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勇 《四川医学》2013,(10):1528-153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0年4月~2011年11月采用PEG术给予33例患者(研究组)行胃肠内营养,同期选择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的31例患者行常规鼻胃管饲(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返流、吸入性肺炎发生率、ICU住院时间以及营养支持第1、8、14d的清蛋白(ALB)、前清蛋白(PA)、血红蛋白(Hb)水平.结果 PEG组与常规鼻饲组比较,返流及吸入性肺炎比率降低(P<0.05)、住院时间缩短、营养疗效无差异.结论 利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对需要长期营养支持的危重症患者行胃肠内营养,其操作较简单、手术成功率高、风险低,虽然营养疗效与传统鼻胃管组无统计学意义,但返流及吸入肺炎发生率明显降低,ICU住院时间缩短,医疗费用降低,综合疗效更佳,适合于长期不能经口进食的各种类型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干预应用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8月至2012年1月收治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肠内营养组,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肠内营养组30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肠内营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结合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有效改善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经胃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能减少经鼻胃管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护士做好严密观察和细致护理,可保证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和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治疗胰头癌致胃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006年1月~2007年6月应用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肠内营养治疗胰头癌致胃十二指肠梗阻患者共46例.结果 46例均成功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术后并发症轻微,8例局部有少量活动性出血,14例局部有分泌物及红肿,7例发生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管阻塞.46例中31例术前存在营养不良,术后各相关性指标明显改善,术后3周各指标已基本正常,15例术前无营养不良患者术后各相关性指标维持术前水平.结论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技术创伤小、安全、经济,肠内营养方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气管切开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接受气管切开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与否,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后28?d的肺部感染率、营养状况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异。结果 住院28?d后观察组营养状况的改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肺部感染人数少于对照组;观察组GCS≥8分的患者例数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气管切开联合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可以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肺炎发病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应用内镜放置造瘘管建立肠内营养的一种内镜下治疗技术.笔者近年来对32例不同原发疾病造成的经口进食困难引起营养不良需长期营养支持的患者进行了PEG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两种造瘘术方法的对比,探讨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的优势及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3月间需进行胃造瘘术的10例外科住院患者为对象,并作为研究组。另抽取8例同种病历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采取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而对照组则采取传统外科胃造瘘术。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方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造瘘管置入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临床有效率均达到100%,但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穿刺内镜下胃造瘘术是无需经开腹就能使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营养恢复的一种手段,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临床疗效及护理方法.方法 以自主进食障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并给予肠内营养,手术前后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观察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及各种护理措施的运用及效果,从而总结出针对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患者的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 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临床营养状况均得到有效改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周密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可以保证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顺利完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效果,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 收集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共26例,应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共26例,单纯应用肠外营养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少,临床可以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例重症颅脑损伤无法经口饮食的患者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结果:1例患者经管饲1个月后营养状态改善拔管,改为经口饮食。另1例置管至今,未发生重要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作为肠内营养的一种新治疗方法,安全、有效,能降低医疗费用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经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肠内喂养,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鼻胃管(NGT)肠内喂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状态如体质量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厚度SFT、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后吸入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体质量指数明显增加,肱三头肌皮褶厚度显著加厚,而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明显上升,并且较对照组更优。并且,治疗后观察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胃造瘘术在改善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吞咽障碍病人的营养指标和并发症中具有显著疗效,其效果明显优于鼻胃管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史玉花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49-49,5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内镜胃造瘘(PEG)给予患者营养支持中护理的重要性,分析围手术期及预防并发症的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4例行PEG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结果两组手术均取得成功,观察组术后感染1例,无出血、误吸、腹膜炎等并发症,营养状况均显著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肠内营养是一种符合生理和人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法,使用起来方便、高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与手术胃造瘘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2例近年来我院行胃造瘘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组(A组)和手术胃造瘘术组(B组)。对2组患者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5±5.4分钟和4.7%,明显少于B组116.3±17.2分钟和20.4%,均P〈0.05。结论:相对于手术胃造瘘术,经皮内镜胃造瘘术具有手术时间更短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在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5年3月~2010年4月收治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7例,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27例传统经鼻胃管鼻饲,32例行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28例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对3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2周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比分析.结果 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出现肺部感染率降低,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三者比较血清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皮微创胃造瘘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减少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且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理想方式,输注泵持续肠内营养也明显优于传统经鼻胃管鼻饲.  相似文献   

15.
张中平  陆洁  葛亚强  丁红英 《河北医学》2011,(11):1500-1502
目的:探讨对危重患者进行内镜下经皮胃造瘘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危重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内镜下经皮胃造瘘营养支持,并于手术前后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15-30 min,平均(21.5±3.1)min。手术后2个月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和传统的外科胃肠造瘘比较,内镜经皮胃造瘘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而安全、术后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钟永锋  范利好 《广东医学》2012,33(5):654-656
目的探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以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鼻胃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12 h内进行胃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第71、4天的营养指标,术后14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更能改善其营养状况,且安全、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侯新  赵海 《农垦医学》2016,(4):328-329
目的:探析鼻-胃营养管置入术及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予以肠内营养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45例,研究组进行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照组进行鼻-胃营养管置入术,比较两组治疗后4周的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4周的淋巴细胞计数、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造瘘管堵塞、造瘘口漏液、吸入性肺炎、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人进行X线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疗法可显著改善病人的营养状态,可靠安全,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王赛博 《医学综述》2014,20(21):3896-3898
在治疗一些严重疾病困扰的患者时,常常需要用到肠内营养支持进行辅助,胃造瘘术是目前肠内营养主要的手段之一。目前常见的介入下胃造瘘术有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和经皮影像下胃造瘘。PEG法又衍生出三种:Pull法、Push法和Introducer法。这些介入下胃造瘘术的新方法 ,由于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患者耐受、少严重并发症等特点,大大优于外科手术途径,已经逐渐成为肠内营养支持的趋势,值得在国内临床应用上普及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重症胰腺炎的效果,以积累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患者共26例,应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共26例,单纯应用肠外营养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应用经皮胃造瘘技术与肠内营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并发症少,临床可以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应用空肠造瘘双向置管行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行空肠造瘘双向置管,术后经短时间静脉营养(肠道排气后),即通过空肠造瘘管行肠内营养;随机选取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未行空肠造瘘双向置管者给予常规输液治疗。分为造瘘组和对照组,观察临床反应和测定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和营养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和住院平均营养费用。结果造瘘组营养状况,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日,住院平均营养费用均好于对照组。结论空肠造瘘双向置管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中使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靠,费用低廉,并有利于术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