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采用化疗及同种骨髓移植(BMT)的数量有所增加。据统计,CML病人在慢性期进行BMT后,4年无病存活者约占55%,在4年内复发的可能性比较低(9%)。CML病人在慢性期进行BMT比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首次缓解后进行BMT的效果好。费城染色体(Ph)是CML患者的白血病细胞的标志。有人认为在BMT后,骨髓中Ph+细胞持续存在或再次出现可能表示治疗失败,很快就会临床复发。为了观察BMT后Ph染色体的变化,作者研究了48例Ph+的CML病人在慢性期进行同种BMT后,其骨髓细胞的遗传学特征(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作染色体分析)。结果:①48例病人在BMT后,24例(50%)在分裂中期出现Ph+染色体(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HLA不合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中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HLA不合HSCT后复发患者进行G-CSF动员的DLI联合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部分联合化疗,并观察GVHD发生、白血病缓解以及长期生存情况.结果 24例HSCT后白血病复发患者DLI后8例发生Ⅲ~Ⅳ度GVHD.短期GVHD预防可显著减少重度GVHD发生(P=0.020).8例发生慢性GVHD.3例出现骨髓抑制.16例白血病患者获完全缓解.9例无病存活,随访时间1310(961~1914)d.移植后1年和2年无病存活率分别为60%和40%.复发时骨髓幼稚细胞数量影响DLI后的缓解率和生存率,DLI后发生慢性广泛型GVHD与白血病完全缓解呈正相关(P=0.046).3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全部死于复发.结论 经G-CSF动员的DLI联合GVHD预防、部分联合化疗可以作为HLA不合HSCT后白血病复发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异基因骨髓移植(BMT)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一种有效措施,但移植后白血病复发是导致治疗失败最常见的原因。本文应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治疗4例BMT后复发的ALL,现报告如下。 患儿共4例,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6~16岁,中位数10.5岁。2例Ph(+)ALL第一次完全缓解(CR1),另2例分别为C-ALL CR1、C-ALL CR2、病例1、2、3均接受了HLA相合的同胞亲属骨髓,病例4接  相似文献   

4.
病人和方法:作者所在医院1981年10月~1989年11月接受骨髓移植(BMT)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共52例。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预防采用供者骨髓液T细胞去除(TCD)者13例(TCD组);MTX+环胞霉素A(CSA)者(双药组)23例,单用MTX或CSA者(单药组)共16例。52例患者中1例Ph~(-),余均Ph~(+)。文献已报道单用MTX或CSA急性GVHD(a-GVHD)和慢性GVHD(c-GVHD)发病率无差异,故列为一组。随访时间TCD组5年,双药组5年零5月,单药组9年  相似文献   

5.
母亲作为仅单倍型相同的骨髓移植(BMT)供者,文献中尚未见系统报道。作者对一组缺乏HLA相合同胞骨髓供者的晚期白血病患儿接受母体BMT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 1987年8月~1990年11月19例患儿接受母亲单倍型相同的BMT(研究组),年龄1~21岁。其中AML复发9例,ALL复发6例,CML幼稚期4例。以28例同期接受HLA抗原相合同胞骨髓患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年龄1~20岁,其中AML复发10例,ALL复发17例,CML幼稚期1例。研究组预处理方案均采用BU+CY方案;对照组采用BU+CY14例、BU+CY+VP5例,CY+TBI 9例。GVHD预防研究组均采用MTX+CsA;对照组采用MTX+CsA15例、MTX9例、csA3例。  相似文献   

6.
