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及院外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接受常规干预及针对性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社会功能评分、精神病症状评分、自知力与治疗态度评分差异。结果:(1)观察组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的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护士观察病情总分及总消极因素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护士观察量表总积极因素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观察组患者接受认知行为干预后的精神病症状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3)观察组接受干预后的各个时间点ITA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减轻精神病症状、提高自知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167-170
目的 探讨医院-社区-家庭无缝对接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 年7 月至2020 年12 月沈阳静安精神卫生医院134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纸片法分为对照组67 例和观察组67 例,观察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康复效果,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评分、个人和社会功能(PSP)评分、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生存质量评定量表(LQOL)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评分、PSP 评分、PANSS 评分、LQO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评分、PSP 评分、LQOL 评分高于同组干预前,PANSS 评分低于同组干预前,观察组患者精神分裂症疾病知识认知、用药依从性评分、PSP 评分、LQOL 评分高于对照组,PAN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社区-家庭无缝对接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康复效果、知识认知和用药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主要研究了心理疾病的家庭治疗方法与心理康复情况.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12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75例心理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38例,接受家庭治疗干预;对照组患者37例,接受常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心理康复情况.结果 :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的得分情况,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因子得分、人力关系敏感因子得分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心理疾病患者实施家庭治疗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强化患者社会功能,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治疗,值得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林金燕  林飞飞  朱嘉子 《广东医学》2020,41(23):2465-2469
目的探讨强化式干预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全部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参与为期6个月的强化式干预。干预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认知功能、治疗依从性、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进行比较。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康复状态量表(MRSS)、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评分情况。结果(1)干预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PANSS评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语义流畅、数字序列等各个维度的MCCB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患者的ITAQ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干预治疗后观察组的MRSS量表、ADL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强化式干预对慢性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院-社区综合康复训练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5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只进行一般的随访,每半年评估一次。干预组参加为期6个月的康复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文体活动、健康讲座等),每周2d。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6、12、24、36个月各由经过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PANSS、社交技能评定量表、社会适应功能评估量表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评定,并记录复发和再住院情况。结果 2组患者干预前PANSS总评分及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6、12、24、36个月后,干预组阴性症状及精神病理分量表评分及PANSS总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对照组PANSS总评分及分量表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干预前社交技能评分、社交适应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12及36个月后,干预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说明干预组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干预组的复发率、再住院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再就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医院-社区综合康复模式能有效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进一步开展此项目可以提高参与综合康复模式的患者比例,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心理社会支持服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奥氮平联合家庭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10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奥氮平治疗,观察组采用奥氮平联合家庭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家庭功能及安全性。 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定向能力、计算能力、注意力、记忆能力、语言能力、MMSE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家庭功能各维度评分、总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奥氮平联合家庭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焦点解决式健康指导联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对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104例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2例。对照组给予CBT,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焦点解决式健康指导。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精神症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损害程度、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及复发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评分及PANS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分均高于干预前,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研究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而SD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心理社会、精力/动机、症状/不良反应评分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总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心理社会、精力/动机、症状/不良反应评分和SQL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复发率为28.85%明显高于研究组的9.62%(P0.05)。结论:焦点解决式健康指导联合CBT可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缓解期患者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缓解病情,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损害功能,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进行简单随机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入院时间均在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Morisky评分及SDSS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干预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居家康复措施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 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随机平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入户康复指导干预,每周2次;对照组患者不提供康复指导.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分别于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统计其再住院率.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BPRS、SD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BPRS、SD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PRS、SDSS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对照组BPRS、SDSS总分均有升高趋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再住院率分别为7.69%和28.21%.结论 居家康复措施可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促进其病情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家庭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家庭心理干预,采用等级相关分析家庭心理干预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评分(SDSS)及生活满意度指数A评分(LSIA)。结果家庭心理干预与BPRS缺乏活动因子得分之间明显相关(P〈0.05),与SDSS总分及其因子分之间显著正相关(P〈0.01),与LSIA评分之间亦显著相关(P〈0.01)。结论加强家庭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与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李瑾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846-1848,185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动力特征及与家庭功能的关系,为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对221名抑郁症患者和178名健康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1.抑郁症患者组在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维度都显著高于对照组;2.抑郁症患者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比正常家庭低(P<0.001,P<0.05),而矛盾性、控制性比正常人家庭高;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动力特征与家庭环境变量多因素呈显著相关(P<0.001,P<0.01,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存在较严重缺陷,在临床治疗时,改善患者的家庭环境,增强其家庭内部的情感沟通等,将有利于抑郁症患者的预后和康复,也有利于其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网瘾患者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的影响.方法 120例网瘾患者按随机数表方法分为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给予临沂市精神卫生网络成瘾综合征(IAD)戒治中心常规的综合干预,试验组还进行萨提亚家庭治疗,对照组不进行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活动.采用网瘾自测量表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作干预前和干预后5个月情况的测查,比较两组得分的差异,同时给予pearson相关.结果 试验组萨提亚家庭治疗后IAD评分[(54.28±4.69)分]和家庭理想亲密度[(74.64±3.22)分]、现实亲密度[(70.42±3.66)分]、理想适应性[(54.08±5.78)分]、亲密度不满意度[(5.07±1.64)分]及适应性不满意度[(2.23±0.85)分]得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治疗前后的网瘾自测评分、理想亲密度、现实亲密度、理想适应性及现实适应性得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较常规的综合干预,更能提高网络成瘾患者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有效改善亲子关系,对IAD的戒治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抑郁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庭功能.方法 采用家庭负担量表(FBS)和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对150例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庭功能进行评定,并与248个一般家庭进行比较,从家庭的角度评价抑郁症造成的疾病负担.结果 抑郁症患者FBS的家庭经济负担、家庭日常活动、家庭休闲娱乐活动、家庭成员心理健康4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高(分别为57.1%、51.6%、61.9%、78.6%),家庭成员生理健康、家庭关系两个因子的阳性回答率较低(分别为28.6%、39.7%);农村患者的家庭经济负担因子评分显著高于城镇患者[(1.14±0.09)分;(0.89±0.07)分,t =2.687,P <0.05],而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城镇患者[(0.42±0.36)分;(0.60±0.58)分,t =3.375,P <0.01];患抑郁症前存在功能障碍的家庭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4.6%,17.3%,χ2=0.108,P >0.05),患病后出现功能障碍的家庭比例显著高于患病前和对照组(63.4%,24.6%,17.3%, P <0.01);患病后APGAR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比患病前显著降低(均P <0.01).结论 抑郁症造成严重的家庭负担和家庭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家庭照护对慢性病患儿家庭功能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庭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北京和上海7家医院的618名慢性病患儿家属为研究对象,采用家庭照护和Feetham家庭功能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方差及相关性检验分析家庭照护和家庭功能的影响因素,从单因素分析结果中选择P <0.05的变量建立多元分层回归模型.结果 患儿认可、疾病负担、生活困难、家长关系、居住城市、母亲在职、病程<1年和疾病种类(遗传性或泌尿系统疾病)是家庭功能的预测因素.结论 家庭照护是影响慢性病患儿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着重改善家庭照护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能直接影响家庭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17.
Choosing family medicin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8.
19.
20.
白细胞介素17家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白介素17(Interleukin-17,以下也称IL-17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促炎症性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记忆性CD4+T淋巴细胞分泌,是含有一个N-末端信号肽的155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它与单纯疱疹病毒的开放阅读框架基因13(HSVS13)编码的蛋白质有57%的同源性,与小鼠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8(CTLA-8)有63%的同源性。IL-17A通过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发挥着促进炎症发展、免疫应答、造血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