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和研究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A-50半自动凝血分析仪,选择276例快要生产的孕妇(设为观察组)跟235名非孕妇女(设为对照组),测定这2组的纤维蛋白原(简称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简称APTT)、凝血酶原时间(简称PT)、凝血酶时间(简称TT)的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PTT、PT、TT在观察组的值相对于对照组显然小许多,而Fib在观察组的值跟对照组相比则明显要高,通过这2组的比较分析,其P〈0.01,它们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有着明显的临床意义。结论由于快要生产的孕妇的血液是处在一个高凝的性状之下,在临产时对他们进行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测定,这将对在分娩过程中或者生产之后的临产孕妇可能出现并发症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四项检测在临床的意义.方法:对临产孕妇50例及对照组健康非妊娠妇女50例进行PT、TT、APTT、FIB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临产孕妇组PT、TT、APT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而FI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产前检查凝血四项指标可以为临床治疗产科意外提供可靠的检验依据.中晚期孕妇凝血功能有增强的趋势,处于高凝状态,有利于产后快速有效止血.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在临床方面比如对预防产科并发症(如DIC)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R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148例健康体检者和106例肺癌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肺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肺癌临床分期(Ⅰ期-Ⅲ期与Ⅳ期)比较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TT结果延长,提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PLT结果增高,可致肺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肺癌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妊娠过程中,孕妇自身体内会发生激素水平改变等生理性变化,导致母体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发生适应性改变。特别是妊娠晚期体内凝血成分、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出现明显改变时,可能发生某些出血性、血栓性疾病[1]。为了客观地观察这些变化,有效地预防临产孕妇在分娩过程中发生大出血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本文检测了本院80名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公司生产的STA- R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148例健康体检者和106例肺癌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肺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差异无显著性(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不同肺癌临床分期(Ⅰ期-Ⅲ期与Ⅳ期)比较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APTT结果延长,提示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Fib、PLT结果增高,可致肺癌患者血栓形成和癌细胞远处转移,因此,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肺癌患者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临产产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临产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0例健康非孕妇女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进行凝血四项和其他血液项目的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活酶时间(TT)水平和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抗凝血酶Ⅲ明显低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在产妇临产前要对凝血功能进行有效检测,可较好地预防产妇在分娩时的并发症,为产妇的生命安全做好充分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7996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许多研究均证实了恶性肿瘤患者经常出现止凝血参数异常,易于发生动脉或静脉血栓栓塞。本文通过对食管癌患者凝血功能检测的观察,探讨此检测结果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美创1800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108例食管癌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食管癌组与正常组比较PT、TT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APTT结果较正常组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Fib、PLT结果较正常组明显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食管癌Ⅰ~Ⅲ期患者与Ⅳ期患者比较,凝血四项及PLT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TT结果的延长提示了食管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的紊乱,Fib和PLT的增高,提示食管癌患者较正常人群更易发生血栓,且其增高亦有利于恶性肿瘤患者的癌细胞发生转移。食管癌不同分期的患者的凝血功能均存在异常,无明显差异。因此,临床监测食管癌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肝脏是机体代谢的重要脏器,是许多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器官,当肝细胞损害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而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因此,肝硬化患者常存在凝血功能的改变.随着肝硬化病情的加重,出血倾向也越发明显.本文对78例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进行检测,用以观察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与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的关系,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6项及血常规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孕检临产孕妇80例,其中,妊高症临产孕妇40例作为观察A组,正常临产孕妇40例作为观察B组,另选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自愿者40名作为对照组,对3组进行凝血6项及血常规检测,比较3组凝血6项指标[外周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 相似文献
12.
肝脏是多种凝血因子及抗凝因子合成或灭活的场所,肝病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本文对49例不同病期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凝血功能的检测,以探讨其对肝硬化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河南医学研究》2017,(6)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不同类别手术治疗患者33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血液采集检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术后第1、3、5天观察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活酶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均在术后第1天明显上升,第3天有所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第5天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患者进行凝血功能指标监测有助于及时予以抗凝治疗,降低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5)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进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150例早产儿为研究组,100例足月儿为对照组,对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在APTT、TT及PT上均较足月儿延长,FIB较足月儿降低(P <0. 05);轻度与重度窒息的早产儿APTT、TT及PT较足月儿延长,FIB降低(P <0. 05);早期出血、出血期早产儿在APTT、TT及PT上较足月儿延长,FIB降低(P <0. 05)。结论:针对早产儿,实施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监测,可判断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为新生儿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孕妇不同孕期凝血功能检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血4项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时间(TT),是目前临床用于诊断与观察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疗效的常用指标。孕妇血栓发病率是相当高的,多见于静脉血栓和盆腔静脉血栓,也可发生大脑血栓与肝静脉血栓。我们通过测定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指标,来观察其变化,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孕产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了解临产妇女凝血四项指标变化情况,预防产后大出血或血栓形成。方法:采用SysmeCA-50自动血凝仪检测296例临产孕妇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及40名育龄非孕健康妇女PT、TT、APTT、Fbg值(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部分晚孕临产妇女PT、APTT、TT指标无明显改变,P>0.05,但Fbg值都明显升高,P<0.01。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浆中APTT明显降底P<0.01,Fbg显著升高P<0.01。结论:妊娠后期存在高凝状态,产前凝血功能的检测,对预防产科并发症有很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164例手术治疗患者,按照手术大小分成大手术组与中小手术组,且选取同时期健康者82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人员均实施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结果大手术组患者PT、APTT值在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手术组患者手术后Fbg、DD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小手术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4.88%)低于大手术组(1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采取大手术治疗时应对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进行严格监测,并根据其变化予以有效预防,以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指标监测对于手术患者的l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30例大手术患者和30例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1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以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水平明显升高(P〈0.01);术后第3天,上述指标有所下降(P〈0.05),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5天,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没有明显改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该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及时给予抗凝等预防性治疗,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凝血试验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的作用与相关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凝血四项对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对血栓和止血具有重要的作用。结论:凝血参数检测对病人的诊断与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尿毒症透析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并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66例尿毒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66例健康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对照组人群以及病例组患者血液透析前后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Ⅹ的活性,及血肌酐( Cr)、尿酸( UA)、尿素氮( BUN)、血清总蛋白( TP)水平,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患者透析前凝血因子Ⅴ为(107.4±27.6)s,凝血因子Ⅶ为(142.7±21.8)s,凝血因子Ⅷ为(131.7±33.2)s,凝血因子Ⅹ为(119.7±20.5)s,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透析后凝血因子Ⅴ为(103.6±23.6)s,凝血因子Ⅶ为(163.4±25.1)s,凝血因子Ⅷ为(144.4±27.6)s,凝血因子Ⅹ为(134.7±25.4)s,与透析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病例组透析后Cr为(593.1±177.4)umol/L,BUN为(17.6±5.4)mmol/L,Ua为(280.4±8.4)umol/L,TP为(63.5±8.7)g/L,明显低于透析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存在血液的高凝状态,而透析治疗并不能有效改善此状态,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患者,及时处理出血以及血栓形成等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