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视力水平、眼压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眼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可提高视力水平和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降低眼压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其效果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环孢霉素A(CsA)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抗增殖作用。方法将20只中国白兔40只眼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环孢霉素组,另一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组均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分别在结膜瓣下放置2%环孢霉素A、生理盐水棉片5min,在术后第1、71、4、30天观察眼压、滤过泡、角膜、眼底,并行光镜、电镜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查。结果环孢霉素A组眼压控制多较理想,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光镜下见极少量纤维组织增生,电镜下见纤维细胞线粒体少,染色质功能不活跃,增殖细胞阳性率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没有浅前房、视网膜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环孢霉素A在兔眼滤过手术中抗增殖作用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54例(61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2眼行可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照组29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1、3、7、14、90d分别观察比较前房深度、眼压、视力及滤过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第1d1例出现浅前房,对照组发生浅前房7例(24.1%),术后3~7d发生浅前房5例(17.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08±0.32)kPa,眼压在2.74kPa以下者29只眼(90.6%)。对照组术后随访眼压平均为(2.28±0.51)kPa,眼压在2.74kPa以下者20只眼(69.0%)。观察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占92%,对照组占68%,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术不仅能通过调控缝线来控制滤过量,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联合睫状体上腔引流的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高眼压的青光眼临床效果。方法:持续高眼压青光眼患者34例34眼分为两组,(1)观察组18眼及时施行联合睫状体上腔引流的小梁切除术;(2)对照组16眼采取手术时巩膜瓣下OT针尖穿刺后,行传统的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手术,观察术后两组的眼压情况。结果:(1)治疗后4周,观察组眼压由术前的45.7±11.2 mmHg下降到8.8±4.31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眼压由术前的43.5±13.5mmHg下降到13.6±4.0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2周后2组比较:观察组13.7±3.4mmHg,对照组21.3±3.7 mmHg,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眼压控制较对照组更有效长久,疗效良好。结论:对持续青光眼患者,联合睫状体上腔引流小梁切除术是一种有效长久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赵艳  旷琳  杨蕾蕾  廖琳 《广东医学》2012,33(12):1800-1801
目的 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需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120例124眼的临床资料,其中传统小梁切除术49例50眼(对照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71例74眼(观察组).比较两组术后眼压、视力、视野恢复情况以及浅前房发生率、滤过泡形成情况.结果 术后早期观察组眼压略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观察组视力恢复优良率、视野恢复优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中,其术后早期恢复眼压、前房的形成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薛秋枝 《当代医学》2013,(23):60-60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308眼)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观察组90例(154眼)和对照组90例(154眼),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小梁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改良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观察组浅前房发生率为3.2%(5/154),对照组浅前房发生率为20.1%(31/154)。术后1年观察组功能性滤过泡构成比为90.2%,眼压在21mmHg以下者构成比为94.8%(146/154);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构成比为65.8%,眼压在21mmHg以下者构成比为66.9%(103/154)。以上数据中,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疗效确切,能有效减少巩膜瓣瘢痕、调节房水过量并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层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50岁以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例的并发症和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将24例(33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7例(17眼)行双层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16例(16眼)行丝裂霉素C贴覆小梁切除术。观察比较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术后并发症和抗青光眼药物使用数量。所有研究对象随访6月。结果术后1周两组视力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两组眼压均下降,1周试验组眼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成功率无差别(P>0.05)。术后6月功能性滤过泡发生率和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数量,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薄壁滤过泡、切口漏、持续性低眼压以及低眼压性黄斑病变、生物材料排斥反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双层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而便捷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滤过通道瘢痕的形成,充分而稳定的降低眼压,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青光眼患者76例,眼7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两组第1天、第5天前房形成情况,随访平均8个月,观察两组眼压控制情况和滤过泡功能。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第5天前房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眼压控制情况以及滤过泡功能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以显著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优于单纯的小梁切除术,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李茜  刘伟 《疑难病杂志》2012,11(10):769-771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将不同类型的难治性青光眼患者90例(98眼)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6例(50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照组44例(48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5~12个月,中位数8个月。观测患者的视力、眼压、滤过泡和并发症。结果 (1)2组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术后1周、6个月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术后6个月观察组平均眼压低于对照组(P<0.05)。(3)功能性滤过泡:观察组(86.00%)高于对照组(64.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术后出现浅前房观察组较对照组多(30.00%vs 10.41%,P<0.05),前房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丝裂霉素C术中应用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在防止滤过道瘢痕形成,术后控制眼压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非尼酮(PFD)滴眼液在兔眼小梁切除术后抑制结膜滤过道瘢痕化的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24只(24只眼)行小梁切除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使用PFD滴眼液滴眼,B组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BS)滴眼液滴眼。分别于术后1、7、14、21和28 d观察眼压情况、结膜滤过泡和并发症情况;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比较两组滤过泡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m RNA表达水平;共焦显微镜观察比较滤过泡微囊泡密度和面积。结果术前及术后1和7 d,两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21和28 d,两组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和14 d,两组滤过泡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1和28 d,两组滤过泡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28 d后,两组结膜上皮下平均微囊密度和平均微囊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结膜滤过泡区CTGF m RNA表达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D滴眼液应用于兔小梁切除手术后,结膜滤过泡形成良好,有明显的抗瘢痕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的可拆除缝线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例65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20例,30眼)接受常规小梁切除术,B组(20例35眼)接受联合改良的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月,观察两组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dA组眼压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内B组眼压均较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改良可拆除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比常规小梁切除术能更好地预防青光眼术后早期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李强  万鹏霞 《河北医学》2005,11(7):579-581
