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比较显微斜视手术和传统斜视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斜视患者,将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眼位和三级视功能恢复情况均无明显差异(P>O.05)。结论显微斜视矫正术更安全,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在不延长手术时间的前提下能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表面麻醉下的斜视显微手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斜视显微手术的效果.方法 表面麻醉剂0.5%爱尔卡因于铺巾前,开睑前及每条眼外肌手术前各滴1次后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120例斜视手术麻醉效果达Ⅰ级者89例(74.17%),Ⅱ级者31例(25.83%),Ⅲ级者0例;术中视野清晰,操作精确,无一例肌肉误勾、漏勾、滑脱发生,术中出血少,术后反应轻,未出现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预期的手术效果.结论 表面麻醉下的斜视显微手术安全可行,操作简便,手术快捷,美容效果好.娴熟的显微手术技巧以及因人而异选择合作病例是表面麻醉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应用显微技术手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治疗共同性外斜视适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共同性外斜视36例应用显微技术施行斜视矫正术。对术后疼痛反应、结膜恢复情况及眼位情况进行观察,随诊1~3个月。结果术后第1天能自由睁开双眼,随意活动。全部36例结膜均复位良好,无明显切口痕迹、术后1个月结膜恢复正常;眼位满意。结论在显微技术下,注意无创操作,高质量缝合,能有效降低疼痛,防止肌肉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确保眼部的美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 128例斜视随机分为两组,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70例为试验组,肉眼直视下传统斜视矫正手术58例为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6 ~12个月,平均(8.20±2.41)月,观察患者眼位矫正情况及结膜切口瘢痕、肌肉缝线反应、结膜下囊肿、术后感染、眼前段缺血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7.14%,对照组眼位矫正有效率96.55%,两组眼位矫正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4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0.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8,P<0.05).结论 手术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手术是可行的,具有与传统斜视矫正手术相同的效果,显微斜视矫正手术具有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斜视手术进入显微微创手术领域有诸多的优越性,可替代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方法:1002例斜视患者系本院手术患者,男578例,女424例,患者年龄2~66岁,共同性斜视802例,麻痹性斜视106例,A-V征42例,分离性垂直偏斜2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22例,反向斜视4例,全部病例的手术均在显微镜下完成。10岁以下患者在全麻下手术,10岁以上患者在表麻下手术。结果:术中视野清晰,手术操作准确;对复杂性斜视手术行睫状前血管分离、保留后,单眼一次离断2条以上直肌,无一例眼前节缺血发生;所有手术后局部反应轻微,并发症极少。结论:斜视的显微手术与以往常规肉眼下斜视手术相比,无论从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上,都有诸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性化显微斜视矫正术对儿童斜视患者眼表症状、散光及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40例(60眼)儿童斜视患者行斜视矫正术,随机分为A、B2组。A组采用常规角膜缘结膜切口斜视矫正术20例(30眼),B组在角膜地形图引导下做穹隆部结膜切口斜视矫正术20例(30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2周时检测2组患者眼表症状、眼表指数(ocular surface disease index,OSDI)、泪膜四项、前表面平均屈光度(Km)和散光值。结果术前2组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度、散光值、眼表症状、OSDI及泪膜四项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患者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度及散光值与术前相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2组患者角膜前表面平均屈光度及散光值与术前相比:A组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变化不明显,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2组患者眼表症状眼数、OSDI、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及角膜荧光素染色(fluorescein staining,FL)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T)及泪河高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时患者的眼表症状眼数、OSDI、BUT、ST及泪河高度已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均为P>0.05)。