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不同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在不同分子量蛋白上分布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在HLD患者细胞内,可能存在铜进入细胞后从大分子蛋白向金属硫蛋白(MT)转移的过程,并对MT异常在HLD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金属硫蛋白代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一般培养条件下以及经各种浓度铜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杂合子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金属硫蛋白(MT)含量的变化。发现,一般培养条件下,三组间MT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经高浓度铜孵育后,患者MT的含量明显比另二组高。讨论了MT异常在HLD发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5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腓肠肌铜、锌、铁、镁含量及二琉基丁二酸钠(DMS)疗效进行了研究。25例HLD脓肠肌铜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锌、铁、镁无明显差异(P>0.05)。DMS治疗在11例患者中虽引起部分症状加重或一过性加重,但按症状出现及好转例次统计,好转率为83.62%。治疗后自第二疗程始24小时尿铜显著增高(P<0.05);而阶肠肌铜含量轻度增高(P>0.05),且与症状加重高度相关,因此认为DMS在增加尿排铜的同时可能引起体内铜离子的再分布。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红细胞内铜锌含量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2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红细胞内铜、锌含量,并对不同年龄组同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HLD患者红细胞内铜含量高于对照组,锌含量低于对照组,且年龄越小这种变化越明显,这与HLD患者的溶血症状易发生在儿童期相吻合,说明红细胞内铜含量增高是HLD患者发生溶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32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2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脑电图(EEG)、颅脑CT、颅脑磁共振(MRI)和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尿铜及肝功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EEG的异常率略高于CT、MRI、血清铜、铜蓝蛋白、铜氧化酶的异常率,但无显著性差异;EEG的异常率显著低于尿酮的异常率和显著高于SGPT的异常率,其间有显著性差异。这提示,HLD患者的EEG异常不但直接反映大脑功能状况,而且还可间接地反映患者体内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研究了锌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锌和金属硫蛋白(MT)代谢的改变,以及经45.88μmol/L锌孵育后,患者胞浆内钢含量增高,同时MT上的钢结合量也增高,但MT含量无明显变化,根据上述结果,对锌剂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5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腓肠肌铜、锌、铁、镁含量及二巯基于二酸钠(DMS)疗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与临床表现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的脑MRI表现特点与HLD病程及神经体征间有无相关性,以及MRI是否有助于HLD的诊断。方法对16例具有角膜K-F环阳性、锥体外系体征以及生化检验异常的HLD患者进行了头部MRISE序列横轴面和矢状面扫描。结果异常信号多呈长T1长T2且分布广泛,对称出现,T2加权像低信号为本病较具特征性的改变,病变分布以豆状核、丘脑及脑干为显著,其分布与某些神经体征有很好的相关性,但与病程间无相关性。结论MRI有助于HLD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综合驱铜治疗对具有不同肝脾声像图分型的肝豆状变性(HLD)患者胆汁排铜及肝脾声像图指标的影响,我们采用二巯丁二酸和二巯丙磺钠治疗30例HLD,治疗前后用AlokaSSD256型声像图仪对患者进行声像图分型和测量,并施行12指肠引流术留取胆汁B液检测铜,锌,铁含量。结果综合驱铜能有效地增加光点闪烁型,岩层征型和树枝状带型的胆汁铜排泄(P〈0.001),且树肢状光带型的SPT,SPLb,SV,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1例HLD患者每次静推DMPS5mg/kg,依Q6h×1天、Q8h×1天、Bid×4天顺序,6天为一疗程,共用10疗程。结果显效4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恶化1例,总有效率达83.6%;全疗程尿排铜均显著高于治疗前。29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白细胞下降、心电异常等经相应处理,均未影响治疗。结论DMPS是治疗HLD的理想驱铜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Ⅰ、Ⅱ类抗原(HLA-Ⅰ、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HLA-Ⅰ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上。结论研究结果提示HLA-Ⅰ、HLA-Ⅱ类分子在PM和DM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中组织相容性白细胞,I,Ⅱ类抗原(HLA-I,Ⅱ)分子,探讨PM和DM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链菌素亲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技术对17例已确诊的PM和DM患者,7例非肌炎患者肌肉组织染色观察。结果 HLA-1和HLA-Ⅱ类分子在肌炎组的阳性率分别是88.24%和64.71%,对照组为阴性,它们主要沉积在肌纤维表面,单核细胞,毛细血管和小  相似文献   

