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致敏模型中通过骨髓腔输注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方法探讨致敏移植的新策略。应用脾细胞输注方法建立的致敏BABL/c小鼠作为致敏模型,取正常BALB/c小鼠作为非致敏受者,通过骨髓腔输注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观察移植后受者的生存及血象恢复情况。同时分离致敏及非致敏小鼠的血清,应用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方法检查血清抗体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非致敏受鼠经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后能长期存活,血象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恢复正常。而致敏移植受鼠中有1只小鼠于移植前由于麻醉意外而死亡,其余90%致敏受鼠(9/10)经骨髓腔注射骨髓细胞后于2周内死亡,血象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取濒死的致敏受鼠组织行病理切片检查,证实致敏受鼠死于骨髓衰竭。补体依赖细胞毒性反应实验结果显示,非致敏组和致敏组的造血干/祖细胞死亡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80±1.93)%和(50.80±3.12)%,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致敏血清对异基因造血干/祖细胞具有损伤作用。结论:通过骨髓腔输注造血干/祖细胞的方法并不能促进异基因供者细胞在致敏受者体内植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IL-2和IL-15激活的供者自然杀伤(NK)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挥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方面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分选小鼠脾NK细胞,采用添加IL-2和IL-15的培养基扩增NK细胞并测定NK细胞杀伤活力.C57BL/6小鼠作为供鼠,BALB/c小鼠作为受鼠,部分小鼠移植前8天静脉接种EL9611白血病细胞.异基因移植小鼠输注骨髓细胞5×106 和脾细胞5 × 106.NK细胞治疗组输注骨髓细胞和脾细胞各5×106 以及激活的NK细胞1 × 107,并且给予腹腔注射IL-2和IL-15.移植后观察GVHD发生、生存期、嵌合度、免疫重建.结果 分选NK细胞纯度为95.7%~97.1%.培养后NK细胞杀伤活力较静息时增加3倍.单纯异基因骨髓细胞输注组小鼠未见GVHD发生,异基因骨髓及脾细胞移植对照组移植后1周起开始出现GVHD表现.实验组小鼠发生GVHD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脾细胞输注小鼠(P<0.05).单纯全身照射预处理小鼠生存期9.5~14.0 d.白血病模型中对照组移植后100 d生存率10%,其余死于白血病;实验组80%生存期超过100 d,实验组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小鼠移植后2周外周血NK细胞占4.8%,对照组外周血NK细胞占2.8%,实验组NK细胞恢复早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TRBV基因重建比对照组快,而且TRBV家族基因表达数比对照组多,对照组小鼠多见单克隆及寡克隆表达.结论 IL-2和IL-15在体外可以有效促进NK细胞增殖与激活.allo-HSCT时给予激活的供者NK细胞输注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处理可以促进免疫重建、减轻GVHD发生、降低白血病复发.  相似文献   

3.
致敏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对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是建立致敏的动物模型,探索致敏动物体内免疫功能的改变,并探讨致敏对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影响。经尾静脉分别输注不同数量的C57BL/6脾细胞(1×10^5、1×10^6、1×10^6,连续注射2次,间隔7天)于BALB/c小鼠,通过补体依赖淋巴细胞毒性实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ELISA等方法检测致敏模型的免疫功能。致敏BALB/c模型经8Gy^60Coγ-线照射后通过尾静脉或骨髓腔移植1×10^7C57BL/6骨髓细胞,观察移植后生存情况。结果表明:致敏BALB/c模型均产生不同强度的供者反应性抗体,1×10^6及1×10^6连续注射2次,间隔1周的致敏组脾细胞体外增殖均明显高于正常小鼠。各组致敏模型小鼠经尾静脉注射C57BL/6骨髓细胞后,均于移植后第9—15天死亡,1×10^6连续注射2次,间隔1周的致敏BALB/c模型经骨髓腔注射骨髓细胞后亦于2周内死亡。结论:通过同种异基因的脾细胞输注建立不同致敏程度的动物模型,该致敏模型小鼠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与致敏程度有关。脾细胞输注致敏使受者对供者造血干细胞产生排斥作用,而骨髓腔注射方法并不能改善植入。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在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骨髓移植模型上,观察移植后早期输注供体免疫细胞对促进植入及改善疗效的作用。以CB6F1雌性小鼠为受鼠,C57BL/6雄性小鼠为供鼠,移植前4 d经尾静脉注射小鼠红白血病细胞1×106个/只,移植前2 d和1 d分别通过腹腔注射阿糖胞苷0.015 g/只,移植前1d予450 cGy全身照射(TBI),移植当天给予供鼠骨髓及脾细胞混合物6×107个/只,移植后15 d输注供体免疫淋巴细胞6×107个/只,移植后定期监测受鼠外周血供鼠CD3+细胞嵌合状态和供鼠性别决定基因(SRY),观察小鼠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疾病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表明:经尾静脉注射小鼠红白血病细胞1×106个/只,不予治疗,小鼠平均生存期为15±1 d;混合骨髓移植组移植后供者细胞获得植入,SRY基因在移植后30和60 d时检测PCR结果均阳性,移植后14、30、60 d外周血供鼠CD3+细胞嵌合率分别为(17.95±12.03)%、(37.34±2.78)%,(47.06±6.1)%;DLI组移植后30、45、60 d嵌合率为(69.78±12.62)%、(75±15.97)%、(83.41±16.07)%;小鼠移植后平均生存期分别为66.66±1.47 d、78.2±7.82 d。