术后1周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眼表症状眼数、OSDI、FL、BUT、ST及泪河高度均变化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2周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眼表症状眼数、OSDI、BUT、ST、泪河高度及FL均恢复至术前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儿童斜视患者,个性化显微斜视矫正术可以部分矫正患者部分角膜散光,并可以较早稳定泪膜、减轻眼表症状,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斜视显微手术治疗的优点。方法 15例水平性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部分患者行睫状前血管分离术。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斜度均在土10^Δ以内,6例出现一过性的复视,一周后复视消失。随访期1~5个月。在15例患者中。有3例因睫状前血管太细放弃分离血管,最后成功保留血管者4例,其余8例未能成功地分离或保留睫状前血管,有的在分离过程中血管破裂,有的在肌肉缝合过程中断裂。结论 斜视的显微手术有着明显的优势,从传统的斜视手术向显微斜视手术过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斜视术中的血管显微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血管显微分离术后徙、截除或转位任何一条直肌而不中断相应的前睫状动脉的血流,避免斜视术对眼前节血流的不良影响,且起到预防眼前节缺血综合征的作用。我们用该方法完成了16例(24眼),手术前后均为正常的眼外肌血流图。术后保持了正常的眼前节血循环,发展和熟炼了手术技巧。术后矫正效果与常规斜视手术相同,该手术不影响术后眼位校正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临床特点及手术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共同性水平斜视手术后施行再次斜视手术的5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临床分析,手术前后进行眼位检查、眼球运动,Titmus立体视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手术方法:手术前做全麻下或局麻下行牵拉试验.手术方式选择原则:依据视近和视远斜视角的不同,眼球运动受限制的受累肌肉和牵拉试验结果选择术式.术后追踪观察1~8年,平均2年.结果 (1)内斜视术后继发外斜视13例中,除即刻过矫3例在手术后48h内施行内直肌探查术外,其余施行原后徙内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外直肌截除.治愈率76.9%.外斜视术后继发内斜视11例,施行原后徙外直肌完全复位或部分复位术,联合内直肌截除.治愈率81.8%.伴有V型斜视和垂直性斜视者联合水平直肌移位或斜肌减弱术.(2)内斜视欠矫15例中,8例施行内直肌边缘切开联合外直肌截除术;选择单纯在同一眼上外直肌截除术2例;伴有斜肌异常患者,则选择对侧眼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截除并下斜肌后徙5例.术后正位率86.7%.外斜视欠矫16例中:6例施行原外直肌后徙眼边缘切开联合内直肌截除术;2例Ⅴ型外斜视联合双下斜肌后徙,4例外直肌周围瘢痕松解术,4例联合调整缝线.术后正位率87.5%.结论 (1)水平斜视过矫伴有受累肌运动障碍,结合看近与看远斜视角的差别,选择内直肌或外直肌复位术.(2)调整术后缝线可将再次斜视手术的非预期结果降低到最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疗小儿斜视适用且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189例8岁以下斜视患儿,全部应用显微技术施行斜视矫正术,对术后疼痛反应,结膜恢复状况,眼位情况进行观察,随访时间6~24mo。结果:169例(89.4%)术后第1d能自由睁开双眼,随意活动,表情自然安静;181例(95.8%)结膜复位良好,无明显伤口痕迹;术后1mo,173例(91.5%)结膜恢复正常;眼位满意者,近期(术后1wk内)170例(90.0%),远期(术后6wk)156例(82.5%)。无1例因结筋膜错位缝合或肌肉滑脱而再次手术。结论:小儿斜视,在显微技术下,注意无创操作,高质量缝合,能有效降低疼痛,防止肌肉粘连,减少术后并发症,保证眼部的美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镜下斜视矫正术对斜视患者视觉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斜视患者78例,参照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方式,分为传统组和显微组,每组各39例。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显微组患者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视觉恢复状况及不良反应现象。结果显微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视觉恢复状况显著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显微镜下斜视矫正术治疗可改善斜视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视觉恢复,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3 124例各类斜视手术的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卢炜 《眼科》1999,8(4):209-210
目的:了解临床各类斜视手术的分布情况,以掌握最常见斜视手术分布数据。方法:3年3124例斜视手术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共同性斜视的手术2629例占84.2%。麻痹性斜视的手术495例占15.8%。共同性外科视的手术1779例占67.7%。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量占第一位。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中外直肌麻痹手术量占第一位。结论:最常见的斜视手术是共同性斜视。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量最大  相似文献   

13.
