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宁夏地区胆结石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胆结石成分特点。[方法]化学法对91例不同部位(胆囊、胆管)、不同民族(回族、汉族)的胆结石进行主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的检测。[结果]胆囊结石占90.11%,胆固醇类结石占88.5%,胆固醇均值含量为(809.07±14.91)μg/mg;胆管结石占9.89%,胆色素类结石占4.87%,胆红素均值含量为(26.41±4.91)μg/mg;其他类结石占4.66%。胆固醇、胆红素、钙、铁、铜、锌、镁、锰等微量元素在胆囊胆汁中含量,胆石病患者明显高于非胆石病患者,在胆石中的含量回族与汉族无显著差别。[结论]宁夏地区胆石类型以胆囊胆固醇类为主,回族与汉族胆结石成分无显著差别。长期高热量饮食致体内脂酯代谢紊乱的是结石形成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正胆石症指的是胆囊或胆管内形成了结石。胆囊的主要功能是浓缩、储存和排泄肝脏生成的胆汁。胆汁的主要成分包括胆固醇、胆红素和胆盐。这些结石即是"超浓缩"的胆汁。胆石症的成因1当不易察觉的轻度慢性感染引起胆囊黏膜改变,过量的水分或胆汁酸被吸收,而胆固醇、胆红素、钙盐沉积在胆囊中未能有效输出,即可形成结石。  相似文献   

3.
胆结石又称胆囊结石,多发生于中年人,尤其是体型偏胖的中年妇女。胆石症按其组成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性结石等。医学家认为,合理的饮食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饮食治疗的目的是清除促进胆石形成的因素, 使胆汁排泄通畅。  相似文献   

4.
兰景轩 《家庭医学》2005,(13):47-47
胆结石又称胆囊结石,多发生于中年人,尤其是体型偏胖的中年妇女。胆石症按其组成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性结石等。医学家认为,合理的饮食是预防本病的基本措施,饮食治疗的目的是清除促进胆石形成的因素,使胆汁排泄通畅。  相似文献   

5.
现今患胆结石的人不少,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胆石的形成,大致与人体代谢紊乱、胆汁淤滞和胆道系感染有关。胆石可分为纯胆固醇、胆色素钙盐及混合性等多种类型。我国以胆管内胆色素结石最为多见,常伴有胆囊炎及胆管炎,两者互为因果。发病时可突然发生剧烈难忍的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称为胆绞痛。有时可伴黄疸和发热。临床治疗常用镇痛、解痉剂,以及抗生素等,亦可采用清热利湿、行气止痛、利胆排石的中西  相似文献   

6.
老陈固胆结石做了摘除手术,已无大碍。因儿子考上了重点高中,就让老伴炒了几个菜,喝了几盅。时间不长便捂着肚子哎唷……“怎么回事,这肚子说痛就痛?” 胆结石主要是胆汁中的胆固醇等沉淀在胆道系统内,以纤维蛋白、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以及进入胆道的蛔虫卵等为核心聚集起来,加上钙盐沉积而形成的。胆石包括胆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三种类型,多位于胆囊内或胆总管内;有时二者同时存在,极少数分  相似文献   

7.
胆汁中97%是水,其他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无机盐(钙)等。胆固醇不溶于水而只溶于胆汁,如果胆汁中胆固醇含量高或其他成分不足,这时易形成胆固醇结石。如果胆色素在肝内未与葡萄醛酸结合,或由于胆道细菌感染时,细菌破坏了这种结合胆红素,胆色素与钙就会形成胆色素结石(泥砂样结石)。  相似文献   

8.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发生结石而引起的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胆石症主要由胆汁淤积、胆道内细菌感染和胆汁成分改变等因素引起。胆石种类按其构成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按其胆道系统内发生的部位不同又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结石发生原因目前虽有多种解释,但尚不能说明各种临床现象,其中胆系感染、胆汁淤积、胆汁成分改变是引发结石的重要因素。结石与饮食亦有一定关系,蛋白质、脂肪和糖,其中任何一种偏多,其胆囊结石和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都会增高。  相似文献   

9.
宁夏地区472例胆石病胆石红外光谱法定性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宁夏地区胆石类型及分布特点。方法调查472例胆结石患者临床资料,红外光谱法测定胆石主成分红外光谱与标准样品的红外光谱比较,确定结石类型。结果胆固醇类结石占86.44%,胆色素类结石占5.72%,混合性结石占6.36%,其他类结石占2.4%;胆囊结石占90.68%,胆管结石占9.32%。喜食高热量饮食、肥胖、高血脂城镇患者易患胆囊胆固醇类结石,反复胆道感染患者易患胆管结石。回族胆石类型及分布与汉族比例接近。结论宁夏地区以胆囊胆固醇类结石为主,性别、年龄、职业、饮食结构、居住环境等因素影响胆石类型或分布,回族与汉族胆石类型及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胆石症是常见的胆系病症 ,约占其发病率的 6 0 % ,按结石的所在部位则分为胆囊结石 ,肝外胆管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以及复合结石 ,按结石的化学成份 ,通常分为胆固醇结石 ,胆色素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三类。胆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1.胆汁郁积 :静坐习惯 ,肥胖、妊娠、胆道梗阻或胆道口(奥狄氏 )括约肌功能失调情况 ,可使胆囊肌肉张力减低 ,排空延缓而致胆汁郁积 ,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 ,水份重吸收增加 ,胆汁过度浓缩。其中胆盐成份的化学刺激可使粘膜发炎而改变吸收功能 ,滞留时 ,胆汁硷度增高 ,胆盐溶解胆固醇的能力因之降低 ,凡此皆…  相似文献   

