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其未成年子女被留在家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人群.农村留守儿童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1].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是指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农  相似文献   

3.
承德高校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以后的成人依恋类型和风格与留守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有留守经历者1062名,无留守经历者10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成人依恋类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85,P=0.000),前者更多表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以惧怕型(比例为71.7%)为主。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依恋风格上,安全型(t=-15.704,P=0.000)、惧怕型(t=2.118,P=0.034)、冷漠型(t=2.439,P=0.015)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有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时间、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以及开始留守年龄。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了解铜陵地区初中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卫生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探索适合农村初中留守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在铜陵地区按照圩区、丘陵和平原各选取1所农村中学,以3所中学初一~初三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留守和非留守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铜陵地区农村初中学生留守发生率为45.3%.现在留守的初中学生为418人,占22.9%;有曾经留守经历的初中学生411人,占22.5%.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22.9% vs 18.5%,P<0.05).性别、家庭经济、学习管理、学习成绩、父母关系和父母回家频率是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留守导致的亲子分离,应早期开展预防干预措施,以积极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行为和情绪.  相似文献   

5.
朱焱  胡瑾  余应筠  卢芸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57-1659
了解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分层整群抽取贵州省定新乡和重新镇四~九年级学生1 569名,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与“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 1 569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占34.2%.留守小学生MHT全量表分和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t值分别为2.254,2.171,2.476,2.099,P值均<0.05);留守初中生MHT全量表分、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分量表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初中生(t值分别为2.666,2.358,3.862,2.076,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对人焦虑检出率较非留守小学生高,留守初中生学习焦虑、恐怖倾向检出率较非留守初中生高(x2值分别为6.131,6.601,6.875,P值均<0.05).留守小学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8.23±3.64)高于非留守小学生得分(7.54±3.68)(t=2.533,P<0.0S).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消极应对方式与该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关(P<0.05).结论 该地农村留守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较非留守中小学生稍差,在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等心理问题方面留守中小学生表现较明显.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负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差异,探讨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省未受地震影响的经济水平、外出务工情况具有代表性的某县548名农村初中一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心理健康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聚类分析将初中生分为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内含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4组,不同组别学生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0,P<0.01)。高心理弹性高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非留守儿童组、中心理弹性中社会支持留守儿童组、低心理弹性低社会支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无明显差异,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能很好地预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根据2005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2].本研究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持续6个月及以上而被留在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3].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务工,长期分离,亲情缺失,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在身心方面发展较快,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4-8].也有研究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亲子分离而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甚至某些方面可能比非留守儿童表现得更为出色[9],从而提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这一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ce)指个体面临困难或处于逆境时成功应对并适应良好的能力[10],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为对其采取相关心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沈阳市6所学校1 88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最常见,发生率为46.22%,其余依次为自责倾向(17.76%)、身体症状(15.34%)、过敏倾向(10.29%).对人焦虑(6.26%)、恐怖倾向(5.15)、冲动倾向(3.63%)和孤独倾向(1.11%).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总分高于常住男童(P值均<0.05),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和总分高于常住女童(P值均<0.05).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以学习焦虑、自责倾向为主,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常住儿童差.  相似文献   

9.
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者工作0.5 a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国内学者研究发现,留守现象使儿童产生较多心理健康问题和消极人格特征[1].亲子分离,父母的家庭教育缺失,可能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但国内外专家认为亲子分离未必会引起不可挽回的后果,关键问题不在于分离本身.而在于替代父母(即监护人)对儿童的关心程度能否补偿和代替亲生父母[2].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进行比较,探讨不同监护人家庭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也为制定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深圳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为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深圳市3所学校共计1 33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手册(MHT)》进行调查、评估、对比。结果流动男童的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总焦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男童(P值均0.05)。流动女童的学习焦虑、恐怖倾向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常住女童(P值均0.05)。结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常住儿童差,流动男、女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同,需要给予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探讨留守状况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某县2所农村中学3410名初一~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种或几种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32.2%,而非留守学生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4,P=0.000);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36.3%)高于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后,母亲打工和父母双方打工是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不容乐观。应鼓励农村父母尽可能留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上学。  相似文献   

