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丹参素预防大鼠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体心脏灌流及冠脉结扎方法,复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观察丹参素对缺血及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实验表明,离体灌注大鼠缺血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85.7%,主要为传导阻滞及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但无室性纤颤发生;再灌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100%,主要为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颤发生率为57.1%。0.5μmol/L异搏定和4mg/L丹参素均能使大鼠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持续时间缩短,但以丹参素的预防效果更佳。上述剂量的异搏定和丹参素,分别使缺血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了33.3%和50.0%;再灌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了71.4%和85.7%(P分别<0.05和0.001)。可见丹参制剂具有预防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蛋白43(Cx43)侧面化在七氟醚预处理减轻离体大鼠心脏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方面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3%七氟醚预处理组(SP组)。采用Langendorff灌注装置进行离体心脏灌注:C组持续灌注90min;IR组平衡30min,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SP组平衡10min,3%七氟醚预处理15min,洗脱5min,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记录各组的心电图,并于再灌注结束后取左心室游离壁通过免疫荧光观察Cx43的侧面化情况。结果与IR组相比,sP组的期前收缩次数明显减少(P〈0.05),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的时程明显缩短(P〈0.05),心室纤颤发生率降低(P〈0.05),心律失常评分降低(P〈0.05)。Cx43的侧面化情况sP组明显优于IR组(P〈0.05)。结论七氟醚能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改善Cx43的侧面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模型,观察芬太尼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0μg/kg芬太尼组;30μg/kg芬太尼组。股静脉给药5min的工前降支7min,复灌15min。结果 缺血前给芬太尼可降低血压及,减少缺血期和复灌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个分太尼组复灌时未见室速、室颤发生,室性早搏个数少于CON组。结论 本实验提示芬太尼对在体大鼠心肌  相似文献   

4.
不同浓度的外源性自由基生成系统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理想的外源性自由基致心律失常的模型,我们使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对大鼠离体心脏灌流9种不同浓度比的硫酸亚铁/抗坏血酸,同时用高效液谱法检测冠脉流出液中羟自由基(OH)的含量和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实验表明,硫酸亚铁(0.25mmol/L)/抗坏血酸(1.0mmol/L)生成的·OH含量较高,且使离体灌流大鼠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达100%,室性纤颤发生率为60%。可见,该系统是良好的外源性自由基致心律失常的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在体心肌短暂缺血不同时间后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变化。[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0、5、10、15、30、60min后,再灌注45min,连续监测从缺血前至再灌注后45min的心电图变化。取心肌组织测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的变化。[结果]冠状动脉缺血7~10min有心律失常的发生,为室早、室速、室颤。可自愈。再灌注期:缺血5min组,再灌注后室早发生率20%;缺血10min组,再灌注后室速发生率为100%,室颤发生率100%;缺血15min组,再灌注后室早发生率80%,室速发生率40%,无室颤;缺血30min组,再灌注后室旱发生率40%;缺血60min组,无再灌注心律失常。随缺血时间的延长,MDA逐渐增高,SOD逐渐下降(P〈0.05)。[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与缺血持续时间呈“钟”型分布,氧自由基在再灌注心律失常中不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丹参水提物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I/R)和丹参水提物组(1/R+DS)。I/R+DS组给予丹参水提物(1g/kg)腹腔注射预处理7 d,Sham组和I/R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复制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模型,动态II导联心电图监测缺血15 min和再灌注5 min内室性早搏(PVBs)次数,室性心动过速(VT)出现时间、持续时间,心室颤动(VF)的发生率和大鼠病死率。伊文思蓝与红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左心室梗死面积,蛋白免疫印迹(Weslern b1ot)法检测心室缺血区缝隙链接蛋白43(Cx43)含量的变化。结果与I/R组比较,I/R+DS缺血期和再灌期的PVBs次数减少(P<0.01),缺血期VT持续时间缩短(P<0.01),但VT首次出现的时间无明显差异,VF的发生率和大鼠病死率降低,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梗死面积缩小(P<0.01);心室缺血区磷酸化Cx43(P-Cx43)升高(P<0.05)结论丹参水提物能明显改善大鼠心肌缺血,降低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心室缺血区P-Cx43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尼可地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耀辉  王梦洪 《四川医学》2005,26(11):1320-1321
目的评价钾通道开放药尼可地尔对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左前降支冠状动脉结扎。建立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在完全缺血前、缺血过程中及再灌注过程中分别静脉注射尼可地尔10mg/kg。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30min后松开进行再灌注360min,处死动物。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和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变化,并进行电镜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尼可地尔使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同时减少肌酸激酶同工酶的释放。心肌电镜检查对照组细胞肌纤维及线粒体损伤明显,尼可地尔组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结论尼可地尔明显降低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对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电图变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氧自由基及心肌细胞凋亡与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对比缺血期与再灌注期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平均持续时间、ST段改变、心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及室速的发生率分别为7.5%、15%及10%;再灌注后分别为30%、67.5%及32.5%,与缺血期相比,再灌注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高。室速的平均发作时间由缺血期的(40±14)s上升到(495±103)s(P<0.01);再灌注后室颤平均持续时间为(198±22)s。再灌注后心肌MDA含量高于缺血组(P<0.01),且有逐渐递增趋势;心肌SOD活力较缺血组降低(P<0.01),再灌注120 min后下降趋缓。再灌注组心肌细胞凋亡明显高于缺血组(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与SOD活力变化呈负相关,与MDA值变化及心肌细胞凋亡变化均呈正相关。[结论]氧自由基及心肌细胞凋亡很可能是造成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9.
