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oombs试验(+)的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是由于B淋巴细胞分泌多种针对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引起的外周血细胞减少[1-2].目前推测自身抗体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封闭骨髓造血细胞膜功能抗原进而抑制造血.  相似文献   

2.
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oombs试验(+)的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是由于B淋巴细胞分泌多种针对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引起的外周血细胞减少[1-2].目前推测自身抗体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封闭骨髓造血细胞膜功能抗原进而抑制造血.  相似文献   

3.
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oombs试验(+)的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是由于B淋巴细胞分泌多种针对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引起的外周血细胞减少[1-2].目前推测自身抗体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封闭骨髓造血细胞膜功能抗原进而抑制造血.  相似文献   

4.
<正>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RH)或全血细胞减少(IRP)症是近年来邵宗鸿等在鉴别骨髓血功能衰竭综合征中提出的一种疾病,由于体内产生抗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未成熟造血细胞)的自身抗体而导致一系、二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临床上与部分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  相似文献   

5.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IRP)或血细胞减少(IRH)症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作用导致人体产生抗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并破坏或抑制造血细胞,最后引起血细胞减少的一类发病机制相对独立的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不仅涉及由T淋巴细胞调控失衡导致的B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功能异常,同时存在着Th17、Treg细胞数量、功能的异常。新近认为,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致的感染也是导致IRH/IRP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骨髓纤维化(IMF)属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CMPD)中的一种,以脾肿大,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粒细胞、幼稚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骨髓纤维组织增生,髓外造血,骨髓微血管密度增加及持续动员造血干/祖细胞为特征.骨髓成纤维细胞的异常增殖是对造血细胞克隆性增生的继发性反应.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这些反应是由异常巨核细胞和单核细胞克隆性增生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所介导的[1-2].部分IMF合并免疫功能异常,故亦有学者认为此类IMF为一种与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无关的免疫异常性疾病--自身免疫性骨髓纤维化[3].随着JAK2V617F等基因突变发现于CMPD患者,对IMF发病机制的了解又深入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的主要病理机制一直被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缺乏导致造血功能衰竭。最初应用体外造血细胞集落形成技术也证明 ,AA时骨髓各类造血干 /祖细胞均有明显的减少或缺如 ,患者造血功能衰竭的程度与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呈相关性 ,其CD3 4 细胞数和集落形成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 。近年的研究发现 ,AA患者血浆及骨髓中多种与造血有关的细胞因子异常改变 ,同时还证实 ,多数AA患者骨髓残余造血组织中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 ,并发现与异常免疫有关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的活化和增生主要局限在骨髓[2 ,3 ] 。这些自身反…  相似文献   

8.
背景: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涉及多个临床学科,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骨髓造血早期细胞自身抗体及免疫调节功能可能是其症结所在.目的:分析骨髓造血早期(干/祖)细胞自身抗体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进展.方法:由作者电子检索1992年3月至2012年3月PubMed、万方医学网以及CHKD数据库中关于骨髓造血细胞相关抗体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辅助性T细胞17”,英文检索词为“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Bone marrow hematopoietic cel s, Autoantibody,Th17 cel s”.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30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是由于T淋巴细胞调控失衡,导致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功能异常而产生的一类抗体.它破坏或抑制骨髓早期造血细胞成熟分化,最终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而致病.T 辅助细胞17细胞数量增多、功能亢进可能与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自身抗体产生呈一定相关性,是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Fu R  Wang YH  Dong SW  Liu H  Li LJ  Zou P  Shao ZH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1):763-766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实验(+)血细胞减少症(又称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骨髓"红系造血岛(EI)"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IRP患者48例、病例对照10例及正常对照1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自身抗体(BM-autoAb),免疫荧光(IF)法标记骨髓"EI",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8例IRP患者中14例(29.17%)IF阳性,即"EI"中巨噬细胞和幼红细胞间沉积自身抗体IgG,且这14例患者BM-autoAb均为抗GlycoAIgG型(100%);均有贫血;胸骨骨髓增生程度大多呈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比例为0.441±0.139,易见"EI"及红细胞吞噬现象;髂骨红系比例为0.248±0.204;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为(13.4±7.5)μmol/L,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IBIL)为(9.4±4.7)μmol/L.6个月总有效率85.7%.IF阴性组(34例),BM-autoAb抗GlycoAIgG型2例(5.89%);其中贫血31例(91.2%),无贫血3例(8.8%);网织红细胞(Ret)比例为(0.013±0.010);胸骨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明显活跃或低下,红系比例为0.298±0.082,髂骨红系比例为0.212±0.162;TBIL为(13.3±17.1)μmol/L;IBIL为(6.6±6.7)μmol/L;6个月总有效率61.3%.IF阳性组患者RBC、Hb、Ret、IBIL、胸骨红系比例及6个月总有效率与IF阴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一些IRP患者骨髓涂片中所见部分"EI"中的幼红细胞和巨噬细胞是通过自身抗体IgG连结的,这些"EI"不是滋养骨髓红系的造血龛,而是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幼红细胞的原位标志.这部分IRP患者骨髓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IgGFc受体连接、吞噬及破坏覆有自身抗体IgG的幼红细胞,从而导致红系造血细胞破坏.  相似文献   

