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对烧伤延迟复苏患者脓毒症的发生情况进行临床分析 ,旨在进一步降低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生率。方法 将 72例延迟复苏的严重烧伤患者分二个阶段 ,即 1990年 4月— 1994年 12月 (第一阶段 ,n =2 6)及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2月 (第二阶段 ,n =46)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第二阶段烧伤治愈率升高 ,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 ,主要内脏器官并发症发生率及脓毒症发病率明显下降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下降 (P <0 .0 1~ 0 .0 5 )。结论 早期、快速、有效的液体复苏 ,早期削 (切 )痂 ,早期肠内喂养 ,加强营养支持治疗和进行免疫调理 ,合理应用抗生素 ,输注经紫外线照射的异体全血 ,重视防治内源性感染和减少有创性诊疗操作等均可降低烧伤延迟复苏患者脓毒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检测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心肌酶谱的变化 ,评价其临床价值 ,探索防治心肌损伤的方法。方法 :5 7例严重烧伤患者 ,其中延迟复苏者 33例 ,即时复苏 2 4例 ,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的心肌酶谱。结果 :本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均有异常改变。同等面积与深度延迟复苏组患者血清心肌酶谱的酶值明显高于即时复苏的患者 ,且持续时间长 (P <0 .0 5 )。结论 :测定血清心肌酶及其同工酶的活性 ,对诊断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患者的心肌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 ,尽早消灭创面 ,有益于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脑组织损伤的特点。方法:将240只雄性Wistax大鼠建立高原(海拔3800m)与兰州地区(海拔1517m)严重烧伤动物模型(TBSA30%,Ⅲ度),并随机分为延迟、即时复苏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干湿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并应用HE染色与透射电镜技术观察大鼠脑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高原严重烧伤后早期脑水含量呈显著升高趋势,伤后24h达峰值。大鼠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显示:延迟复苏组脑损伤后24h达高峰,7d尚未恢复。结论: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脑组织损伤改变明显加重。  相似文献   

4.
严重创、烧伤后脓毒症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防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炎症是机体对外来损伤的反应,这些损伤可能是机械性的、化学性的、物理性的(如高温低温、辐射、电流等),或是由于微生物侵入体内而致。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炎症,都是一种机体防御反应的表现,借以调动局部和全身的防御机制,局限损伤作用的扩散,消除入侵的损伤物,移除已破坏的组织、细胞,启动愈合机制,促进修复。以微生物侵入为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的补液方案,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7年4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5例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液体复苏方案,对比补液前后患儿尿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变化情况,以及不同延迟复苏时间、年龄、烧伤面积、烧伤深度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及尿量。结果根据患儿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以及临床监测指标对补液量及补液速度做出适当调整后,补液前8 h实际补液量为第1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94.8±37.1)%,第1个24 h实际补液量为第1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112.6±34.8)%,第2个24 h实际补液量为第2个24 h公式计算量的(78.1±23.6)%;补液后8、24、48、72 h患儿尿量均较补液前明显增多(t=5.733、13.283、17.437、14.371,P均=0.000),补液后24 h患儿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均较补液前明显降低(t=3.875、4.411,P均=0.000);年龄<3岁及烧伤面积≤30%TBSA患儿第1个24 h平均补液量明显多于年龄≥3岁、烧伤面积>30%TBSA者(t=7.117、5.662,P均=0.000);年龄<3岁患儿第1个24 h平均尿量明显多于年龄≥3岁者(t=4.803,P=0.000)。结论严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患儿液体复苏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年龄、烧伤面积等因素对补液量的影响,实施个体化液体复苏方案,而不能完全遵循补液公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7医院提出的烧伤休克期液体复苏方案(下称"107复苏方案")对25例延迟入院的大而积烧伤患者进行复苏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3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患者分别于伤后第6天和第34天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 107复苏方案能够预估累积丢失量和输液速度,可用于延迟入院治疗的烧伤休克期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海拔地区严重烧伤延迟复苏与即时复苏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发病特征、机率和结局的关系。方法 :参照国内外MODS两个诊断评分标准 ,对本院近 10年符合重度烧伤标准病例 (年龄 >9岁 ) ,分为即时复苏组 (A组 ,n =30 )和延迟复苏组 (B组 ,n =35 ) ,对比观察两组发生SIRS ,MODS ,MOF的机率。结果 :全组 6 5例 ,均满足SIRS 4项标准中的 2项。A组满足 3项和 4项分别为 11例、1例 ;B组分别为 18例、12例 ,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1) ;A组MODS ,MOF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 33.33%、13.3%、14 .2 9% ,B组分别为 78.0 6 %、34.2 8%、36 .77%。结论 :①高海拔地区严重烧伤SIRS反应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特异性的特点 ;②高海拔地区严重烧伤合并MODS的结局重于平原地区 ;③延迟复苏组的SIRS、MODS、MOF发生率明显高于即时复苏组。  相似文献   

8.
