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治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但在少数室速患者 ,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 ,亦排除了代谢障碍、电解质异常和长 QT间期综合征等促心律失常因素 ,这种室速被称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 [1 - 3] 。 Callavardin于 192 2年首先报道了这种心律失常 ,其发生率约占全部室速的 10 %左右。 IVT的预后一般良好 ,但频繁发作可使生活质量下降 ,心室率较快的室速易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 ,产生黑目蒙及晕厥发作。随着研究深入 ,尤其是心内标测技术发展和导管射频消融在这类室速中的应用 ,对 IVT的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室性心动过速(VT)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2例急诊V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1例,分别为观察组(胺碘酮)、对照组(利多卡因),观察组静脉应用胺碘酮急诊复率,对照组应用利多卡因急诊复律,观察两组复律成功率,评价安全性.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率为80.9%,利多卡因组为38.09%,胺碘酮组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P<0.01).胺碘酮治疗前后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静脉注射过程中出现血压偏低,无需特殊处理,无心动过缓出现,无QT间期延长.利多卡因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静脉注射胺碘酮对儿童室性心动过速的即时疗效好,且较为安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VPB)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247例诊断为频发VPB的患者,根据其是否发生室速将其分为室速组(n=73)和非室速组(n=174).记录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化验结果、心脏彩超结果等.对可能影响频发VPB中室速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频发VPB的患者室速发生率为29.6%(73/247);两组患者年龄、男性发病率、LVEF、LVEDD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VEF、LVEDD均为影响频发VPB患者室速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LVEF、LVEDD为频发VPB患者室速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伴极短联律间期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元文 《实用医学杂志》1997,13(12):795-796
报道2例心电图特征具有正常QT、极短联律问期的伟短暂晕厥的多形性空性心动过速。2例患者对维拉帕米治疗反应不佳,而对胺碘酮或合用利多卡因治疗有效,不同于文献报道的无器质性心脏病基础,对维拉帕米治疗十分敏感的同类型多形性室速。提示该类型室速可能有不同的病理基础,容易误诊,当对维拉帕米治疗反应不佳时,应及时换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5.
室性心动过速5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22):4406-4407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是急诊和心内科经常遇到并需紧急处置的危重症,诊断失误和处置不当将导致严重后果.现将我院已明确诊断的室速52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6例,女16例,年龄25~82(平均63.7)岁.冠心病25例,心肌病14例,心瓣膜病3例,心肌炎2例,先天性心脏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低血钾2例,不明原因4例.急性左心衰31例,持续性胸痛18例,低血压23例,晕厥或阿斯发作6例.既往有室速发作病史12例.  相似文献   

6.
1病历摘要 男,76岁。有多年冠心病、频发室性早搏病史,间断口服乙胺碘呋酮治疗。近1个月未曾服用此药。此次因心悸加重2d于2006—09—20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多次动态心电图检查未见室性心动过速。查体:T36.7℃,P76次/min,R18次/min,BP15.99/10.66kPa。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双肺无异常,心界叩诊不大,听诊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室早二联律。入院后给予利多卡因50mg静脉注射,3min注射完毕,患者自觉胸闷、呼吸困难,心电监护显示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吸氧、  相似文献   

7.
分支型室速:(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动过速过往常认为是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多见于冠心病、心肌病和瓣膜病)有严重的心肌损害时,或因药物中毒(如洋地黄、奎尼丁等)及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等,并认为是诱发室扑室颤的前凑,预后不良。自Callavardin首次报道临床上无明确心脏病证据的病例,并以良性室速命名以来,以“特发性室速”个案报道偶有出现。此类病人终止发作治疗选用利多卡因往往疗效不佳。我们收治1例分支型室速病人;现报道如下。朱××,男,24岁,住院号332204。患者于1992年12月7日因登5楼时突然出现心悸心跳胸闷气短并恶心感,即到当地医院急诊,心电图示心率180次/  相似文献   

8.
总结分析5例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下称室速)患者的护理经验。其护理要点包括:严密心电监测,早期发现和处理室速,做好运动试验和肾上腺素激发试验的配合,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因素,密切监测β受体阻滞药引起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的不良反应。充分发挥家属的支持作用,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5例给予最大耐受剂量的β受体阻滞药后,室速发作减少,随访2~4年,4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未再发作晕厥,1例患者因擅自停药发生猝死。  相似文献   

9.
罗韶金 《临床医学》1997,17(12):40-42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可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也常发生在与心脏疾病无关的情况中,发作时病情紧急,易致患者猝死,故属于恶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已引起广泛的重视,且取得了一些进展,现介绍如下。 1 命名、分类及病因 通常仅把基本心动中伴QT间期延长者称为扭转型室速,其它呈扭转多变形态者称为多形性室速,但也有作者以室速形态来分类,统称为扭转型室速,有部分作者将它们统称为多形性室速,而将扭转型室速作为多形性室速的一种类型。本文按Coumel  相似文献   

10.
伍卫 《新医学》1999,30(11):675-676,679
1 引 言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临床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后)、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心力衰竭的病人也常发生室速。其他原因包括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药物中毒(如洋地黄)、长Q-T间期综合征等。偶而亦见于无基础心脏病的患者。室速发作持续时间不足30秒,能自行终止者,称为非持续性室速;发作持续时间等于或超过30秒,或需要紧急电复律终止者,称为持续性室速。2 临床表现室速的临床表现依据发作时的心室率、心动过速持续时间、原有基础心脏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非持续性室速病者一…  相似文献   