黄芪抗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芪可预防家兔肾上腺素性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律,预防大鼠氯化钡性心室颤动或使之逆转为窦性心律,延长大鼠乌头碱性心律失常的诱导期,提高乌头碱引起大鼠室性早搏、室性心律和室颤的剂量,提高家免心室电致颤阈,延长离体家免左心房的有效不应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阿米洛利同系物(ethylisopropyl-amiloride,EIPA)和心肌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对心肌细胞保护效果的关系。方法:取心电图正常的2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EIPA(缺血前给EIPA)和IPC组(缺血5min,再灌注5min,重复3次)。然后3组均持续阻断冠状动脉30min,再灌注120min,观察心肌梗死面积(infarct size,IS),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IS在EIPA组IPC组与I/R组比减少,分别减少51.82%和54.19%,EIPA组和IPC组CKMB显著低于I/R组(P<0.01)。而EIPA组和IPC组之间无差异。在缺血前给予EIPA和缺血预处理,可使缺血及再灌注期间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P<0.01)。结论:缺血前给予EIPA对在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与缺血预处理具有类似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为观察药物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离体大鼠心脏在30min全心缺血和30min再灌注前有和0^-7M/L去甲肾上腺素和1mg/L苯肾上腺素灌注5min,随后用正常K-H液冲洗10min,结果发现,去甲肾腺素和苯肾上腺素预处理可以1)显著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增加再灌注期间的心率和冠脉回流量;3)减少心肌细胞内CK和LDH的漏出以及抑制心肌MDA含量的升高。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Langendorff离体灌注模型研究MG53蛋白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8~10周龄,体质量200~ 240 g)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后,采取平衡20 min,缺血30 min,再灌注30 min的方法建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模型.预处理组平衡10 min后,予含MG53蛋白的K-H液继续平衡10 min.分为5组(n =8):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MG53低(0.35 μg/mL)、中(0.7μg/mL)、高(1.4 μg/mL)浓度+I/R组.记录各组的心电图,观察再灌注期间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 与I/R组比较,MG53蛋白预处理中、高浓度组能显著减少再灌注期室速(50%、37.5% vs 75%,P<0.05)和室颤(均为0vs 37.5%,P<0.05)发生率;缩短室速[(3.7±5.0)、(2.2±3.6) vs (118.0±208.3)s,P<0.05]和室颤[均为0vs (310.9 ±604.1)s,P<0.05]持续时间;并降低再灌注心律失常评分(1.4±0.7、1.1 ±0.8 vs 3.4 ±2.4,P<0.05,P<0.01).结论 MG53蛋白预处理能改善离体大鼠心脏的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罗格列酮(I/R+Ros)组、缺血再灌注+罗格列酮+缓激肽B2受体拮抗剂HOE140(I/R+Ros+HOE140)组,每组15只。麻醉大鼠后,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30min,再灌注40min,观察缺血再灌注前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检测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还原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一氧化氮(N0)水平。【结果】罗格列酮预处理组的大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13min),持续时间(14.37s),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47次)和心律失常评分等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提前应用Hoe140可部分或全部阻断缺血一再灌注时罗格列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P〈0.05);I/R+Ros组与I/R组相比心肌组织eNOS、NO、和SOD活性水平明显提高,而iNOS活性和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1;HOE140可阻断此作用(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这可能是通过缓激肽-一氧化氮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再灌注+罗格列酮(I/R+Ros)组、缺血再灌注+罗格列酮+缓激肽B2受体拮抗剂HOE140(I/R+Ros+HOE140)组,每组15只。麻醉大鼠后,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根部30min,再灌注40min,观察缺血再灌注前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检测肌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一氧化氮合酶(tNOS)、还原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一氧化氮(N0)水平。【结果】罗格列酮预处理组的大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13min),持续时间(14.37s),室性早搏的发生次数(47次)和心律失常评分等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提前应用Hoe140可部分或全部阻断缺血一再灌注时罗格列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P〈0.05);I/R+Ros组与I/R组相比心肌组织eNOS、NO、和SOD活性水平明显提高,而iNOS活性和MDA水平显著下降(P〈0.051;HOE140可阻断此作用(P〈0.05)。