目的:证明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植入术是治疗常规手术失败后的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5例(15眼)曾按常规手术失败的青少年开角性青光眼患者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术中使用丝裂霉素并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泡及并发症。术后随访(9.2±3.5)个月。结果:术后1年,1眼较术前视力提高,14眼视力无改变,未发现视力下降者;患者术前平均眼压(30.18±4.38)mmHg,术后2周(11.25±2.58)mmHg,1月为(13.18±2.38)mmHg,3月为(14.27±2.55)mmHg,6月为(13.18±2.38)mmHg,1年时为(15.33±3.01)mmHg,术后各时段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2周11眼(73.3%)为Ⅰ型功能性滤过泡、4眼(26.7%)为Ⅱ型功能性滤过泡,1眼在3月时滤过泡有轻度包裹,经用针轻挑滤过泡包膜内壁后恢复为Ⅰ型滤过泡,随访1年,15眼仍为Ⅰ、Ⅱ型功能性滤过泡;术后9眼无任何反应,5眼前房水轻度闪辉,术后3~5d消失,1眼前房轻度积血,术后6d吸收。未发生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眼内炎及滤过泡渗漏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植入术治疗常规手术失败的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带可调节缝线的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选取74例(85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带可调节缝线的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术组)37例(44只眼)和对照组(传统小梁切除术组)37例(41只眼).并对两组术后疗效和并发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0~12个月.治疗组37例(44只眼)和对照组37例(41只眼)相比,功能性滤过泡分别为95.5%和75.6%,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5.35,P<0.05).浅前房出现率分别为6.8%和12.2%;低眼压发生率分别为2.27%和9.76%,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12月,治疗组平均眼压为15.1±2.18 mmHg,对照组平均眼压为18.40±1.89 mmHg,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7.5,P<0.01).两组均无滤过泡渗漏患者.所有病例手术前、后视力和视野基本保持不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可调节缝线的巩膜瓣下小梁组织转位术可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其近期疗效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且操作安全、简单,易于掌握.因本研究观察时间较短,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非穿透小梁切除并植入凝胶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凝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2只眼)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和滤过泡,并做前房角镜检查。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8.06±9.02mmHg,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14.68±3.84mmHg,有显著差异(t=6.875,P<0.05),术前平均用药2.04±0.74种,术后0.54±0.46种,有显著差异(t=2.402,P<0.05)。术后2只眼有少量前房积血,分别于2~4天消失。术后22只眼均形成弥散滤过泡;随访中7只眼滤过泡消失,6只眼用药后眼压正常,1只眼二次行小梁切除术。前房角镜检查显示术区有透明间腔样改变者18只眼,4只眼是半透明脱色改变,小穿孔3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凝胶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术式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开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治疗前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48 h眼压(11.87±3.03)mm Hg,低于对照组的(14.29±3.79)mm Hg;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联合手术安全有效、 并发症少,针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6.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兵 《吉林医学》2010,31(15):2190-2190
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并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进行疗效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早期两组相比观察组滤过泡较对照组明显隆起、弥散;观察组术后3~12个月非功能性滤过泡(Ⅲ、Ⅳ型)发生率为2.46%,明显低于对照组(19.30%),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主动控制房水滤过量,迅速恢复和维持术后前房深度,有效地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该项改良技术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表面血管化程度与眼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小梁切除术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53例60眼,采用LS-6裂隙灯显微镜照相机采集滤过泡图像,利用滤过泡充血指数软件对滤过泡图像血管化程度进行定量分析获得血管指数;应用Goldmann眼压计测量术后眼压;根据术后眼压将滤过泡分为眼压控制良好组与眼压控制不良组,比较两组血管指数的差异;滤过泡术后眼压与术后血管指数、术后时间、术前眼压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眼压控制良好组滤过泡血管指数为0.10±0.05,低于眼压控制不良组的0.19±0.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眼压与术后血管指数呈正相关(r=0.56,P<0.01),与术后时间、术前眼压均无相关性(r=-0.03和0.10,均P>0.05)。结论眼压控制良好组滤过泡血管指数明显低于眼压控制不良组滤过泡血管指数。滤过泡血管指数越大,眼压越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在经典小梁切除术中运用可调节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月93例(128眼)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1/2~3/4象限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64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45例(64眼),仅行经典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视力及并发症。结果眼压:观察组完全成功58眼,条件成功5眼,失败1眼,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完全成功42眼,条件成功6眼,失败16眼,总有效率为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9,P<0.05)。滤过泡:观察组48眼Ⅰ型,9眼Ⅱ型,6眼Ⅲ型,1眼Ⅳ型,功能性滤过泡89.1%;对照组29眼Ⅰ型,10眼Ⅱ型,19眼Ⅲ型,6眼Ⅳ型,功能性滤过泡60.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7,P<0.05),观察组术后视力0级部分(56.3%)同对照组(34.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P<0.05);观察组中并发症少。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有效提高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成功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眼科施行三联手术的49例51眼进行随访观察1~6个月,分析术后眼压、视力、房角、滤过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眼压19.96~58.62 mmHg,平均(36.76±4.46)mmHg,术后3个月眼压为(15.86±2.98)mmHg,术后6个月眼压为(16.72±2.26)mmHg,手术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视力光感~0.3,术后视力>0.1者45眼,较术前明显好转,前房角镜检查较术前改善,上方外引流通畅。术后有功能滤过泡86.27%,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良好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70例70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为根据房角检查须行滤过手术者,将其随机分为单纯小梁切除术组(对照组)35例,前房注气+小梁切除术组(观察组)35例,比较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情况、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结果两组术后1周低眼压和浅前房、眼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一周最佳矫正视力、术后12个月眼压和滤过泡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向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可预防术后浅前房、眼内出血的发生,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