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时大鼠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的变化。方法:8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即时复苏组(B组)和延迟复苏组(C组),B组和C组造成20%总体表面积Ⅲ度烧伤,并测定伤后1h,3h,6h,24h,48h线粒体呼吸Ⅲ、Ⅳ态及呼吸控制率(RCR);测定线粒体呼吸链NADH-CoQ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活力。结果:①烧伤后B、C组心肌细胞线粒体RCR和NADH-CoQ还原酶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显著低于B组(P<0.05);②B组心肌细胞线粒体RCR和NADH-CoQ还原酶活力复苏3小时代偿性增高,但后期进一步降低;③伤后3小时内,B、C组心肌细胞线粒体内琥珀酸脱氢酶活力无显著降低(P >0.05);复苏后期显著低于A组(P<0.05),C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严重烧伤大鼠延迟复苏时会加重心肌细胞线粒体呼吸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海拔高度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脑组织能量负荷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12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高原(海拔3800m)实验模型(TBSA30%,Ⅲ度),随机分为延迟、即时复苏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伤后1、6、12、24、72h及7d取材。兰州地区取相等数量动物重复实验。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脑组织中AMP、ADP、ATP的含量,并计算能量负荷。结果:能量负荷在高原正常对照组与兰州地区正常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高原烧伤后脑组织能量负荷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即时复苏组伤后早期即出现显著变化(P〈0.01),伤后72h开始恢复,伤后7d差异无显著,延迟复苏组伤后7d仍星显著差异(P〈0.01)。与即时复苏组比较伤后6~24h无显著差异,伤后72h~7d呈显著性差异(P〈0.01)。高原地区各时相点与兰州地区比较,EC值均降低,除即时复苏组6h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海拔高度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大鼠脑组织能量负荷的改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损伤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芎嗪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大鼠中的抗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调控。方法:选用SD大鼠制备烧伤和烧伤休克延迟复苏模型,随机分为假烫组、烫伤组及治疗组,伤后24h检测肺脏、肝脏及肠的含水量及血管通透性,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的浓度。结果:与烫伤组相比,治疗组大鼠的肺脏、肝脏及小肠的含水量及血管通透性均显著降低,血浆中TNF-α、IL—1β及IL-6的浓度显著降低。结论:大鼠严重烧伤后,早期使用川芎嗪,能下调TNF-α、IL-1β及IL-6在血浆中的总体水平,控制烧伤后过度全身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脏器水肿,减轻烧伤早期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腹部严重创伤后腹腔间隙综合征的影响。方法 2011年7月~2014年7月,笔者采用膀胱测压法监测70例危重患者腹腔内压,比较常规组和损害控制复苏组(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的每日液体平衡量及累积液体平衡总量。结果与DCR组比较,常规组住院第1、2天液体平衡量显著增加[(2 780±690)m L vs(1 728±275)m L,(1 415±1 000)m L vs(910±1 200)m L],两组在第3天液体平衡量无显著差异;常规组的1~3d累积液体平衡量较DCR组均显著增加[(2 780±690)m L vs(1 728±275)m L,(4 510±1 149)m L vs(3 250±724)m L,(5 246±1 490)m L vs(4 170±1 926)m L];DCR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结论对腹部严重创伤患者,应积极实施DCR,可有效地减少复苏液体量、降低腹腔高压症/腹腔间隙综合征(IAH/ACS)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战(创、烧)伤休克早期口服液体复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早期口服液体复苏对于提高野战及灾害等特殊条件下的休克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口服液体复苏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阐明口服液体复苏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合理的口服复苏的液体配方和救治方法,目标是方便、高效,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补充糖和电解质溶液,增加血容量,改善胃肠缺血和对口服复苏液的耐受能力,减少电解质紊乱和后继感染的发生率,纠正休克,延长生命或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大鼠严重烧伤后延迟复苏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特点。