13.
11例肝豆状核变性的磁共振影像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1例肝豆状核变性的磁共振影像学观察刘吉良,李义召,张凤芝,张守瑞自1990年以来,我们观察了11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的磁共振(MRI)影像学改变,目的是研究HLD的MRI表现与临床症状、病程进展、治疗效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HLD脑病灶的M...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脱髓鞘性疾病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中枢神经脱髓鞘性疾病的病理组织学及免疫反应。方法 多发性硬化(MS)2 例,视神经脊髓炎(DD)、急性播散性脑炎(ADE)及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病(AHLE)各1 例进行脑及脊髓病理组织学观察,以抗IgG、IgA、IgM、G3 补体、CD20、CD45RO抗体组化染色。结果 各种脱髓鞘性疾病脑部以白质脱鞘为主,脊髓则灰白质同时受累,坏死常见。小血管周围有不同程度炎细胞浸润。组化染色见较多T细胞浸润,IgG、IgA、IgM、C3 补体多见于细胞内,主要是巨噬细胞,亦见于星形细胞、浆细胞,在AHLE坏变血管壁、血管周围间隙、软膜及室管膜沉积较多。结论 MS与DD病变性质相同而部位有异,AHLE突出表现为小血管壁坏死、灶性出血,ADE介于二者之间。脱髓鞘性疾病与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各型间免疫反应类型与程度有所不同。星形胶质细胞在脱髓鞘性疾病免疫应答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HLA-DQβ遗传多态与重症肌无力的易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DQβ对重症肌无力(MG)的遗传易患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35例MG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HLADQβ链对应的HLADQB1基因进行分型,并对患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DQB1各等位基因频率和DQβ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QB10201和DQB10302的频率在患者组中升高,其中两组的DQB10302的频率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RR=4.41,P<0.05);HLADQβ氨基端57位的丙氨酸在患者组中显著升高(RR=5.10,P<0.005),在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中差异更显著(RR=57.88,P<0.001)。结论HLADQβ57位的丙氨酸表现对中国人MG的易患性,特别是在伴有胸腺瘤的MG患者。这种易患性的遗传基础为非极性的疏水氨基酸丙氨酸替换了带负电荷的极性氨基酸天冬氨酸。  相似文献   

16.
肝豆状核变性特殊表现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豆状核变性特殊表现误诊分析李国前,吴建平,杨小霞,林进肝豆状核变性(HL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在各脏器组织都有不同程度的蓄积,临床上可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我院1990~1993年发现6例临床表现特殊而致误诊的HLD患者,分析...  相似文献   

17.
女性肝豆状核变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女性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激素分泌功能。方法 放免法测定13例HLD患者(HLD组)和15名正常对照组血清垂体、性激素水平。结果 HLD患者卵泡刺激素(FSH)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孕酮(P)、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亦显著降低(P〈0.01),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10例患者行促性激素释放激素(GnRH)试验,发现患者腺垂体对外源性GnRH的刺激反应迟钝。结论 HLD患者垂体、性腺细胞中部分酶的活性降低,使激素分泌功能降低;同时肝的铜沉积扰乱了蛋白代谢,使SHBG升高,进一步降低了性激素的生物效应。  相似文献   

18.
Alzheimer型痴呆的髓鞘素蛋白自身应答性T细胞免疫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计数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辅助性T细胞(Th1),检查AD患者外周血和脑脊液(CSF)中T细胞免疫应答。方法:将单个核细胞(MNC)暴露于中枢神经系统(CNS)髓鞘素抗原髓鞘碱性蛋白(MBP)和含脂质蛋白(PLP)中进行体外短时间培养,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IFN-γ分泌性Th1细胞链,同时检测急性脑血管病(CVD)和其他神经疾病(OND)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AD患者外周血中呈高水平MBP应答性Th1细胞链,而其CSF中尤为明显,外周血中PLP应答性Th1细胞亦显著高于OND对照组。结论认为AD患者存在高水平的髓鞘素蛋白自身应答性T细胞反应,且在与CNS紧邻的CSF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其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通过计数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记忆性T细胞,观察急性脑梗塞(ACI)患者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A)检测了32例ACI、24例炎症性神经疾病(OIND)和25例其他神经疾病(OND)患者髓鞘素抗原及其多肽应答性T细胞。结果ACI患者外周血髓鞘素碱性蛋白(MBP)及其多肽和含脂质蛋白(PLP)自身抗原应答性T细胞数呈显著增高,脑脊液(CSF)中MBP应答性T细胞数约为外周血中的110倍。结论这种免疫应答可能是继发于急性缺血后的脑组织损伤,且在紧邻靶器官的CSF中表现尤为明显,其病理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HLA-DPB_1等位基因对广西汉族重症肌无力的遗传易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HLA-DPB1等位基因对广西汉族重症肌无力(MG)的遗传易感性。方法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多酶共同消化法对HLA-DPB1的31个等位基因进行分型。结果发现广西汉族MG患者的HLA-DPB10501及3601的频率明显高于正常人。DPB12701在全身型MG明显增多。DPB1易感基因为纯合子时,MG发病早,并与全身型MG密切相关。早发病MG与晚发病MG、男性MG与女性MG、眼肌型MG与全身型MG的HLA-DPB1遗传背景有所不同。结论广西汉族MG的HLA-DPB1易感基因为0501、3601及2701,其中前两者对MG发病最重要,后者见于全身型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