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构建老龄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PSCT)后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模型。方法选用6~8周龄C57BL/6(H-2b)雄性小鼠作为供鼠, 14~16月龄CB6F1(H-2b×d)雌性老龄鼠作为受鼠。供鼠于移植前5 d皮下注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进行造血干细胞动员;将受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G)、脾细胞低剂量组(SL)、脾细胞中剂量组(SM)、脾细胞高剂量组(SH), 每组各16只, 均接受总剂量为6 Gy的直线加速器X射线全身照射(TBI), 照射后4 h内经尾静脉输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不同剂量的脾细胞(SL组、SM组和SH组分别为0.5×107/只、1.0×107/只和2.0×107/只), CG组仅输注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观察各组受鼠的生存情况及体重变化, 观察期为30 d, 并定期监测小鼠血常规变化。移植后21 d取小鼠外周血检测供体嵌合率。移植后21 d取小鼠颈背部皮肤、肝脏、结肠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 分析aGVHD靶器官的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各组小鼠均移植成功。各组小鼠TBI后体重、活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小鼠非清髓性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模型,探讨移植前输注供体细胞的造血干细胞植入效果。方法以CB6F1雌性小鼠为受鼠,C57BL/6雄性小鼠为供鼠,移植前3d经尾静脉输注供鼠脾细胞或骨髓细胞3×107,输注细胞后24h和48h分别通过腹腔注射阿糖胞苷0.015g/d,移植前1d予450cGy全身照射(TBI),移植当天输注供鼠骨髓有核细胞5×107/只。监测受鼠白细胞恢复、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以及外周血供鼠CD3+细胞嵌合状态。结果单纯给予TBI小鼠均存活,且移植后30d白细胞恢复正常,TBI+骨髓细胞移植(TBI+BMT)组移植后14、30、60d时外周血SRY基因PCR检测结果均阳性,60d供体CD3^+细胞嵌合率达54.4%。移植前输注供体脾细胞组嵌合率最高,移植后60d达93.5%±4.8%,优于移植前输注供体骨髓细胞组(P〈0.05)。结论 450cGy TBI的非清髓性预处理可以成功建立非清髓性单倍体相合骨髓移植模型,移植前输注供体脾细胞可促进造血干细胞植入。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K562细胞NOD/SCID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索建立小剂量(1×106)人急性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NOD/SCID小鼠动物模型及通过流式细胞仪对NOD/SCID小鼠的肿瘤负荷情况进行评价的可行性.[方法]实验组NOD/SCID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接种K562细胞1×106、5×106,比较不同剂量接种实验组小鼠的生存时间、组织病理改变及通过流式细胞术对NOD/SCID小鼠体内的肿瘤标记进行检测.[结果]1×106及5×106 K562细胞接种的NOD/SCID小鼠的生存时间分别为(30.3±4.3)d和(22.2±3.7)d;其外周血、骨髓及肝、肺组织匀浆中均可发现不同比例的肿瘤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5×106 K562细胞接种组NOD/SCID小鼠外周血、肝匀浆中人CD13表达水平显著高于1×10s接种组,而肺匀浆的CD13表达水平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1×106)K562细胞NOD/SCID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是完全可行的,这有助于降低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脐血源基质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derived stromal cells,hUCBDSCs)联合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blood-mononuclear cells,hUCB-MNCs)共移植促进放射损伤BALB/c小鼠造血重建与植入的效应。方法BALB/c近交系小鼠经60Coγ射线8.5Gy辐照后1d按照完全随机设计分为4组,经尾静脉分别输注生理盐水、hUCB-MNCs(1×107/只)、hUCB-MNCs(1×107/只)联合hUCBDSCs(1×106/只)及hUCB-MNCs(1×107/只)联合人骨髓基质细胞(hBMSCs,1×106/只)。检测移植后各组小鼠存活率、外周血象、骨髓病理变化、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和脾集落形成单位(CFU-S)计数及人源CD45+细胞植入率、归巢示踪等指标。结果采用hUCBDSCs或hBMSCs联合移植造血受抑轻,恢复快,存活率较单移植组(45%)显著提高(P0.05),分别为75%和70%。尤其以hUCBDSCs共移植组促血小板恢复作用显著加强,并于移植后第21天恢复至照射前水平。hUCBDSCs共移植组在移植后14dCFU-F(70.40±4.34/孔)、移植后21dCFU-F(94.20±8.44/孔)和移植后12dCFU-S计数(34.75±4.50/只)、CD45+细胞植入率(34.19±2.60)%也显著高于其余组(P0.05)。CM-DiI标记的hUCB-MNCs在体内主要归巢至骨髓和脾脏,并以hUCBDSCs共移植组小鼠骨髓中的含量(85.20±7.89)最多(P0.05)。结论hUCBDSCs联合hUCB-MNCs共移植能加速小鼠造血重建,提高植入率。  相似文献   

5.
