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转移癌(PM)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学证实的PM的CT资料。结果:11例CT共发现15个病灶,位于胰头部6个,胰体、颈部7个,胰尾部2个。12个呈较规则的圆形或类圆形,3个呈不规则分叶状。病灶最大直径0.4~6.9 cm,平均3.5 cm。CT平扫病灶边界均欠清晰,呈等密度4个,不均匀较低密度11个,1例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6个明显强化,2个中度强化,7个轻度强化;7个呈不均匀环状强化,6个不规则强化,2个较均匀强化;边界均较平扫清晰,4个见假包膜。2例肿瘤周边见血管局部侵犯。1例胆总管轻度增宽,2例主胰管轻度增宽,7例合并胰腺外转移。结论:CT可显示PM的一些病理学特点,对其诊断及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转移瘤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对56例胰腺转移瘤患者进行CT扫描,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56例共94处病灶,病灶直径为0.6~7.0 cm,平均2.3 cm,大部分(79处)边缘清晰。主要为单发结节(38例)或多发结节(12例),可发生于胰腺各部位。部分病灶表现为囊性(4例),少数伴胰管扩张(8例)或胆总管扩张(3例),极少数(2例)累及周围血管。48例(85.7%)同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环形强化或显著强化。结论胰腺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终末期表现之一,其MD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伴胰腺以外其他脏器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胰腺转移瘤的多层螺旋CT(MDCT)表现特点.资料与方法 对56例胰腺转移瘤患者进行CT扫描,分析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56例共94处病灶,病灶直径为0.6 ~7.0 cm,平均2.3 cm,大部分(79处)边缘清晰.主要为单发结节(38例)或多发结节(12例),可发生于胰腺各部位.部分病灶表现为囊性(4例),少数伴胰管扩张(8例)或胆总管扩张(3例),极少数(2例)累及周围血管.48例(85.7%)同时伴有其他部位转移.增强扫描呈轻度强化、环形强化或显著强化.结论 胰腺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终末期表现之一,其MD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常伴胰腺以外其他脏器转移.  相似文献   

4.
胰腺癌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CT平扫与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4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胰腺疾病患者,包括胰腺癌(12)例,慢性胰腺炎(7例),胰腺转移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胰腺结核(1例),以及胰头变异(1例),均经增强前与增强后CT扫描,并对全部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4例胰腺病变患者中,恶性病变(胰腺癌与转移瘤)14例(58%),良性病变10例(42%).各种胰腺疾病的影像表现随其为良性或恶性病变而不同,例如,胰腺癌患者表现为瘤内的不均匀密度,增强扫描后病变无强化,而慢性胰腺炎患者则表现为病变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病变均匀强化.结论CT扫描,尤其是CT增强扫描有助于将胰腺癌与其他胰腺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脏器联合切除治疗胰腺体尾部癌的效果。方法 对 1999— 2 0 0 0年 18例多脏器联合切除胰腺体尾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胰腺体尾部原发癌 8例和转移癌 10例 ,均接受包括胰腺体尾部和脾脏在内的多脏器联合切除。同时切除的脏器包括 :结肠脾区或左半结肠 14例、部分胃或全胃 8例、直肠 2例、小肠和左肾各 1例 ,无手术死亡 ,2年存活率 2 2 %。原发癌术后平均生存 5月 ,无 1例存活超过 1年 ;转移癌平均存活 35月 ,2年存活率 4 4 %。结论 胰腺体尾部、脾脏和周围脏器联合切除的并发症和死亡率是可接受的。胰腺体尾部原发性癌预后差 ,但转移癌预后较好 ,少数病人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肝癌外转移临床上以血行转移最为常见,肝癌患者尸检表明肝外转移发生率达64%。转移部位有肝内、肺、肾上腺、骨等,其中肺转移率可高达41.6%~43.4%。原发性肝癌胰腺转移罕见,目前仅Texler报道1例。我院收治 1例原发性肝癌伴胰腺体尾部转移病例,术前误诊为胰体尾肿瘤肝转移,术后病检方明确诊断。患者诊治经过如下:患者男性,68岁,因剑下及右腰背部胀痛1月入院。入院查体:皮肤、  相似文献   

7.