结论:移植前高肿瘤负荷影响供体细胞植入及预后,移植后早期行供体免疫淋巴细胞输注可以进一步改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致敏血清对造血干细胞植入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致敏血清或正常血清与供鼠C57BL/6骨髓细胞在体外孵育,洗涤后回输到经照射后的BALB/c小鼠,观察移植后受体鼠的生存情况并进行植入情况分析.检测经孵育后骨髓细胞与羊抗鼠IgG二抗结合情况,并分析孵育后骨髓细胞AnnexinV凋亡表达.结果 骨髓移植后,接受经致敏血清孵育骨髓细胞的10只受鼠中7只于10 d左右死于骨髓衰竭,而接受正常血清孵育骨髓细胞的受鼠能长期存活.植入分析表明,接受致敏血清孵育骨髓细胞的受鼠在移植后其血常规及骨髓细胞随时间推移进行性下降,且供鼠细胞的嵌合百分比也进行性减少.经致敏血清或正常血清孵育的骨髓细胞与羊抗鼠IgG二抗结合百分比分别为(90.3±5.1)%和(5.2±2.4)%,两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凋亡检测中发现两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致敏血清能明显降低造血干细胞的植入能力,致敏血清中的抗体能与造血干细胞表面抗原结合,但不能诱导其凋亡.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红荧光蛋白(mRFP)→绿荧光蛋白(eGFP)转基因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结合半固体脱钙法观察移植后骨髓中供者细胞的分布及供受者细胞间的相互关系。方法:C57BL/6雌性eGFP转基因小鼠清髓性放疗后,经尾静脉输注(5×106)个供者FVB雄性mRFP转基因小鼠的骨髓细胞。给放疗对照组输注等量的PBS。观察移植后受鼠的一般情况、植入水平、造血恢复、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率和生存期。在受鼠造血恢复的过程中,取股骨半固体脱钙,用共聚焦显微镜等观察骨髓中红绿细胞的分布、形态和相互作用关系。结果:eGFP受鼠的造血恢复时间为(20±3.07)d,外周血中RFP+细胞比例为(93.94±1.59)%;1个月内4/10只受鼠有aGVHD表现;半固体脱钙后股骨的质密结构被逐步替代,在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骨髓腔中mRFP+细胞主要位于骨小梁周围且被大量的GFP+细胞所包绕;三维构建后可清楚地观察到骨髓微环境中红绿荧光细胞的相互作用。结论:成功建立了双荧光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模型,结合半固体脱钙法可清晰地观察到移植后骨髓中供者细胞的分布及供受者细胞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观察移植后供者细胞的分布、归巢等相关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背景: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并发症,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皮肤、食管、胃肠、肝脏等)的全身性疾病,是造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探讨建立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方法,为实验性研究药物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C57BL/6(H-2b)→BALB/C(H-2d)作为完全异基因移植供、受体。通过注射移植供鼠脾脏淋巴细胞及骨髓细胞数以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等判断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是否建立。结果与结论:给予5×106个以上的供鼠脾细胞的小鼠都发生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但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的时间、存活期不同。提示,输入5×106个供鼠脾细胞可有效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可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背景: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并发症,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皮肤、食管、胃肠、肝脏等)的全身性疾病,是造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的:探讨建立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的方法,为实验性研究药物防治移植物抗宿主病提供有效的动物模型。方法:选择C57BL/6(H-2b)→BALB/C(H-2d)作为完全异基因移植供、受体。通过注射移植供鼠脾脏淋巴细胞及骨髓细胞数以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等判断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是否建立。结果与结论:给予5×106个以上的供鼠脾细胞的小鼠都发生了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但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的时间、存活期不同。提示,输入5×106个供鼠脾细胞可有效建立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可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的实验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造血重建的作用。方法:以C57BL/6小鼠为供鼠,BALB/c小鼠为受鼠,分离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预处理后,给予受鼠尾静脉注射供鼠骨髓单个核细胞5×106/只,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模型,移植后d 28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受鼠骨髓造血干细胞植入情况。