10.
与异常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   总被引:53,自引:15,他引:53  
目的 报告一组与异常免疫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方法 分析29例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的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结果 该组患者大部分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绝大部分患者骨髓增生良好,少部分增生减低,但红系比例不低或增高;常规溶血试验阴性;无造血原料缺乏证据;无异常克隆造血证据;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的试验性治疗反应良好。结论 该组疾病与异常免疫(特别是自身抗体)介导的造血细胞破坏或功能异常有关,暂称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IRP),将其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中区分出来,患者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并且可减少误诊的AA、MDS。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衰患者抗EPO抗体的ELISA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红细胞生成素(hEPO)是人体内重要的造血生长因子.近年来制备红细胞生成素(EPO)单克隆抗体检测EPO水平已有报道[1、2].鉴于EPO注射后可能在体内诱导产生抗EPO抗体,而后者又会对EPO的治疗产生干扰作用.笔者利用间接ELISA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注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前后血清中是否产生抗体作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红细胞生成素(EPO)及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检测骨髓血浆中EPO和EPOR水平;RT-RCR法检测EPO和EPOR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EPO和EP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LL及AML组骨髓血浆中EPO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LL及AML组骨髓血浆中EPOR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ALL及AML组骨髓中EPO及EPOR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ALL、AML高危组EPO及EPOR mRNA水平较中危、低危及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在ALL及AML组骨髓中EPO、EPOR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ALL及AML组EPO、EPOR mRNA水平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无相关性(P0.05)。结论:ALL及AML患者存在有EPO、EPOR高表达。EPO、EPOR表达水平与ALL及AML的危险度有关,在高危患者表达水平更高。EPO、EPOR水平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告28例与免疫异常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方法回顾三年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142例,选择其中与免疫异常相关的全血细胞减少症28例,并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患者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其骨髓增生活跃或减低,但红系比例不低或增高,网织红细胞或/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不低,常规溶血试验阴性,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为主的治疗方案反应良好。结论该组疾病与免疫异常介导的造血细胞破坏或功能异常有关,应诊断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IRP)较为合适,目前有人提出IRP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提高对IRP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注意IRP与AA、MDS的鉴别。  相似文献   