总淋巴照射(TLI)作为一种免疫抑制治疗方法通常应用于免疫性疾患及器官移植病人.作者采用TLI 治疗3例对标准药物治疗难以奏效的慢性GVHD,取得了满意效果。3例接受 BMT 治疗的白血病患者,年龄13~43岁。2例 BMT 时为 CML 缓解期,1例为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CLL)第三次缓解。预处理方案包括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及全身照射(TBI,12Gy),其中1例还包括 TLI。所有3例均接受环孢霉素及强的松预防急性 GVHD。2例发生急性 GVHD,采用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后的Ph阴性异常克隆演变(Ph-CE)。方法对100例伊马替尼单药治疗有效的Ph+CML患者(其中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期患者54例、加速期患者37例、急变期患者9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8~30个月内定期监测其细胞染色体核型变化(G显带方法)。结果11例(11%)患者于治疗后3~29个月一过性、间断或连续检出Ph-CE,其中慢性期患者5例、加速期患者5例、急变期患者1例。Ph-CE见于Ph+克隆开始减少时或在Ph+克隆消失之后,同期Ph-CE细胞的比例与Ph+细胞的比例呈负相关(P<0.05)。Ph-CE多为+8(5例,45.5%)和+Y(3例,27.3%),5例患者同时伴有Ph+细胞染色体附加异常。Ph-CE者中,7例获得主要遗传学缓解,9例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在观察期内,1例加速期患者在持续治疗20个月时进展至急变期。结论Ph+CML患者经伊马替尼治疗后获得不同程度遗传学缓解时约11%被检出Ph-CE,但在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未显示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骨髓移植在造血重建、T 细胞重建、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疗效等的差异。方法 53例白血病患者中,21例接受无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 组),32例接受无血缘关系供者骨髓移植(BMT 组)。统计分析二者移植后白细胞和血小板重建时间、T 细胞重建、感染率、GVHD、白血病复发、无病生存(DFS)情况。结果PBSCT 组和 BMT 组移植后白细胞重建时间分别为(12.43±3.67)天和(16.16±2.99)天(P<0.01),血小板重建时间分别为(14.67±6.19)天和(21.23±8.25)天(P<0.01)。PBSCT 组和 BMT 组移植后1,3,6,9及12个月的 T 细胞重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SCT 组和 BMT 组移植后早期感染率分别为42.86%和53.13%(P>0.05)。PBSCT 组与 BMT 组急性 GVHD 的发生率分别为61.90% 和71.885(P>0.05);在可统计的患者中,慢性 GVHD 的发生率在 PBSCT 组和 BMT 组分别为47.06%和43.48%(P>0.05)。PBSCT 组与 BMT 组移植后分别有4例和2例复发,二者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SCT 组与 BMT 组移植后2年 DFS 率分别为(50.14±12.00)% 和(59.81±8.99)%,二者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血缘关系供者 PBSCT 后的造血重建比BMT,但二者移植后 T 细胞重建、感染发生率、GVHD 及 DFS 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T细胞清除的骨髓移植(BMT)丧失了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VL)。为诱发GVL,作者对3例T细胞清除的HLA相配的同胞为供体的BMT后复发的慢粒白血病(CML),用供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输注结合短疗程程α_2干扰素(INFα_2)治疗,慢粒在90天内完全控制,Ph~1染色体消失。 3例均经环磷酰胺(CY)和分次全身照射(TBI)(总剂量为1200cGY)预处理,例1、例2于慢性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慢性期患者应用干扰素 α (IFN α)治疗后细胞遗传学疗效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 ,对我院 10年来 12 8例CML慢性期患者单用IFN α或联用化疗药物后细胞遗传学变化、核型演变及与临床有关特征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核型分析全部应用G 显带 ,部分联合应用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结果表明 :①所有患者均获血液学缓解。② 118例Ph染色体标准易位患者中 36例 (30 .8% )获细胞遗传学反应 ,其中 2 0例 (17.1% )Ph染色体仍 >35 % ,13例 (11.1% )Ph染色体 <35 % ,3例 (2 5 % )Ph染色体为 0 ,达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 ,细胞遗传学有效应者共 16例 (13.6 % )。③ 7例复杂变异易位患者中 4例获细胞遗传学反应 ,其中2例 (14 .3% )Ph染色体 >35 % ,2例 (14 .3% )Ph染色体 <35 % ,无 1例Ph染色体为 0 ;3例简单变异易位患者无 1例获细胞遗传学疗效。④IFN α治疗后影响细胞遗传学疗效的因素有 :性别、初诊病情、IFN α是否联用其他化疗药物及是否持续治疗。⑤IFN α治疗并不能防止CML疾病进展。结论 :①每周IFN α 6 0 0 - 90 0万U单用或联合Bu/Hu可使 11.1%的标准易位和少数复杂变异易位Ph+ CML患者获主要细胞遗传学效应 ,但不能防止疾病进展 ;②Ph变异易位并不预示IFN α疗效不佳 ;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米托蒽醌(mitoxantrone)和大剂量阿糖胞苷(Ara-C)治疗27例急变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米托蒽醌5mg/m~2/日,静滴1小时,共5天;Ara-C 3g/m~2/12小时,静滴2小时,每12小时1次,共6次。27例患者中位年龄42岁,1例始诊时就为CML原始细胞危象,26例经中数28个月(3-149个月)的慢性期后发生急变。急粒变12例,急淋变2例,不能定型者13例。Ph(+)者26例,Ph(-)1例。