将建模成功后的受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于移植后d 1开始注射rh TPO,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两组均连续注射14 d。移植后d 1、3、7、14、21观察两组受鼠外周血及骨髓造血情况。结果:移植后28 d,受鼠骨髓H-2Kb表达率为43.85%(>20%),受鼠嵌合成功。移植后d 3、7、14、21,实验组受鼠血小板数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小鼠在移植后d 1、3、7均出现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但实验组骨髓造血增生较对照组好。移植后d 14、21,两组小鼠骨髓造血功能均较前有所恢复,且实验组恢复明显。结论:rh TPO能有效刺激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生成,并促进移植后骨髓造血恢复及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因供受者主要或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存在差异而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丰病是影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关键因素,目前国内尚缺乏研究此领域的实验动物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本实验拟建立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小鼠模型,并制定半定量评价体系.方法:实验于2007-03/08在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动物:供鼠为近交系Balb/CH-2d小鼠40只,雄性,8~10周龄,体质量18~22 g;受鼠为CB6F1小鼠(Balb/c×C57BL/6 F1H-2d/b)48只,雌性,10~12周龄.体质量18~24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107,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及空白对照组,12只/组.小鼠均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PF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Balb/CH-2d小鼠颈椎脱臼处死,取脾脏研磨后制成脾单细胞悬液,离心弃上清,加入Tris-NH4Cl裂解红细胞,用RPMI 1640调整细胞浓度为1.2×108 L-1,锥虫蓝染色计数脾细胞拒染率为95.6%.3×107,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分别经尾静脉输入对应数量的MHC半相合脾细胞悬液0.5 mL,空白对照组输入等体积RPMI 1640培养液.③实验评估:脾细胞移植后2,5,8,12周,光镜下计数20个分裂相,检查骨髓细胞中的Y染色体数量,进行嵌合体分析.脾细胞移植18 d后,每3 d观察受体小鼠的临床表现,包括体质量、体形、体位、毛发变化及生存情况,并予以评分.输注脾细胞后100 d观察皮肤、肝脏、回盲端小肠靶器官的病理变化,并进行评分.结果:48只受体小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嵌合体榆测:6×107个脾细胞移植组可形成较为稳定的低水平供受者混合嵌合体;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起初可形成较高水平的供受者混合嵌合体,随时间的推移水平降低;3×107个脾细胞移植组未能形成稳定的供受者混合嵌合体.②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及病理评分: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时间多集中在供鼠脾细胞输注后30~80 d,临床表现以皮肤改变、体质量减轻、弓背体态为主,病理损害以皮肤、肠道及肝脏明显.与3×107个脾细胞移植组比较,6×107,9×107个脾细胞移植组临床和病理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1);后2组临床和病理各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输注6×107和9×107个脾细胞的小鼠成功诱导出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慢性移植物抗宿丰病,其临床和病理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实用性,为进一步分析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病机制和评价干预因素的优劣奠定实验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rISC)在致敏小鼠植入的影响,为临床应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致敏受者免疫排斥提供实验依据。BALB/c小鼠分为5组:致敏组、致敏及移植前7d应用5×10^5 Treg组、致敏及移植前13及7d应用5×10^5 Treg组、未致敏小鼠移植组(给予等体积的PBS对照)和正常小鼠空白对照组。每组动物15只。移植当天给予致死量8Gy照射,然后将荧光标记的C57BL/6小鼠骨髓干细胞(BMSC)经尾静脉注入BALB/6小鼠内。在不同时间.最取血或器官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荧光细胞归巢情况,同时记录生存状况,监测造血重建水平。结果表明,移植后12及24h,应用Treg组与致敏组相比,不同组织中荧光细胞归巢数量明显增多(P〈0.05);致敏组和空白对照组小鼠均于照射后6—13d死亡,而分别应用5×10^5Treg1次及2次组小鼠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5和16d,与致敏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Treg细胞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Treg能诱导致敏受鼠对异基因HSC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抑制免疫杀伤,延长其生存期,但未能完全诱导免疫耐受,最后致敏小鼠仍因HSC排斥而死亡。  相似文献   

12.
