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8月发生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患者32例进行研究,系统分析患者个体资料,阿奇霉素用药方式和关联性,累及器官、发生时间,患者预后等。规范用药制度,规避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结果 32例研究对象中,老年及儿童患者占81.25%,受累器官和系统前三位为皮肤(34.38%),消化系统(28.13%),呼吸系统(21.88%),约有90.63%的患者ADR发作于用药35min内,大致确定29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由阿奇霉素所致,2例存在可能性,给予对症治疗后,31例痊愈,1例改善明显,无死亡者。结论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多由药物使用不当造成,用药时应严格把控适应证,并加强用药监护,重视中枢神经、循环系统等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例阿奇霉素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及年龄、累及系统-器官、给药途径及发生时间、ADR因果关系评价、程度分级、转归分析以及不良反应史等方面分析并总结ADR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ADR报告中,女性比例较高,儿童和老年患者较多,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的患者较多,ADR大多发生于用药后10~35 min,主要累及皮肤、消化系统等,有药物不良反应史者较多。结论:患者年龄、性别、服药方式、是否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史是导致阿奇霉素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贾美云  张艳 《河南医学研究》2023,(17):3103-3107
目的 了解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郑州人民医院2021年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ADR)和药品不良事件(ADE)发生的特点及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制定预防措施,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抽取2021年全年上报的54例中药注射剂ADR/ADE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情况和原因进行评价。结果 ADR/ADE报告中,>50岁报告40例,占比达74.07%,男女性别比为1.25∶1;主要涉及神经系统类和心血管系统类药物;累及器官/系统损害以皮肤及附件(37例次)和消化系统损害(10例次)为主,3例患者出现严重ADR/ADE;发生原因包括医护因素所致33例,药物本身原因或患者自身体质因素所致21例。结论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发生ADR/ADE的占比较大,以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损害为主,医护因素是导致ADR/ADE发生的主要原因,应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加大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力度,为中药注射剂合理安全用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谢其梅 《中原医刊》2011,(12):105-106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方法检索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国内公开发行的主要医药期刊报道的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文献,选择阿奇霉素经静脉滴注给药发生ADR病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ADR可累及全身多系统,以变态反应为主,胃肠道反应及神经系统症状次之;ADR发生于用药后10s-5d,发生在用药30min内者32例,约占47.8%。结论临床医生应重视阿奇霉素不良反应的监测,合理使用以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某院ADR/ADE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探讨医院药品风险管理的重点。方法对某院188例ADR/ADE报告从发生ADR/ADE的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布、引起ADR/ADE的药品种类、ADR/ADE的类型及主要的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例ADR/ADE报告中,21~30岁患者50例,占26.60%;涉及的药品为50种,抗菌药物引起的ADR/ADE最为多见,占76.60%,其次是中药制剂,占9.04%;静脉用药引起的ADR/ADE184例,占97.87%;主要的ADR/ADE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4.44%。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监测是医院进行药品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必要参考,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6.
赖金华  周学琴 《当代医学》2012,18(17):128-130
目的分析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类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8年1月1日~2011年7月30日收集到的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ADE报告,从患者情况、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原患疾病及因果关系的评价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46例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ADR/ADE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累及的系统-器官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光敏反应、呼吸系统等;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40min内,多数患者在停药后1d内康复或明显好转。结论应重视注射用门冬氨酸洛美沙星用药后的监护,减少或者避免严重ADR/ADE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商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探讨ADR/ADE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百色市人民医院2008年6月~2010年6月收集的140例ADR/ADE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0例ADR/ADE中,高发年龄集中在0~10岁和50岁以上;涉及药品12类110个品种,其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是中药制剂;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占比例最大;引发时间以注射给药为最快;以对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140例ADR的患者经采取治疗或停药措施后痊愈。结论应加强ADR/ADE的监测和报告,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减少或避免ADR/ADE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临床应用过程常见的不良反应(ADR)。方法选取于本院2012年1月-2016年8月的437例接受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后出现ADR的病例参与研究试验,对患者的临床资料、ADR类型等进行搜集、统计与回顾性分析。结果 437例患者中,罗红霉素所致ADR者175例,占40.0%;其中131例为胃肠系统反应,44例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阿奇霉素所致ADR有262例,占60.0%;包括皮肤反应、胃肠系统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各有131例、88例和43例。结论临床在使用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期间,需加强相关监测,特别是使用B型药物时,更不可忽视该药物可能引发的各种不良反应,以做到安全用药,保障患者临床疗效以及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9.
