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胸腰椎骨折为研究对象,脊髓神经功能为A级和B级的患者入院后立即实施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术,其余患者在伤后5~14d进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术。结果患者术后脊柱Cobb角、椎管占位、伤椎前缘高度情况均有显著改善,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同时经伤椎置钉固定的效果显著,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良好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8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经传统后正中入路,研究组经Wiltse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椎体前缘高度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结果 研究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术后12个月,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伤椎矢状面Cobb角均低于术前(P <0.05);研究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伤椎矢状面Cobb角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可有效恢复患者伤椎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和手术技巧。方法对56例胸腰椎骨折行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结合撬拨复位、经双侧椎弓根植骨术,术后进行6~18个月随访。观察术后伤椎高度及Cobb角的矫正度及矫正损失情况。对有神经损伤的病例按Frankel分级对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伤椎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2.5%恢复至94%,Cobb角术前平均(26°±7.8°),术后为(4.2°±1.2°)。有神经损伤的病例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2级。至末次随访时未出现螺钉松动、断裂、拔出,椎体高度未出现严重丢失。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椎体成形结合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能重建脊柱结构,有效防止内固定松动和矫正度丢失,是实用、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灌注伤椎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同时,经伤椎椎弓根注入磷酸钙骨水泥.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切口无感染,脊髓神经症状无恶化.随访12~67个月,除3例神经功能A级症状无改善外.其余均有1~3级的恢复.术后3个月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2~5分,术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0°~13°,椎体前缘高度恢复至92%~100%,平均96.5%.随访12个月后X线摄片显示后凸Cobb角0°~15°,动力位X线片显示同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椎弓根钉松动、断裂,椎体高度较术后平均恢复0.5%,12个月后的Frankel分级较术前平均上升2级.结论 椎弓根系统对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和固定作用,经椎弓根注入磷酸钙骨水泥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椎前柱的抗压稳定性.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骨水泥灌注伤椎成形是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伤椎经椎弓根一侧置钉一侧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5月~2009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伤椎一侧置钉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34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均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椎管容积率、Cobb角、伤椎楔变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上下间隙角的变化,同时观察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5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椎体楔变角、上下间隙角、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均明显改善,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术后随访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即刻相比仅少许丢失。结论采用伤椎一侧置钉复位内固定结合一侧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以及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凸畸形,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本组患者均予以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本组手术前后有效性指标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术后Cobb’s角与伤椎前缘高度均显著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本组32例患者神经功能上升0级1例,上升1级12例,上升2级及以上17例。结论: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是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且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分析经伤椎与跨伤椎固定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远期疗效,为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64例胸腰椎单一体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跨伤椎固定(对照组)和经伤椎固定(观察组)2组,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后凸Cobb’s角、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等指标的变化及随访1 a丢失情况,统计Denis疼痛评分和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后凸Cobb’s角、椎体矢状面指数、椎体前缘高度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随访1 a丢失量少于对照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enis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1 a 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术可有效改善患者骨折远期固定和复位状况,明显减少远期随访丢失量,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跨伤椎固定与经伤椎固定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42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经伤椎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矢状位cobb角与前缘高度比。结果:术后半年及取钉后3个月,观察组矢状位cobb角低于对照组,矢状位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利于术后矢状位cobb角及前缘高度的恢复,预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47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摄X光片,测量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了解术后骨折复位情况以及随访期间有无失败和复位丢失情况。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神经损伤的恢复情况。结果通过手术复位固定,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术后平均随访18.5个月,测量以上结果与术后相比无明显变化,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败。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无神经损伤加重的病例。结论采用GSS-Ⅱ型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的使骨折复位,防止脊柱骨折复位丢失和后突畸形,改善神经功能,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侧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2012年8月,对39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前、术后随访摄片观察椎体高度有无丢失,内固定物有无松动。结果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为15.5个月)。