Normal and isoimmune C3H and C57BL spleen cells were transferred intravenously into normal and irradiated allogeneic recipients and the fate of the donor cell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cytotoxicity and radioautographic techniques. It was found that spleen cells sensitized against their prospective recipients could be identified in the host's spleen for 1 day, whereas normal donor cells survived 2 to 3 days. Spleen cells presensitized with an indifferent antigen had survival times similar to normal donor cells. Irradiation of the recipients prior to cell transfer eliminated any difference in survival times between normal and presensitized donor cells in allogeneic hos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ho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pid destruction of spleen cells presensitized against host antigens. Experiments in which sensitized and normal C57BL spleen cells were mixed and transferred into normal C3H mice indicated that as little as 5 to 10 per cent of the donor cell population need be sensitized for the entire mixture to behave as if it were obtained from a sensitized animal, as shown by its elimination in the 1-day interva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腔内输注能否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HS/PC)异种移植的植活能力.方法 将不同数量(1×103、1×104、0.5×105、1×105、5×105)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尾静脉和骨髓腔途径移植入经亚致死剂量照射的NOD/SCID小鼠.于指定时间点处死小鼠,用PCR法检测人17号染色体α-微卫星特异性片段及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源CD45+细胞,观察脐血CD34+细胞在移植小鼠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及脾脏等部位的归巢及其长期植活能力.结果 异种移植后24h,经骨髓腔移植5×105 CD34+细胞的小鼠肝、脾、肺组织,外周血,左右两侧胫骨和股骨、骨髓细胞均表达人17号染色体α-卫星特异性片段.不同数量的人脐血CD34+细胞经骨髓腔途径移植入NOD/SCID小鼠后,8周时其植活良好(检测部位包括输注部位右侧胫骨,以及非输注部位右侧股骨、左侧胫骨、左侧股骨、脾脏及外周血).分别经尾静脉和骨髓腔两种途径输注同一来源的人脐血CD34+细胞1.0×105,8周时两组间人造血细胞植活水平分别为(44.063±20.095)%和(45.881±22.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将移植CD34+细胞数降至1.0×104时,则经骨髓腔途径输注的人脐血CD34+细胞小鼠植活水平(54.019±31.338)%显著优于尾静脉输注途径[(12.197±10.350)%,P<0.01)];当CD34+细胞输注量降至1.0×103时,仅有骨髓腔内输注组小鼠能见到人脐血CD34+细胞植活,且植活部位通常为非输注部位骨骼.结论 小鼠骨髓腔内移植能够增强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植活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在小鼠异基因脐血移植(UCBT)后免疫重建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取孕19.5 d胎鼠外周血作为脐血移植物.