方烨  刘文超  薛妍  张红梅  黄颖  斯晓明  程捷 《医学争鸣》2006,27(17):1566-1569
目的:建立荷瘤小鼠非清髓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探讨不同成分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对移植效果的影响及抗肿瘤机制. 方法: 受者鼠为Balb/c(H-2Kd)小鼠,供者鼠为C57bl/6(H-2Kb)小鼠,受者小鼠腹腔接种小鼠肝癌细胞株H22细胞,观察腹水生成情况及生存状况. 于接种瘤细胞后d5给予全身照射预处理,随后给受者小鼠尾静脉输注供者鼠的骨髓细胞,建立荷瘤小鼠的MHC不相合亚移植模型. 依据不同DLI将荷瘤鼠受者鼠随机分为A,B,C,D,E组,每组10只. A,B,C,D组均给予预处理,A组预处理后于移植d1,7给予供者小鼠全脾细胞0.5×107个;B组分别于移植d1,7给予去除CD8 细胞供者鼠脾细胞0.5×107个;C组于移植d1,7给予去除CD4 细胞供者鼠脾细胞0.5×107个;D 组只接受预处理不作移植及DLI;E组为对照组,既不作预处理,也不接受骨髓细胞移植及DLI. 观察各组成瘤率、生存期、嵌合状态、造血恢复情况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结果:所有小鼠均产生腹水,成瘤率100%;生存期C组最长为(35.6±3.1)d,B组为(23.7±10.9)d,B,C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移植的A,B,C组嵌合率均高于0.80,只接受预处理的D组鼠白细胞计数自行恢复正常;GVHD评分C组与B组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建立非清髓荷瘤小鼠异基因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条件适宜,说明去除CD4 细胞的DLI能够有效地减轻GVHD反应,延长荷瘤鼠生存期;去除CD8 细胞的DLI会加重GVHD反应,影响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17a 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DHEA)联合放、化疗对EC109食管癌移植小鼠的抑制作用及放化疗对荷瘤小鼠造血系统的防护作用.方法 每只小鼠右侧腋窝下接种0.1 mL EC109细胞悬液,接种当天计为第1天.在接种后3d,将30只接种EC109的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照射组、5-Fu组(25 mg/kg)、DHEA组、DHEA联合照射组、DHEA联合5-Fu组,每组5只.DHEA按照7.5 mg/kg剂量腹腔注射给药,0.2 mL/只,1次/d,连续9d共给药9次.分别于第4天和第8天对照射组及DHEA联合照射组小鼠的肿瘤进行2 Gy局部照射.5-Fu按照25 mg/kg的剂量进行腹腔注射,0.2 mL/只,隔日1次,共给药4次.12d后分别检测肿瘤抑制率、外周血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等指标.结果 DHEA、DHEA联合照射组及DHEA联合化疗组瘤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34±0.02)g、(0.30±0.02)g、(0.23±0.02)g比(0.90±0.02)g,P<0.01],DHEA联合照射组瘤重低于单照组[(0.30±0.02)g比(0.70±0.03)g,P<0.05)].DHEA、DHEA联合照射及DHEA联合化疗组单个核细胞数均高于照射组[(18.3±1.7)×106、(19.3±0.5)×106、(19.2±2.0)×106比(9.4±2.4)×106,P< 0.05].结论 DHEA联合照射或化疗对食管癌移植小鼠具有较好的协同抗瘤效果,DHEA对照射和化疗后荷瘤小鼠造血系统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白血病MIC分型法鉴定SCID-人白血病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运用白血病MIC分型法鉴定SCID-人白血病模型,探求SCID-人白血病模型建立的适宜条件.方法 ①按接种方式和鼠龄的不同将SCID小鼠平均分为4组.Ⅰ、Ⅱ组鼠龄小于5周,Ⅲ、Ⅳ组鼠龄大于5周.分别以静脉接种、腹腔接种(6~10)×106 HL-60细胞/鼠建立SCID-人白血病模型.不能发生白血病者用予60Co外照射后再接种.②运用白血病MIC分型法鉴定SCID-人白血病模型:形态学检查包括外周血、腹水涂片的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的病理学检查;免疫学检查采用流式细胞分析组织中CD33阳性率;分子遗传学检查骨髓细胞染色体.结果 ①鼠龄小于5周的Ⅰ、Ⅱ组的SCID小鼠接种HL-60细胞后4周,外周血白细胞上升至(10.±2.2)×109/L;2周时小鼠外周血中开始出现HL-60细胞,4周时比例达到(8.7±3.0)%,全部发生白血病.而鼠龄大于5周的Ⅲ、Ⅳ组小鼠小部分发病,未发病者予60Co 200 cGy/鼠,再接种2×106 HL-60细胞/鼠,也能全部发病.②腹腔接种者实体瘤的发生更为多见,大量腹水,恶病质明显;病理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发现静脉接种者表现为脏器浸润较腹腔接种者广泛、明显,其全身弥漫性扩散的特点与人白血病的临床特点较为一致.③Ⅲ组小鼠经照射后再接种后发生的白血病在全身的广泛浸润程度较同样静脉接种的Ⅰ组更为明显.④鼠龄小于5周的静脉接种组(Ⅰ组)中一发病小鼠给予某不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治疗后,发生了中枢白血病.结论 在适当控制SCID小鼠剩余的免疫防御系统后,采用静脉接种,数量为(6~10)×106/鼠,能发生全身弥漫性扩散性白血病,且还能模拟出化疗后庇护所白血病的发生.SCID-人白血病模型是一个体内研究人类白血病治疗良好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建立BALB/c小鼠肥大细胞瘤/白血病模型。方法 BALB/c小鼠尾静脉注入小鼠肥大细胞瘤P815细胞,实验按每只小鼠接种细胞数量分为1×107/只组、5×106/只组、2.5×106/只组、1×106/只组、5×105/只组、1×105/只组和溶剂(RPMI1640培养液)对照组。