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减柴平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纤维化及肝星状细胞(HSC)凋亡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予甘草酸二胺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柴平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加用复方鳖甲软肝片口服治疗。2组均4周为1个疗程,6个疗程后观察生化指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病理学改变及肝星状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 iL)、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及层粘连蛋白(LN)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ALT、AST、TB iL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组治疗后AST、HA、PC-Ⅲ、Ⅳ-C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肝组织炎症计分、肝组织纤维化计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组织炎症计分、肝组织纤维化计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HSC凋亡率较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均升高(P〈0.01)。结论加减柴平汤具有明显的保肝降酶、改善血清肝纤维化及促进肝星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肝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04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自拟复肝汤治疗6个月,同时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3个月;对照组应用甘草酸二铵、维生素、门冬氨酸钾镁等常规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HBV DNA阴转23例,HBeAg阴转20例,ALT复常/HBV-DNA和HBeAg阴转18例,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肝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复肝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04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自拟复肝汤治疗6个月,同时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3个月;对照组应用甘草酸二铵、维生素、门冬氨酸钾镁等常规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HBV DNA阴转23例,HBeAg阴转20例,ALT复常/HBV-DNA和HBeAg阴转18例,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肝汤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黄根颗粒治疗不同证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同时辨证为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肝郁气滞5个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0例,均予复方黄根颗粒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证候积分、肝功能、血清HBV-M、HBV-DNA及部分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和Ⅳ型胶原(Ⅳ-C)三项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有效率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症状改善、丙氨酸转移酶(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降低以及血清HBV-DNA水平降低以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更明显(P〈0.01),且各证疗效相当,肝郁气滞证稍差,但也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肝郁脾虚证均有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以肝郁脾虚证最明显,肝胆湿热、湿邪困脾、肝郁血瘀次之,肝郁气滞证无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病例。血清HA、LN和Ⅳ-C各证型均有明显下降(P〈0.01),各证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复方黄根颗粒对不同证型的慢性乙型肝炎均具有改善症状、保肝降酶、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其总体疗效以肝郁脾虚和肝郁血瘀型最为显著,其次为湿邪困脾和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更次之。辨证使用复方黄根颗粒会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结合医用臭氧疗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7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4例予医用臭氧疗法结合柴胡疏肝散治疗,对照组23例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疗程为1个月,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及转氨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转氨酶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用臭氧疗法结合柴胡疏肝散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转氨酶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参芪复肝颗粒对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HBV)的增效作用,及其对拉米夫定诱导HBV发生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肝郁脾虚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2组,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1例,对照组34例采用拉米夫定片、甘草酸二铵注射液、门冬氨酸钾镁针等治疗;治疗组6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参芪复肝颗粒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HBeAb、YMDD变异等的变化。结果:HBV-DNA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65%,对照组为76.4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HBsAg阴转率、HBeAg阴转率、抗HBe阳转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12月YMDD变异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18月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患者ALT复常情况治疗6月、12月时分别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8月时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脱落率治疗组为3.08%,对照组为2.86%,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参芪复肝颗粒可增强拉米夫定抗HBV疗效,提高肝郁脾虚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DNA阴转率及有效抑制率,降低YMDD变异率,改善肝郁脾虚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肝功能指标(ALT),具有护肝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肝郁脾虚型中风后抑郁症(PS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逍遥散加减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61例PSD患者,应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率,以逍遥散加减为主治疗,观察临床症状等级评分,与40例健康志愿者作比较。结果:肝郁脾虚型PSD组治疗前淋巴细胞凋亡率、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表达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逍遥散加减治疗后肝郁脾虚型PS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B细胞淋巴瘤基因-2(bcl-2)表达明显低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郁脾虚型PSD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大部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肝郁脾虚型PSD的发病过程存在着细胞凋亡,而且逍遥散加减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柴芍六君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肝纤维化疗效以及对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率的调节作用。方法:将106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给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观察组采取柴芍六君汤内服,2组疗程均24周,比较2组肝郁脾虚证症状评分、肝功能、肝纤维化、疗效、乙型肝炎病毒(HBV)转阴率以及外周血Treg和Th17细胞水平。结果:治疗24周后,观察组肝郁脾虚证症状评分、肝功能以及肝纤维化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外周血Treg/Th17比率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柴芍六君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调节Treg/Th17比率可能是其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TNF-α和IL-6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放射免疫法.结果:IL-6水平在各证型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但其总体变化趋势为肝胆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血瘀型<湿邪困脾型.其中湿邪困脾组明显高于其它5组,本文的6个证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血清TNF-α水平湿邪困脾组明显高于其它5组,与肝胆湿热组、肝郁气滞组、肝郁脾虚组、肝郁血瘀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TNF-α浓度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张军丽 《光明中医》2013,28(4):817-818