14.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抑制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干细胞未植活而患者恢复自身造血,部分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需免疫抑制预处理方能植活,提示免疫因素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造血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POR)属于单跨膜区段无酶结构的膜受体,EPOR的空间构型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其中二硫键和色氨酸/丝氨酸基团(WSXWS)结构对EPOR的空间构型稳定及功能有重要作用。EPOR的跨膜段对其活性有关键性的作用。EPOR在造血细胞膜上的表达随造血细胞对于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依赖而变化,其在空间上的表达分布为少量的EPOR表达在细胞膜的表面,其余存在于细胞的区室当中,这就为调节EPOR在膜上的表达量提供了可能性。EPOR通过内含体-溶酶体途径降解,蛋白酶体控制这种机制,用蛋白酶体抑制剂可使EPO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和细胞内信号转导路径持续2h。某些EPO的拟肽可与EPOR结合引起药理学活性,如EPO模拟肽1和EPOR来源肽,以及EPOR分子内部的结构变异都可以引起EPOR持续的活性。研究人造血细胞膜表面EPOR的表达、空间构型、降解、将信号传人细胞内的机制等,有助于更深入了解红细胞的药物信号决定因素及设计出增强EPOR功能的模拟药物。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应用骨髓间接Coombs试验方法,并探讨其对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的临床诊断意义。实验组选取3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IRP 22例,意义未明血细胞减少患者(ICUS)8例〕骨髓上清液和15名缺铁性贫血对照者骨髓有核细胞孵育,对照组选取15名缺铁性贫血患者自身骨髓有核细胞与骨髓上清液孵育。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孵育45 min后骨髓造血细胞(CD15+、GlyCoA+和CD34+细胞)膜抗体阳性率,并与其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30例患者中(骨髓直接Coombs试验16例阳性,14例阴性),骨髓间接Coombs试验阳性者共16例,阳性率53.33%;其中8例ICUS患者中4例骨髓膜抗体出现阳性,阳性率50%。实验组CD15+IgM中位阳性率为0.34%,明显高于对照组0.20%(P<0.05);CD34+IgG、IgM中位阳性率分别为0.64%,0.21%,明显高于对照组0.00%(P<0.05)、0.00%(P<0.05);GlyCoA+IgG、IgM阳性率分别为(0.83±0.75)%,(2.12±1.98)%,明显高于对照组(0.47±0.43)%(P<0.05)、(0.68±0.64)%(P<0.01)。CD15+IgG、IgM阳性率分别与CD5+B细胞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临床指标均无相关性;GlyCoA+IgG、IgM阳性率分别与患者入院时血红蛋白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率、骨髓红系比例及树突细胞亚群比例(DC1/DC2)呈明显负相关,与CD5+B细胞比例和间接胆红素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部分IRP及ICUS患者骨髓上清液中存在针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抗体(IgG或IgM),且阳性率的高低与疾病的进展呈一定相关性;部分抗体可作用于正常骨髓有核细胞膜蛋白成分。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是一种少见的骨髓造血衰竭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髓低增生及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目前认为AA主要是由T细胞异常免疫导致的以骨髓造血细胞为靶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基因型与AA发生相关,是为AA遗传易感基因.T细胞异常免疫损伤造血千祖细胞,致其过度凋亡,造血干祖细胞池明显缩小,最终造血衰竭.临床上获得性AA需与先天性骨髓造血衰竭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仔细甄别.除支持治疗外,AA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和免疫抑制治疗(immunosuppressive treatment,IST).约90%具有人体白细胞抗原(HLA)相合同胞供者(matched sibling donor,MSD)的年轻患者,经HSCT治疗重型AA(SAA)可获治愈;SAA患者经标准IST治疗,约70%获得血液学反应.IST难治性SAA二线治疗的选择包括HLA相合无关/半相合供者HSCT、二次IST治疗、艾曲帕哌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早已怀疑病毒感染可引起严重的骨髓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与病毒感染有着相似的免疫功能异常,如激活的T淋巴细胞(HLADR~+、Tac~+),CD4/CD8降低或倒置(CD~+4降低或CD~+8增高),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增加,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分泌异常等;部分再障患者对免疫抑制治疗有效。近年来由于检测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造血细胞培养技术广泛应用于病毒与造血衰竭关系的研究,已证实几种病毒感染与造血衰竭有关。一、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并发轻度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等;偶有继发再障的  相似文献   

1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免疫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吴凌云  李晓  浦权 《新医学》2006,37(4):258-260,27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或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导致髓内无效造血,患者骨髓增生而外周血细胞减少.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免疫机制异常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免疫治疗MDS取得一定的疗效.该文综述了近年来MDS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刘敏  刘霆 《华西医学》2004,19(3):528-530
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其疾病病程中常可表现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低下、或渐进性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它们可能具有某些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免疫异常,尤其是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异常与这类疾病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临床治疗中发现使用免疫抑制剂对这类患者有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细胞免疫异常、T细胞扩增的特性与骨髓衰竭发病的联系、以及免疫调节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