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体重及肝肺脾(重量、形态、病理)、染色体、血涂片、骨髓涂片、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结果注入P815细胞≥1×106/只的所有组小鼠均死亡,<1×106/只的所有组生存良好,且死亡小鼠的生存时间与注入细胞数量呈负向依赖关系(P<0.05)。死亡组小鼠体重较注射前相当或减轻、肝肺脾重较对照组及未死亡组显著增加(P<0.05);肝质地变硬,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白色结节突起,部分脾肺可见出血梗死灶,病理示肝脾有大量异形肥大细胞瘤细胞浸润;脾细胞染色体分析可见肥大细胞瘤细胞的非正常染色体核型;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降低(P<0.01),血涂片可见少量肥大细胞瘤细胞,骨髓涂片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增高。结论 P815细胞通过静脉注射能使BALB/c小鼠形成肥大细胞瘤/白血病,可作为肿瘤实验研究的一种模型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实验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方法:分离培养水囊引产4~5个月龄胎儿来源的骨髓MSC和脐血CD34 造血干/祖细胞(HSC),作为供体细胞.23只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作为受体,随机分成4组,137Cs全身照射350 cGy后,在4 h内从尾静脉输入供体细胞.①阴性对照组:5只,不输入任何细胞.②阳性对照组:6只,单纯输入HSC 5×106ml-1.③实验Ⅰ组:6只,输入HSC5×106ml-1和MSC 5×106ml-1.④实验Ⅱ组:6只,输入HSC 5×106ml-1和MSC 5×108ml-1.输注后观察各组小鼠的存活情况;每周计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总数;移植后第7周,PCR检测外周血人体细胞DNA,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供体骨髓人源细胞嵌合比例.结果:阴性和阳性对照组小鼠均于10 d内死亡,骨髓病理切片提示小鼠死于骨髓衰竭.实验Ⅰ、Ⅱ组小鼠均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皮肤黏膜无溃烂、出血,毛发无缺损.实验Ⅰ、Ⅱ组外周血象逐渐回升,第3周,实验Ⅱ组外周血MNC数量(2.63±0.32)×109 L-1,高于实验Ⅰ组的(1.33±0.21)×109L-1(P<0.01),第5周即恢复正常水平.第7周,实验Ⅰ、Ⅱ组小鼠外周血均检测出供体细胞;实验Ⅱ组人源细胞嵌合比例为(7.41±0.79)%,高于实验Ⅰ组(5.11±0.07)%(P<0.05).结论:SCID小鼠致死剂量照射后,联合输入HSC和MSC可明显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且不增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胸腺哺育细胞(thymic nurse cell,TNC)与白血病发病的关系,我们用瑞氏染色和 ANAE、ACP、β-Gase 细胞化学方法,对接种白血病病毒 30d、75d 及正常组小鼠的外周血及 TNC 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显示,30d 组外周血无明显改变,也未出现白血病发病征兆,但在 TNC 内可见体积较大的幼稚淋巴细胞,核仁大而清楚,与白血病细胞特征类似。TNC 胞质内三种细胞化学反应有局部性增强。TNC 内的淋巴细胞(TNC—L)ACP、β-Gase 阳性率显著增加;而 ANAE 则下降,结果显示幼稚淋巴细胞增加。75d 组,虽具有典型白血病体征,却很难分离到 TNC。本实验结果表明,在白血病发病过程中,TNC 首先出现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化疗后血小板计数≤20×10^9/L的25例急性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化疗,采用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方法,第一周期(对照组)化疗后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时给予输注血小板悬液;第二个周期(治疗组)化疗结束后,在前述治疗基础上,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给予皮下注射rhTP0 15 000 u,每日1次,连续7d,若未见效,最多延长至14 d;血小板计数≥75×10^9/L或血小板绝对数升高50×10^9/L时停药.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心电图.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为12.4±6.7×10^9/L和(10.8±9.0)×10^9/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20×10^9/L的持续时间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8±1.3 d和6.5±1.7d(P<0.05).血小板恢复至≥50×10^9/L、≥75×10^9/L、≥100×10^9/L所需的天数治疗组分别为7.4±1.4 d、9.5±1.5d、11.7±1.8 d,短于对照组的10.3±1.6 d、12.4 ±2.0 d、15.4±2.8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3.0±6.8u,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为18.5 ±7.6 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rhTPO能有效促进血小板的恢复,减轻化疗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程度和持续时间,减少血小板的输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构建小鼠L1210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模型所需注射的化疗药物的剂量。