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14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脑保护装置下施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治疗.结果 10例颈动脉狭窄管径恢复正常,3例狭窄程度减少90%,1例减少70%,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一种预防和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不同部位的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所有病人都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前的平均狭窄率(NASCET方法计算)为(78.5±8.6)%,治疗以后的平均狭窄率为(17.2±8.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2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无一例发生脑梗此。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植入后的冉狭窄的发生,未见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路图指引下,于狭窄远端植入保护滤器,再沿同轴导丝植入扩张球囊及自膨式支架.其中行单纯支架植入术5例,余均行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术.结果 所有病人均成功地植入支架,约62.9%的滤器内发现斑块.术中发生急性脑栓塞2例,其中治愈1例,死亡 1例;术后1d发生脑梗死1例,经溶栓治疗后偏瘫症状好转.所有病人随访3~22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期间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DSA或颈动脉超声复查均未发现颈动脉狭窄.结论 滤器保护下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均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应用脑保护装置108例,应用自膨胀支架197例.结果 血管狭窄程度由支架植入前的(74.5±13.9)%降至支架植入后的(10.3±7.8)%(P<0.01),围手术期无大卒中及死亡发生,出现小卒中3例(1.5%).179例病人随访6~48个月,平均18.7个月,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卒中各2例,死亡2例.结论 CAS是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PTAS)治疗高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手术方法、风险性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22处狭窄)高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病人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后进行经皮腔内PTAS。结果PTAS成功率100%,术后平均狭窄率由术前(73.9±15.7)%降至(13.0±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临床缺血症状及体征均有明显改善。并发症:术后2d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经溶栓后再通,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1例发生脑出血(约2 ̄3ml),经保守治疗后治愈。随访2~36个月均无脑缺血发作。DSA复查2例,均经Doppler超声复查均未发现再狭窄。结论PTAS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病人的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措施以降低PTA手术风险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内植入颈动脉支架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病人的疗效。方法 通过导管介入技术,对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并有相应颈动脉高度狭窄的病人,用Wallstent支架行颈动脉成形术。结果 支架植入后8例病人症状减轻或消失,影像学检查显示血管形态恢复正常,脑内供血改善。术后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半年血管无再发生狭窄。结论 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高度狭窄的病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过滤伞保护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临床经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DSA脑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24例,进行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采用过滤伞装置,首先将过滤伞通过狭窄部位并释放,然后将所选择的自膨式支架(Wallstent或Smart)跨过狭窄部位释放支架,再将扩张球囊进行后扩张.观察手术期脑栓塞发生的情况,大体观察回收的过滤伞。结果24例过滤伞放置及支架成形术均成功实施,回收的过滤伞中15个发现组织碎片,无手术死亡及症状性脑血栓栓塞并发症,临床回访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过滤伞的保护作用能提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但如何改进过滤伞或探索更为合理安全的保护措施,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九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并探讨支架治疗颈动脉病变的程序及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颈动脉狭窄大于或等于70%(NASCET标准)的患者9例行11枚自膨胀支架置入治疗,皆应用保护伞,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并行全脑血管造影及颈部超声检查,临床随访5.5月(1~12月).结果9例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小于20%,无死亡病例;无症状脑梗死1例;2例术后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持续给药24 h后恢复正常.结论应用支架内置入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对严重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手术安全性.方法对11例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PTAS术,在狭窄部位先用球囊行预扩张,再植入支架;对于3例(27%)颈动脉狭窄>90%或者有斑块者,在狭窄血管的远端安置保护滤过伞,再行预扩张及支架植入;如果颈动脉残余狭窄>40%,则再行后扩张,最后回收保护滤过伞.对照组为10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仅行抗凝治疗.结果颈动脉狭窄经PTAS术后管腔内径由术前(2.79±1.22)mm到术后的(5.93±0.64)m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随访6月术后无1例发生TIA或脑梗死,而且术中和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及再狭窄的发生;药物治疗组5例(50%)发生TIA,4例(40%)发生脑梗死.结论PTAS是治疗颈动脉严重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为其适应证。使用自膨胀式支架和保护装置,进行支架置入成形术。结果61例患者,置入70枚支架,配合28个保护装置。支架成功率100%,术中无中风并发症出现,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满意,平均术后血管残留狭窄约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分别采用颈部X线及超声波检查及血管造影,再狭窄1例,其余支架形态好,位置无移位,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效、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 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并与传统内科药物治疗进行比较. 