徐青  徐化凤   《放射学实践》2011,26(6):689-689
大部分胰腺恶性肿瘤是原发的,胰腺转移瘤非常少见,占胰腺恶性肿瘤的不足5%。我们遇到1例肾癌胰腺转移瘤,现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巨噬细胞(PM)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并观察白藜芦醇(Res)对SAP大鼠PM功能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SAP组和Res组3组。制模后4、12h剖杀大鼠。分离PM并培养24h。RT—PCR法检测PM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和白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USA)检测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与SAP组比较,Res组胰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SAP组PM中TNF—mnRNA和IL—1βmRNA的表达、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均高于SO组(P〈0.001);与SAP组比较,Res组PM中TNF-αmRNA和1L-1βLRNA的表达、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下降(P〈0.001),但仍高于SO组(P〈0.05)。结论:PM在SAP发病机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Res能显著减轻SAP时胰腺组织损伤,其机制与抑制PM功能,从而抑制TNF-α和IL-1β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巨噬细胞(PM)在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并观察白藜芦醇(Res)对SAP大鼠PM功能的影响.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SAP组和Res组3组.制模后4、12 h剖杀大鼠.分离PM并培养24 h.RT-PCR法检测PM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和白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水平.取胰腺组织行HE染色及病理学评分.结果:与SAP组比较,Res组胰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SAP组PM中TNF-αmRNA和IL-1βmRNA的表达、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均高于SO组(P<0.001);与SAP组比较,Res组PM中TNF-αmRNA和IL-1βmRNA的表达、细胞培养液及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下降(P<0.001),但仍高于SO组(P<0.05).结论:PM在SAP发病机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Res能显著减轻SAP时胰腺组织损伤,其机制与抑制PM功能,从而抑制TNF-α和IL-1β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S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MSCT影像资料,分别测量平扫、动脉期和门脉期肿瘤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CT值,计算肿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双期的绝对强化程度、肿瘤的相对强化程度比值,比较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理级别肿瘤的强化特点.结果:6例肿瘤位于胰头部,8例位于体尾部;6例为实性,8例为囊实性,6例见少许钙化灶;瘤体最大直径0.9~12.2cm(平均4.6±3.5cm); 12例边界清楚,l例侵犯脾脏,l例侵犯邻近血管;1例椎体转移;肿瘤平扫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3例,明显强化11例,囊性部分无强化.功能性胰腺NEN6例均为病理级别1级的实性肿瘤,其体积小,动脉期强化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非功能性胰腺NEN8例,其病理级别1~3级均涵盖,均为囊实性肿瘤,体积通常较大,多伴有钙化灶,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表现出随病理级别增高而下降的趋势.结论:不同临床类型和不同病理级别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表现有所不同,根据其临床和CT表现特点,可提高内分泌肿瘤定性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病人,女,40岁。反复中上腹部疼痛6月,加重2d。体检中上腹部可触及8cm×8cm肿块,质硬,轻压痛,活动度差。血常规检查:HGB60g/L;肝功能、生化检查无异常;B超及CT检查均提示:胰腺体、尾部囊实性混合包块,考虑为胰腺囊肿。入院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胰腺体、尾部有大小分别为10cm×7cm×6cm及4cm×4cm×3cm肿块,胰尾部见2个1cm×1cm结节,胰头部肿瘤侵及肝门部,腹腔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考虑胰腺恶性肿瘤并腹腔内转移,取胰尾部结节送检,放弃进一步手术。术后病理报告:胰腺肉瘤样癌。讨论胰腺肉瘤样癌是非常罕见的胰腺恶性肿瘤,诊断较困难,必须满足以…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MSCT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与无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013年经病理证实的1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和16例胰腺无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病变位置、密度、边界、钙化、强化峰值、导管扩张、远处转移进行分析。结果:16例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病灶位于胰头8例、胰腺体部4例、胰腺尾部4例;病变呈实性6例、囊实性9例、囊性1例;出现钙化9例;边界清晰13例,无边界或边界模糊3例;导管扩张3例;强化峰值均在门脉期;无远处转移。16例无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病灶位于胰腺头部9例、胰体3例、胰尾4例;病变呈实性7例、囊实性8例、囊性1例;出现钙化4例;边界清晰11例、边界不清5例;导管扩张6例;强化峰值在动脉期9例、门脉期7例;远处转移3例。两种肿瘤强化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肿瘤的位置、密度、有无钙化、边界是否清晰、有无导管扩张、有无远处转移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鉴别实性假乳头状瘤与无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强化峰值在动脉期有助于胰腺无功能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而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均在门脉期强化;出现远处转移倾向于无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也是术后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率目前国内报道为18.8%。我院1987-12~1998-12经剖腹探查和病理证实的胰头癌、胰腺转移癌和壶腹部癌48例,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外引流式胰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提高CT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结果:7例患者均为女性。