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加减正气散方解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加减正气散方解及临床应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李世增一、来源一至五加减正气散是清·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焦篇》治疗湿阻中焦的方药。一至三是治疗湿热之证的;四至五是治疗寒湿之证的。五方均根据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加减变化而来。吴...  相似文献   

2.
正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上条中焦病重,故以升降中焦为要。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  相似文献   

3.
湿浊邪气为慢性肾脏病起病及促使病情进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其中湿浊中阻证是慢性肾脏病病机衍变过程中的常见类型,阮诗玮教授临证常以加减正气散五方处之,每获良效。加减正气散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条辨》,由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本文从加减正气散五方之出处及组方要义、湿浊中阻型慢性肾脏病运用加减正气散之机理、临证处方用药化裁及验案举隅等方面介绍了阮诗玮教授运用加减正气散治疗湿浊中阻型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4.
加减正气散出自《温病条辨》,由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主治湿蕴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阮诗玮教授临证灵活运用加减正气散治疗湿邪在里诸证,每获良效。该文从加减正气散之出处及组方要义、临证运用及验案举隅等方面介绍阮诗玮教授运用加减正气散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5.
宋乃光 《北京中医》2008,(8):606-608
加减正气散五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虽不及治湿热证的三仁汤、王氏连朴饮等广为人所知,但由于组方用药合理,临床实用性强,仍不失为治疗中焦湿热证的优秀方剂。五方在共用药藿香、厚朴、陈皮、茯苓基础上,各自加味,应用亦同中有异。一加减正气散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主,二加减正气散治湿热阻滞经络,三加减正气散治湿邪已有化热,四、五加减正气散所治湿热已从阴化寒。对五张方剂和组方和应用进行阐述,间以自身的临床体会,为现代使用者提供古代文献和实践积累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PLGC)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转化为胃癌的重要病理阶段,其发病机制与朱丹溪在《 丹溪心法》中提出的"六郁"理论存在内在关联。基于"六郁"理论,PLGC之病机可归纳为:气郁中焦,升降失调;瘀血内停,胃失濡养;痰浊中阻,胃络郁滞;火郁中焦,火炼生癌;湿浊困脾,脾失健运;食积脾胃,运化失司。据此病机,临证以气郁顺之、血郁行之、痰郁消之、火郁发之、湿郁化之、食郁导之为原则治疗,获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7.
宋乃光 《北京中医药》2008,27(8):606-608
加减正气散五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化裁而来,虽不及治湿热证的三仁汤、王氏连朴饮等广为人所知,但由于组方用药合理,临床实用性强,仍不失为治疗中焦湿热证的优秀方剂.五方在共用药藿香、厚朴、陈皮、茯苓基础上,各自加味,应用亦同中有异.一加减正气散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为主,二加减正气散治湿热阻滞经络,三加减正气散治湿邪已有化热,四、五加减正气散所治湿热已从阴化寒.对五张方剂和组方和应用进行阐述,间以自身的临床体会,为现代使用者提供古代文献和实践积累方面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苦辛法浅议     
苦辛法,多由苦寒药与辛温药相伍而成,具有苦降辛开的作用,用于解郁聚之热,畅通气机,重建中焦的升降功能,擅长于肝、胆、胃、肠因热郁引起的机能紊乱,或湿热郁阻中焦、升降失司的证候。例如《伤寒论》之半夏泻心汤、《霍乱论》之连朴饮、《丹溪心法》之左金丸,三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湿热致消"的角度探讨清热祛湿法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湿热病的治疗原则应兼顾三焦各个部位,总以分消走泄、通畅三焦为法。而湿热内生导致糖尿病发生的机制可为外邪侵袭,脾脏受损;或恣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或为情志失调。并从6证论治:湿热郁阻、表里不和证,方选藿朴夏苓汤;湿热中阻、脾胃失司证,方选白虎加苍术汤、黄芩滑石汤;中焦湿热、湿重热轻证,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湿热并重、脾胃不运证,方选王氏连朴饮;湿热秽浊,郁阻蕴蒸证,方选甘露消毒丹;湿热郁阻,弥漫三焦证,方选三仁汤。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体质多偏湿偏热,温病学说用途愈加广泛。中焦最易被湿热波及而产生疾病,其中"痞满""胃脘痛"等病证尤为常见,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与此类中医疾病有相似之处,故可借鉴温病学说清热化湿之法进行治疗。五加减正气散正是治疗以湿热为主所致脘腹胀满等病证的方药。从五加减正气散的来源及组方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治和五加减正气散辨证论治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三个方面来论述该方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藿香正气散之精要在于正气二字,一扶正气,其外证之生在于中气不足,脾胃虚弱,故治疗时,不仅仅祛湿寒之邪,更重视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以白术、茯苓、甘草扶中气、健脾运;二正气机,其内证乃三焦津凝气滞而生,尤以中焦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为主,故调畅中焦气机,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气津得散,局部正气得复,后邪自祛,病自安。三祛邪气,已生之寒湿当化之,寒湿不去,津气难散,甚者湿郁成痰,或从热化,或湿盛而阳微,或变生他病,当使邪有出路,邪祛而正自安。藿香正气散为治湿之方,却没有单纯运用治湿的药物,而是从补益、疏通、祛邪三个方面帮助人体恢复肺、脾功能,使湿得治。  相似文献   