臌胀是由于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反复炎症,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后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如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水钠潴留等引起腹腔内积液的临床表现。肝脏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它不仅参与蛋白质、凝血因子等重要物质合成,同时还是人体的"解毒工厂"。其病证可分为湿热蕴结型、寒湿困脾型、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肝脾血瘀型。笔者在2000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舒肝宁注射液入液静滴,对照组予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入液静滴;两组同时给予甘草酸二铵(甘利欣)注射液入液静滴,每日1次。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TBIL、ALT、AST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舒肝宁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稳心颗粒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予稳心颗粒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B组予稳心颗粒治疗,C组予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观察3组临床疗效及QTd的变化。结果 A组疗效优于B组和C组,3组治疗后心率及QTd均有下降。结论稳心颗粒联合门冬氨酸钾镁片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疗效优于单一用药,且单用稳心颗粒优于单用门冬氨酸钾镁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脾益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肝郁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肝郁型患者80例,前瞻性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实脾益肝汤口服治疗,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分析比较两组中医证候评分、肝功能(ALT、GGT、ALB、A/G、TBIL)与HBV-DNAPCR水平、临床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总分均有所降低,ALT水平、GGT水平、TBIL水平、HBV-DNAPCR水平均降低,ALB水平、A/G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评分总分较低,ALT水平、GGT水平、TBIL水平、HBV-DNA-PCR水平均较低,ALB水平、A/G水平均较高,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脾益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脾虚肝郁型)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对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以及免疫介导发病机制的干预研究。方法:收集60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常规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等),其中治疗组30例,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予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的中药汤剂,观察T辅助细胞(Th1、Th2)、T淋巴细胞(CD+4、CD+8)、HBV-M、HBV-DNA、肝功能等。结果:柴芍六君子汤加减可有效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主要表现在改善肝功能,降低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水平,降低病毒载量水平有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T辅助细胞(Th1、Th2)、T淋巴细胞(CD+4、CD+8)有关。结论: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可能与其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5.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腹泻型IBS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对照组35例予匹维溴铵合思密达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综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3%,对照组为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有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腹泻型IBS肝郁脾虚证疗效优于西药匹维溴铵合思密达治疗,并且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壮肝逐瘀煎对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本方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将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0只、观察组80只,参照相关文献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造模过程中,于第4周末随机处死正常对照组及观察组大鼠各5只,证实肝纤维化形成后,将观察组其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壮肝逐瘀煎大、中、小剂量组及秋水仙碱对照组,分别予生理盐水、壮肝逐瘀煎大、中、小剂量及秋水仙碱灌胃,日1次;12周后处死大鼠,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TUNEL、a-SMA 双标记检测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壮肝逐瘀煎能加速活化肝星状细胞的凋亡,改善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结论:壮肝逐瘀煎能有效抗大鼠肝纤维化,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诱导星状细胞凋亡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加减联合针灸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予痛泻要方加减配合针灸治疗,1日2次,对照组予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1日1次,疗程为4周,4周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评分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调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为肝郁脾虚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自拟中药调肝补脾方,每日1剂,疗程为4周;对照组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0.1g,每天3次,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自拟调肝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逍遥散加减方联合揿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治疗,治疗组在口服酒石酸唑吡坦片的同时予口服逍遥散加减方及揿针治疗。结果治疗后睡眠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0%,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SQI评分、NIHSS评分及中医症状积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逍遥散加减方联合揿针治疗肝郁脾虚型卒中后失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14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针药联合组、针灸组、甘草酸二铵组。针药联合组患者给予针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甘草酸二铵胶囊150 mg,口服,日3次;针灸组患者给予针灸治疗;甘草酸二铵组患者给予甘草酸二胶囊150 mg,口服,日3次。各组患者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重指数、肝功能指标及肝/脾CT比值变化,并记录不良反映情况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各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重指数、肝功能指标及肝/脾CT比值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针药联合组低于针灸组和甘草酸二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联合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针灸组和甘草酸二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灸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较单用甘草酸二铵或针灸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