【结论】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有抗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作用,这可能是通过缓激肽-一氧化氮途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丹参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心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建立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心功能分析系统测定左室心功能,分别用酶法和放免法测定血清NO和血浆ET水平。实验分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丹参治疗组。结果 在缺血期和再灌注期,缺血-再灌注损伤组与假手术组相比,左心LVSP、+dp/dtmax、-dp/dtmax、+dp/dtmax/IP明显下降(P<0.001),血清NO水平明显降低,血浆ET值显著升高(P<0.001);而丹参则使LVSP、+dp/dtmax、-dp/dtmax、+dp/dtmax/IP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相比,P<0.001),提高血清NO水平,降低血浆ET值,恢复NO/ET平衡(P<0.001)。结论 丹参能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左心舒缩功能,提高血清NO和降低血浆ET水平,恢复NO/ET平衡。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大鼠心肌缺血性早期心律失常变化的规律及其与再灌性心律失常之关系,观察了大量在结扎和放松冠脉时的ECG,发现:①缺血30min内,62.3%出现室性心律失常的动物表现为即刻室性心律失常(IVA)及延迟室性心律失常(DVA)两个时相,②缺血时间与再灌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有关;③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再灌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比较新型强心药钙增敏剂左西孟旦与传统强心药多巴酚丁胺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n=8):对照组(CON组)、左西孟旦组(LS组)、多巴酚丁胺组(DB组)和无水乙醇溶剂组(SOL组).建立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Langendorff灌注模型,平衡灌注20 min、缺血25 min、复灌120 min.复灌期分别灌注K-H液,含左西孟旦0.3 μmol/L、多巴酚丁胺0.1 μmol/L及无水乙醇0.6 mmol/L的K-H液120 min.观察比较各组心脏功能学指标;记录全程心电图,对各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行评分,统计各组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纤颤(VF)发生率及其持续时间.结果 在再灌注20~120 min,LS组和其他各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降低,左心室发展压(LVDP)和左心室内压变化最大速率(±dp/dtmax)显著增加(P<0.05或P<0.01).再灌期LS组心律失常评分显著小于DB组(P<0.01),和CON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DB组7例发生VT,3例发生VF,持续时间分别为VT(16.8±2.3) s及VF(9.6±1.9) s,而LS组无VT及VF发生.结论 与传统强心剂多巴酚丁胺相比,左西孟旦显著改善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功能,不加重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脱氧肾上腺素(PH)和血管紧张素Ⅱ(AT)对离体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用双冠脉分别灌流模型,经15min正常灌注后,将左冠脉血流量减少到原灌流量的5%,灌流12min,此间将不同药物注入左冠。观察再灌注后5min室性心动过速(VT)及室颤(VF)的发生情况。结果:PH可明显加重再灌注心律失常,而单纯应用AT却无明显作用。用选择性Na^ /H^ 交换(NHE)阻滞剂HOE 642可完全阻断PH的作用,而用蛋白激酶C(PKC)阻滞剂GF109203X(GF)只能部分阻断PH的作用,单纯应用AT2受体阻滞剂PD123319(PD)可增加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而D与AT合用可使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α1肾上腺素受体兴奋可加重缺血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其机制可能与NHE活性增加有关,PKC的中介不是NHE激活的唯一途径。血管紧张素Ⅱ可通过兴奋AT1受体加重再灌注心律失常。AT2受体的兴奋可能有抑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川芎嗪能显著降低离体大鼠灌流心脏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心室纤颤的发生率,延长窦性节律时间,同时有减慢心率,扩大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并能明显地减少大鼠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的释放和心肌酯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其作用与维拉帕米相似。实验结果提示川芎嗪能保护缺血心肌,而抗酯质过氧化作用可能是其保护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对大鼠股动脉缺血预适应(FIP)对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延迟性保护作用进行了观察。结果:FIP组缺血期室速(VT)、室颤(VF)的发生次数和累计持续时间较对照组(NIP组)明显减少或缩短(P<0.01),再灌注性心律失常2组间差异不显著,动物死亡率(20%)较NIP组(50%)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FIP24h组再灌注VT、VF较NIP组明显减少,动物死亡率为0%,与NIP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大鼠FIP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延迟保护作用较早期保护效应更强,明显减少致命性再灌注VT、VF的发生,使动物存活率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