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糖凝胶骨架结肠定位给药缓释系统的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焦艳  李高  高春生  梅兴国 《中国药师》2004,7(4):243-246
目的: 筛选多糖材料作为水凝胶骨架,以达到结肠定位释药目的.方法: 选用海藻酸钠、果胶、壳聚糖、瓜木耳胶与药物混和制粒,灌装肠溶或结肠溶胶囊,考察其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人工结肠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 难溶性药物的海藻酸钠骨架结肠溶胶囊在人工胃液和小肠液中均不释放,人工结肠液中3 h释药低于30%;果胶骨架肠溶胶囊在人工胃液亦不释药,人工肠液中5 h释药仅为15%.水溶性药物在人工肠液中5 h释放可达50%.结论: 难溶性药物的海藻酸钠/结肠溶胶囊和果胶/肠溶胶囊体外释放度结果符合结肠定位的要求,可以作为建立酶触发体外释放评价方法和体内评价的制剂形式.水溶性药物的果胶/肠溶胶囊是较理想的缓释剂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方法:分别以Eudragit NE30D为缓释膜材,HPMC E5为隔离层膜材,Eudragit L30D-55为肠溶层膜材,采用流化床包衣法制备盐酸青藤碱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缓释层、隔离层和肠溶层包衣增重对药物释放的影响。结果:制备的肠溶缓释微丸在人工胃液中释放度<10%,人工肠液中缓慢释放8 h。结论:该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张祥  孙亚楠  丁启  刘力  鲁传华 《中国药房》2014,(41):3895-3897
目的:制备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以羧甲基玉米朊为肠溶材料,与阿司匹林按2∶1混合,加入乙醇作为黏合剂,采用挤压滚圆法制备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以阿司匹林微丸作为参比制剂,考察受试制剂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灌胃给予15 mg/kg后在大鼠体内48 h内的药动学特征和4 h(前2 h在人工胃液中,后2 h在人工肠液中)内的体外释放度(n=5)。结果:所制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粒径为1 mm,规格为每丸3 mg。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动学特征均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β:(12.63±0.60)、(2.42±0.61)h,tmax:(11.07±1.10)、(3.41±0.84)h,cmax:(34.45±5.33)、(45.78±3.30)μg/ml,AUC0-∞:(613.52±41.14)、(550.69±34.44)μg·h/ml;与参比制剂比较,受试制剂的t1/2β、tmax、AUC0-∞均明显增加,cmax明显减小(P<0.05)。参比制剂2 h的累积释放度为87%,受试制剂2 h的累积释放度为1.7%、3 h的累积释放度达100%。结论:成功制得体外释放符合肠溶制剂要求的羧甲基玉米朊阿司匹林肠溶微丸。  相似文献   

4.
多索茶碱缓释胶囊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亚军  李江英 《中国药房》2004,15(3):155-156
目的 :制备多索茶碱缓释胶囊 ,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 :采用滚动成丸法 ,以微晶纤维素为种核 ,5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粘合剂 ,在包衣锅内将多索茶碱泛制成丸 ,再用EudragitRS100包衣 ,装胶囊。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索茶碱的溶出量 ,作为多索茶碱缓释胶囊的释放度测定指标。结果 :本法制备的缓释胶囊其释放度在2、6、10h时分别为20 %~40 %、40 %~80 %、80 %以上。结论 :制备工艺可行 ,重现性好 ,所制备的多索茶碱缓释胶囊体外溶出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剂。方法:采用挤出滚圆装置制备阿司匹林微丸,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肠溶材料雅克宜和缓释材料SURELEASES以5∶5混合包衣。用释放度测定法考察影响药物释放的各种因素,并对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体外释药机制进行研究。结果:体外释放度试验显示,制备的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2 h内能释药30%,剩余药物在随后的10 h内缓慢释放。Weibull模型拟合方程得出药物释放符合一级速率过程,释放曲线具有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成功的制备了阿司匹林微丸缓释片。  相似文献   

6.
在前期分别制备阿司匹林和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的基础上,本试验设计了共载阿司匹林-埃索美拉唑镁肠溶微丸。首先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含阿司匹林的丸芯,然后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法,依次包隔离层Ⅰ、埃索美拉唑镁、隔离层Ⅱ和肠溶衣层,最终制得共载阿司匹林-埃索美拉唑镁的肠溶微丸。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该微丸中2种药物在0.1 mol/L盐酸中2 h内的累积释放率小于5%;随后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15 min内阿司匹林和埃索美拉唑镁的累积释放率为(5.9±1.1)%和(78.5±1.4)%,60 min时为(77.4±3.3)%和(83.5±1.9)%。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表明,埃索美拉唑镁和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水杨酸的tmax、AUC0→∞、cmax、MRT0→∞分别为(1.50±0.00)和(3.50±0.50)h、(15.73±2.50)和(1158.39±73.73)mg·L^-1·h、(2.89±0.09)和(75.13±2.14)mg/L、(8.30±1.30)和(11.68±0.60)h。本试验所得共载药微丸中埃索美拉唑镁在pH 6.8介质中能快速释药,阿司匹林则经一定时滞后再释放,有利于发挥两药协同作用,减轻阿司匹林长期应用对胃肠道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7.