12.
湿邪为病最广,临床治湿法甚多,历代医论中最具特色的是温病学创始人之一的叶天士和吴瑭.吴瑭以创三焦辨证施治温病著称于世.参研<温病条辨>、<吴鞠通医案>,认为他对湿邪持三焦分治,以畅气机,为治湿邪之根本.现在临床常用的化湿、燥湿、利湿三种基本方法,即是针对湿邪在体内留滞三焦的部位不同而设立的治疗原则,湿滞上焦,以化湿为主;湿阻中焦,以燥湿为主,湿注下焦,以利湿为主,湿郁三焦,综合调理.  相似文献   

13.
宣痹汤出自《温病条辨·中焦篇·六十五条》。是吴氏主治湿痹的一个方剂。由于本方有宣肺化湿通络之功,因而,除治湿痹外,尚可用于湿热痹阻引起的其它病证。现将笔者临床治验二例,报道如下: 一、痛经崔×,女,34岁,已婚,干部,1985年4月13日初诊。患痛经三年,每届经期,全身胀痛,有“每条血管都充满血液而失流动”之感,继之经来,血行不畅,腹中作痛,经血畅流痛即减。曾在××医院多次检查、化验、未见异常,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4.
癌性发热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效果仍不尽如人意。中医学认为,癌性发热属“内伤发热”的范畴,是在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的基础上,气滞、痰瘀、湿阻等病理因素与癌毒搏结为患,导致气机升降失司,火热郁遏于内无出越之路。根据《内经》提出的“火郁发之”为基本治则,结合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特点,采用升阳散火、解郁透火、化积消火和益阴清火等治法,临床疗效确切,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立湿温病为专病,详细阐述从三焦论治湿温病理论。湿热邪气弥漫三焦,在上焦宜宣化,中焦宜宣畅,下焦宜渗利,分消走泄,开宣肺气,宣畅气机,祛湿清热。分析《温病条辨》湿温病篇方剂常用角药配伍,探求吴鞠通用药心法与组方特点。  相似文献   

16.
浅析《温病条辨》中杏仁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所著的《温病条辨》中,多有运用杏仁的记载。如治疗湿温的三仁汤,暑湿肺疟的杏仁汤,温热黄疸的杏仁石膏汤,皆是以杏仁为君药;而治疗湿温喘促的千金苇茎汤加滑石杏仁汤,暑湿蔓延三焦的三石汤、杏仁滑石汤,三焦湿热的三加减正气散,湿热蕴于经络的宣痹汤、加减防己汤,皆配伍以杏仁。可见吴氏用杏仁非仅仅在止咳平喘,还灵活运用于治燥、治血、  相似文献   

17.
肺为气之根本,三焦乃气之始终,肺气一郁,则三焦气化失司而内外上下皆郁.笔者宗此,施以宣开,所痊疾病甚多.聊述数案,以飨读者.一、伏暑1979年初冬,堂侄患“蛛网膜下腔出血”在我地区医院住院期间,西医药常规治疗七八日而病无进退.当经治医生了知吾与患者之关系,以及本人身份和意图后,便欣然命余协助诊治.患者当时神昏不语,手足不温,身热而午后为甚,腹胀并大便不通,时痛楚皱眉,静脉输液不断,小便依然棕黄,舌红,苔白厚腻,脉象濡数.观其脉证,断属湿遏热郁而三焦气化失司之冬月伏暑.诊病两次,与药六帖,前三剂是三仁汤加菖蒲、郁金、赤小豆,后三剂为三仁汤加赤小豆、郁李仁、冬葵子.前三剂(鼻饲二,喂饮一)进毕,身热消除,神清气爽;后三剂服迄,二便通调,舌苔尽退,病入坦途,渐次康复而归.  相似文献   

18.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 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 化,又杜生湿之源;治湿滞下焦,需淡渗通阳,因势利导。治湿之“开上、宣中、导下”三法均寓有“气化湿亦化”之机 理,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而用。“气化则湿亦化”学术思想的挖掘可为中医湿证的基础研究与治湿法 的临证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扬荣教授以三焦辨证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慢性肾衰竭病机关键为肺失通调、脾胃气机升降失司、肾脏虚损,以致三焦气化失常,五脏俱虚,水液等代谢产物排泄不畅进而出现"痰""湿""毒""瘀"等病理产物及蛋白尿、水肿等一系列临床表现。其分别从上焦、中焦、下焦不同的生理特性出发,指出三焦各自病机侧重。治疗上,其非常注重疏利三焦,采用宣降、疏调、通调等多种的治疗方法,使气机升降得以枢转,水道乃通,邪气乃散,阴阳乃和。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的临床表现,结合对时间、空间、人间"三间"以及大生态、小生态、微生态"三态"的分析,认为新冠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病性为风寒湿,可称之为风寒湿疫。根据白长川名中医外感热病三二四理论,即"三纲脏腑定位,二化气血定性,四期虚实定势"的指导,认为本病可分为前驱期、进展期、危重期和恢复期四期进行辨治,治则是以祛邪为先。风寒湿疫毒由口鼻侵袭机体后直入脾肺,脾肺受损,表里俱病而偏于里,内有湿而外有寒是前驱期的基本病机,治宜健脾宣肺透邪为主,推荐《阴证略例》和《温病条辨》寒湿篇所载方药,如四、五加减正气散;进展期疫毒化热,湿阻气机,治宜表里双解,宣肺通腑,清泻湿热,推荐方药为宣白承气汤、升降散;危重期内闭外脱,根据寒闭、热闭的不同分别治以回阳复脉和开窍醒神,寒闭推荐四逆加人参汤,热闭推荐《温病条辨》凉开三宝,根据运气学说、伏气学说推断接下来更易于出现肺的热化之证,应注意固护阴液;恢复期邪去正虚,以健脾益肺为主,兼有阴虚者,兼以养阴生津,推荐六君子汤、生脉散、五味子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