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自2008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656例,其中有出血性转化的共32例(男18例,女14例),从病因、临床特点、MR和CT影像学征象及综合性治疗等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32例出血性转化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占多数,尤其是房颤引起的脑栓塞。经调整治疗,多数预后良好,只有脑实质内血肿面积较大患者预后较差。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及脑栓塞患者易继发出血性转化,对可疑患者应常规复查头颅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0例出血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发病原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出血性脑梗塞的病因有:心源性脑栓塞14例,高血压8例,糖尿病6例,其他原因2例,好发于颈内动脉系供血区,少数在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根据CT表现可分为血肿型和非血肿型,又可分为出血性脑梗死Ⅰ型、出血性脑梗死Ⅱ型、脑实质血肿Ⅰ型以及脑实质血肿Ⅱ型,临床表现复杂并且多变,CT和MRI 检查均可明确诊断,给予积极治疗后,好转2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26.67%.结论 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主要有:心源性脑栓塞、高血压、高血糖、抗凝或溶栓史,常发生于脑梗塞后的3 天内,应注意观察发病过程并给予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出血性脑梗死Ⅱ型和脑实质血肿Ⅱ型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出血性脑梗死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唐世发 《安徽医学》2007,28(6):511-51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及CT影像资料。结果21例病人均于发病后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痊愈好转20例,死亡1例。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病因主要是心源性脑栓塞、高血糖、高血压;大面积梗死及时复查CT有助诊断;预后取决于发生部位、范围及合并症。  相似文献   

4.
汪彩霞  杜宇新  刘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608+4610-4608,46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降低病死率。方法分析2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手段及疗效。结果心房纤颤导致的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为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病因。结论一旦明确为出血性脑梗死,经中性治疗后一般疗效尚可。确诊为脑栓塞及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择期复查头颅CT或MRI,以提高诊治率,从而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是出血性脑梗死的常见原因。本组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26例,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经治疗后预后良好22例,但大量出血者仍需手术治疗,预后不良。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观察CT,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张富山 《黑龙江医学》2010,34(10):775-776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3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均在发病后,经CT或MRI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其中,伴并发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12例,冠心病18例,伴高血压病史6例,糖尿病史10例。结论对大面积梗死、伴心源性卒中、糖尿病者早期应用溶栓、抗凝治疗为出血性脑梗死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梗死或多发性梗死28例,非大面积梗死18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出血性脑梗死多发于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血肿型死亡率高,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王建明 《右江医学》2002,30(5):377-378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病因、影像、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 40例出血性脑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血性脑梗死占同期脑梗死的 7.1% ,其病因脑栓塞占 65 % ,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占 3 5 %。头颅CT检查结果表明 ,血肿型多见于脑栓塞 ,非血肿型多见于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结论 :脑栓塞和大面积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加重或治疗后无明显好转者 ,应在 1~ 2周内进行影像复查 ,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肿型预后较非血肿型差。  相似文献   

9.
出血性脑梗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0年1月-2008年3月收住的926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疑为脑栓塞、皮质梗死、溶栓治疗、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有关.结论 大面积脑梗死、合并房颤疑为脑栓塞、皮质梗死、进行溶栓治疗、高血糖、持续高血压与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故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或MKI,以早期发现出血性梗死,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7%,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和既往脑卒中病史有关。结论:对大面积梗死、皮层梗死、合并心房纤颤、高血压、高血糖的患者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 :根据临床资料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和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85 7例分成并发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 ,对其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 :并发脑梗死组平均CK峰值、心尖部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均高于无脑梗死组 (P <0 .0 5 ) ,并发脑梗死组死亡率高于无脑梗死组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脑梗死与上述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囊虫性脑梗塞(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16.
17.
刘俭雄  石理 《海南医学》2006,17(10):49-49,113
目的 本研究采用动物(新西兰兔)实验方法,探讨心肌缺血预处理(MI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观察AMI组(A组)与MIP组(B组)AMI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对两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AMI后24小时内B组频发室性早搏的发生率明显小于A组(P<0.05),24h后B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VT诱发率明显小于A组(P<0.05).结论 在AMI的家兔模型,B组诱发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提示MIP可以减少AMI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三年收治的39例脑梗死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护理好转出院32例,死亡7例,病死率17.9%。结论经过早期临床观察及急性期、恢复期等环节的细心护理,提高了患者的疾病好转率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内皮素在心肌梗塞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内皮素是一种由21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多肽,它与冠心病心肌梗塞发病机制的关系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内皮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着急性心梗发病后,它可导致心梗范围扩大、再灌注时局部心肌微循环衰竭以及提高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内皮素还与急性心梗后心肌重构、心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有关,心梗后血浆高内皮素水平是预后不良的标志。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内皮素受体拮抗剂能拮抗内皮素的不良作用具有心脏保护效应,但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