第1批UCBT实验中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分别输注PBS、1×10~6、2×10~6、3×10~6个脐血单个核细胞(MNC).第2批UCBT实验中2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分别输注1×10~6、2×10~6、3×10~6个脐血MNC,所有小鼠+8 d输注1×10~9个血小板支持.第3批UCBT实验中1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KGF组小鼠TBI前注射KGF,对照组注射PBS,两组都输注2×10~6个脐血MNC,+8 d输注血小板支持.以生存期、脾脏淋巴细胞亚群、胸腺输出功能为观察指标.结果第1批UCBT实验中PBS组小鼠+13.5 d内全部死亡,输注1×10~6、2×10~6、3×10~6个MNC三组小鼠+100 d分别生存2只、3只、3只.第2批UCBT中输注1×10~6、2×10~6、3×10~6个MNC三组小鼠+100 d分别生存7只、8只、8只.第3批UCBT实验中,移植后对照组小鼠脾T细胞、NKT细胞、NK细胞和B细胞数分别为(9.57±0.74)×10~6、(0.64±0.06)×10~6、(1.43±0.10)×10~6、(19.13±1.50)×10~6个.KGF输注组分别为(13.47±0.74)×10~6、(0.89±0.03)×10~6、(1.79±0.04)×10~6、(20.50±0.91)×10~6个.KGF输注组T细胞、NKT细胞、NK细胞较对照组高(P<0.05);对照组小鼠sjTREC水平为(182.2±10.7)拷贝/105个细胞;KGF输注组为(224.2±9.6)拷贝/105个细胞,KGF输注组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19).结论 孕19.5 d胎鼠外周血富含造血干细胞,+8 d输注血小板浓缩物可建立异基因UCBT小鼠模型.KGF具有增强小鼠异基因UCBT后胸腺输出功能及促进T细胞免疫重建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如何快速洁净地游离小鼠股骨和胫骨直接影响骨髓细胞缺血时间,虽文献报道可用手术刀片刮除、纱布和纸巾等器物协助去除肌肉组织。但对其具体操作技巧并无详细报道,也无统一简捷的方法。目的:寻找制备小鼠骨髓细胞快捷实用的方法,最大限度减少骨髓细胞缺血时间。方法:采用逆向肌肉剥离法由踝关节向髋关节逆行解剖,以镊子配合剪刀行"剪合-滑动-折转"3个动作,彻底去除附着于小鼠后肢股骨的肌肉组织,快捷制备骨髓细胞悬液。记录解剖骨骼和制备骨髓细胞的时间,所得骨髓细胞培养72h后光学显微镜观察,评价该制备方法的效果。结果与结论:骨骼解剖时间为(1.9±0.4)min,骨髓细胞悬液制备时间为(14.7±1.8)min;游离过程骨折断或髓腔破损率为0%;制备的骨髓细胞培养72h,细胞数量[(8.1±2.0)×107个]较培养前[(4.7±0.7)×107]明显增加(P〈0.01),而活细胞比率在培养前(97.5±1.1)%和培养后(95.4±1.0)%无明显差异(P〉0.05);镜下微生物污染率为0%,未见肌肉细胞等污染。结果显示该方法快捷实用、不易污染、操作容易程序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静脉输注PTD—mFoxp3融合蛋白对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影响。10周龄C57BL/6小鼠为受体并随机分为A、B、c3组,每组10只,移植当天(第0天)接受直线加速器x射线6.0Gy全身照射,4-6h内输注供体BALB/c鼠全骨髓细胞3×10^7+脾细胞1.5×10^7个。A组于移植前2d和移植后0、1、3、5、7、9、11、13d间断多次输入生理盐水,B组输入mFoxp3蛋白,c组输注等量PTD.mFoxp3融合蛋白。移植后每天观察受体有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表现;取受体肝脏、空肠上端组织做病理学检查,判断组织损伤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用ELISA法检测受体外周血中炎性因子IL-2及INF.1浓度;流式细胞术测定长期存活受体外周血供体细胞的比例。结果表明,照射后60d内A、B和c组受体平均生存期分别为(32.95±5.48)d、(38.00±5.45)d和(55.30±3.15)d;病理组织学观察示,A组和B组的小肠及肝脏发生明显的损伤,符合GVHD的表现,c组的病理损伤较轻;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表明,c组IL-2及IFN-γ浓度明显低于A和B组;长期存活的受体形成了稳定的嵌合体状态,移植后60dA、B、C组活存动物供体细胞比例分别为(79.46±1.80)%、(79.13±2.23)%和(85.92±2.82)%。结论:PTD-mFoxp3融合蛋白可有效降低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并减轻其临床表现,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