【方法】将不同数量L1210白血病细胞接种清洁级近交系DBA/2小鼠(n=10),观察接种的白血病细胞数量与小鼠存活时间之间的关系;将一定数量的L1210白血病细胞接种DBA/2小鼠(n=10),接种后第3天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环磷酰胺(CTX),观察药物注射剂量与小鼠存活时间之间的关系;将接种L1210白血病细胞数量与DBA小鼠存活时间关系图和CTX注射剂量与白血病小鼠存活时间关系图相结合,确定构建小鼠L1210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模型所需注射的化疗药物的剂量。【结果】小鼠存活时间随接种细胞数量增加而缩短,接种500个白血病细胞小鼠的存活时间约为28 d;白血病小鼠存活时间随药物剂量增加而延长,存活时间约28 d时,需要静脉注射CTX 125 mg/kg。【结论】构建小鼠L1210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模型,可于DBA/2小鼠接种L1210白血病细胞1×106个/只后第3天,给予CTX 125 mg/kg静脉注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观察我院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96次化疗,采取平均分配、对照原则,将化疗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AML、ALL病例数相同;所包含诱导治疗及巩固强化治疗病例数相同.观察组:于血小板计数≤75×109/L开始皮下注射rhIL-11Ala10 40μg/g,连续10~14 d;ANC< 1.0×109/L同时应用G-CSF 5μg(kg·d)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仅于ANC< 1.0×109/L应用G-CSF 5μg(kg·d)皮下注射治疗.两组患者均于血小板计数<20×109/L输注血小板、血红蛋白<60 g/L输注红细胞.结果 在第14日及21日观察组血小板计数分别为(36.7±9.4)×109/L和(97.4±16.8)×109/L,对照组分别为(24.5±8.9)×109/L和(78.3±19.1)×109/L,同一时间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20×109/L平均天数为(7.4±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2.7±3.4)d(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恢复至正常平均天数为(15.4±2.9)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7±4.3)d(P<0.05).观察组血小板输注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毒副作用方面,观察组中仅发现谷丙转氨酶轻度增高2例,尿素氮轻度增高1例,头痛3例,肌肉、关节疼痛4例,发热2例,未见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国产重组人白介素-11衍生物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取得较好疗效,毒副作用轻微,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17aα-D-高炔雌二醇-3-乙酯(DHEA)联合环磷酰胺(CTX)对接种L615白血病细胞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接种L615白血病细胞的小鼠分为对照组、CTX组、DHEA(低、中、高)剂量组、DHEA(低、中、高剂量)联合化疗(CTX)组,连续给药9、12d后分别检测肿瘤抑制率、外周血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胸腺与脾指数等指标。结果DHEA低、中、高剂量组,CTX组以及DHEA(低、中、高剂量)联合CTX组瘤重均低于对照组,抑瘤率分别为45.40%、67.94%、50.48%、70.48%、69.21%、75.87%及72.0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HEA中剂量组瘤重均低于DHEA低剂量组及DHEA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EA低、中、高剂量组的白细胞数[(15.87±3.32)×10-9、(17.92±1.79)×10-9、(18.55±3.21)×10-9/L)]及DHEA联合CTX各组的白细胞数[(16.72±2.67)×10-9、(18.98±2.34)×10-9、(19.65±2.79)×10-9/L)]均高于对照组[(13.32±2.56)×10-9/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HEA低、中、高剂量组及DHEA联合CTX各组的白细胞数均高于CTX组[(10.56±1.83)×10-9/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HEA低、中、高剂量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8.28±2.12)×10-9、(9.93±1.36)×10-6、(8.22±1.91)×10-6/股骨]及DHEA联合CTX各组的骨髓有核细胞数[(7.55±1.13)×10-9、(8.67±2.21)×10-9、(7.96±1.46)×10-6/股骨]均高于对照组[(6.34_±1.21)×10-6/股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EA中剂量组的骨髓有核细胞与CTX组[(7.92±0.89)×10-6/股骨]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DHEA低、中、高剂量组及DHEA联合CTX各组的胸腺和脾脏指数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DHEA及联合化疗对L615白血病细胞有抑制作用,对化疗后荷瘤小鼠造血系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化疗后血小板≤20×10 