CT表现为囊实性肿块,边界清楚,5例位于胰头部,1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腺尾部;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所有病例胰管、胆管均未见扩张。增强后肿块囊壁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无局部浸润或淋巴结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CT表现具特征性,结合临床特征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胆管或胰腺粘液性囊腺肿瘤的CT表现。方法:选取本院1989年1月~2002年6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胆管或胰腺粘液性囊腺肿瘤12例,对其CT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肝胆管囊腺肿瘤5例,其中囊腺瘤3例,囊腺癌2例;胰腺囊腺肿瘤7例,其中囊腺瘤4例,囊腺癌3例。钙化2例,腹腔及/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例,伴有其他脏器转移1例。结论:肝胆管或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von Hippel-Lindau病(VHLD)胰腺和肾受累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同顾性分析6例临床符合VHLD诊断标准、胰腺和肾受累患者的CT和MRI表现以及临床资料.6例全部行CT检查,其中2例行MRI检杳.结果6例胰腺均见多发囊肿,从散在多个至弥漫整个胰腺,其中4例见散在钙化.6例双肾多发病灶,可分为3种类型:单纯性囊肿、囊实性肿块和实性肿块,其中5例3种类型病灶混合存在,1例仅双肾多发单纯性囊肿.2例行单侧肾切除术,术后肾肿块病理检查为透明细胞癌.1例合并胆管类癌,1例合并腹膜后转移.结论胰腺多发囊肿和(或)双肾多种类型病灶混合存在,高度提示VHL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胰腺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螺旋CT多期扫描的表现,提高CT对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诊断的正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穿刺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无功能性内分泌肿瘤的薄层螺旋CT多期扫描资料。螺旋CT采用常规平扫和薄层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即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三期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5s,70s和120s。结果:25例患者共检出26个病灶,位于胰头部10个病灶,胰颈部5个病灶,胰体部3个病灶,体尾部4个病灶,胰尾部4个病灶,其中1例同时有两个病灶分别位于胰头和体尾部。肿瘤平均大小为4.0cm。14个病灶呈等密度;12个病灶呈略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其中可见更低密度灶;其中5个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共18个病灶明显强化,其中6个病灶均匀强化,1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6病灶呈中等程度强化,2个病灶动脉期轻度强化。3例肿瘤位于胰头者,2例出现了胆道和胰管扩张,胰体尾部萎缩,另1例仅出现胰管轻度扩张,1例肿瘤位于体部者出现远端胰管扩张伴实质萎缩。25例患者8例出现多发肝富血供转移灶,其中1例患者同时出现肺和脊柱的多发转移,无胰周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3例出现肿瘤邻近血管的侵犯,其余为邻近血管推移受压改变。结论:无功能性胰腺内分泌肿瘤多较大,富血供,常见钙化,较少出现周围血管及胰胆管直接侵犯,较少出现后腹膜淋巴结转移及神经丛侵犯,根据有无肝脏及其他脏器转移、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血管侵犯,进一步提示肿瘤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8.
Survivin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p53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和p5 3表达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Envision法对 5 1例胰腺导管癌survivin和p5 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胰腺导管癌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率为 80 .4 % ,p5 3的表达率为 6 0 .8% ;二者在 11例癌旁非肿瘤胰腺组织中均未发现阳性表达。survivin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 (P <0 .0 1) ,而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关系不大 (P >0 .0 5 ) ;P5 3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P <0 .0 5 ) ,而与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关系不大 (P >0 .0 5 ) ;sur vivin的表达与p5 3的表达密切相关 (P <0 .0 1)。结论 :Survivin和p5 3突变对凋亡抑制的协同作用可能在胰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胰腺结核极为少见,至今国外文献报告仅31例。根据我们近期收治1例的体会,复习文献,共32例,除2例术前诊断胰腺结核外,其余30例术前均未明确诊断。本文对32例胰腺结核临床表现分析,讨论胰腺结核与胰腺肿瘤的鉴别。1 临床资料 本组32例胰腺结核病灶部位、表现形式和临床症状见附表 附表 胰腺结核病灶部位、表现形式和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腺癌组织中TPAP基因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40例胰腺导管腺癌、相应的癌旁胰腺组织及5例尸检获得的正常胰腺组织中TPAP mRNA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PAP基因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TPA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0.012(0.004, 0.018)]明显低于癌旁组织[0.018(0.009, 0.081)]及正常胰腺组织[0.740(0.457, 0.891),P<0.01],后两者之间表达也有明显差异(P<0.001).癌组织中TPAP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远处转移呈负相关(r=-0.342, P=0.031),与高分化呈正相关(r=0.371, P=0.018),但肿瘤部位和大小、血清CA19-9浓度、血清CEA浓度、临床分期、淋巴转移、患者的性别和年龄均对TPAP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随访发现TPAP阴性为生存期的危险因素,阳性表达为生存期的保护因素.结论 TPAP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可能具有抑制作用,其高表达可作为胰腺癌生存期长的良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