雷贝拉唑肠溶制剂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肠溶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男性健康志愿者随机交叉口服国产制剂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肠溶胶囊以及日本生产的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各20 mg,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结果:受试肠溶片、肠溶胶囊和参比肠溶片的Tmax分别为(2.8±1.1),(2.8±1.6)和(3.5±1.3)h;Cmax分别为(0.8±0.4),(0.8±0.4)和(0.8±0.4)mg·L-1;AUC0-12分别为(1.8±1.0),(1.8±1.0)和(1.8±1.0)mg·L-1·h;AUC0-∞分别为(1.9±1.1),(1.9±1.1),(1.8±1.0)mg·L-1·h.受试雷贝拉唑钠肠溶片、肠溶胶囊与市售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比较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6.8±29.5)%和(108.3±34.6)%.结论:经统计学分析,国产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和肠溶胶囊与日本产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速搅拌制粒法制备了黄芩苷镁盐肠溶颗粒。首先通过正交设计优选颗粒内芯的制备工艺,再用Eudragit L30D-55包肠溶衣。结果表明,优化后颗粒在0.1 mol/L盐酸和pH 6.8介质中2 h内累积释放率为(4.12±0.62)%和(99.33±1.11)%。大鼠体内药动学试验表明,黄芩苷镁盐的cmax为(0.80±0.49)mg/L,AUC0→t(20.23±4.89)mg·L^-1·h,与同法制备的黄芩苷肠溶颗粒[(1.16±0.38)mg/L和(22.59±3.88)mg·L^-1·h]无显著性差异,可以为黄芩苷镁盐的继续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布地奈德肠溶缓释微丸,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和大鼠灌胃后各肠段内容物中药物残余量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转篮法对制备的布地奈德肠溶缓释微丸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比较微丸在不同释放介质中的释放曲线;测定微丸在大鼠灌胃后各肠段内容物中药物的残余量,并与对照制剂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微丸在0.1 mol·L~(-1)HCI溶液中2h和PBS 6.8中10 h的释药曲线基本重合,f_2相似因子为90.1;在0.1 mol·L~(-1)HCl溶液12 h的累积释放率均<10%,在PBS 6.0、PBS 6.8和PBS 7.5缓冲液3种介质中12h的释药曲线f_2相似因子分别为54.2、50.3和57.8;两者在大鼠灌胃后2、4、6、8h各肠段残余总量和回结肠残余量的P值均>0.05。结论布地奈德肠溶缓释微丸与对照制剂具有相似的体外释药特性,大鼠灌胃后各肠段药物残余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流化床底喷包衣法,对蔗糖丸芯依次包药物层、隔离层和肠溶衣层,制备娑罗子总皂苷提取物肠溶微丸。以微丸上药率、收率、工艺可行性、七叶总皂苷含量及2 h酸中释放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化肠溶微丸处方。照所得优化处方平行制备3批样品,并测得肠溶微丸的平均粒径为665.26μm,堆密度约为0.92 g/mL,脆碎度低于2.5%,总皂苷含量为(101.30±0.79)%。将所得肠溶微丸装入胶囊后进行体外释放度试验。结果显示,该肠溶微丸胶囊的2 h酸中释放量为(5.26±2.25)%,在磷酸盐缓冲液(pH 6.8)介质中45 min时基本释放完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并考察制剂体外释放特性。方法:利用底喷式流化床包衣设备,以空白丸芯、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单硬脂酸甘油酯、Eudragit NE30D、Eudragit?L100-55等制备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制备盐酸吡格列酮胃溶微丸。结果:制备的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在肠液中缓慢释放12 h,盐酸吡格列酮胃溶微丸在人工胃液中30 min溶出85%以上。结论:优选出的复方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缓释微丸的制备工艺简单易行,重现性好,有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黄海波  吴登仪 《医药导报》2006,25(9):0948-0949
目的研究硫普罗宁肠溶胶囊的小丸包衣制备方法与释放度,避免因肠溶囊壳变脆造成的胃中意外释药。方法运用滚动成丸和包衣技术制备硫普罗宁肠溶胶囊,采用滴定法测定主药硫普罗宁的含量,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附录XD第二法依法测定其释放度。结果制备的硫普罗宁肠溶胶囊含量测定平均回收率为100.5%,RSD为0.28%;在45 min时的体外溶出度>90%,批内、批间释放均一性良好。结论该制剂制备工艺可行,重现性好,适合大生产。  相似文献   

13.