方法:240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严重烧伤模型(TBSA30%,Ⅲ度),随机分为延迟复苏组(DFR)、即时复苏组(IFR)和正常对照组(C),分别于伤后1、6、12、24、72h、7d取材。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中CGRP的含量。结果:在3800m海拔高度,IFR组血浆CGRP于伤后12h达最低点,DFR组于伤后6h达最低点;1500m海拔高度,IFR组与DFR组均于伤后12h达最低点,CGRP血浆含量明显高于3800m海拔高度者。两个海拔高度间,DFR组在伤后6h即出现显著差异(P<0.01),并一直延续至伤后24h,IFR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原地区大鼠严重烫伤后同一海拔高度,延迟复苏组血浆CGRP的含量低于即时复苏组;海拔越高,血浆CGRP的含量越低,延迟复苏后CGRP下降的越早。提示消耗的心肌保护物质越多,缺血缺氧越严重。  相似文献   

15.
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液体复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 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36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组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以及7.5%高渗氯化钠组和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 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3.5%,死亡率为36.5%,ARDS发生率为23.8%,MODS发生率为35.1%;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82.7%,死亡率为17.3%,ARDS发生率为8.7%,MODS发生率为16.5%.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5%高渗氯化钠组治愈率为86.6%,死亡率为13.4%,ARDS发生率为3.1%,MODS发生率为9.4%;林格氏液组的治愈率为74.O%,死亡率为26.0%,ARDS发生率为14.2%,MODS发生率为23.6%.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特别是7.5%高渗氯化钠更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第十二届急性透析质量倡议会议推荐的四时相液体管理法(急救、优化、稳定、维护)在脓毒症休克治疗中的安全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脓毒症休克病例,根据容量管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组(EGDT组)和优化管理组(ROS-D组),记录分析两组血流动力学、容量管理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比较两组的复苏效果,评估两组差异。结果两组ICU住院时间和28d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72h时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值(Lac)、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总输液量、液体平衡、氧合指数(PO2/Fi O2)、B型钠尿肽(BNP)、机械通气时间、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等指标ROS-D组优于EGDT组(P0.05)。结论 ROS-D法在脓毒症休克救治中是一项安全、有效的倾向于个体化的液体复苏方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张希国  刘小丰  苏嘉  张永 《武警医学》2013,24(9):804-806
 目的评估院前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76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严重闭合性创伤失血性休克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限制液体复苏组和常规液体复苏组,各38例。比较两组入院前后一般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住院期间器官衰竭、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院前两组比较,限制液体复苏组输液量较常规液体复苏组显著降低[(789.6±109.4)mlvs(2381.9±403.5)ml,P<0.01],院前复苏时间明显缩短[(59.3±15.5)minvs(80.1±17.4)min,P<0.01];院内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限制液体复苏组血红蛋白(Hb)升高[(101.0±12.9)g/Lvs(92.1±11.8)g/L,P<0.01],凝血功能好转[(78.8±8.2)%vs(63.1±12.6)%,P<0.01],输入血制品减少[浓缩红细胞:(6.4±2.1)Uvs(7.5±4.6)U,P<0.01;冷冻血浆(5.1±3.0)Uvs(6.4±2.0)U,P<0.01];住院期间限制液体复苏组器官衰竭发生率(21.0%vs39.4%,P<0.01)和感染发生率(13.1%vs26.5%,P<0.01)等并发症降低。结论院前维持适量的液体复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休克期机体的氧供和凝血功能状态,并降低创伤后期器官衰竭和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