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作者用免疫抑制剂唑硫嘌呤(Azathioprine)治疗3例难治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2例全身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治疗前作直接血小板Coombs试验、抗球蛋白消耗试验、抗核抗体(ANA)及血小板因子3“免疫损伤试验”检查,除1例ITP病人ANA阳性外,其他ITP病人均阴性。2例SLE病人有红斑狼疮细胞(LE)现象,特异性LE-凝集素试验及ANA均阳性,血清球蛋白比例增高,血小板6~9万/立方毫米。 3例ITP患者为控制严重的病情,初期用大剂量强的松龙治疗,以后减量维持6个月仍不缓解,又作脾摘除术,术后血小板数迅速上升,但3个月后又下降,重新出现严重出血。改用唑硫嘌呤治疗后3例病人均获明显进步,无出血表现,血小板数稳定,1例ANA试验仍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血小板相关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1月~2007年4月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40例临床确诊的ITP患者初诊时及治疗前后不同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PAIg)的表达。结果:ITP患者初诊时PAIgG、PAIgA及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AIgG、PAIgM、PAIgA表达水平与血小板数之间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γ=-0.72、γ=-0.83和γ=-0.67。在确诊ITP后予激素等免疫治疗无效转变为慢性ITP的患者时,PAIgM抗体水平要明显高于激素治疗有效的急性ITP患者,并且PAIgM异常增高或联合PAIgG增高的比例要显著多于急性ITP患者(均P<0.05)。35例PAIgG和PAIgM同时升高的ITP患者,经治疗血小板升至正常后,PAIgG、PAIgM抗体表达水平均有显著下降。结论:ITP的发生与血小板抗体密切相关,初诊ITP患者PAIgM单独或联合PAIgG异常增高常提示预后不良,易转变为慢性ITP。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IgG的来源和意义尚不清楚。过去认为血小板表面IgG是一种抗血小板抗体,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ITP)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测定血小板表面IgG对ITP有诊断意义。最近,Handagama等的研究工作表明,血小板IgG由巨核细胞通过胞饮作用自血浆摄取。George JN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正常组、血浆蛋白/浓度有异常组(多发性骨髓瘤、巨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体液免疫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芦璐  侯明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10):742-743
现代体液免疫学观点认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生主要由自身抗体介导。自身抗体致敏的血小板通过巨噬细胞表面的Fcγ受体在脾脏等部位加速清除[1] 。笔者就近年来ITP体液免疫机制的重要研究进展加以综述。1 血小板相关抗体 :1975年 ,Dixon等[2 ] 首次用定量方法检测了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 ,称其为血小板相关IgG(PAIgG)。此后国内外各种免疫检测方法均证明 :大多数ITP患者的PAIgG水平升高 ,PAIgG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寿命间呈负相关 ,与血小板大小呈正相关。大量资料同时显示PAIgG升高对ITP并非特异 ,还可见于继…  相似文献   

5.
应用ELISA法对 41例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和 2 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浆和 (或 )血清血小板相关抗体 (PAIgG)、抗心磷脂抗体 (ACAIgG)测定 ,并常规血小板计数。发现ITP患者治疗有效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含量显著降低 ,治疗前较治疗后及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且血小板计数与PAIgG之间呈显著性负相关 (r =- 0 .738,P <0 .0 0 1 )。而治疗无效组血小板计数、PAIgG均无明显变化。ACAIgG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且未发现与血小板及PAIgG相关。PAIgG、ACAIgG含量增高提示ITP患者针对血小板磷脂及其他糖类蛋白等不同抗原产生了自身免疫反应 ,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新近有人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柱治疗血小板<100 000/μl的ITP,目的是去除病人血浆中的IgG和含IgG的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初步的研究主要用于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病人,免疫吸附治疗在减少CIC和血小板自身抗体,增加第二抗体(在体外它可中和自身抗体活性)的水平和使血小板计数正常方面发挥作用。作者总结了用蛋白A免疫吸附治疗柱治疗难治的ITP的体会。病人和方法72例病人中男27例、女45例。这些病人用皮质类固醇和脾切除无效,或在>6个月的期间内至少对两种治疗无效,血小板<50 000/μl,无其他引起血小板低的病因如脾大、感染、用药或肿瘤等,骨髓活检巨核细胞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和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6~2004-10住院的ITP患者48例,根据疗效分为两组,其中临床有效组40例,临床无效组8例,以5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其治疗前后血浆和(或)血清PAIgG及RP%,并常规血小板计数。结果ITP患者临床有效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PAIgG和RP%显著降低(P<0.01)。临床无效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AIgG和RP均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3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AIgG和RP动态检测将是ITP患者血小板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短程冲击治疗对成人初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我院初诊ITP患者41例,静脉滴注地塞米松40mg/d,共4d,不进行维持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41例患者均完成4d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完全缓解20例(48.8%),缓解14例(34.1%),未缓解7例(17.1%),初期总有效率(完全缓解+缓解)为82.9%,长期有效率为51.2%(21/41),中位持续有效时间为19(3~42)个月。伴有抗核抗体阳性的患者,其长期有效率明显低于抗核抗体阴性者(P0.05)。常见不良反应有高血糖,高血压,低血钾等,在治疗结束后均恢复。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短程冲击治疗,并且不进行维持治疗,对成人初发ITP有较好的疗效,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早在本世纪50年代,已有人注意到静脉输入大量新鲜血浆可使血小板减少病人的血小板数上升。