复方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复方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并对盐酸二甲双胍(MH)和格列美脲进行释放度研究。方法: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MH微丸,以乙基纤维素水分散体进行包衣,得到MH缓释微丸;采用混合物研磨法,结合湿法制粒技术得到格列美脲速释颗粒。将MH缓释微丸与格列美脲颗粒混合灌装成胶囊。结果:释放度测定结果表明,制得胶囊满足格列美脲在45 min内迅速释放,MH可在12 h内持续缓慢释放。结论:优选工艺稳定,复方盐酸二甲双胍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速释、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制备复方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并考察其释放度。方法:采用流化床包衣技术制备微丸,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对复方缓释胶囊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微丸影响较大的因素进行优选,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释放度进行测定;通过对阿司匹林包衣液处方的考察筛选最优处方。结果:由最佳处方制备的复方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单硝酸异山梨酯和阿司匹林均能达到良好的释放效果,其中单硝酸异山梨酯体外释放行为符合Higuchi方程,并且与进口制剂释放行为相似;阿司匹林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释放度均符合要求。结论:本品处方合理,制备工艺稳定,缓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制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并对其体外释放度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流化床制备复方硝苯地平含药微丸,将制备的微丸采用微型流化床以丙烯酸树脂RS30D包衣,制得24 h释药的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 结果 硝苯地平、阿替洛尔分别在8~32 μg.mL-1和20~80 μg&#8226;mL-1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7和0.999 8,回收率分别为100.9%(RSD=0.53%)和100.4%(RSD=0.76%). 制备胶囊与对照胶囊释放度在12 h内,两主药成分持续缓慢释放. 结论 该工艺制备的复方硝苯地平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效果,与市场上产品体外释放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熔融法制备硝苯地平缓释胶囊.方法:熔融法制备硝苯地平固体分散体并灌装于硬胶囊中,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处方.结果:制备的硝苯地平缓释胶囊体外释放能够达到24 h缓释效果.结论:采用熔融法制备硝苯地平缓释胶囊,工艺简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地红霉素肠溶微丸.方法采用离心造粒法制备地红霉素微丸,流化床进行肠溶包衣.结果制备的地红霉素肠溶微丸在pH 1.2盐酸溶液中2 h的释放度<10%,在pH 6.8磷酸盐缓冲液中45 min的释放度>80%.结论本方法制备地红霉素肠溶微丸工艺可行,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制备无时滞非达霉素肠溶片,考察其溶出特性。方法: 采用湿法制粒工艺,通过正交实验进行片芯优化,以甲基丙烯酸与丙烯酸乙酯共聚物为肠溶包衣材料,制备非达霉素肠溶片,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考察其溶出行为。结果: 片芯中羟丙甲纤维素和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用量分别为1.2%和4.5%,微晶纤维素和淀粉的比例为3:1,肠溶层共聚物的比例为50%时,制备的非达霉素肠溶片在pH1.0盐酸中2h释放度小于10%,在pH4.5醋酸盐缓冲液中可以崩解释放,在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快速释放,10min释放度大于60%。结论: 制备的非达霉素肠溶片与普通肠溶片相比无时滞效应,有望进行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右旋酮洛芬缓释胶囊制备的处方条件。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右旋酮洛芬缓释细粒,填充入胶囊制成缓释胶囊,测定缓释胶囊(或细粒)的体外释放度,并考察制备处方条件对药物释放度的影响。结果:喷雾干燥法制备右旋酮洛芬缓释细粒,填充入胶囊即为缓释胶囊;在最优处方条件下缓释胶囊1h内体外累计释药量不超过30%,24h不低于90%。结论:该处方条件的右旋酮洛芬缓释胶囊的生产工艺简单可行,最终所得的缓释胶囊具有较好的缓释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通过中心复合设计法优化依托贝特缓释胶囊处方。方法:采用包衣造粒机制备依托贝特丸芯,并用依托贝特、PEG 4000的丙酮溶液进行增溶层包衣,丙烯酸树脂EUD-RAGITRL30D水分散体包缓释衣层,装入00号胶囊制备缓释胶囊。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对PEG 4000用量和缓释增重两个因素进行处方设计,测定体外释放度进行优化。结果:采用7.5%PEG 4000用量和5.7%缓释增重制备的缓释胶囊在24 h内释放85%以上,与参比制剂在同条件下的释放行为相似。结论:依优化处方制备的依托贝特缓释胶囊释放行为可控,优选处方制剂能在24 h持续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