11.
胺碘酮是一种广谱抗心律失常药,口服起效缓慢,静脉应用可缩短起效时间[1],作者对21例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下称室速)住院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结果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已排除由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及药物中毒所致室速及尖端扭转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患者发生心室电风暴慢室性心动过速(慢室速,150~180/min)时合理的ICD工作模式的参数设置。方法对我院ICD植入以心室电风暴慢室速急诊入院的11例常规予抗室速药物治疗,慢室速的治疗工作模式均随机选择抗心动过速起搏(ATP)的短阵快速起搏(BURST)5次后不转复即予体内电击(SHOCK)治疗(B5方案)和BURST 1次后不转复即予低能量SHOCK治疗(S1方案)。B5方案和S1方案,每种方案工作24 h,然后轮换,观察2周内慢室速总发作次数,B5方案和S1方案的总工作次数、复律成功率、室速治疗开始到成功的时间及患者耐受情况。结果本组共记录188 d,其中B5方案、S1方案各94 d。ICD共检测到慢室速204次,其中室速监测未治疗(VT-monitored)82次(有3次事件在ATP治疗前自行终止),室速监测并治疗122次(治疗应用B5方案65次,S1方案57次)。住院期间无死亡患者,B5方案和S1方案的转复成功率和SHOCK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5方案总ICD治疗时间较S1方案明显增加(P0.01)。结论 ICD植入发生心室电风暴慢室速患者ICD治疗方案应个体化,切忌盲目追求反复的抗心动过速起搏无痛治疗,以降低诱发心功能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室性心动过速8例的急救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救护理经验。方法:通过总结四年间我院急诊科对8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急救护理经过。结果:8例中7例成功,1例死亡。结论:尽快应用利多卡因和电除颤是急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用超速抑制刺激方式致健康犬不同心室起源部位的室性心运过速,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测得血流动力学的一系列指对室速时左室收缩功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心室起源部位的室速对心功能影响程度不同,以左、右室心尖室速对左室收缩功能影响最小,左、右室侧壁室速次之,以左、右室流出道地左室收缩功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无症状短暂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2例,年龄17~52(45±4)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并排外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结缔组织病及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室性心动过速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2例正常心脏室速进行导管消融,采用起搏标测与激动顺序标测,前者以起搏时与室速QRS波型形态完全相同,后者以激动顺序标测法定位,以记录心动过速时较体表心电图QRS提前≥20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局部电位处为消融靶点,结果12例患者室速起源部位分别为:右心室2例,左心室10例,疗效100%。所有病人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对于发作频繁、症状明显的IVT,射频消融是一种安全、可靠、成功率高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1 病例报告女 ,5 0岁。于入院前 2 d出现不明诱因的呕吐 ,自觉心悸、胸闷、乏力 ,加重 1d,晕厥 4次入院。急诊 ECG示 :频发室性早搏 (Ron T)。查体 :t37.6℃ ,P78次 / min,R2 4次 / min,BP12 0 /10 5 mm Hg,心界不大 ,无杂音。血钾 2 .6 3mmol/ L。门诊以阿—斯综合征 ,频发室早 (Ron T)收入我科 CCU病房。入科时阿—斯综合征正发作 ,经胸外心脏按压入意识恢复 ,此时根据心电监护所示诊断为频发室早 ,阵发性尖端扭转性室速。立即行经颈内动脉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静脉给予利多卡因 10 0 mg,此后先后出现 5次此种室速 ,均以 30 0 ws…  相似文献   

18.
我科近年收治 6例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患者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6例TDP患者 ,其中男 1例 ,女 5例 ,年龄 2 3~ 71岁 (平均 5 0岁 )。 6例有胸闷、气憋 ,5例反复多次短阵意识丧失、晕倒、抽搐 ,6例血钾均在正常范围。两维心超 :5例有异常 ,1例正常。心电图 :5例为室速及室颤 ,1例为短阵室速。室速发作前为恶性室早。 5例Q -T延长发病原因 :1例为二尖瓣病变 ,2例为冠心病 ,1例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及Ⅱ°房室传导阻滞。 1例Q -T正常发病原因与情绪激动有关。以上 6例均痊愈出院。心电图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异搏定(Verapamil)一般不用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它对大部分室速非但无效,反而可能有害,但对某些类型室速静脉注射异搏定有效,近年来已陆续有所报道,并已引起一些专家的关注。我们曾收治1例室速患者,口服异搏定可终止发作,现作一报道。并对这类特发性良性室速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及治疗反应加以讨论。患者男性,13岁,因心悸、胸闷半天于1987年5月28日第一次住院。既往病史无特殊。无心脏病家族史.体检:体温36℃,呼吸26(?)次,血压12/8kPa。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是一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常产生明显的症状 ,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甚至影响患者的寿命。室速治疗通常以药物为主 ,但药物往往不能满意控制室速的发作。射频消融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较新的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但由于室速的发生机理复杂 ,发作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以及消融靶点难以确定等原因 ,射频消融一般不作为室速的一线治疗。近来研究发现 ,室速的射频消融效果取决于室速的来源和类型 ,而后者可由室速的电生理特征和基础心脏疾病来初步确定 ,因此临床上可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射频消融 ,提供患者最佳的治疗。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