12.
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心理卫生状况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学校教师的心理卫生状况,为预防和控制教师心理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对3所大学、56所中学、20所小学的556名教师进行测评,对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龄、家庭人均收入和居住地的教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按照SCL-90中有1个因子≥3分界定为有心理问题,教师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2.0%.其中男性检出率为50.0%,女性检出率为17.9%;不同类型学校以及不同年龄、教龄、经济状况教师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高于大学教师;家庭人均收入在500~1 000元和教龄大于20 a的教师心理卫生问题最明显.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对教师心理卫生水平有较大的影响.结论教师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对各类教师进行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13.
鹰潭市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现状,探讨影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方法选取鹰潭市2所中学的77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留守学生435名,曾留守学生111名,非留守学生229名;对其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自编的《留守初中生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初中生心理卫生问题检出率为24.1%,曾留守初中生为15.3%,非留守初中生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69,P=0.000);虚拟自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的关心程度"、"与监护人的思想沟通"、"监护人对你的教育问题"、"性别"和"父母在外打工地域",这5个因素可解释总变异量的51.1%。结论应关注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有针对性地干预措施,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农村留守初中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差异及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以及自编人口学变量及社会支持调查问卷为工具,对528名农村初中生(留守生268名)进行词查.结果 当留守初中生遇到困难和麻烦时,朋友、母亲、父亲是其得到安慰和关心的首选;拥有6个及以上朋友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拥有朋友数量较少留守初中生.采取主动讲述自己烦恼和有困难时经常向他人求助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种求助类型的留守初中生.结论 采取积极主动的应付方式,能更好地获得社会支持,对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某县农村中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探索该地区不同类型青少年的心理差异,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县农村中学的初中生700人,以班为单位,利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四个因子对留守青少年、非留守青少年的一般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 结果 某县农村中学11~17岁青少年的留守率为67.89%;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其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均明显高于非留守青少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守青少年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中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差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级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在MHT总分、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项目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某县农村中学留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非留守青少年,留守青少年的女生比留守青少年男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初一年级的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湖南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现状和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在湖南省随机抽取10个村作为研究现场,以自制调查问卷对全村0~14岁留守儿童近一年内意外伤害发生状况进行调查,收集、整理资料后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调查的863名儿童中,留守儿童占51.3%,男女性别比为1.28:1,7~14岁儿童占77.2%,主要监护方式以单亲监护(40.3%)和隔代监护(45.3%)为主;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8.2%,高于非留守儿童(x2=46.751,P=0.000),意外伤害类型主要为跌伤(29.5%)、锐器伤(14.6%)和碰撞伤(14.2%),伤害发生地点依次为家里(47.5%)、街道田埂(21.5%)和学校(20.8%);47.5%留守儿童伤后需休息,27.0%的儿童伤后会缺课,85.8%的留守儿童意外伤害治疗费用在500元以下.结论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但是治疗费用较低,应提高家长对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以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和对儿童带来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为提高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1487名河南省中南部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运用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农村留守老人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与城市老年人存在统计差异,他们社会支持的获得呈年龄上的阶段性特征,其受教育程度与心理健康总分相关、年龄与精神性病因子相关.他们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在自责、幻想和合理化3因子的得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农村留守老人在解决问题、求助和退避3项因子分上存在性别差异(P<0.01),其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SCL-90除敌对因子外的其他各项得分均呈负相关(P<0.01),其自责、幻想和合理化与抑郁、人际关系和其它等因子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教育程度、年龄等人口学变量以及社会支持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性别等因素影响着农村留守老年人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8.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revalence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s high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LBC). Modifiable eating habit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among these adolescents.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dietary habit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a sample of Chinese LBC. We conducted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n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area of China in May 2020. Information on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eating habits (the frequency of eating carbohydrates, fruits, vegetables, protein, and breakfast),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somnia, depression, and anxiety) were collected among local adolescents. Among 8939 adolescents were recruited, a total of 3314 LBC (1455 males and 1859 females, aged 12–17 years) were identified and included in the current study. Associations between dietary habits and mental health were analyzed by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etary pattern was unhealthy among LBC and even worse in females. Compared to routinely eating breakfast and fruits, lower frequencies of eating breakfast and fruits were identified as two significant factors with higher risks of mental health problems. Moreover, the association was more pronounced in females. Therefore, improving diet quality, particularly the frequency of eating breakfast and fruit intake may be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he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for LBC, especially for females.  相似文献   

19.
"Research Reviews" are a regular feature of The Journal of Rural Health, presenting current research on a particular theme or topic of interest.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差异,探索制约卫生服务利用的原因,为提高贫困农村地区儿童健康公平性提供实证依据和政策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固原市2 017名儿童和其中1 474名儿童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家长进行访谈,获取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和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等信息。结果: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四周患病率分别为34.9%和30.6%,四周内患病儿童的就诊率分别为65.4%和80.3%。结论: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贫困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卫生服务利用表现出"高患病率、低就诊率"的特点,家庭经济条件差是限制其卫生服务利用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