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妇幼保健》2019,(3)
目的分析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贫血及相关指标的影响,为早产儿脐带结扎时间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0月在温州市人民医院分娩的9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脐带结扎时间分为对照组(常规脐带结扎组)和观察组(延迟脐带结扎组),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早产儿出生后1周、2周及4周的贫血发生率、血常规指标及相关铁参数。结果观察组出生后1周、2周及4周贫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出生后1周、2周及4周的血常规指标及相关铁参数持续变化,且观察组的血常规指标及相关铁参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延迟脐带结扎防控早产儿贫血的效果较好,且对相关指标的影响也更为积极,因此迟脐带结扎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延迟脐带结扎(DCC)对中晚期早产儿结局的影响,以期为改善中晚期早产儿结局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淮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的中晚期早产儿共116例,随机分为延迟脐带结扎(DCC)组(n=55)与早脐带结扎(ECC)组(n=61),比较两组早产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生后12 h、1周、4周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胆红素峰值,达峰时间,以及贫血、输血、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情况。结果 延迟脐带结扎组生后12 h、1周、4周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均高于早脐带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延迟脐带结扎组4周内贫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率均低于早脐带结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早产儿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胆红素峰值、达峰时间,以及住院期间红细胞增多症、颅内出血、败血症、RDS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延迟脐带结扎可提升中晚期早产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水平,降低其贫血发生率及住院期间输血概率,不增加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能改善中晚期早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早产儿低血糖发生的情况,探讨延迟脐带结扎对早产儿低血糖的防治效果,总结延迟脐带结扎用于临床防治早产儿低血糖的经验。[方法]将60例早产低血糖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在婴儿出生早期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进行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早期治疗的基础上,于婴儿出生时对其脐带结扎时间延迟30s~2min,然后观察两组患儿5h,1d,2d,3d的血糖和1,2,4,8周的Hb的动态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分析导致早产儿低血糖的原因。[结果]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的血糖动态变化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的Hb动态变化情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回归分析发现,胎龄和体重是导致早产儿低血糖主要因素。[结论]在临床上,延迟脐带结扎对防止早产儿低血糖的效果非常显著,可以明显提高葡萄糖输注治疗的效果。胎龄和体重是影响早产儿低血糖的高危因素,这为临床进行早产儿低血糖防治提供了指征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胞胎早产儿出生后延迟脐带结扎(DCC)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孕28+0~36+6周的多胞胎产妇及其早产儿.根据生后脐带结扎的时间分为立即结扎(ICC)组(即出生后立即夹紧并切断脐带时间<3~5s)与DCC组(即出生与断脐间隔30~60s),比较两组多胞胎产妇及其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预后指标.结果 共纳入多胞胎产妇53例(早产儿113例),其中ICC组26例(早产儿56例),DCC组27例(早产儿57例).两组产妇及其早产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在复苏情况、入院时生命体征、入院时血糖、出生后72 h内需扩容、峰值胆红素水平、光疗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主要并发症及病死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组多胞胎早产儿入院时红细胞压积(Hct)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0,P<0.05);DCC组早产儿上腔静脉(SVC)的速度时间积分、直径、流量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76、4.808、2.383,P<0.05);出生后8周的Hct和网织红细胞计数比较,DCC组早产儿高于IC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24、2.361,P<0.05).两组产妇产时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CC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IC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2,P<0.05).结论 多胞胎早产儿出生后延迟30~60s进行脐带结扎可显著改善胎盘输血,并降低其生理性贫血的程度.但DCC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最佳的新生儿脐带结扎时机,通过在不同时间点结扎脐带对新生儿的心肌细胞情况进行观察。方法2014年4-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新生儿共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30例为采取延迟结扎脐带(延迟120 s结扎),对照组30例采用分娩后立即结扎脐带(生后15 s内)。