斜视术后并发复视5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斜视矫正术后复视的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收治的5900例斜视矫正手术病例,对斜视术后并发复视的发生率、手术年龄、斜视类型进行分析,并总结手术原则和方案设计思路.结果 手术方案设计:①儿童内斜、外斜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②成人内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内隐斜,不要过矫;③成人外斜视手术做到角膜映光正位,保留少量外隐斜,不要过矫;④获得性麻痹性斜视手术量宁欠勿过;⑤垂直斜视均做到少量欠矫为宜;⑥成人超过40°以上的大角度外斜视,术后保留5°外斜视,外观较满意;⑦一条肌肉不要承担过大的手术量,以避免引起眼球运动受限,造成非共同性斜视,向肌肉运动方向出现复视.术后常规用同视机进行双眼单视功能训练.5900例斜视手术病例中,术后仅有555例(9.41%)患者诉复视,其中短暂性复视患者552例(9.36%),复视症状分别于术后3 d、1周或1个月完全消失;持续性复视患者有3例(0.05%),术后复视症状持续半年或两年半不等.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复视的发生率较高,达12.58%(433/3443),占总发生率的78.02%.年龄对复视的发生率影响不大.结论 斜视术后复视不可避免,一般以短暂性复视为主,只要手术设计合理,术后经 同视机训练后均能消失,持续性复视的发生率极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水平斜视及垂直斜视术后屈光状态变化及不同术式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和角膜地形图检查,对40例水平斜视及42例垂直斜视患者术前、术后1、4、8周的屈光状态动态分析.结果 下斜肌转位组术后球镜及柱镜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眼一条直肌后徙组睫状肌麻痹后柱镜变化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一退一截组睫状肌麻痹后球镜变化在1周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柱镜变化及角膜地形图dk值变化术后1、4周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地形图曲率变化:后徙侧角膜3 mm、5 mm区角膜曲率增大,而截除侧变小,术后1、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术式对眼球屈光状态影响持续时间不同,但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显微斜视手术后短期内眼屈光改变的趋势。方法 6 7例水平斜视患者,有3例为双眼手术,其余均单眼手术。手术眼70只眼,非手术眼6 4只眼。非手术眼为对照组。12岁以下儿童用美多丽扩瞳,5分钟1次,共6次,30分钟后验光。其余直接验光。术前1次,术后第1、2、3、4周各1次。每次的数据是3次比较稳定的数据平均而得。在5次检查中都做了矫正视力检查。术后第1、2、3、4周的屈光度数与术前的度数作比较,球镜与柱镜分别比较。结果 对照组术后各周屈光与术前比较球镜和柱镜都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时间均值接近,差别很小。各周之间P >0 .0 5。手术组球镜不同时间的平均值非常接近,差别没有显著意义。P值均>0 .0 5。而手术组的柱镜不同时间有显著性差异。散光基本在水平方向上。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向术前回归。与术前比较,术后第1周差别最大,以后变小,第4周最小。所有病例第4周的矫正视力均不低于术前的矫正视力。结论 斜视手术后眼屈光改变在被手术肌肉所在的经线上,表现为近视散光加深,随时间推移逐步回归到术前水平,在术后第4周时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斜视手术术后矫正视力、屈光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择2013年12月16日至2014年8月13日于北京同仁医院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133例(194眼)。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4组:1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术(63例102 眼);2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截除术(19例27眼);3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直肌改良线状折叠术(40例50 眼);4 组为一条直肌后退联合一条斜肌后退术(11例15 眼)。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组术前,术后1、3、6个月术眼的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进行比较。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类型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结果术前1、2、3、4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度(SE)、散光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矫正视力、SE比较显示组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组患者散光度比较显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5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4组散光度术后1、3个月均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6个月散光度与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3、6个月散光眼比例分别为57%、73%、76%、62%,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和3个月散光眼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20.29、19.80,P<0.001),其中以顺规散光增加为主,术后6个月散光眼比例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斜视手术对术眼的矫正视力无影响,对散光度存在一定影响,但在6个月内多可恢复到术前水平。不同术式对术后矫正视力和屈光状态变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术后斜视和复视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回顾了1286例白内障手术,其中39例术后有斜视和复视。其发生的原因可分类为:白内障所掩盖的早已存在的病变;因白内障长期阻挡所发生的病变;手术对眼外肌和眶软组织的损伤;无晶状体眼或假性无晶状体眼及其与光学象差有关的原因。分析病因对治疗及手术技术的改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后麻醉在非定量斜视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患者85例(101眼),男50例,女35例,平均年龄24.8(11-59)岁,均为行斜肌手术或直肌移植术,术前手术方式已确定,无需术中调整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球后麻醉组(50例,61眼)及对照组(浸润麻醉;35例.40眼),采用1%利多卡因与0.75%布比卡因3:1混合分别对患者行球后麻醉或浸润麻醉后.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下斜肌前转位术、下斜肌探查术、上斜肌断腱术及直肌移植术等术式,术巾、术后第1天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及不适等症状,采用口述描绘评分法(VRS)对其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观察手术效果。两组数据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球后麻醉组患者术中对疼痛的耐受性良好,无严重全身及局部并发症的出现,VRS评分均为0级(54%)和1级(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13.833,P〈0.01)。斜肌亢进消失率或直肌移植成功率均达100%。结论在球后麻醉下进行非定量斜视手术切实可行,适用于配合程度良好的大龄儿童及成人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