11.
看图识病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与胆道)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按结石的成分,可分为胆红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结石三大类.结石形成的原因是因为胆道感染后,坏死黏膜脱落和细菌等集合成核心,或是已死的蛔虫或蛔虫卵作为核心,促使胆固醇和胆红素沉积形成;或是胆固醇或胆红素代谢障碍,在血液中浓度增加形成结或自主神经紊乱,使胆汁不易排出,浓缩后沉积形成结石.  相似文献   

12.
胆囊炎和胆结石仿佛是一对孪生兄弟,常常同时出现,互为因果。胆石症是中老年的常见病。胆石的成分来自正常的胆汁,按其所含成分比例不同构成不同种类的胆石,如胆固醇石、胆红素石  相似文献   

13.
长期全肠外营养可造成胆汁瘀积,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胆汁瘀积的原因是由于口服食物减少,肠激素分泌减少,胆囊排空不良。结石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胆汁成分改变的系统研究尚未见报道。作者前瞻性地比较了短期输注20%全长链甘油三酯(LCT)和20%Lipofundin (MCT/LCT,50%:50%)对胆汁成分和胆石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胆囊结石病是外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下面介绍一些关于胆囊结石的基本知识。●胆囊结石是不是石头?它的成分是什么?胆结石不是石头。胆结石的化学成分是胆固醇和胆红素,这两者本是胆汁中的化学组成成分,由于比例失衡,结晶析出,最终形成了结石。●胆结石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总管结石。●胆结石是怎样形成的?胆囊贮存肝脏生成的胆汁,胆管将胆汁送至小肠,帮助消化脂肪,如果胆汁的化学成分之间失去平衡,胆汁就会由清逐渐变浊,容易沉淀,最终形成胆泥和结石。  相似文献   

15.
胆石与饮食     
胆石病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及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结石是否已引起胆道感染、胆道梗阻以及梗阻的部位和程度。胆石病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确切,但已知许多因素与之相关。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饮食。 长期高脂饮食,特别是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脑、肝、肾、鱼子、蛋黄等,可致血液和胆汁中胆固醇升高;若同时伴胆汁郁积、胆盐或卵磷脂下降,极易产生胆石。长期高脂饮食使人体肥胖,胆囊肌肉张力下降,以致排空延缓,胆汁郁积,形成结石。 长期低脂肪饮食,影响机体对营养的吸收,造成胆汁缺乏及  相似文献   

16.
胆石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健康与生活有很大影响。胆石是怎样形成的胆道感染是形成胆石症的最常见原因。据统计,胆囊炎患者中伴有胆石者占60.2%,两者在发病过程中有密切关联。胆囊感染后,胆道功能、胆汁成分比例发生变化,是形成结石的基  相似文献   

17.
MUC1在含不同类型结石肝内胆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胆色素型和胆固醇型结石肝内胆管上皮组织中黏蛋白1(mucin1,MUC1)的表达,探讨黏蛋白与不同类型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相关性.方法:2001年4月~2004年3月,共收集肝内结石病行肝叶切除40例,其中胆红素钙结石32例;胆固醇结石8例;对照组12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病例肝内胆管上皮组织中MUC1的表达情况.结果:MUC1在对照组、胆固醇结石组和胆红素结石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5.0%(3/12)、37.5%(3/8)和65.6%(21/32).黏蛋白的表达强度也同步增强.结论:MUC1在对照组胆管上皮组织中有表达,但在肝内结石胆管上皮组织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而不同类型结石病例中MUC1的表达亦有差别,因而提示MUC1表达与不同类型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话说胆结石     
陈跃 《健康博览》2009,(11):24-25
为什么胆囊会出现结石 胆囊结石的发病机理包括几个要素:首先是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处于过饱和状态:其次,溶质(胆固醇、钙等)从溶液(胆汁)中形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聚集、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黏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使胆结石易于形成。  相似文献   

19.
胆石再生一般系指胆道初次手术彻底清除原发性结石,经术中胆道造影未发现残余结石。在一定时间内(2至7年以上),由于结石因素可能持续存在或各种继发性致石因素的影响,胆道内再次形成与初次手术不同类型的结石,最终产生临床症状。据水木龙二统计,在残余结石中,有27.3%是再发的。Yamamoto认为,复发结石的部分原因与前次手术方法不当有关。因此本文仅从外科角度,围绕有关结石再生若干因素进行讨论,以提高胆道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胆结石患者胆汁及结石中纳米细菌(NB)的感染情况,分析纳米细菌与胆结石形成的关系,探讨纳米细菌在胆结石形成中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杭州市西溪医院外科手术患者,术中无菌收集胆汁43例(胆囊结石患者36例,非胆囊结石患者7例),结石30例。采用细胞培养的方法,对胆汁及结石中的纳米细菌进行分离培养。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透射电镜负染法、茜素红钙染色法、PCR法等对纳米细菌进行鉴定。结果以间接免疫荧光法为金标准,胆汁中纳米细菌阳性率为44.18%(19/43),其中胆结石患者胆汁纳米细菌阳性率为50.00%(18/36),非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纳米细菌阳性率为14.29%(1/7);结石中纳米细菌阳性率为60.00%。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与结石中NB的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钙染色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PCR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纳米细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纳米细菌与胆结石密切相关。胆结石患者纳米细菌的感染率较高,可能会促进胆结石的形成。采用细胞培养、稀释双过滤的方法能从胆汁及结石中分离培养出纳米细菌;透射电镜负染法、间接免疫荧光法可作为纳米细菌鉴定的金标准,茜素红钙染色、PCR法可作为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