于术前、术后观察对比伤椎椎体高度及Cobb角,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现象,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经伤椎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能够增强脊柱的强度、稳定性好,同时可有效防止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和减少脊柱后凸畸形的发生率,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采取脊柱后正中入路椎管探查减压或单纯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37例。结果:37例患者均获6~24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获得明显改善,按Frankel分级(除A级1例无改善外)均有1~3级的神经功能恢复。Cobb角由术前平均28.3°恢复到术后平均4°。结论:后路钉棒系统具有疗效确切、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骨科2006年12月-2012年12月共68例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为后路椎管减压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37例为单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随诊648个月,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诊时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矫正、腰背疼痛并发症、内固定失效情况。结果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术后后凸成角丢失少,内固定失效率低,与单纯内固定无植骨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管内椎体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能有效防止复位固定后的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对治疗严重腰椎爆裂性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经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经后路对1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并同时行后外侧植骨术,其中9例行椎板切除椎管探查.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标准,采用Suk标准评估术后植骨融合情况,术后腰痛按Denis分级评估.结果 随访8~24个月,平均(13.0±3.4)个月.伤椎高度恢复满意,与上下方椎体相应高度均值相比矫正率为30.8%,后凸畸形显著矫正,植骨均融合,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9例有神经症状者术后Frankel分级均有1级以上恢复.随访期间腰痛按Denis分级评估:P114例,P22例.结论 对于合适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后路单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导航系统引导椎体成形术辅助短节段椎弓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应用的有效性和效果。方法对1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采取采用导航引导下的短节段椎弓钉固定结合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内植完成后即作X线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进行吻合测量。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内植物位置理想,椎弓钉位置评级:理想68枚(94%),3枚突破椎弓根外侧皮质(4%),Ⅱ级1枚。术后1周离床负重行走:椎体高度丢失恢复40%,随访12个月后显示椎体高度平均改变0.15%,过伸过屈动力摄片显示固定段无异常活动,未发现有椎弓钉松动、断裂病例。结论导航引导椎弓钉植入及钙磷骨水泥灌注椎体成形术,只需一次X线成像就能做出虚拟的手术环境和路径;使内植物精确植入最佳位置,提高了椎弓钉植入及椎体成形手术的安全性,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6年9月手术治疗的胸腰段骨折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体内植骨组31例,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同时,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同期37例行单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无植骨治疗者作为对照组。随诊3—58个月。评价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诊时伤椎高度比值、脊柱后凸成角矫正、神经功能恢复、内固定失效情况以及腰背疼痛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值和脊柱后凸成角术前分别为(49.6±2.0)%、(93.4±1.0)%、(18.3±2.0)°和(50.3±1.0)%、(94.1±3.0)%、(17.9±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分别为(94.3±1.0)%、(96.7±3.0)%、(6.2±1.0)°和(90.1±4.0)%、(95.8±2.0)%、(7.3±2.0)°,椎体内植骨组椎体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成角矫正优于对照组(P〈0.05);随诊时分别为(92.5±3.0)%、(94.4±1.0)%、(7.6±1.0)°和(85.2±2.0)%、(90.5±3.0)%、(11.7±1.0)°,两组高度恢复和脊柱后凸矫正丢失率分别为(2.4±0.1)%、(2.3±0.5)%、(1.2±0.1)°和(5.3±0.5)%、(5.1±0.1)%、(4.4±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恢复术后及随诊时平均提高1-2级,椎体内植骨组略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内植骨组无内固定失效,对照组内固定失效4例,占10.81%。随诊时椎体内植骨组腰背疼痛2例,占6.45%,对照组腰背疼痛5例,占13.51%。结论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骨折有良好的临床疗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能有效防止复位固定后的矫正丢失和内固定失效,并能减少术后腰背疼痛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钉棒系统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18例,全部采用后入路手术,术中视情况决定椎管减压、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结果:全部病例经过6个月~4年随访,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34%恢复至术后90%,后缘平均高度由术前的54%恢复到术后的96%。cobb角由术前平均29°恢复至术后7°,合并脊髓损伤ASIA分级神经功能评分均升高一级,椎间植骨或外侧植骨均融合,无断钉、断棒、螺钉松动及感染发生。结论: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具有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操作简单等优点,是治疗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一种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朱锋辉 《现代保健》2011,(36):24-25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6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患者,观察其术前、术后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Frankel分级、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1年发现患者椎体前缘压缩率及Cobb’s角与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本院诊治的80例胸腰段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38例)及B组(42例),两组分别行传统入路或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手术效果的差别。结果 B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VAS评分均显著优于A组(P〈0.05);随访7~27月,A组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矢状面Cobb角及椎管占位率分别为91.93±3.65%、4.37±1.62°和6.87±0.63,B组分别为91.78±3.58%、4.40±1.65°和6.90±0.6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未出现螺钉断裂及骨折复位丢失。结论小切口椎旁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临床疗效确切,对机体损伤小,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结合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适应证.方法 回顾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56例.其中研究组26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椎弓根钉内固定、伤椎植骨及置钉.对照组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单纯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