生后8 h及72 h分别静脉采血测定人氨基端前心钠肽(NT-Pro ANP)、人氨基端前脑钠素(NT-pro BNP)、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 1生后6 h实验组与对照组的NT-Pro ANP分别为5831.00(4915.50-6929.50)fmol/m L和5776.50(4560.00~6937.50)fmol/m L,NT-pro BNP分别为222.50(186.75~276.00)fmol/m L和250.50(199.50~311.00)fmol/m L,CK-MB分别为51.00(39.7~68.25)U/L和44.00(32.75~55.25)U/L,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生后72 h实验组与对照组的NT-Pro ANP分别为4849.00(3775.00~5882.00)fmol/m L和4666.50(3720.50~5479.50)fmol/m L,NT-pro BNP分别为267.00(203.00~299.25)fmol/m L和266.00(198.75~312.50)fmol/m L,CK-MB分别为29.50(22.00~35.25)U/L和22.50(20.00~28.50)U/L,各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结扎脐带在增加新生儿血容量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新生儿的心肌细胞的负荷,亦没有导致心肌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结扎脐带是由胎儿转变为新生儿的里程碑式标志,然而,对于结扎脐带的时机选择迄今尚存争议。目前尚无结扎脐带的统一标准,大多数临床医师均采用新生儿生后立即进行早期结扎脐带(ECC)的方法。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延迟结扎脐带(DCC)在增加新生儿有效循环血容量、增加铁储备、减少新生儿贫血、增强免疫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现笔者拟就近年来DCC对新生儿及婴儿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国新生儿脐带结扎(UCC)现状及实施延迟脐带结扎(DCC)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我国华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7个地区中,以2∶1比例随机抽取2~3个省,共计16个省的126家医院。以这126家医院工作的新生儿科医师、产科医师及助产士/师为调查对象。本研究自行设计《新生儿娩出后脐带结扎方式调查问卷》(以下简称为《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①被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②被调查对象对DCC的认知程度;③被调查对象认为影响DCC实施因素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最终回收《调查问卷》为5005份,其中,来自综合性医院的符合填写要求《调查问卷》为2280份(45.55%),妇幼保健院为2725份(54.25%)。5005份《调查问卷》中,由助产士/师、产科医师、新生儿科医师填写分别为2253份(45.01%),1541份(30.79%)和1211份(24.20%)。②回收的5005份《调查问卷》中,知晓DCC相关知识者为4325位(86.41%),实施者仅为921位(18.40%)。③被调查者主要从专家讲座(62.87%)、科室规范(53.50%)、文献检索(42.94%)和国际指南(40.00%)等途径获取有关DCC相关知识。④对DCC实施影响因素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类型(OR=0.530,95%CI:0.355~0.837,P=0.006),医院等级(OR=0.450,95%CI:0.364~0.556,P<0.001),分娩方式(OR=35.772,95%CI:20.753~61.660,P<0.001),是否早产(OR=3.914,95%CI:2.178~7.033,P<0.001),认为操作是否便捷(OR=2.577,95%CI:0.001~0.014,P<0.001),是否有科室规范(OR=1.187,95%CI:0.767~0.838,P=0.015)和认为能否便于新生儿窒息复苏(OR=0.021,95%CI:0.010~0.142,P<0.001)是DCC实施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目前,临床工作者对DCC的知晓率高,但实施率低。临床实施DCC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中国建立明确的实施DCC指南或专家共识,对优化产科新生儿分娩的UCC临床实践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娩出后不同时机行脐带结扎对早产新生儿血红蛋白和铁储备的影响,以确定早产儿的理想结扎时机。方法选取107例早产儿,根据入组顺序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于娩出1 min时结扎脐带,观察组于娩出3 min或脐动脉停止搏动后结扎脐带。比较两组结扎脐带时和出生24~48 h、42 d及4个月龄时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蛋白(SF)水平以及观察期内缺铁性贫血(IDA)。结果观察组结扎脐带时和出生24~48 h时H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义(P0.05),而两组出生42 d和4个月时Hb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结扎脐带时和出生24-48 h时SF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出生42 d和4个月时S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DA发生率(11.86%)低于对照组(27.08%)(P0.05)。结论早产儿娩出后建议延迟3min或待脐动脉停止搏动后结扎脐带,可明显提高早产儿早期Hb水平和铁储备,降低发生IDA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该文提供了延迟脐带结扎对母亲及足月新生儿出生结局影响的简要概述。延迟结扎脐带不会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并有很好的证据显示可改善新生儿的血容量及铁储备,其作用可延续至婴儿期,减少婴儿期贫血的风险。另外,在影响新生儿黄疸方面,脐带早期和延迟结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了解铍、钍和铀3种有害微量元素在母体与胎儿体内的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对母、儿的毒性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25名住院分娩的产妇,取孕妇产前静脉血和分娩时胎儿脐静脉血,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全血样品进行铍、钍和铀质量浓度检测。结果母血中铍、钍和铀的检出率分别为55.2%、96.8%和64.0%,浓度分别为0.13、52.60和0.52μg/dl;胎儿脐血铍、钍和铀的检出率分别为55.2%、95.2%和70.4%,浓度分别为0.10、49.86和0.64μg/dl;3种有害元素浓度在母血与脐血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相关分析表明,母血与脐血间铍、钍和铀的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母胎体内铍、钍和铀3种有害微量元素检出率较高,表明胎盘对胎儿没有发挥保护性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人脐带血采集数量和质量的若干影响因素,以指导临床实践,提高脐带血采集数量和质量。方法回顾本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脐带血采集情况,分析脐带血采集率、废弃率以及医务人员操作技术、产妇、胎儿等若干影响因素。结果产妇分娩数8432例,采集脐带血1661例,采血率19.70%,废弃率19.21%。医务人员操作技术、分娩方式、婴儿体重、胎盘娩出方式可影响脐带血采集数量和质量(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供应者,提高采集技术,加强无菌意识,可有效提高脐带血采集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黄坚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0,23(10):27-29