何程程  蒋程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5):114-116+120
目的分析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的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6年12月关于抗感染药物的ADR报告,并进行帕累托图分析。分析引发ADR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或(和)系统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结果共收集抗感染药物ADR病例204例:男73例(35.78%),女131例(64.22%);老年和儿童是不良反应发生的高发人群;口服制剂21例(10.29%),注射制剂183例(89.71%);单独用药185例(90.69%),联合用药19例(9.31%)。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头霉素类;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局部用药损害为主。结论临床用药应全面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加强抗感染药物的使用管理,尽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注射用万古霉素在临床用于高血糖患者抗菌治疗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规律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减少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方法回顾性查询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12月使用万古霉素病例122例,其中实验室检查血糖值高于正常范围的57例,对发生ADR/ADE的病例性别、年龄、用药时长、用药剂量、联合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万古霉素病例中高血糖患者57例,发生ADR/ADE的病例26例,总发生率45.61%;性别无显著差异;联合用药例数越多,用药时间越长,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年龄与不良反应发生不呈正相关。结论临床应该加强万古霉素的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非布司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临床转归,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借鉴。方法: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VIP)及PubMed期刊全文数据库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关于非布司他不良反应报道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从不良反应发生性别、年龄、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以及ADR发生时间及临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共计纳入文献19篇,涉及19例ADR病例,其中女2例,男17例,平均年龄63岁,60岁以上患者占据(73.6%)多数为老年男性患者。ADR累及器官/系统分布为:主要累及皮下及皮下组织系统(52.6%),骨骼肌系统(21.1%),消化系统(10.5%),血液系统(5.3%)及其他系统(10.5%),因ADR表现不同及个体差异,发生不良反应时间最短6 d,最长75 d,用药30 d内发生不良反应15例(79%)。结论:临床建议应用非布司他30 d内加强药物监测,一旦发生疑似ADR立即停药对症治疗,尤其加强老年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及合并其他用药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在应用过程中引发不良反应(ADR)的情况。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选取10例接受罗红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后出现ADR的病例参与研究试验,对患者的临床资料、ADR类型等进行搜集、统计与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中,罗红霉素所致ADR者4例,占40.0%,其中3例为胃肠系统反应,1例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阿奇霉素所致ADR有6例,占60.0%,包括皮肤反应、胃肠系统反应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各有3例、2例和1例。结论临床在使用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期间,需加强相关监测,特别是使用B型药物时,更不可忽视ADR的存在,以做到安全用药,高效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 2016年1月~2020年12月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抗菌药物ADR 报告,并进行帕累托图分析。分析发生抗菌药物ADR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的主要和次要因素及抗菌药物ADR首要种类所累及器官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结果:共收集抗菌药物ADR报告232例,女性123例(52.99%),男性109例(47.01%);护士上报208 例(89.66%),药师上报16例(6.89%),助产士上报8例(3.45%)。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导致ADR的主要药品种类为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ADR首要种类喹诺酮类主要累及用药部位、皮肤及其附件。结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要全面关注ADR,重点监测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及大环内酯类;发生抗菌药物ADR时主要关注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发生喹诺酮类ADR时重点关注用药部位、皮肤及其附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上报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宝山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抗菌药物”的ADR报告,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使用药品种类、累及器官以及ADR报告人职业分布等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收集到ADR报告1 127份,涉及患者1 112例,其中女性患者占比远高于男性患者(64.75%vs 35.25%),65岁以上老年患者占比最高,占51.53%。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出现频次前3名的药物分别为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给药途径中以口服给药为多见,占52.71%。ADR临床表现以瘙痒、恶心和皮疹为多见,主要累及胃肠系统和皮肤及附件系统。ADR上报人以临床医师为主。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将老年女性患者作为ADR监测重点人群加以监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能力,加强对重点药物及老年患者的药学监护,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药注射剂在儿科应用引发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DE)的特点和规律,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近五年发生的166例儿科中药注射剂ADR/ADE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66例ADR/ADE中男性122例次,女性64例次,涉及中药注射剂12种,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是致儿童ADR/ADE的主要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率最高,其中痰热清注射液引起ADR/ADE的例数最多,为80例次,占43.01%。