Imbach观察到Wiscott-Aldrich综合征合并血小板减少并伴有低丙种球蛋白血症者以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入(IVIg)后,血小板明显增高。1981年他报告大剂量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治疗13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取得良好效果。近年来在欧洲和美国,IVIg疗法已用于治疗儿童和成人ITP,对慢性型或急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通常是由 IgG 型扰血小板抗体引起的。ITP 患者血小板表面的 IgG 一般是增高的,其水平随血小板数目变化而变化。许多慢性 ITP 使用炔羟雄烯唑(danazol)和长春花碱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较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清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IL)-22的水平,探讨IFN-γ和IL-22两种细胞因子在IT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ITP患者30例为观察组,体检健康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观察组治疗前、治疗后及对照组血浆中IFN-γ和IL-22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浆中IFN-γ和IL-2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且治疗后血浆中IFN-γ和IL-2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FN-γ和IL-22在ITP患者中明显升高,可能对ITP诊断及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伴有抗血小板抗体形成的疾病。最近 Bertram 等证实,用葡萄球菌蛋白 A 柱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伴发 ITP 的病人进行免疫吸附治疗是有效的。本文报道用蛋白 A 柱对其它类型血小板减少的病人进行免疫吸附治疗的结果。病人 10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其中急性 ITP 2例,先前未接受过任何治疗的慢性 ITP 1例,曾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的慢性 ITP 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2例。后4例由于同种免疫对输注血小板无反应。所有病人在进入本研究时血小板均<20 000/μi。方法免疫吸附采用葡萄球菌蛋白 A 硅柱(Pros-orba columns),采集200~300cc 血浆,通过此柱后再以10ml/min 的速率回输给患者,每周进行1~2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及疗效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病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 16 0例ITP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分 4组采取 4种治疗方法 :A组 :抗幽门螺旋杆菌 (HP)加地塞米松冲击继之泼尼松治疗 ;B组 :泼尼松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C组 :泼尼松加达那唑治疗 ;D组 :难治性的给以睥切除治疗。按显效、良效、有效、无效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急性ITP 90例 ,慢性ITP 70例 ,男 5 5例 ,女 10 5例 ,男女之比为 1∶2 ,就诊时中位年龄 39岁 ,均有出血表现 ,中位PLT数 15× 10 9/L。有HP感染 75例 ,血小板表面抗体 (PAIGg)阳性 90例 ;血小板自身抗体阳性 30例 ;骨髓巨核细胞增多 114例 ,正常 35例 ,减少 10例 ,巨核细胞均以颗粒巨核细胞为主。T细胞亚群分布以CD4 /CD8降低为主。 4种治疗效果以抗HP加地塞米松冲击继之泼尼松治疗和泼尼松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为好 ,泼尼松加达那唑治疗次之。前两种治疗与后两种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1。结论 :HP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的异常是ITP发病的直接病因。抗HP、激素、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较理想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干扰素α(interferon α,IFNα)导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检索PubMed和CNKI数据库26例及我院所见1例IFNα导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共27例,根据发病机制分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2组,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治疗和转归.结果:ITP组24例主要表现为出血倾向,血小板显著减少,血小板抗体或血小板相关IgG明显升高,骨髓增生活跃,停IFNα及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血小板于1-2 wk上升,预后较好.TTP组3例主要表现为发热,血小板显著减少,溶血性贫血,神经系统损害及肾脏损害.血浆置换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预后差,死亡率高.ITP及TTP多发生在IFNα抗丙肝治疗过程中.结论:IFNα抗病毒过程中可能出现ITP或TTP两种严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须提高认识给予及时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将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Dex疗效的影响,以期指导IT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诊断方面1.血小板表面结合抗体的测定:目前已证明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大多数病人血小板表面有结合性抗体。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对24例ITP同时进行直接法和间接法血小板表面相关IgG测定,结果直接法均值为248.81±105.41ng/10~7血小板,明显高于正常(30.93±18.52ng/10~7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将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Dex疗效的影响,以期指导IT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将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Dex疗效的影响,以期指导ITP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将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Dex疗效的影响,以期指导ITP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将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Dex)治疗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抗核抗体(ANA)对成人I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大剂量Dex疗效的影响,以期指导ITP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