目的 :探讨脐带缠绕在分娩中的风险性和并发症 ,及如何权衡利弊选择最佳分娩方式以最大可能保障母婴安全。方法 :比较 2 0 0例产后证实为脐带缠绕 (缠绕组 )和 170例无脐带缠绕的正常足月妊娠妇女 (对照组 )的围产儿监护情况及围产儿结局。结果 :缠绕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 ) ,发病风险随缠绕周数的增加而增加。而两组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1) ,缠绕组急诊剖宫产率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脐带缠绕患者产时风险性显著增加 ,加强产前产时胎儿监护十分重要。必要时应放宽剖宫产手术指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求更加完善的治疗环状混合痔的手术方法。方法 采用改良分段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 97例。结果 一次性手术痊愈 92例 (94 8% ) ,好转 5例 (5 2 % )。结论 采用改良分段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可避免残留痔组织造成复发和肛门不平 ,同时还可避免环切术导致的后遗症 ,如肛门潮湿、肛门狭窄及感觉性肛门失禁等。随防 2年 ,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脐血铅含量与神经行为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孕期低水平铅暴露下 ,脐血血铅含量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 2 0 0 3年 1~4月出生足月新生儿 135例。以脐血铅作为孕期铅暴露的指标 ,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 (NBNA)评分作为效应指标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评价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高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在新生儿主动肌张力、神经行为发育总评分上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原始反射评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10 ) ,在新生儿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一般估价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孕期低水平铅暴露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新生儿脐带血中多氯联苯(PCBs)的分析方法,并对电子垃圾拆解区新生儿PCBs暴露水平进行评估。[方法]血清样品经正己烷和甲基叔丁基醚混合溶液(1:1)萃取,经干燥得到脂肪并称取其质量。脂肪经正己烷溶解、硫酸净化、酸性硅胶柱净化及浓缩定容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PCBs含量。采用EI源电离方式与选择离子检测法(SIM),以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加标回收率76.0%~113.0%;方法检出限0.01~0.12ng/g;电子垃圾拆解区新生儿体内28种PCBs的总浓度为338.56 ng/g lipid。[结论该方法检测新生儿脐带血中28种PCBs的同系物,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回收率良好,可用于相关样品的检测。广东省汕头贵屿镇电子垃圾拆解区新生儿PCBs已处于较高暴露水平,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联合喜辽妥外涂护理预防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2013年5月NICU住院行PICC置管的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33例,分为3组,联合组45例,地塞米松组44例,对照组44例。联合组在置管前用生理盐水(NS)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从静脉穿刺点上方34 cm处沿血管走向连续7 d预防性涂敷喜辽妥;地塞米松组在置管前用NS 10 ml+地塞米松5 mg配制成的液体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浸泡PICC导管5 min后进行置管,置管后不涂喜辽妥,观察3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联合组发生静脉炎2例,地塞米松组发生静脉炎7例,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6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前用地塞米松溶液浸泡PICC导管,置管后预防性使用喜辽妥涂敷可有效降低早产儿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异丙酚复合局麻行输卵管结扎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异丙酚麻醉复合局麻减轻小切口输卵管结扎术受术者痛苦的可行性。方法 将260例受术者按自愿随机分成用药组160例,对照组100例。用药组给予静脉注射异丙酚复合1%利多卡因局麻,观察两组受术者的术中反应及手术时间。结果 用药组术中无痛感达100%,全部对手术无回忆;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无明显副作用。结论 静脉注射异丙酚加局麻行输卵管结扎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空气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在早产儿肺透明膜病(HMD)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35例Ⅰ~Ⅱ期HMD早产儿,有经济条件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患儿气管内注入PS后随机分入空气nCPAP组(气源为空气)或氧气nCPAP组(气源为浓度30%~50%的氧气)治疗;无经济条件使用PS的患儿使用沐舒坦的同时随机分入空气nCPAP组或氧气nCPAP组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血气指标、胸部X线的变化。结果空气nCPAP组与氧气nCPAP组治疗后呼吸困难、动脉血气均明显改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78.9%、81.2%,呼吸困难缓解时间、呼吸支持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空气nCPAP应用于Ⅰ~Ⅱ期HMD的治疗能达到与氧气nCPAP类似的效果,可以显著减少早产儿用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