方法 自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共对5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支架组),同期63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内科药物治疗(药物组).分别在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狭窄血管相关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结果 支架组1例由于路径较差支架无法到位而手术终止;9例术中、术后出现颈动脉窦反射,2例术中出现血管痉挛,4例术中出现高灌注综合征,及时有效处理后均未造成严重后果.随访中,支架组1例手术失败者3个月时卒中复发,余患者12个月内无卒中及TIA事件发作,1年后1例复发;药物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年后分别有11例、9例、7例及12例卒中或TIA事件发作.支架组发病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1年后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可行,与内科药物治疗相比较能更好地预防卒中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颅外颈动脉狭窄(ECCAS)病人的临床特征和应用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加支架植入术(CAS)治疗的效果进行随访研究。方法:选择29例严重颈动脉狭窄病人(狭窄程度≥70%),记录每例临床特征,脑血管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做PTA+CAS,术前和术后24h均进行NIHSS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所有病例临床随访年。同时选取121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CAD),而脑血管造影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ECCAS患者的年龄,吸烟,冠状动脉损害程度与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有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周围血管病(PVD)史的患者明显多于冠心病组。PTA+CAS手术成功率为96.6%,病死率为0,住院期卒中发生率为3.5%,术后2例出现癫痫;术后6个月随访血管造影血管造影再狭窄率为3.5%,术后1年临床随访无短暂性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发病患者,结论:ECCAS与脑血管病,PVD和CAD有明显联系,PTA+CAS是治疗ECCAS和预防座中较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治疗,总结操作经验,评价长期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3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影像学诊断确诊,行DSA再证实,局麻下行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3例患者由于不配合改用全麻,6例患者由于高度狭窄,术前PWI评价脑灌注,行分次治疗,在支架置入2周后局麻下行球囊扩张术.结果 32例患者支架覆盖斑块良好,术后残余狭窄<10%,1例患者同侧肢体偏瘫,经治疗6 h后恢复.术后8例低血压,经多巴胺静脉维持后好转,7例一过性心动过缓,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经1 a随访,未出现脑卒中再发作,2例发生再狭窄行球囊扩张.结论 术前综合评价、术中轻柔操作、防止低血压为手术成功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分次治疗可降低高度狭窄病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颅外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治疗的长期疗效,以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并进行1年以上长期随访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68例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析再卒中率和再狭窄率。结果168例患者共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79次(其中11例为双侧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均获得成功,血管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平均(76.4±12.5)%降低到(11.2±7.8)%。术后临床随访(12-56个月,平均24.5个月),其中5例发生治疗侧的TIA或小卒中(2.6%),1例为非治疗侧的小卒中,1例非卒中死亡(0.6%)。12个月以上的DSA随访中无症状性再狭窄2例(1.2%),63例有明显内膜增生(<50%)。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能显著降低卒中发生率及残死率。  相似文献   

17.
经皮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1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总结我院140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适应证选择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本组140例患者均经MRA或造影确诊,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对颈动脉颅外段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40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术后得到明显改善,全脑循环时间缩短,脑组织血管染色好转,术后早期4例出现并发症,经治疗均获得较满意效果;随访5-24个月,未发现明显脑缺血发作,无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病例。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手术方法逐渐成熟,适应证的选择和围手术期的专业处理以及娴熟的操作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CEA组,97例),颈动脉支架组(CAS组,98例).CEA组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术中、术后7d、30 d和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死亡)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中、术后7d、术后30 d及90d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NIHSS评分.结果 CAS组术后7d内死亡1例,卒中2例,发生率3.1%.CEA组术后7d死亡1例,2例卒中,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7 d CEA组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较CAS组高(P<0.05),卒中/死亡、急性颈动脉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局部血肿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与CEA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 d、90 d两组头颅CT/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及CEA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具有相似的近期效果,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