9/L的12例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2个周期化疗,第1周期作为自身对照,第2周期当血小板≤50×10 9/L时皮下注射rhTPO15000U/d为用药组,连续用药8~14d(血小板升至t〉75×10 9/L停用),监测血及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结果用药组血小板最低平均值(11±4)×10 9/L与对照组(9.4±2.9)×10 9/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20×10 9/L的持续天数用药组为(7.6±2.0)d,和对照组[(8.7±2.2)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恢复最高值分别为(253±86)×10 9/L和(178±5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量用药组为(21.7±3.9)u,对照组为(24.2±5.1)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rhTPO可减少恶性血液病化疗后血小板降低的持续时间,提高血小板恢复后水平,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研究db/db 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肠道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实时荧光定量PCR 2种标准品制备方法。方法收集2型糖尿病小鼠db/db模型组和db/m对照组肠道内容物,同时以多形拟杆菌ATCC29148为标准菌株,提取微生物DNA,用16SrRNA V6区多形拟杆菌引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制备中标准菌株法和正常组高阳性法2种标准品制备方式进行定量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差异性。结果标准菌株法与正常组高阳性法测定db/m对照组和db/db模型组小鼠肠道多形拟杆菌的数量分别为(5.23×106±2.30×106)、(1.52×107±3.23×106)和(5.23×106±2.25×106)、(1.45×107±3.39×106),与db/m对照组相比,db/db模型组多形拟杆菌数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菌株法与正常组高阳性法对检测多形拟杆菌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制备中标准菌株法与正常组高阳性法均可检测出较多的多形拟杆菌,并且2种检测方式都可以对肠道菌群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18.
张咏芳 《中外医疗》2016,(18):55-56
目的:探讨成份输血在儿童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5年6月在该院接受成份输血治疗的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儿童分别为28例、24例,对比成份输血治疗前后患儿的临床表现、检验指标等。结果治疗后患儿贫血得以纠正,精神状态好转;出血、气促、虚弱无力、面色苍白、感染等症状均明显改善;患儿食欲也增加,病情趋于稳定;患儿血红蛋白、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治疗前的(45.62±11.5)g/L、(10.53±0.26)×109/L、(0.22±0.19)×109/L、(13.6±6.3)×109/L升高到治疗后的(76.2±10.3)g/L、(2.61±0.53)×109/L、(0.75±0.24)×109/L、(75.4±9.6)×109/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份血具有较高的浓度和纯度,可有效提高儿童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小板减少性孕妇手术麻醉方式的选择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孕妇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麻醉方式根据患者血小板计数而定,50×10~9/L采取局麻配合静脉麻醉,50×10~9/L采取硬膜外麻醉,两组另同时接受糖皮质激素波尼松治疗,观察组患者另给予血小板输注治疗,对两组血小板水平变化、康复时间及出血量进行比较,并对不同麻醉方式选择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输注后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率分别为55.45%、41.58%与对照组43.56%、39.60%比较偏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反应16.83%与观察组2.97%比较显著较高(P0.05);分娩后1、2、3 d两组血小板值较分娩前明显升高,与前一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间段比较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时间及出血量分别为(5.39±1.05)d、(256.25±82.69)ml与对照组(9.51±2.14)d、(315.28±102.62)ml比较显著较低(P0.05)。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手术应根据患者血小板水平制定不同的麻醉方式,50×10~9/L建议采取局麻配合静脉麻醉,50×10~9/L采取硬膜外麻醉,血小板输注与糖皮质激素可短时间矫正血小板低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