所致ADR/ADE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58.72%。结论中药注射剂说明书应进一步规范儿童用量,医院应高度重视儿科应用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ADE并加强ADR/ADE报告和监测工作,严格遵循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加强监护并及时处理,保障患儿用药安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临床肿瘤药物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特点,合理用药,减少肿瘤患者不良反应,该文做出如下研究以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接诊的出现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的128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服药情况及ADR情况等,分析其ADR特点。结果 128例ADR患者中51~60岁年龄段人数最多,为42(32.81%)例,男女比例基本符合1:1;抗肿瘤药物服用频次由高至低分别是氟尿嘧啶(18.75%),环磷酰胺(16.41%)、紫杉醇(14.06%);ADR发生次数合计179次,引起ADR次数最多的药物为氟尿嘧啶,共计引起29(16.20%)次,其中91(71.09%)例患者为联合用药,且91.41%的患者为静脉注射给药;ADR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结论针对上述抗肿瘤药ADR发生的特点,临床上应重点关注,密切监测,合理用药,减少ADR。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某肿瘤专科医院2017年411例药物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探讨其发生规律,为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7年1~12月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11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从上报人职业、不良反应的分类、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的类别、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1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性有163例占39.66%,女性有248例占60.34%。51~60年龄段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122例(29.68%),抗肿瘤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59.12%);第二位为免疫调节剂(7.79%),第三位为营养药(7.3%);骨髓造血系统是ADR最常见累及的系统(38.69%),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17.52%),第三位是消化系统(11.68%)。结论临床用药应密切关注51~60岁年龄段人群的抗肿瘤药和营养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用药安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加强对医护人员ADR专业知识培训,提高ADR上报率及上报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分析阿奇霉素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方法:将自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间在我院使用各类阿奇霉素药物进行治疗的出现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8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患者的多项,并对评价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9例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肠胃道(46.07%)、皮肤过敏(29.21%)、神经系统(17.98%)、其它消化系统以及呼吸系统;89例患者共发生一起尖端扭转综合征型室速不良事件;各年龄段中以少儿年龄段发生最多(77.53%);使用的药物中注射液发生比例最高(48.31%),后依次为分散片(30.33%)、胶囊(14.61%)、干混悬剂(6.75%)。结论:使用阿奇霉素出现的不良反应/不良事件主要与使用药物的种类和年龄有关,而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肠胃道、皮肤过敏、神经系统,所以在使用阿奇霉素时应根据这些因素综合考虑,以降低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ADR),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以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诊疗且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后引发ADR的50例病例为观察对象,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系统等多方面分析患者产生药物相关性ADR的原因。结果 50例患者的ADR主要集中在使用左氧氟沙星、经静脉滴注给药等方面,占比分别为38.0%(19/50)和54.0%(27/50)。所累及系统以神经系统为主,占40.0%(20/50),其次为皮肤与消化系统,分别占28.0%(14/50)和10.0%(5/50)。结论使用左氧氟沙星、经静脉滴注给药等因素会增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ADR发生率,且ADR可累及神经、皮肤等多个系统,今后临床使用该类抗生素时应做好相关的药物ADR监测工作,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与种类,以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阿奇霉素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临床用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规律与特点,促进临床的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对近年来50例使用阿奇霉素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出现用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性患者有30例,女性患者有20例;患者的年龄为18-78岁,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40.00%(20例)。其中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概率高于口服给药方式。药物滴注的速度太快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很高,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后5-30min。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以变态反应、胃肠道反应等为主。结论在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要严格按照正确的方法应用,遵守抗生素应用的原则结合患者的个体实际情况给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