治疗结果:7/27例(26%)获完全缓解(CR),1例(4%)获部分缓解,总有效率为30%。8例在诱导化疗期间死亡(3例早期死亡、5例继发再障后死亡),11例耐药(3例原发性耐药、8例继发性耐药)。总的中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染色体的影响及疗效。方法 用常规细胞遗传学法对80例Ph+的CML患者进行遗传学分析,同时对比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后CML患者染色体的改变情况及疗效。结果 80例Ph+的CML患者中有11例合并其他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其中有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伊马替尼(TKI-Ⅰ)治疗的40例患者中有35例达到持续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omplete cytogenetic remission,CCyR)(占87.5%),其中有7例3个月时获得CCyR(占17.5%),10例6个月时获得CCyR(占25%),13例12个月时获得CCyR(占32.5%),5例18个月时获得CCyR(占12.5%); 达沙替尼/尼罗替尼(TKI-Ⅱ)治疗的40例患者中有33例达到持续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占82.5%),其中有16例3个月时获得CCyR(占40%),9例6个月时获得CCyR(占22.5%),5例12个月时获得CCyR(占12.5%),3例18个月时获得CCyR(占7.5%)。结论 合并其他染色体异常的Ph+CML患者更容易对伊马替尼产生耐药或不耐受性,尤其是加速期和急变期,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CML的治疗在长期疗效上相差不大,但近期效果二代优于一代。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检测CML28mRNA的SYBRGreenI实时定量PCR(RQPCR)的方法,并探讨CML28表达水平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白血病复发之间的相关性,为此构建了pcDNA3.1HisACML28质粒作为定量模板,选择14例白血病患者进行研究。14例患者包括:10例慢性髓系白血病(CML),3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例Ph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应用RocheLightCyclerPCR仪动态监测患者移植前后不同时间段的50份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ML28表达水平。研究结果表明:RQPCR的灵敏度为10-4(0.05ng)水平,标准品日间差及日内差均小于10%,重复性好。初治组中AML和CML加速期(CMLAP)与急变期(CMLBC)患者CML28呈高表达(6.58±2.34)×10-2,预处理前组CML28水平为(2.19±0.32)×10-2,移植后1月组CML28水平为(1.35±1.28)×10-2,移植后3月及以后组(以下简称移植后3月组)CML28水平为(4.57±6.39)×10-3。定期随访表明,3例CMLAP或BC患者与1例CML慢性期(CMLCP)患者,在AlloHSCT3个月后检测仍呈阳性,其中2例CML28mRNA的水平<2×10-2,获无病生存;2例CML28水平>2×10-2者,一年内均出现复发,其中1例死亡,另1例行第2次AlloHSCT后CML28水平虽然迅速下降,但仍>2×10-2,2个月后再次复发。结论:CML28水平与疾病的演变过程存在良好的相关性,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动态监测CML28水平比单一的结果价值更大,实时定量检测移植后CML28水平对预测白血病复发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llo PBSCT)治疗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方法  5 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中位年龄 34(5 .5~ 5 2 .0 )岁 ,接受了HLA配型相合或 1个位点不合的同胞供者PBSCT ,其中急性白血病 (AL) 31例 ,第 1次完全缓解 (CR1 )期 13例 ,第 2次完全缓解 (CR2 )期及以上 7例 ,未缓解或复发 11例 ,包括 2例异基因骨髓移植 (allo BMT)后复发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12例 ,慢性期 5例 ,加速期 2例 ,急变期 4例 ,allo BMT后复发 1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7例 ,RAEB及RAEB t各 1例 ,转为AL 5例 ;Burkitt淋巴瘤Ⅳ期 1例。采用全身照射 (TBI)或改良白消安预处理方案 ,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采用经典环孢菌素 (CsA)加甲氨蝶呤 (MTX)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均植活 ,中性粒细胞数恢复至≥ 0 .5× 10 9 L和BPC≥ 2 0× 10 9 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移植后第 14和 11天。发生Ⅱ度及以上急性GVHD 2 0例 (39% ) ,其中Ⅲ~Ⅳ度 2例 (4% )。 5 2 %的患者诊断慢性GVHD。死亡14例 ,8例死于移植相关合并症 ,6例死于复发。 37例长期存活 ,中位随访时间为 399(75~ 2 176 )d ,34例持续CR ,另 3例复发。 2年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分别为 6 4 % ,6 1%及 2 4 %。结论 allo 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常规治疗不能提高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的生存期。CML一旦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其生存时间通常不到1年。在强烈化/放疗后进行同种骨髓移植(BMT),可使15-20%的病人长期无病生存,但绝大多数病人死于移植相关的并发症和疾病的复发。为改善BMT效果,需要有能更有效地杀灭白血病克隆及/或毒性较小的预处理方案。作者在1984年7月至1987年10月间对21例CML加速期(13例)或急变期(8例)病人在BMT前采用马利兰和环磷酰胺作预处理。 20/21例Ph~1染色体阳性,另1例有CML的  相似文献   

16.
