.病死率极高,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治疗,3周内将有40%病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介入医学的迅速发展,为脑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技术.栓塞术是介入医学的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我科为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制订了合理、规范的术后护理,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脑血管病除了内科治疗以外,部分病人需行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或减少致残率。由于 CT、磁共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应用和显微外科的发展,使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现将脑血管病外科治疗的范围和方法介绍如下。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或颅内动静脉畸形(AVM),对 SAH 应进一步查明病因,及时采取外科治疗,以挽救生命、防止再出血,并解除和减轻继发脑血管痉挛。  相似文献   

18.
崔涛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124-125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显微外科手术夹闭69例(73个)动脉瘤,分析总结其手术时机及术中操作要点.结果:6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显微手术治疗,共有73个动脉瘤,手术后死亡4例,病死率为5.8%.术中10例破裂出血,占13.7%.结论: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效果良好.对动脉瘤术前Hunt分级Ⅰ~Ⅲ级者应尽早手术:Ⅳ、Ⅴ级者应先行脑室外引流,辅助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待病情平稳再手术.  相似文献   

1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由动脉瘤体破裂后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致使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5%-30%,动脉瘤初次出血病人死亡率为15%左右,再次出血后病人死亡率高达40%-65%[1].因此,尽早明确病因后即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是动脉瘤治疗的关键.我科自2009年1月份至2011年12月成功应用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共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常见可无任何症状不易发现,一般破裂后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入院。且再次破裂出血病死率高达40%以上。因此,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极为重要。我院自2001年7月~2005年12月对25例破裂后颅内动脉瘤经DSA诊断后采用电解可脱式铂金弹簧圈(GDC)施行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取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