作者自1992年5月~1997年1月间于50例白血病患者进行非血缘间骨髓移植(BMT),从白血病的危险度和急性GVHD重度来回顾治疗转归,以作提高疗效的参考。根据白血病的危险度分为标危组24例,即急性白血病的初次缓解期,慢粒白血病(CML)的初次缓解期;高危组13例为急性白血病的第二次缓解期,CML的第二次慢性期或移行期;超高危组13例为急性白血病的非缓解期和CML急性转化期,以及难治性贫血以外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根据患者全身状况,将环磷酰胺、阿糖胞苷、马利兰、马法兰及全身照射作不同的组合进行预处理。按GVHD危险度作相应处理,GVHD标危患者采用环孢素(Csp)3mg/kg加氨甲蝶呤(15mgdl;10mgd3、d5)。GVHD高危患者采用CD6单抗TP120从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法对病程及患病期长短并无影响。将人天然的或基因重组干扰素(IFN)用作治疗后就会有血液学缓解,同时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骨髓缓解,表现为骨髓中Ph细胞阴性(细胞核型缓解)。研究对象足自1986年至1988年在多个中心收集的,共322名,均为以往未经治疗或极少治疗的CML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bcr/abl反义寡核苷酸 (AS ODN)净化后自体骨髓移植 (ABMT)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的疗效。方法  5例CML中慢性期 2例 ,加速期 1例 ,急变期 2例 ,均具b3a2型bcr/ablmRNA。骨髓采集前患者均经 2个疗程大剂量联合化疗的体内净化 ,自体骨髓经CS30 0 0plus浓集后加入 18bp的硫代bcr/ablAS ODN(40~ 6 0 μg/ml,48~ 6 0h)体外净化Ph 细胞。预处理方案为全身照射 环磷酰胺 (TBI CTX)或马法兰、阿糖胞苷、CTX和环己亚硝脲 (MAC CCNU)。结果 体内净化后骨髓Ph 细胞减至 34 % (2 4%~ 46 % ) ,bcr/ablmRNA( )的CFU GM减至 45 .6 % (33%~ 5 8% )。经bcr/ablAS ODN净化后 ,2例骨髓bcr/ablmRNA(- ) ,3例bcr/ablmRNA( ) ,但bcr/ablmRNA( )的CFU GM明显减少。 5例ABMT后造血重建有延迟现象。经 2年以上随访观察 ,3例移植后持续 9~ 12个月主要遗传学缓解 (MCR) ,且移植后慢性期明显延长 ,其中 1例急变期患者至今无须治疗 ,现已无病生存 37个月 ,bcr/ablmRNA(- )。 1例急变期患者仅获短暂MCR ,移植后 7个月急变期复发 ,1例移植后第 74天因造血重建延迟而感染、出血死亡。结论 bcr/ablAS ODN净化后ABMT可使部分患者取得相当一段时期的MCR及延长慢性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费城(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发生率,探讨其生物学特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G显带的常规细胞遗传学技术对300例ALL患者进行检测,其中Ph染色体(+)患者36例,Ph染色体阴性(-)患者264例,分析Ph染色体(+)组患者与Ph染色体(-)组患者的生物学特征、缓解率、生存期差异。结果 300例ALL初诊患者发现Ph染色体(+)患者36例,Ph染色体阳性率为12.0%。Ph(+)组患者的中位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和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与Ph染色体(-)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h(+)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Ph(-)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Ph染色体(+)患者免疫分型资料显示:前B-ALL 9例、My+-ALL 5例、Common-ALL 22例。预后分析显示:Ph(+)组ALL患者和Ph(-)组ALL患者的第1次缓解率分别为52.8%(19/36)和84.8%(224/2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89,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57.9%(11/19)和25.4%(57/2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13,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34个月。结论 Ph染色体(+)ALL患者比Ph染色体(-)ALL患者预后更差,生存期短,临床上要注意根据Ph染色体阳性与否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简称伊马替尼)治疗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bcr/abl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ealtimequantitative)RTPCR(RQPCR)技术连续监测34例α干扰素治疗无效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后不同时间120份骨髓标本bcr/ablmRNA水平。治疗前骨髓Ph+细胞百分率均≥95%。结果RQPCR的敏感度为10pgRNA,标准品日间差及日内差均<5%。10例伊马替尼治疗前标本中位bcr/ablmRNA水平为5.79%,各例之间差异甚大(0.24%~60.90%)。72份Ph+细胞百分率为0%~94%的治疗后标本bcr/ablmRNA水平与Ph+细胞百分率显著相关(r=0.82,P<0.001)。7例治疗12个月内达到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迅速降低,可供分析的6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较治疗前下降65.9%~98.8%。达到CCyR后,bcr/abl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继续下降,直至为0。4例治疗12个月后获得显著遗传学缓解患者(Ph+细胞百分率均<35%)bcr/ablmRNA水平缓慢下降,可供分析的3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bcr/ablmRNA水平分别比治疗前下降2.5%、18.5%及61.6%。5例持续遗传学无效,并且维持在慢性期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1例缓慢下降,2例缓慢上升,2例基本不变。4例治疗中发生急变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均逐步升高。结论对于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